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研究表明,亚低温和适当升压对脑缺血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可能产生协同作用,起到更好的脑保护效果.目的通过升压联合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血脑屏障的影响,探讨脑保护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对照设计.单位两所大学医院的神经科和一所市级医院的皮肤科.材料实验于2001-03/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选择64只成年Wistar大鼠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升压组、亚低温组及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组(联合组),每组16只动物,缺血3 h再灌注;对照组常温不予处理,升压组缺血2 h给予升压处理3 h,亚低温组缺血2 h开始亚低温干预,联合组联合应用亚低温组和升压组治疗方法.缺血24 h处死动物. 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血脑屏障破坏情况.结果升压组、亚低温组及联合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分别为(2.12±0.54)分、(2.14±0.69)分、(1.78±0.61)分,脑梗死体积分别为(17.65±4.78)%,(16.21±3.79)%,(11.31±3.64)%,Even's蓝染色体积分别为(56 63±10.70)mm3,(53.52±8.44)mm3,(38.45±5.25)mm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70±0.64)分,(28.34±4.13)%和(94.87±15..34)mm3];而联合组脑梗死体积和Even's蓝染色体积明显小于单独升压组和亚低温组(P均<0.05).结论升压和亚低温能明显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梗死体积和血脑屏障破坏程度,联合应用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脑梗死的手段。亚低温治疗脑梗死虽然有效,但副作用较大。局部亚低温对脑梗死的治疗可能有较好的作用。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对大鼠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基础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0—04/2002—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动物实验室完成,动物为雄性Wistar大鼠50只,体质量(250&;#177;25)g,清洁级。干预:50只大鼠中随机取10只,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每组5只。余40只随机分为常温脑缺血组和局部亚低温脑缺血组,各20只。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进行局部亚低温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神经功能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结果:大鼠栓塞48h时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分别为(128.95&;#177;13.42)和(84.90&;#177;11.36)mm^3,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60&;#177;0.24和0.95&;#177;0.17,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分别为(13.55&;#177;4.07)和(9.19&;#177;3.42)μg/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对缺血脑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耐受中即早基因c-jun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邓艳秋  赵纲  赵政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474-2475,T002
目的:研究即早基因c-jun在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梗死保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开颅方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通过脑梗死体积分析及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脑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即早基因c-jun在脑缺血耐受中的表达。结果:预处理未引起脑组织神经元的病理性损伤,未经预处理的缺血组2,6和24h的脑梗死体积为(59.23&;#177;10.50),(72.35&;#177;12.30),(135.26&;#177;13.21)mm^3,经预处理的脑缺血组2,6和24h脑组织梗死体积显著减小分别为(38.35&;#177;11.2),(51.25&;#177;13.46),(83.25&;#177;14.60)mm^3,缺血预处理诱导了再次缺血后胶质细胞c-jun mRNA及蛋白的早期表达。结论:短暂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对脑梗死的保护作用;即早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与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4.
