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RS)治疗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R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3年3月50例(51只眼)合并PVR的外伤性RD患者行VRS治疗,术后随访5~26个月,平均10.8个月。结果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47只眼,部分复位3只眼,未复位1只眼,总有效率98.4%。视力提高者41只眼(80.39%);视力不变者7只眼(13.73%),视力下降者4只眼(7.84%)。51只眼均行硅油填充术,继发性青光眼14只眼(27.45%);8只眼因术后硅油进入前房行前房冲洗术(15.69%);5只眼视网膜复位后Ⅱ期硅油取出术后低眼压或多次复发RD,长期硅油高粘度填充(9.80%)。结论通过VRS手术能有效解除外伤性PVR引起的视网膜牵拉,复位视网膜,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杂外伤性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对28例继发于钝挫伤、穿通伤的复杂外伤性青光眼行联合手术治疗,其中行晶状体摘除、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眼阀前房植入术10例,保留晶状体、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眼阀前房植入术3例,无晶状体眼行前部玻璃体切除、人造瞳孔术联合青光眼阀前房植入术4例及睫状体扁平部植入术5例,人工晶状体眼行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4例,恶性青光眼行前房成形术,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阀扁平部植入术2例,以上眼其中7例同时行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诊9~40个月,平均18.6个月,手术成功(眼压:6~21mmHg)21只眼(75%)视力提高15只眼(53.5%)。并发症:早期低眼压18例,脉络膜脱离12例,眼压失控7例,玻璃体出血4例,引流管内口阻塞5例,驱逐性出血1例,视网膜脱离1例。结论:联合手术是治疗复杂外伤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斑孔伴视网膜周边裂孔的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黄斑孔伴视网膜周边裂孔的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脱离86只眼,分析其共同的临床特点,并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前手动~数指31只眼,0.01—0.1者32只眼,0.1以上者23只眼。术后眼压9-23mmHg,平均眼压(13.2±0.5)mmHg(1mmHg=0.133kPa),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黄斑孔伴视网膜周边裂孔的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脱离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与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33例(33只眼)外伤性玻璃体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进行了玻璃体切割与视网膜复位术。结果:术后暂时性眼压升高33只眼(100%),角膜内皮皱褶30只眼(90%),玻璃体出血3只眼(0.09%);视力最低手动/20cm,最高0.4。结论:玻璃体切割与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在治疗伴有睫状体脱离的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7例(7只眼)严重眼外伤患者中,3只眼钝挫伤,外伤性瞳孔散大、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玻璃体出积,4只眼眼球破裂伤,清创缝合术后,合并视网膜脱、脉络膜脱离和脉络膜上腔出血。7只眼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探查所有外伤眼睫状体360°全周脱离,离断口的范围在1~2个象限。术前视力光感至眼前手动,平均眼压(6.03±3.25)mm Hg。2只眼钝挫伤患者先行睫状体复位,二期施行玻璃体切割术+晶状体切除+硅油充填,另5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晶状体切除+硅油充填视网膜复位+巩膜外穿刺放液等。结果硅油取出后随访UBM显示所有患眼睫状体复位。所有外伤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眼压(19.33±5.05)mm Hg。结论对于合并睫状体脱离的严重眼外伤患者,分期或联合手术均可有效恢复眼球的解剖结构,并保存有效的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Eales病的效果以及影响视力预后和疾病转归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Eales病患者128例142只眼的临床及随访观察资料。应用SPSS(12.0) 软件,采用t检验、χ 2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性别、年龄、眼别、手术前视力、疾病所处发展阶段、玻璃体积血至手术的时间、新生血管膜及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性改变、是否合并视网膜脱离及其它并发症等疾病自然因素与手术方式、手术技巧和方法、手术次数、手术后并发症等与手术预后和视力转归的相互关系。患者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8.5岁,单纯玻璃体积血28只眼,伴有增生性改变者114只眼,其中合并视网膜脱离59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在3个月以上,平均随访时间35.8个月。以视网膜完全或部分复位视为手术成功;2次以上手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或眼球萎缩、甚至眼球摘除视为手术失败。 结果 手术成功129只眼,占90.8%;手术失败13只眼,占9.2%。疾病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手术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P<0.01);玻璃体积血时间长短对视力预后有显著影响(OR=11.60,P<0.01);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程度、性质以及能否成功复位、视网膜脱离是否复发是影响手术后视力的关键因素;手术前视力、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中操作的复杂程度及不同充填物对手术后视力均有影响;多次手术与一次手术对手术后视力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χ2=66.84,P<0.01),手术复杂程度尤其是多次以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明显影响手术预后及视力的恢复;有无手术后并发症者手术失败的危险性相差7倍(χ2=67.23,P<0.01),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否对手术后视力预后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Eales病患者的有效手段。