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訾迎新  金明 《眼科新进展》2019,(12):1197-1200
近视是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屈光不正,我国有近6亿近视患者,其中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患者超过8000万。HM随着眼轴的进行性增长,眼底出现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如视盘斜入、颞侧脉络膜萎缩弧、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视网膜和脉络膜病变及周边部视网膜改变等,病理性近视多伴随或者导致黄斑病变、白内障、玻璃体病变、视网膜脱离与劈裂等严重并发症。目前,近视的发生趋于年轻化、高度化,HM眼底病变尤其黄斑病变是东亚国家主要的致盲原因。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文献,就HM眼底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视功能与近视弧和视网膜厚度形态改变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等效球镜-6~-27 D的高度近视55例104眼,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为A,B,C组,对视盘面积、近视弧面积、最大水平视盘长度、最大水平近视弧长度、脉络膜萎缩弧面积、6 mm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中央厚度、6 mm视网膜体积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结果:A,B,C三组近视弧面积分别是8.29±4.82,4.31±3.05,2.49±2.60mm2;近视弧宽度分别是1.88±0.83,1.31±0.66,0.86±0.61mm,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B,C三组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分别是4.26±4.27,1.23±1.74,0.62±1.53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58,P<0.01);A,B,C三组视盘面积、视盘水平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P=0.33;F=0.44,P=0.64)。 A组6mm平均视网膜度、6mm视网膜体积较B, C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8,P=0.01;F=3.35, P=0.03),但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C三组视网膜中心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脉络膜萎缩弧、6 mm平均视网膜厚度、6 mm视网膜体积可以帮助评估高度近视视功能的改变,近视弧扩大提示高度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3.
近视是我国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增长易导致机械应变伴随的一系列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改变,进而导致视觉质量的进行性下降,严重时可致盲.OCTA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在几秒内获得可视化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分层系统图像.本文将综述OCTA近年来在观察高度近视眼底血管密度、血流面积及常见相关并发症方...  相似文献   

4.
高度近视眼后极部眼底病理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薇  牛改玲  高立新  孙心铨  杨硕  许帮丽  刘颖 《眼科》2003,12(4):209-210,T013
目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观察21例高度近视眼底后极部漆裂纹状病变、黄斑出血、Fuchs斑,以探讨高度近视眼底后极部的病理改变。方法:回顾分析21例(42只眼),屈光度为-6D以上的高度近视眼底。均行彩色眼底照相、FFA、ICGA检查。将病例分为黄斑无出血组、黄斑出血组。结果:无出血组29只眼在FFA检查中4只眼有漆裂纹,占13.79%,在ICGA检查中有漆裂纹者9只眼,占31.03%,其中ICGA所见漆裂纹比FFA中数目更多且更长。出血组13只眼中FFA显示有漆裂纹7只眼占53.85%,ICGA显示有漆裂纹9只眼,占69.23%,该组中有1只眼ICGA未发现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与漆裂纹。另有3例黄斑出血的对侧眼有眼底后极部萎缩斑或Fucks斑。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出血是病程发展的自然过程,漆裂纹常预示有出血产生的可能。黄斑出血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向视网膜生长;也可能只有视网膜黄斑部毛细血管出血而非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晚期新生血管膜机化,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聚集形成Fuchs斑。  相似文献   