项洁  沈霞  耿德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94-6095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msis factor-alpha,TNF-α)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探讨TNF-α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3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2,6,12,24,48,72,96h、假手术组及永久缺血组,分别测定TNF-α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细胞凋亡数(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TNF-α表达水平[6h:(15.0&;#177;3.21)个/mm^2,12h:(47.0&;#177;0.87)个/mm^2,24h:(49.0&;#177;10.3)个/mm^2,48h:(44.8&;#177;6.9)个/mm^2,96h:(37.9&;#177;6.4)个/mm^2、细胞凋亡数[2h:(33.3&;#177;0.8)个/mm^2,6h:(56.6&;#177;1.6)个/mm^2,12h:(72.3&;#177;4.2)个/mm^2.24h:(86.6&;#177;5.5)个/mm^2,48h:(96.8&;#177;0.9)个/mm^2]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lt;0.01)及永久缺血组(P&;lt;0.05);且TNF-α表达与细胞凋亡数关系密切(r=0.567.P&;lt;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NF-α在神经元迟发性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尼莫地平缩小脑梗死小鼠梗死体积与时间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缩小脑梗死小鼠梗死体积的最佳时机。方法:经右侧颈总动脉将尼龙单丝线栓至大脑中动脉造成永久性缺血模型。经尾静脉及腹腔给药。动物均于术后第7天处死取脑,用TTC染色、图像分析仪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单缺组脑梗死体积最大,为(224.00&;#177;56.88)mm^3,术后6h以内为1110.23&;#177;43.29)—(129.64&;#177;65.42)mm^3,术前给药组为(107.12&;#177;62.34)mm^3,脑梗死体积较小,术后12h以后给药组为(173.82&;#177;57.28)—(242.67&;#177;65.28)mm^3,脑梗死体积介于二者之间。结论:术前及术后6h以内给药可使小鼠脑梗死体积减小,这一段时间可能为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缺血时腹腔注射丹皮酚,缺血2h再灌注24h观察对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2.27&;#177;0.70)分]比较,丹皮酚治疗组[(1.67&;#177;0.72)分]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少(t=2.302,P=0.029),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减轻。梗死体积治疗组[(105.25&;#177;9.48)mm^3]较对照组[(117.26&;#177;7.94)mm^3]减小,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173,P=0.062)。结论:丹皮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鼻腔给予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梗死体积及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进行,取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n=5):不干预。②假手术组(n=5):只分离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不插入尼龙线。③缺血组(n=30):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后0.5h经鼻腔给予生理盐水5μL,间隔2min后再次给药,共10次50μL。缺血后24,48,72,96,120h,7d麻醉状态下处死动物。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n=30):造模同模型组,缺血后0.5h经鼻腔滴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50μL,给药方法和处死时间同模型组。计算各组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灶体积、Bcl-2阳性细胞数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结果:经补充后7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灶体积:缺血组24,72h最大,120h变小,7d更小[(283.72&;#177;40.58),(288.74&;#177;42.03),(141.97&;#177;28.34),(101.28&;#177;19.42)mm^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以上各个时间点均小于缺血组[(202&;#177;32.66),(200.83&;#177;36.80),(98.97&;#177;32.76),(78.92&;#177;23.24)mm^3,P〈0.01]。②Bcl-2阳性细胞数: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未见,缺血组24h少量出现,72h达高峰,120h减少,7d更少[(9&;#177;3),(28&;#177;3),(17&;#177;2),(3&;#177;3)个/视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以上各个时间点均多于缺血组[(22&;#177;3),(37&;#177;6),(26&;#177;4),(8&;#177;3)个/视野,P〈0.01]。结论:脑缺血后经鼻腔给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能减少模型大鼠脑梗死灶体积,上调Bcl-2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凋亡,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醒脑静对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与氨基酸受体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分别观察醒脑静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海马NMDA受体的含量的影响。结果:缺血3和6h,醒脑静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MCAO组(P&;lt;0.01);且模型组梗死体积24h(197.60&;#177;34.03)mm^-3明显大于6h(140.60&;#177;14.81)mm^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但治疗组梗死体积6h是(114.60&;#177;23.62)mm^3,24h是(125.60&;#177;20.51)mm^3.后者明显小于模型组(P&;lt;0.01);缺血1,6,24h,模型组NMDA受体表达分别为(8.40&;#177;1.23),(12.08&;#177;1.80),(17.94&;#177;1.62)nmol/g,呈逐渐上调趋势(P&;lt;0.05),24h时治疗组NMDA受体表达为(5.22&;#177;1.43)nmol/g,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1)。