Eales病患眼所处疾病的发展阶段、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性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及以及是否合并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手术操作的复杂程度、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是决定患者手术后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291-294) 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外伤性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21例(23眼)外伤性黄斑孔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C8F8或硅油。术后采取俯卧位15天以上。随访2~36月,平均14月。结果22眼(95.65%)黄斑孔闭合,视网膜复位,视力提高者21眼91.30%,1眼视力无明显改善,1眼视网膜脱离复发,视力下降。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沣气或注入硅油是治疗外伤性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告一组高度近视眼由黄斑裂孔引起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6年3月至2004年3月连续进行的一组病例,纳入标准为原有屈光不正≥-6.00 D,或眼轴≥26 mm,未发现周边视网膜裂孔,且经玻璃体手术治疗、由黄斑裂孔引起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结果 本组患者83例, 其中女63例,男20例,85只眼,平均年龄54.1岁。手术前视力光感~数指49只眼,0.01~0.1者33只眼,0.12~0.2者3只眼。视网膜脱离范围仅限于黄斑部15只眼,1~2个象限11只眼,3 ~4个象限59只眼。手术中同时做晶状体切除或超声粉碎62只眼(72.9%),黄斑前膜切除37只眼,注入C3F829只眼(34.1%),注入硅油56只眼(65.9%)。手术后视网膜复位77只 眼(90.6%),未复位8只眼。手术后视力改善47只眼(55.3%),不变25只眼(29.4%),下降13只眼(15.3%)。 结论 由于黄斑裂孔引起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多发生在年龄较大、女性高度近视眼,玻璃体手术具有同时进行玻璃体后皮质和黄斑前膜切除、晶状体摘除和眼内填充的优势,手术后大多数眼能改善或保持视力。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22:287-290)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35例3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1.32±17.34)岁.视力光感6只眼;手动/眼前者12只眼;数指者9只眼;0.01~0.1者8只眼;0.2~0.3者1只眼.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为2.13±0.50.平均眼压为(9.17±6.28)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均行23G联合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手术.手术中硅油填充35只眼,C3 F8填充1只眼.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23±3.07)个月.对比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网膜脱离再发生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手术后1d,所有患眼视网膜均复位,占100.0%;手术后1个月,视网膜复位33只眼,占91.7%;视网膜局限性脱离3只眼,占8.3%,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视网膜复位.手术后3个月,视网膜复位30只眼,占83.3%.手术后1d,1、3个月平均LogMAR视力分别为1.77±0.66、1.53±0.72、1.31±0.77,与手术前平均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1,P<0.05).手术后1d,1、3个月眼压分别为(12.47±7.28)、(15.51±6.86)、(15.82±7.60) mm Hg(1 mmHg=0.133 kPa).手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眼压与手术前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8,P<0.05).手术后3个月,发生继发性青光眼1只眼;此外无与治疗相关的其他并发症.结论 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合并脉络膜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48例(48只眼)随机分为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组和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组。对比术后视力变化、眼压、脉络膜脱离复位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黄斑裂孔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一次手术38只眼视网膜脉络膜完全复位,平均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一过性眼压升高、晶状体混浊加剧及复位不成功等。结论对于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无论术前是否应用激素,术后疗效视功能相近。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必要性值得探讨。及时采取玻璃体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65例(65眼),均作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晶状体切除、眼内异物摘出、视网膜切开切除及巩膜环扎等附加术式。通过非参数检验(多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检验),按初诊视力、视网膜脱离范围、眼内出血程度、眼内容脱失程度、有无视网膜下出血、黄斑损伤以及外伤类型等不同情况分组,分析各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视网膜总复位率为89.23%(58/65),其中解剖复位30眼(46.15%),功能复位28眼(43.08%),未复位7眼(10.77%)。