5.
黄斑劈裂是高度近视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多伴有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萎缩和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异常改变,主要通过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诊断。其发病是眼球壁内层、外层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但具体术式的选择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连续收集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10例(A组),并以同一时期不伴脉络膜脱离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12例为对照(B组),对比两组发病年龄、病程、术前屈光度、眼轴、眼压、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 A组发病年龄大、近视度数高、眼压低、视网膜脱离范围大,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眼压差异显著(P<0.01);两组的一次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复位率相近,A组为80%,B组为83%,但A组术后视力≥0.02的比例低(P=0.048).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孑L性视网膜脱离一旦合并脉络膜脱离常伴有年龄大、病程长、近视度数高、视网膜脱离广泛和显著低眼压等特点.适时采用玻璃体切割合并硅油填充术可达到与不合并脉络膜脱离组相近的视网膜复位率,但视力预后仍较差.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表现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和探讨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确诊为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60例患者(65只眼)做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平均追踪时间15个月。结果 做FFA检查的65只眼中有62只眼(95%)伴有漆裂样纹。其中54只眼为单纯型黄斑出血,出血多在1—3个月吸收,预后较好;另外11只眼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型,视力预后较差。结论 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可分为单纯型和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型。前者出血吸收快,后者视力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近视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眼部疾病,且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高度近视眼及其眼底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功能。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是一种对视网膜、脉络膜自动精确分层,通过量化血流面积、无血流面积和血流密度区域,对视网膜、脉络膜多层面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手段。应用OCTA,可对高度近视眼的发病机制从视网膜各层次微血管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就高度近视眼底形态改变以及OCTA在评估高度近视眼底结构、功能及血流密度变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期望为高度近视发病机制探究及干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法,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 对18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光凝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结果 17例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例因玻璃体积血患者放弃治疗。视力提高14例,视力不变2例,视力下降2例。并发症:玻璃体积血1例(未治),视网膜出血1例,眼压升高2例。结论 玻璃体切割、光凝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在高度近视人群中发现POAG患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高度近视患者并发POAG的概率明显高于非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本身就可能发生眼部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当高度近视合并POAG时,复杂的眼底改变造成近视与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相互混淆,使早期青光眼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将回顾高度近视合并POAG的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视盘、视神经节细胞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血管密度等眼底结构特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确诊为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28列32眼分别作视力、矫正视力、眼前节、眼底、A/B超、眼底彩照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给予中西药物治疗,随访观察2-26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经FFA检查32眼中28眼(87.5%)为单纯型黄斑出血,其中25眼(89.3%)伴有漆裂样纹。出血经治疗多在15天至2个月吸收。另外4眼FFA显示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血,最终均因反复出血,后巩膜葡萄肿和脉络膜萎缩而预后较差。结论: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分单纯型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型,前者出现吸收快,后者反复出血严重损害中心视力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高度近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造成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发展,近视率逐年上升。高度近视的发展与眼轴的进行性延长密切相关,而眼轴的延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系列的眼底改变,如近视弧形斑、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等。当前近视呈现出低龄化、高度化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致盲性原因。本文针对高度近视视盘、黄斑、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的形态学改变,对最新研究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以期为结合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开发智能预测模型以及临床诊断和进一步针对治疗措施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的认识逐渐加深,本文对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分类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介有明显后葡萄肿的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力及解剖学结果.方法 自2001~2006年5例(5只眼)高度近视眼(≥-10D)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施行手术治疗,其中1只眼仅后极部有视网膜脱离,作了玻璃体六氟化硫(SF6)注入,4只眼作了深层玻璃体切除注入SF6或高黏度硅油.结果 最后随访检查发现术眼视网膜全复位的解剖学成功率高,手术后视力也都有进步,并未发现有何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仅1只眼有一过性眼内压增高.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高黏度硅油注入,可以使后葡萄肿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成功地复位,玻璃体内单纯注入膨胀性气体仅适用于治疗后极部存在的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15.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再次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需再次手术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7例17眼,其中11例是第1次经玻璃体切割联合膨胀气体填充后黄斑裂孔未闭合,6例是黄斑裂孔闭合后晚期复发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彻底黄斑前膜剥离,2例行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全部病例联合硅油内填充,11例术后补充氩激光光凝。结果 17例17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全部复位,最终视力较术前提高。随访3—24个月,视网膜复位良好,无1眼复发。结论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中彻底剥离黄斑前膜,剥离视网膜内界膜,硅油填充和激光光凝可有效封闭黄斑裂孔。  相似文献   

16.
漆样裂纹性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特征及视力预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不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改变特征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37例(38眼)不伴CNV的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矫正视力的随访观察,其中11例(11眼)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84.2%的患眼在出血吸收后于原出血下方可见新的漆样裂纹形成;行ICGA的11只患眼中,7眼(63.6%)于ICGA可透过出血发现呈弱荧光条索的早期漆样裂纹。81.6%的患眼于出血吸收后视力均有明显增进。结论 不伴CNV的高度近视黄斑出血与新漆样裂纹形成相关,建议称之为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大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万娟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6):1002-1006

目的:探讨在同一屈光度数范围内高度近视性弱视眼与高度近视眼在EDI-OCT下视网膜、脉络膜、视盘神经纤维层的形态特征。

方法:本试验招募6~16岁的中国儿童19例26眼进行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度近视性弱视组(11眼)和高度近视组(15眼)。采用频域OCT深层影像扫描模式,检查黄斑中心凹及黄斑中心凹旁不同区域的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

结果:中心凹外1.0、1.5、2.0、2.5、3.0mm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在绝大多数方位上,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下方3.0mm处,高度近视性弱视组脉络膜厚度显著薄于高度近视组(P=0.012)。两组各方位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在同一屈光度数范围内,中心凹周围的视网膜厚度,高度近视性弱视眼明显薄于高度近视眼,弱视的发生发展可能参与其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近视是目前最常见的屈光不正。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高度近视往往会伴发一系列眼底病理改变,如Fuchs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等,可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伤。近年研究发现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的改变在高度近视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脉络膜的厚度改变可以直接反映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厚度较正常眼显著变薄,且不同区域变薄程度存在差异。同时,脉络膜是眼部供血的主要来源,其血流状况直接决定了眼球的供血是否充分。因此观察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厚度及血流的改变,对探讨近视的进展或观察其病理性改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综述阐述了高度近视脉络膜结构、厚度及血流改变情况等,同时分析讨论了近年研究的新进展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所面临的新挑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期望为临床监测高度近视的发生和进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国际眼科杂志》2009,9(7):1328-1329
黄斑裂孔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约占15%,其中高度近视引起的黄斑裂孔占大部分。对这种患者的治疗要注意保留黄斑的中心视力,还要注意高度近视引起的解剖改变。所以要选择什么样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黄斑劈裂(MF)是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主要对高度近视MF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合并病变、自然病程及手术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