结论:醒脑静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亚低温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实施体表亚低温是否会影响血压,此影响有利还是有弊,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血压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其对脑保护功能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材料:实验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只。 方法:实验组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h将动物置于4℃环境中,使肛温控制在(34&;#177;1.0)℃:对照组置于室温(20℃)环境中。所有动物在大脑中动脉阻塞后2h开始再灌注。用监护仪监浏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肛温和血压。24h后麻醉下处死动物,取脑组织作梗死灶总体积测定。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实验前后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和血压变化。②两组大鼠梗死灶体积。 结果:①两组阻塞后的血压均较阻塞前明显升高[(150&;#177;7.2),(129&;#177;5.7)mmHg;(149&;#177;7.5),(130&;#177;2.2)mmHg,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开始亚低温后,亚低温组的血压明显降低(P〈0.01)。②亚低温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153.17&;#177;26.83)mm^3对(251.45&;#177;36.70)mm^3,P〈0.01]。 结论:亚低温在缩小脑梗死体积的同时,能引起血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凌芳  叶心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75-177
背景:近年来亚低温对脑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以及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已越来越引起重视。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机制。 设计:以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试验。 单位:湖北省人民医院。 材料:实验于2004-10/2005-0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验中心进行,选取健康清洁级SD大鼠50只。 方法:将SD大鼠50只,先随机选取10只分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每组5只;余下的40只随机分为常温脑缺血组和亚低温脑缺血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5只外,其余大鼠均采用Longa改良线拴法建立可逆的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假手术组及常温组置于20℃室温,肛温稳定在37℃左右;亚低温组将大鼠置于4℃环境中,全身采用亚低温方法,控制大鼠肛温在(33.0&;#177;1.01℃,缺血结束后立即自然复温,脑缺血3h后开始再灌注过程。所有造模大鼠均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0分为无神经缺损症状;1分为不能伸展对侧前爪;2分为行走时向偏瘫侧转圈;3分为向偏瘫侧倾倒;4分为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缺血脑组织大鼠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的表达,脑梗死灶体积百分比和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实验过程中有15只大鼠因颅内出血、麻醉意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不满足要求而被剔除,随机补充15只造模成功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大鼠保持50只大鼠。①肿瘤坏死因子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54&;#177;1.24,3.71&;#177;1.50)个/视野];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31.94&;#177;7.23,69.20&;#177;9.43)个/视野,F=179.16, P〈0.001]。②白细胞介素-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0&;#177;1.34,3.89&;#177;2.08)个/视野];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28.95&;#177;4.97,55.79&;#177;7.93)个/视野,F=174.95, P〈0.001]。③梗死灶体积百分比: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21.06&;#177;2.42)%,(30.32&;#177;2.71),F=374.87, P〈0.001]。④神经功能评分: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1.35&;#177;0.27)%,(2.04&;#177;0.34)%,F=117.17, P〈0.001]。 结论:①亚低温脑缺血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较常温脑缺血组明显缩小,提示亚低温对缺血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②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仅见少许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阳性表达,而缺血后再灌注24h脑缺血区即有较多阳性细胞表达,提示脑缺血启动了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诱发炎症级联反应,从而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对炎症级联反应的抑制是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5/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持续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分为模型成功标志。常温对照组在室温下喂养,亚低温组在术后2h开始低温诱导,肛温控制在34-35℃,持续72h,两组均在术后第7天断头处死取脑,测定脑梗死体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胞浆呈棕黄色为阳性细胞)。 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大脑中动脉阻塞后,亚低温组脑梗死体积明显低于常温对照组[分别为(153.25&;#177;23.14),(253.45&;#177;36.21)mm^3,P〈0.01]。亚低温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常温对照组[分别为(24.02&;#177;5.05),(36、07&;#177;2.69)个/高倍视野,P〈0.01]。 