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阿司匹林和其它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对血小板都有抑制作用 ,但是目前尚无足够的资料证实单独使用NSAIDs的抗血小板效果。本研究试图证实NSAIDs加阿司匹林治疗时 ,阿司匹林会否进一步抑制血小板功能。方法  3 0例志愿者参与 ,7例因各种原因退出本研究。余 2 3例中 ,1 2 [(男 3、女 9)例 ,平均年龄 ( 3 9± 1 2 )岁 ]进入阿司匹林治疗组 ,另外1 1例 [男 5、女 6例 ,平均年龄 ( 3 6± 1 0 )岁 ]进入无阿司匹林治疗组。两组均接受酮洛芬 (Reto profen)治疗 ( 2 0 0mg/d) 2周 ,其中阿司匹林治疗组于第 8…  相似文献   

2.
非甾体抗炎药的胃肠副作用4 4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的副作用 ,尤其是胃肠副作用 ,已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和病人的关注。美国关节炎、风湿病和老年医学信息系统 (ARAMIS) 1991年发表的 5年多中心调查结果表明[1] :接受NSAIDs治疗者内窥镜检查胃溃疡的发生率达 2 0 % ,因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率每年为1 5 8%、病死率每年为 0 15 %。美国每年因NSAIDs治疗引起的经济损失达 1 38亿美元。为了解国人对传统NSAIDs的耐受性 ,对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澄海市人民医院 1993— 1997年 5年间风湿科门诊、住院应用N…  相似文献   

3.
连续观察内镜下胃肠黏膜损伤2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通过内镜观察探讨胃肠黏膜损伤与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的关系。方法 连续观察了 2 0 0例内镜下胃肠黏膜损伤病例。根据是否服用NSAIDs药物将患者分为NSAIDs组 (Ⅰ组 )及非NSAIDs组 (Ⅱ组 )。结果 Ⅰ、Ⅱ组患者分别占 4 6 5 %及 5 3 5 % (P >0 0 5 )。与Ⅱ组比较 ,Ⅰ组中 >6 0岁者占 81 7% (P <0 0 0 1) ,无症状者占 5 8 8% (P <0 0 5 ) ,患心血管疾病者占 70 6 % (P <0 0 5 ) ,胃溃疡占 5 0 0 % (P <0 0 5 ) ,溃疡并发出血占 11 8% (P <0 0 1)。Ⅰ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对危险是Ⅱ组的 7 0 4倍 (χ2 =6 2 17,P <0 0 5 )。结论 NSAIDs相关性胃肠黏膜损伤具有较为特异的临床及胃镜下表现 ,其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较高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非甾体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常伴有胃病 ,为常见的毒性药物之一。据美国 1996年统计每年因NSAID毒性住院者超过 10 0 0 0 0 ,死亡者 10 0 0 0~ 2 0 0 0 0 ,因NSAID毒性死亡率超过食管和胃其他疾病 ,也超过肝癌 ,其中NSAID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消化性溃疡 (PUD)。非甾体抗炎药物其作用机制相同。均通过抑制环氧化酶 (cy cloxygenase,COX)的活性而抑制花生四烯酸最终生成前列腺素 (PG)。因此 ,NSAID能够减轻局部充血、肿胀、缓解疼痛 ,具有抗炎与镇痛作用。自 1899年水杨酸化学合成至今百年期间 ,NSA…  相似文献   

5.
非甾体类消化药对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性溃疡 ( pepticulcer ,PU)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PU的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有关。非甾体类消炎药 (NSAIDs)的服用也是溃疡的重要病因。许多研究证明 ,服用NSAIDs会增加溃疡并发出血2~ 4倍 ,但在PU并发出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Hp感染所起的作用及其与NSAIDs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何尚有不同看法 ,本文对一组临床PU患者的病因进行了分析。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996~ 2 0 0 0年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PU患者 3 68例 ,均行病理检查以排除…  相似文献   

6.
非甾体类抗炎药与心血管血栓发生的相关性(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和抗炎的功效 ,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NSAIDs主要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缓解较小的创伤或头痛发热引起的不适以及减轻各种炎症性和退行性关节病引起的剧烈疼痛。但在使用过程中可出现毒副作用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肾脏毒性。为了减小NSAIDs对胃肠和肾的副作用 ,并保持其抗炎止痛的作用 ,研究者致力开发研制对环氧合酶 (COX) 2抑制相对较大、而对COX 1抑制相对较小的药物。同时也就将NSAIDs分为COX非选择性抑制剂 (阿司匹林、吲哚…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 (EH)及糖尿病 (NIDDM)分别是发生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 ,是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研究EH合并NIDDM与动态血压 (ABP)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EH合并NIDDM组 :符合WHO ISH(1 999年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符合WHO(1 985年 )NIDDM诊断标准[1 ] 的患者 40例 ,男 2 4例 ,女 1 6例 ,年龄 40~ 78(平均59 4)岁。 1 9例为首次诊断高血压 ,2 1例为停用降压药物 3~ 5d观察血压。EH无并发症组 :符合WHO ISH(1 999…  相似文献   

