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脉络膜上腔出血是一种较少见的眼病,是严重眼外伤和内眼手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视力完全丧失,甚至眼球萎缩[1,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时机并观察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00-02/2005-02间因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患者共36例36眼,其中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30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6例。手术方法包括巩膜外环扎、经巩膜穿刺口脉络膜上腔引流、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内光凝、硅油或C3F8填充术等。结果:36只患眼于术中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液体。硅油填充30眼、C3F8填充6眼,视网膜脉络膜全部复位、视网膜裂孔封闭。36眼术后视力为手动至0.3,其中26例术后视力≥0.1。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联合经巩膜穿刺口脉络膜上腔积液引流术是处理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及术后早期临床表现。方法: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17例17眼,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分析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及早期疗效。结果:患者17眼早期间接眼底镜及B超检查视网膜及脉络膜脱离达到解剖复位;术后眼压略高,之后趋于稳定;炎症反应较轻;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能够获得良好的早期解剖复位。术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炎症,为手术创造条件,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早期眼压可控制在相对安全范围内。该类患者视力恢复普遍较差。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1例(11眼)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采用玻璃体切割及视网膜前膜剥除,气液交换时通过缺损区的裂孔内引流放液,对缺损区边缘及裂孔部分采用巩膜外冷凝,或眼内冷凝和/或光凝,必要时用惰性气体(SF6,或C3F8)或硅油填充。平均随访7.7个月,解剖复位率9眼(81.8%),视力从光感到0.2,其中3眼视力在0.1以上.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视乳头位于缺损区内、视网膜巨大裂孔及脉络膜脱离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190-192)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手术治疗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玻璃体手术治疗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玻璃体手术包括环扎,晶状体切除,玻璃体切除,确认裂孔,剥膜,气液交换,内引流,眼内激光,硅油或C3F8气体充填。结果 1月随访观察15例,100%眼视网膜解剖复位,10眼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晚期大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经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及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无法进行有效激光光凝而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晚期大泡状视网膜脱离患者7例9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在局部麻醉下巩膜穿刺放出视网膜下液后,行睫状体扁平部的闭合式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去除玻璃体及后皮质,视网膜内引流 ,吸出视网膜下液体,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切开处和渗出区,气液交换后注入眼内填充物。 手术后随访3个月~8年,平均随访时间47个月。 结果 随访期内视网膜均复位。1只眼在手术后2年复查时因视网膜前增生膜牵引形成一裂孔,并有一硅油泡进入视网膜下造成局部视网膜脱离而行第二次手术治疗,手术后随访1年视网膜平复。8只眼手术后视力较手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1只眼手术后视力无改变。 结论 晚期严重大泡状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视网膜复位,挽救患眼的部分视力。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299-301)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首选玻璃体手术治疗无明显PVR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选取32例(32只眼)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PVR低于C1,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尽快采用玻璃体手术,放脉络膜上腔积液,硅油填充或膨胀性气体填充,并酌情联合巩膜扣带术。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黄斑裂孔者17例,27例无PVD,一次手术复位率为87.5%(28/32),有2例2或3次手术成功,余下2例失败。结论对无明显PVR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首选玻璃体手术,有利于减少PVR的发生和提高手术复位率。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手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一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患者经玻璃体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9月至2008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20例20只眼,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疗效.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术中部分患者在大部分玻璃体切除后用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以增加玻璃体可视性.在气液交换后,3只眼用C3F8填充,17只眼注入硅油.术后常规面朝下体位,随防6个月至4年.结果 本组20例20只眼中,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9只眼(95%),1只硅油填充眼术前360度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多个裂孔,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而行第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全复位;术后视力改善18只眼(90%),视力不变1只眼(5%),视力下降1只眼(5%).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惰性气体和(或)硅油填充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并脉络膜脱离的有效方法,术后绝大多数能改善或保持视力.  相似文献   