结论:亚低温能使脑梗死体积减小,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亚低温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可能是亚低温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白藜芦醇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白藜芦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脑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oteinases,MMP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实验室分两部分进行。60只健康雄性昆明白小鼠,体质量18~22g。第1部分中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白藜芦醇10,30,60mg/kg强饲预治疗组及单纯缺血组,第2部分随机分为白藜芦醇30mg/kg及单纯缺血组。各组均为10只。采用线段血管内栓塞大脑中动脉(MCA0)获得小鼠脑缺血模型,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显示脑梗死范围,应用酶谱印记技术检测缺血后脑组织中MMPs活性。结果:各自藜芦醇强饲预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程度均明显小于单纯缺血组[(120&;#177;17)mm^3,(21.5&;#177;2.5)%],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30mg/kg白藜芦醇强饲预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程度[(87&;#177;15)mm^3,(12.9&;#177;1.3)%]明显小于10mg/kg组[(102&;#177;11)mm^3,(17.8&;#177;2.3)%,P&;lt;0.01],但与60mg/h相比,无明显差别[(89&;#177;13)mm^3,(12.5&;#177;1.6)%,P&;gt;0.05]。30mg/k异剂量的白藜芦醇明显抑制了缺血后脑组织MMP-9的活性。结论:白藜芦醇具有脑保护作用,机制与对MMP-9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全身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对Bcl-2和Bax表达的动态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1/12在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12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缺血组。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即刻全身亚低温4h,分别在再灌注后4,8,24,48,72,96h,7d,7个时间点取脑标本,进行Bcl-2和Bax免疫组织化学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常温组相比,全身亚低温组海马CA1区死亡细胞数明显减少[常温比亚低温24h:(195&;#177;18)比(214&;#177;20)个/mm,P&;lt;0.05;48h:(185&;#177;17)比(215&;#177;21)个/min.P&;lt;0.01;72h:(130&;#177;20)比(200&;#177;17)个/mm,P&;lt;0.01)];Bcl-2蛋白免疫反应强度峰值增高,持续时间延长[灰度值:常温比低温:24h(40&;#177;8比57&;#177;8,P&;lt;0.01);48h(42&;#177;6比55&;#177;8,P&;lt;0.01);72h(38&;#177;4比41&;#177;6,P&;lt;0.01)]。Bax蛋白免疫反应强度峰值减低,持续时间缩短[灰度值:常温比低温24h(32&;#177;4比24&;#177;5.P&;lt;0.05);48h(30&;#177;7比24&;#177;6,P&;lt;0.05);72h(26&;#177;4比22&;#177;5,P&;lt;0.05)]。结论:全身亚低温对缺血性锥体细胞损害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增强具有抗凋亡的Bcl-2蛋白的表达,延长其表达持续时间,而减弱具有促凋亡的Bax表达,同时缩短其表达持续时间,此可能是亚低温对缺血性脑组织损害产生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胰岛素(insulin,RI)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其相应基因的调控作用。评估R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盐水组(NS)、缺血再灌注胰岛素组(RI)。采用pulsinelli4血管阻塞模型,观察RI、NS在4.24,48h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TUNEL阳性细胞数目,Bcl-2蛋白的表达,以观察比较缺血再灌注阶段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再灌注NS组CA1区神经元数目(36&;#177;6)个/mm^2较再灌注RI组(88&;#177;9)个/mm^2少(t=3.34,P&;lt;0.01)。再灌注后CA1区细胞凋亡数:4h时再灌注NS组(12&;#177;3)个/mm^2高于再灌注RI(8&;#177;1)个/mm^2和假手术组(2&;#177;1)个/mm^2:组间比较,F=127.66,P&;lt;0.001。Bcl-2对海马CA1细胞凋亡评估4h时。再灌注NS组43.0&;#177;9.8,高于再灌注RI组24.0&;#177;5.4和假手术组2.7&;#177;0.8。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急用RI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元延迟性坏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赖润龙  周德祥  郑丰任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845-7847,F003
背景:亚低温已作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规措施之一,但对亚低温治疗的指征、时程和疗效仍存在争论。继发性颅脑损伤尤其是血脑屏障破坏所致血管源性脑水肿相当普遍,亚低温如何保护血脑屏障及降低其通透性等诸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早期亚低温治疗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的影响,阐明亚低温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可能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对象:实验于2002-05/2002-12在汕头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90只Wistar大鼠(常温对照组10只、常温损伤组40只、亚低温治疗组40只,常温损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分为伤后3,24,48,72h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大鼠)。方法:镧示踪电镜法和干-湿重法。主要观察指标:颅脑损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及其程度,颅脑损伤后不同时相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常温损伤组伤后3h紧密连接初步开放,24~48h紧密连接开放达高峰,72h紧密连接仍大量开放。