初诊视力、视网膜脱离范围、眼内出血程度、眼内容脱失程度、有无视网膜下出血或黄斑脱离以及外伤类型等因素对手术结果预后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数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手术治疗后视网膜仍能解剖复位,部分患眼可功能复位。术前应详细分析病情,多种因素均与伤眼治疗结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网膜下出血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50例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视网膜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眼外伤史;眼底及B型超声检查均发现有视网膜下出血;手术前视力<0.1.根据伤眼情况不同,分别进行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晶状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切开以及硅油填充术等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2~5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7.27个月.观察末次随访的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以视力≥0.1为视力预后良好,通过间接检眼镜联合彩色眼底照相检查确定视网膜是否复位.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受伤类型、开放或闭合伤、病程、手术前视力、视网膜脱离、出血性脉络膜脱离、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下出血是否累及黄斑区等伤眼基线资料以及手术干预方式与视力预后及视网膜复位的相互关系.结果 预后视力良好者占46.0%.其中,手术前视力为无光感~眼前手动以及眼前数指~0.1的息眼中,预后视力良好者分别占34.2%、8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0,p=0.003).手术前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的患眼中,预后视力良好者分别占37.5%、8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2,P=0.040).视网膜下出血是否累及黄斑中心凹的患眼中,预后视力良好者分别占34.4%、6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6,P=0.028).伤眼基线资料中的其他各项因素对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外伤性视网膜下出血患眼手术前视力、是否合并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下出血是否累及黄斑区是影响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玻璃体切除联合重硅油填充治疗下方PVR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治疗下方严重PVR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26例(26眼)诊断为合并下方PVR视网膜脱离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重硅油填充,并同时随机抽取26眼患相似类型的视网膜脱离者,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给予眼内硅油填充作为对照治疗。术后随访7~12月,观察其视网膜复位、视力、眼压及硅油乳化等情况。结果重硅油组视网膜一次性完全复位者24眼,占92.30%,硅油组一次性视网膜完全复位者18眼,占69.23%,(P〈0.05)。视网膜完全复位者绝大部分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是治疗下方PVR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可以降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硅油填充术后硅油取出时机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硅油充填期间及硅油取出术后并发症,进而探讨硅油取出的适宜时机。方法对连续就诊的伴有视网膜脱离的48例(48只眼)ARN患者实施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联合硅油填充术,对于确认视网膜已经复位,没有活动性的增生病变及视网膜裂孔,并在视网膜变性区域补充激光光凝的所有患者经不同时长的硅油填充期后实施硅油取出术,回顾分析其硅油填充期间及硅油取出术后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变性等的发生情况。结果硅油填充术后视力总体上较术前有明显提高;硅油填充时间为3~15个月,平均5.8个月。取出硅油之后,总体视力无明显改变;8例于取硅油术后随访期内发生视网膜再脱离;1例角膜变性的病例,在硅油取出之后无明显改变;5例并发性白内障取油时实施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例发生脉络膜脱离经药物治疗后痊愈;24例在硅油取出之后晶状体混浊程度较硅油取出术前无明显改变;3例无晶状体眼患者取油术后裸眼视力下降,但最佳矫正视力同硅油取出术前。结论硅油填充及硅油取出术的并发症主要为视网膜再脱离、脉络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硅油乳化、角膜变性、低眼压等。对于ARN而言,硅油填充时限4~6月时取油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较低,取油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Chen S  Wang J  Cheng J  Xu R  Chen H  Weng N  Zhang E  Liu W  Wei W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6):424-427
目的探讨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失败原因。方法对477例(479只眼)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surgery,VR术),即玻璃体切除、膜剥离、气液交换、惰性气体(SF6,C3F8)及硅油眼内填充。结果近期有效者347例(349只眼,72.9%),失败者130例(130只眼,27.1%)。结论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VR术近期效果的显著因素为眼内填充硅油、巨大裂孔、眼内填充SF6、医源性裂孔、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严重视网膜下增殖、PVR、眼内填充C3F8、手术频次及脉络膜脱离  相似文献   

16.