8.
大鼠非甾体类抗炎药性胃粘膜损伤及其预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备大鼠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性胃粘膜损伤动物模型,研究其发生机制及预防应用四种药物(misoprostol,omeprazole,smecta,sucral-fate)时的保护作用,方法:联合应用阿斯匹林和消炎痛制备大鼠NSAID性胃粘膜损伤模型,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大鼠NSAID性胃粘膜损伤及四种药物预防应用时  相似文献   

9.
非甾体抗炎药与胃肠道损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是一类具有抗炎与镇痛作用的药物 ,可改善由风湿性疾病引起的炎性症状 ,并可缓解疼痛 ,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处方药。但是在使用过程中 ,特别是长期、大量服用时可出现副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是其对胃肠道的损害。NSAIDs可引起消化不良、胃肠道黏膜糜烂、消化性溃疡和出血 ,甚至因此而危及生命。因此 ,合理、正确使用NSAIDs是每位临床医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一、NSAIDs在全球的使用及对胃肠道损害的发生率NSAIDs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的一线药物 ,广泛用于疼痛及发…  相似文献   

10.
非甾体类抗炎药胃十二指肠损害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品津 《胃肠病学》2001,6(3):I005-I008
关键内容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通过多种途径损伤胃肠粘膜, 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干扰前列腺素(PGS)的 合成。NSAID溃疡常为“无痛”性,可以消化道出血或穿 孔为首发症状。一旦发现NSAID溃疡,对可以停用NSAIDs者应予常规 抑酸剂治疗;如患者需继续服用NSAIDs,则需用常规剂 量或倍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对具有发生症状性NSAID溃疡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常规 给予抗溃疡药物预防治疗。预防药物可选用PGS类似物, 如米索前列醇或PPI。H_2受体桔抗剂(H_2RA)、…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 (DN)是糖尿病 (DM )致残、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对 130例DM患者的血浆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水平变化进行研究 ,探讨它们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变化规律。一、对象和方法2型DM患者 130例均符合 1985年WHO诊断标准 ,男6 8例 ,女 6 2例 ,年龄 (5 9.0± 14.5 )岁 (16~ 75岁 ) ,病程 0 .5~ 2 0年。其中单纯DM (SDM ) 6 4例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 <30mg/ 2 4h ;早期DN(IDN) 4 0例 ,UAER :30~ 30 0mg/ 2 4h ;临床期DN (ODN) 2 6例…  相似文献   

12.
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萘丁美酮胃粘膜损伤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认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1,COX1)活性,抑制了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诱发粘膜病变或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1]。局部刺激如酸性、粘膜屏障及粘液屏障削弱亦参与损伤的发生。萘丁美酮(nabumetone,商品名瑞力芬)是新近研制的一种非酸性NSAIDs,为了解其对胃粘膜的损伤,本文比较了瑞力芬与传统NSAIDs(消炎痛、阿斯匹林)对大鼠胃粘膜血流(gastricmuc…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形态与组织学改变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尤其伴有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 (IM)是胃癌前病变。在胃镜下可见黏膜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为探讨其镜下形态学改变与组织学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间的关系 ,我们对 1999年 5月~ 2 0 0 1年 9月间诊断为CAG的病例进行镜下所见与病理对比分析。一、材料与方法应用OlympusGIF XQ2 4 0、GIF Q2 4 0、FujinonEG4 5 0HR电子胃镜 ,对 16 7例符合CAG镜下特征表现的病例 ,于胃窦大弯、小弯、胃体大弯各取 2块黏膜组织 ,经病理确诊134例。其中男 78例 ,女 5 6例 ,年龄为 2 9~ 74岁 ,平…  相似文献   