亚低温治疗组紧密连接仅轻度开放;亚低温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伤后3h:(78.94&;#177;0.38)%,伤后24h:(79.13&;#177;0.56)%,伤后48h:(79、41&;#177;0.71)%,伤后72h:(79.20&;#177;0.44)%]较常温损伤组[伤后3h:(79.56&;#177;0.51)%,伤后24h:(79.80&;#177;0.49)%,伤后48h:(80.46&;#177;0.47)%,伤后72h:(79.83&;#177;0.44)%]明显减少,伤后3,24,72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1275,2.2069,2.4654,P&;lt;0.05),伤后48h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2727,P&;lt;0.01)。结论:亚低温有减轻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程度及减轻脑水肿的作用,亚低温减轻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是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内毒素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局灶脑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内毒素预处理后急性局灶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和凋亡抑制基因Bel-2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内毒素预处理对急性局灶脑缺血损伤大鼠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2在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动物室完成。采用Haruo Nagasawa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将48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内毒素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6只。内毒素预处理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前3d,皮下注射内毒素0.05mg/kg;缺血预处理组大鼠在第一次缺血预处理再灌注3d后再次麻醉大鼠,把插线再次推进到第一次插线深度,停留60min后,将线退出;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前3d,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mL。各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1h再灌注23h后断头取脑,红四氯氮唑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的体积;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e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红四氯氮唑染色显示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的梗死体积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4&;#177;14.74),(71.3&;#177;10.35),(159&;#177;9.79)mm^3,P〈0.01]。②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仅可见散在的凋亡细胞出现于皮质、胼胝体及基底节区。生理盐水对照组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内可见大量神经元胶质细胞及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梗死灶周围的凋亡细胞数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少[(33.5&;#177;7.45),(35.6&;#177;4.18),(57.88&;#177;0.96)个/切片,P〈0.01]。③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缺血侧大脑半球Bel-2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缺血侧梗死周边区Bel-2蛋白表达也增加。但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缺血侧大脑半球Bel-2阳性细胞数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增加明显[(111.38&;#177;13.59),(105.88&;#177;9.99)(47.5&;#177;11.43),P〈0.01]。结论:小剂量内毒素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凋亡抑制基因Bel-2蛋白的表达诱导抗凋亡,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产生缺血耐受,从而减少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阻断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由细胞问黏附分子1介导的的炎症反应,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病学实验室进行。将造模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①脑缺血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②再灌注组:同前造模,于缺血6h回抽尼龙线开始再灌注。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处理同再灌注组,再灌注同时经颈内动脉注入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1mg/kg。每组随机取5只大鼠于再灌注48h在麻醉状态下处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血管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脑内白细胞浸润数,炎症反应;各组剩余3只大鼠同时间麻醉状态下处死,四氮唑红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占脑半球的百分率。结果:2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血管数: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低于再灌注组,与脑缺血组无差异[(298&;#177;35),(450&;#177;73),(417&;#177;46)个/mm^2]。②脑白细胞浸润数: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低于再灌注组和脑缺血组[(8.5&;#177;1.7),(28.7&;#177;5.9),(16.3&;#177;4.6)个,P〈0.05]。⑨脑梗死体积占脑半球的百分率: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低于再灌注组,与脑缺血组无差异[(26.4&;#177;2.5)%,(42.5&;#177;3.5)%,(36.6&;#177;4.1)%]。结论: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对脑缺血后所伴发的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可减轻缺血后脑组织的损伤,缩小脑梗死体积,在炎症损伤环节上可延长大鼠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18.