玻璃体切除和硅油填充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及其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和硅油填充手术手视网膜再脱离的治疗。 方法:回顾总结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inapthy PVR)5例5只眼和外伤性PVR3例3只眼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再脱离的治疗效果。治疗方法为经睫状体平坦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膜剥离、视网膜切开、内排溶剂化物、硅油填充,2只眼加视网膜下膜剥离取出。 结果: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6只眼,2只眼下方仍有浅脱离,术后视力提高6只眼,不变2只眼。 结论: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与增殖性视网膜前膜和下膜形成有关,治疗原则为玻璃体切除、解除增殖膜的牵引和充分地液/油交换.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3-1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所致大量视网膜下及玻璃体积血的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14例手术前后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确诊为AMD所致的大量视网膜下及玻璃体积血患者的14只患眼,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单个小切口的视网膜切开、用平衡盐液进行视网膜下冲洗、气液交换、视网膜切口的眼内激光光凝、气体或硅油填充等手术治疗后,随访3~7个月的临床资料。 结果 14只患眼中2只患眼术后眼球萎缩,占14.3%;12只患眼视力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占85.7%;最好的矫正视力为0.2;12只患眼术后随访时间内视网膜保持平复,占85.7%;4只患眼术后7 d内出现前房泥沙样积血,占28.6%,行1~3次前房冲洗术。 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有效清除AMD所致的视网膜下及玻璃体积血,对预防和治疗视网膜下及玻璃体积血所致的前房泥沙样积血、血影细胞性青光眼及视网膜脱离等有积极意义。(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17-219)  相似文献   

18.
张云成  艾明  巩丽清 《眼科》2001,10(1):36-37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效果。方法:于29例(30只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人治疗中,采用冷凝联合巩膜外垫压或环扎、玻璃体腔注气,部分病例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结果:经随访观察4-12个月,手术后视网膜复位28只眼(93.3%),未复位2只眼(6.7%)。结论: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可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重度开放性眼外伤手术后,尝试性硅油取出失败的原因。方法对因重度开放性眼外伤而行玻璃体切除、≥270°视网膜切开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后,符合尝试性硅油取出条件的16例(16眼)施行了硅油取出手术。通过回顾性复习首次修复和二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记录,结合硅油取出手术中对眼底和睫状体状况的观察以及手术后眼部的检查结果,分析硅油取出手术后的结果和低眼压发生的原因。结果7眼(43.75%)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为0—3.0mmHg并出现低眼压性眼部损害及明显睫状体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1眼失随访,6眼再次硅油填充或义眼台植入手术。9眼(56.25%)硅油成功取出,手术后眼压4.8—14.0mmHg,且无低眼压性眼部损害,无睫状体原发性损伤或较轻,术中见继发局限性损害,矫正视力为数指-0.6。结论对可尝试性硅油取出的重度开放性眼外伤患者,硅油取出后低眼压及低眼压性眼部损害的发生率高达43.75%。大面积视网膜的缺损、睫状体的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害是此类伤眼硅油取出手术后低眼压及其眼部损害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而睫状体的严重受损是此类伤眼须再次硅油充填和丧失眼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Choroidal hemangioma associated with bullous retinal detachment may be difficult to treat, due to varying results with convention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 radiotherapy, or surgical drainage. Here we report on a case of extensive bullous retinal detachment secondary to 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 that was resolved after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vitrectomy, silicone oil tamponade, and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CASE: A 29-year-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a large choroidal hemangioma in her right eye associated with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The tumor measured 8 disc diameters in size and was located in the inferotemporal macula, abutting the fovea. RESULTS: Laser photocoagulation of the tumor was unsuccessful in inducing absorption of subretinal fluid. Because of progressive bullous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 was performed consisting of external drainage of subretinal fluid, vitrectomy, endolaser photocoagulation of the tumor, and silicone oil tamponade. The silicone oil was removed four weeks postoperatively at which time almost complete resolution of the retinal detachment was observed. However, retinal detachment recurred eight weeks later, and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was then applied to the tumor. By four weeks after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otal reabsorption of subretinal fluid, visual acuity improvement, and decreased height of the choroidal hemangioma were noted. CONCLUSION: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associated with choroidal hemangio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