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温除热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李东垣《脾胃论》与汉·张仲景《伤寒论》 ,一治内伤 ,一治外感 ,使中医的理论和证治体系趋于完备。“甘温除热”是《脾胃论》中的核心 ,数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并获得了很大发展。“甘温除热”专用于治疗脾胃内伤虚热证 ,至此 ,内伤虚热证与外感实热证 ,泾渭分明 ,对丰富和完善中医临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1 实火宜清 ,虚火宜养劳倦则伤脾 ,最先见于《素问 调经论》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胜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而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李东垣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他在《脾胃论》中说 :“喜怒不节 ,起居…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所论之阴火,为脾胃内伤引起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的一种内火。病机有脾胃内伤,君火不守;脾胃内伤,相火浮越;脾胃内伤,气郁化火;脾胃内伤,阳气内伏化火;脾胃内伤,湿火相合;脾胃内伤,内燥化火。各个病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甘温除热法为阴火之治疗大法,临证根据阴火的形成机制及病情发展不同,应用不同治法,或益气升阳,补泻共用;或益气升阳,滋水伏火;或益气升阳,疏理气机;或益气升阳,疏散邪火;或益气升阳,燥湿泻火;或益气升阳,养阴泻火。用药不仅仅拘泥于甘温之品,在采用甘温之品的基础上,明确阴火的病机,随证治之。凡是扶助正气,祛邪退热之法,均可视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3.
甘温除热法是由李东垣所创,指采用甘温之品治疗由脾胃虚弱引起发热的一种方法,属于热因热用反治法的一种,治疗内伤发热有明显优势,得到众多医家的重视及研究,并加以推广发挥,不断指导临床治疗。迄今为止,该法已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皮肤、口腔等各科,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胃脘痛的方药进行研讨,重在探讨胃脘痛的治疗特色,东垣治胃温清燥润,行气活血,攻补兼施为主。虽详于甘温,也不乏清润。 相似文献
5.
6.
7.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该书载医论36篇,方论63篇,分为卷上、卷中、卷下三卷。卷上以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盛衰论等论述脾胃学说的主要观点,引述了大量《内经》、《难经》原文。卷中阐述了脾胃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如对饮食劳倦所伤、脾胃虚弱、安养心神的用药与针刺等。卷下论述脾胃与天地阴阳、升降沉浮的密切关系,并结合病症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有论有方,并附有案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背景、发热症状黄芪的药效诸方面说明,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实质是用甘温补气之品治疗气虚外感发热之人;同时指出,阴火是指内伤气虚在先,而复感邪气在后的发热. 相似文献
9.
《脾胃论》学术思想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从生理,病理,治则,预防,养生等方面试作浅识,脾胃是化生元气的本源,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而产生各种病变,故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是东垣立论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甘温除热"是李杲先生针对"脾胃内伤,阴火上乘"所致的内伤热证而创立的疗法,该治法的确立基于其对人体脾胃生理功能的独特认识和见解,并能知常达变. 相似文献
11.
12.
甘温除热法是治疗内伤发热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李杲首创。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广为应用,为后世治疗内伤热中开辟了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内伤为百病之源泉、脾胃气虚,元气损伤致气火失调、脾胃为论治之本、处方用药味多量少等六个方面探讨了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谢文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1):1-3
李果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独重脾胃,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鼻祖.他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脾胃为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病理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则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甘温除热"等法. 相似文献
15.
甘温除热,指用味甘性温的方药治疗因虚发热的一种治法。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的以益气升阳治法为代表方剂的补中益气汤,开创了后世治疗内伤发热的先河。甘温除热理论渊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理论。李东垣根据先贤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和经验,在《睥胃论》中对饮食、劳倦等伤气而致的发热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本来“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甘温何以除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其机理与治法。1血虚发热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脾胃气虚不能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故加辛甘、微温之剂以… 相似文献
16.
因时制宜是中医治疗疚病所遵循的一个重要治则,李东垣在其著名的《脾胃论》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其因时制宜的用药经验。就这方面学术成果对其做进一步的整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对李东垣的脾胃论有更深入的认识与掌握,本文透过《内外伤辨惑论》与《脾胃论》所引《周易》的宇宙起源论,尝试探讨李东垣对脾胃在人身这个小宇宙的定位、作用、其与气血、经脉、脏腑等之间如何连系及脾胃病导致全身各处疾病的机理。结果发现东垣把脾胃定位为人身这个小宇宙的太极,其升清气与降浊气的2个作用为两仪,升清气的作用令一身脏腑经络都能受到元气的滋养,进而能促成人身发生四时有序的变化规律。脾胃气虚,不能行升清气与降浊气两个作用,造成脾胃、脏腑、经络、皮脉肉筋骨等都失去元气的滋养(阳气不足),不能各司其职,人身各处因而失去了四时有序的变化规律,温热寒凉失调、升浮降沉混乱、生长收藏不节,令邪气(阴气有余)为患而相继为病。 相似文献
19.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①脾胃病的发病机理;②脾胃是元气之本;③脾胃为精气升降的枢纽;④首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认为,君药是方剂中用量最大且力度最强的药物,君臣佐使之间应有明显的层次性,才能相互宣散和收敛。其著作《脾胃论》中所立方药,君药多为辛温或甘温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等,这是由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疾病观决定的。李东垣十分注重药物的气味配伍,认为药物气味所具有的偏性即其药性,也正是药物的作用之性,甘温除热法便是其体现。《脾胃论》注重风药的使用,一方面取风药升散的特性,升举清阳,助脾气升清;另一方面是风药能行气发散,宣散湿浊,健运脾阳。从《脾胃论》的君臣佐使法可知,治疗脾胃相关疾病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以治其本;治疗其他系统疾病时,应注意其他脏腑与脾胃的关系,在遣方用药时注意顾护脾胃,以不伤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