14.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肝脏毒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贾继东  崔儒涛 《肝脏》2001,6(1):50-51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其所致的肝脏损害也较常见。据统计 ,在北欧国家NSAID所致的肝损害大约占全部药物性肝脏损害病例的 9%之多。在我国尚无此类药物导致肝损害发生率的系统报道。但可以推测 ,本类所致的肝脏损害可能比预想的更常见。仅少数几种NSAID类药物 ,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 (本药不属于从严格意义上的NSAID)和贝诺酯 (benorilate) ,为内在肝脏毒性 (intrinsichepatoxicity)药物。它们导致肝脏损害的机理为直接毒性 (对组织结构造成损伤而导致细胞代谢障碍 …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脊柱炎 (AS)是一种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的慢性炎性免疫性疾病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1] 。我们采用联合化疗治疗活动性AS 40例 ,取得较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 :1999年 3月~ 2 0 0 0年 8月我科收治住院的活动性AS患者 40例 ,均符合下列标准[1] :(1) 196 6年拟定的纽约标准 ;(2 )伴有典型的外周关节炎 ;(3)ESR >30mm/h ,C反应蛋白(CRP) >8mg/L。在用NSAID治疗的基础上 ,随机分为两组 ,联合化疗组 2 2例 ,男性 2 0例 ,女性 2例 ,年龄 17~ 47岁 ,平均年龄2 8.4岁 ,病程 1~ 17年 ,用甲氨喋呤 …  相似文献   

16.
王国锋  徐钢  何文艳 《肝脏》2001,6(4):284-285
我院自 1999年 9月~ 2 0 0 1年 1月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及无症状HBsAg携带者 (ASC)共 14 1例 ,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入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HBsAg、HBeAg和HBVDNA阳性的CHB及ASC患者 ,共 2 2 8例。诊断依据 1995年全国第五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其中男178例 ,女 5 0例 ,年龄在 16~ 5 2岁之间 ,平均年龄 ( 33± 12 )岁 ,伴有或不伴有转氨酶升高。将所有患者分为 3组 ,治疗 1组 5 2例 ,为ASC组 ;治疗 2组 89例 ,对照组 87例 ,均为反复多…  相似文献   

17.
自 1990年在劳务输出回国人员中检出 1例艾滋病病毒 (HIV )抗体阳性者以来 ,截至 2 0 0 1年 12月止 ,已累计检出HIV/艾滋病 (AIDS) 19例。流行速度明显加快 ,特别是 2 0 0 1年就检出HIV/AIDS 9例 ,占总检出数的 4 7%。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HIV/AIDS的感染和流行 ,通过对传染来源、传播模式及流行特征的调查分析 ,结合宁波市的实际情况 ,采取较有效的干预措施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HIV/AIDS一般情况  19例中男性 12例 ,占6 3.16 % ;女性 7例 ,占 36 .84 %。年龄在 17~ 6 5岁 ,其中 15~ 19岁 2例 (占 10 .5…  相似文献   

18.
HIV感染及AIDS就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有进一步的了解 ,特将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在 1990年 4月~1999年 4月收治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及AIDS患者 2 4例的临床诊断分析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收治的 2 4例HIV感染及AIDS患者 ,均经抗HIV抗体确诊试验 (蛋白印迹法 ,WB法 )证实。其中HIV感染者 5例 ,AIDS 19例 ,男性 19例 ,女性 5例。年龄 11~ 2 0岁 1例 ,2 1~ 30岁 8例 ,31~ 4 0岁9例 ,4 1~ 5 0岁 2例 ,5 0岁以上 4例。文化程度 :大学以上 14例 ,初高中 10例。感染途径 :静脉吸毒 1例 ,性传播 14例 ,其…  相似文献   

19.
由于抗炎镇痛药用途广泛 ,现已成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中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炎镇痛药是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以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为代表。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Ⅱ (COX Ⅱ ) ,继而抑制炎症性前列腺素的合成 ,对抗炎症反应 ,并缓解炎症引起的发热、疼痛等症状。然而由于此类NSAIDs也同时抑制环氧合酶Ⅰ (COX Ⅰ ) ,因此导致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也大大减少 ,最终可引起胃肠损害、凝血障碍和肾脏毒性等严重副作用。此外 ,由于各种NSAIDs的作用特点不尽相同 ,…  相似文献   

20.
非甾体抗炎药的化学分类及其对环氧合酶选择性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虽然对环氧合酶 (COX)异构体理论[1 ] 存有争议 ,但是其对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在提出COX异构体理论之前 ,一般认为抑制COX愈强者 ,其抗炎作用就愈强 ,副作用也愈大。然而当COX异构体理论提出后 ,可以看到NSAIDs的疗效与副作用并非完全平行 ,这就为研制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NSAIDs打下基础。特异性抑制COX 2的药物目前仅有 2个昔布类NSAIDs ,即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 ,它们在西方国家已经用了 3年多 ,在我国也用了 1年多。虽然由此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观点 ,但NSA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