梁辉  蔡定芳  陈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04-6106
目的:测定神经元谷氨酸转运体(excitafory amino acid cartier 1,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和海马数密度值的影响,探讨脑缺血神经保护新方法。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组)和正义寡核苷酸组(简称正义组),用插线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运用Western blot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YC染色、尼氏染色观察缺血区EAAC1表达和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和海马数密度值的影响。结果:模型组缺血区EAAC1表达(0.61&;#177;0.03)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20&;#177;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49,P&;lt;0.01),而反义组表达(0.31&;#177;0.01)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33,P&;lt;0.05)。反义组大鼠梗死体积(101.33&;#177;15.08)mm^3显著小于模型组(140.5&;#177;20.27)m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66,P&;lt;0.01),反义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33&;#177;0.41)分,显著高于模型组(1.42&;#177;0.3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8.51,P&;lt;0.01),海马各区数密度值均高于模型组(P&;lt;0.01和P&;lt;0.05)。结论: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何国厚  席刚明  魏国耀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476-2477,T002
目的:观察小鼠梗死区体积及半暗带动态变化及尼莫同的干预作用。方法:18只雄性昆明种雄性鼠单纯随机分为7单纯缺血组(单缺组)、术后即刻给药组和长前给药组3组,每组6只。经右侧颈总动脉将尼龙单丝线栓至大脑中动脉造成永久性缺血模型。经尾静脉及腹腔注射尼莫同。MRI动态观察同一动物缺血后第1,3,5,7天梗死灶大小,直接观察半暗带情况。结果:单缺组术后第1天脑梗死累及皮质及基底核,第3天达高峰,出现中线结构移位。术前给药组术后各时间点梗死区仅累及额叶及颞叶底面的皮质,很少累及基底核:术后第3,5,7天脑梗死术前给药组[(98.97&;#177;83.31),(106.19&;#177;47.00).(107.12&;#177;62.34)mm^3]和术后即刻给药组[(119.66&;#177;68.65),(110.95&;#177;45.69),(110.23&;#177;43.29)mm^3]均低于单缺组[(287.26&;#177;89.21),(269.45&;#177;62.11),(224.00&;#177;56.88)mm^3]。结论: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皮质为脑梗死中心区,基底核可能为半暗带,尼莫同可挽救半暗带,减少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20.
张西京  王曦  刘少峰  王百忍  鞠躬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17-119,i003
目的:探讨地西泮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半影区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SD雄性大鼠36只,使用光化学法制作脑梗死模型。术后动物随机分为2组:地西泮组和对照组。地西泮组脑梗死前24h开始腹腔注射地西泮注射液10mg/kg,每8小时1次,直至动物处死;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两组动物术后按照存活时间6,12.24h分为地西泮及对照组6,12,24h 6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依不同时间灌流取材。在内氏染色的切片上计算最大脑梗死面积,用免疫组化法标记并计数各组大鼠最大脑梗死截面半影区内Fos阳性细胞数。结果: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缺失值。①梗死灶最大平均截面积:地西泮组6,12和24h组分别为(2.1&;#177;0.6),(2.8&;#177;0.8)和(3.1&;#177;0.5)mm^2,对照组分别为(4.1&;#177;0.7),(5.1&;#177;0.6)和(5.5&;#177;1.0)mm^2,地西泮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lt;0.01)。②单位面积内Fos阳性细胞数:地西泮6,12和24h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56&;#177;21),(85&;#177;32),(36&;#177;18);(112&;#177;31),(167&;#177;36),(75&;#177;28),P&;lt;0.01]。③形态学观察:内氏染色在梗死区与周围正常脑组织间可见明显的有一定宽度的分界线,即为半影区,梗死中心内几乎未见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地西泮组和对照组梗死中心内无Fos蛋白阳性细胞,但在半影区出现大量形态多样的Fos细胞,表现为大部分细胞胞核染色,染色的胞核大小不一;少量细胞胞浆亦着色。正常脑区内仅见很少量的Fos细胞,而在半影区内可见密集成团的Fos细胞。结论: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修复防御系统完全被抑制时,地西泮抑制了脑缺血损伤后Fos蛋白的表达,抑制了细胞凋亡,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