9.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23例(23眼)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术前7 d即开始口服强的松,采用标准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及眼内填充(C3F8或硅油),酌情联合巩膜扣带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中新发现裂孔 5个(21.74%);术后6个月,视网膜完全复位20眼(86.96%),部分复位2眼(8.70%),未复位1眼(4.35%);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0.1以上为5眼(21.74%);术后并发症较少,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 tinopathy,PVR)的发生率较低.结论对眼内增殖明显,视网膜裂孔位于大范围脉络膜脱离区或术前未发现裂孔的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是可以优先考虑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视网膜全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56例5期(视网膜全脱离)ROP患儿73只眼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患儿年龄为3~84个月,平均年龄(13.02±14.64)个月,出生胎龄为25~36周,平均胎龄(29.5±2.22)周;出生体重为900~2500 g,平均体重(1400.19 ±300.05) g;吸氧时间为2~90 d,平均吸氧时间为(20.53±18.91) d。手术包括开放玻璃体切割手术和闭合晶状体切除、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的标准以黄斑复位为视网膜复位成功,视网膜复位黄斑脱离为部分成功,视网膜未复位为手术失败。结果:手术后10只眼视网膜复位成功,占13.69%;20只眼视网膜复位部分成功,占27.39%;43只眼视网膜复位失败 ,占58.9%。手术后视力为手动者9只眼,占12.33%;条栅视力>0.004者6只眼,占8.21% 。结论:ROP 视网膜全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后仅少数患儿视网膜复位成功 ,部分患儿视功能有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患者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初次手术复位率为47.0%,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53.0%,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2.4%.患者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54,术后平均视力1.90,手术前后视力有明显提高.患者术前平均眼压8.41 mm Hg,术后平均眼压13.88 mm Hg,手术前后有明显改善.除白内障及一过性眼压升高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松弛性视网膜切开治疗穿孔伤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松弛性视网膜切开对穿孔性牵引性视网膜脱离(perforating traction retinal detachment,PTRD)的治疗价值和效果。 方法 对1998~2001年本院住院行松弛性视网膜切开的21例PTRD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出院时视网膜解剖均复位,数指(counting finger,CF)以上视力12例占57%,最好视力为0.05。18例患者随访时间6~24个月,解剖复位14例占77.8%。 结论 为了提高PTRD的解剖复位率,松弛性视网膜切开是有效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伴有视网膜嵌顿、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anterior prolif 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aPVR)、机化条索的PTRD患者。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5-7)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第2次玻璃体手术治疗复疗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预后,以探讨原手术失败的原因和再手术的经验与教训。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孔源性RD并进行第2次玻璃手术的患者34例。PVR分级B~C2级7眼,C3级11眼,D级16眼。总院次数1~4次,平均2.2次。总手术次数2~7次,平均3.5次。2次玻切手术时间间隔11~257天,平均81.1天。第2次玻璃体手术中尽量切除残余的玻璃体皮质,剥膜,部分患者视网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玻璃体手术和眼内光凝治疗伴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膜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RVO)的疗效。方法复习连续的37例RVO患者经玻璃体手术和眼内光凝治疗的38只眼临床资料。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retinalveinocclusion,BRVO)19例20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occlusion,CRVO)18例18只眼。结果手术中确认27只眼有新生血管膜,23只眼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34只眼视力改善,占89.5%,其中22只眼有0.1以上的视力。4只眼视力未变。CRVO组病史较长,手术后视力改善较少。结论玻璃体手术和眼内光凝能改善多数伴有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膜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RVO眼预后。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我院收治的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共 114例 (114只眼 )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结果  5 5例采用环扎加压术的患者中 ,一次手术成功 40例 (90 .9%) ;采用环扎加压 +放液术的 2 0例患者中 ,一次手术成功 14例(70 %) ;采有玻璃体切割 +环扎加压 +剥膜术 +气液交换 39例中 ,一次手术成功 36例 (92 .1%)。其玻璃体切割组与环扎加压组、环扎加压 +放液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x2 =5 .84,P <0 .0 5 )。结论 对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患者 ,玻璃体手术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治疗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8年 2月~ 2 0 0 2年 5月行 VRS联合过氟化碳液体、视网膜切开和硅油填充术等技术治疗的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 (retinal detachment,RD) 4 7例 (4 7只眼 ) ,其中男 4 3例 ,女 4例 ,年龄 10~ 5 1岁 ,平均 (30 .3± 11.0 )岁。 17只眼继发眼球穿孔伤缝合术后 ,30只眼继发眼球钝挫伤 ,9只眼合并眼内异物。患者的 RD时间从 6小时至 2年 ,平均 (1.8± 4 .1)月。所有患者都有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和前 PVR,PVR均在 C3级以上。 4 7只眼经一次性手术视网膜复位 2 3只眼 (4 8.9% ) ,另 2 4只眼在 VRS后因出现视网膜前膜或 RD,在术后 6~ 8周分别再次行 VRS或巩膜扣带术 (scleral buckling surgery,SBS)等 2次以上手术 ,其中再次行硅油下剥膜术 16只眼。术后随访 3~ 2 7月 ,平均 9.5月。结果 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 4 2只眼 ,部分复位 3只眼 ,失败 2只眼 ,总有效率 95 .7%。术后视力提高者 32只眼 (6 8.1% ) ;0 .0 1以上视力 2 9只眼 (6 1.7% )。10只眼采用 m ERG检测比较 ,有 6只眼术后总反应密度较术前有所提高。硅油填充术 4 1只眼 ,3~ 15月  相似文献   

17.
360°视网膜切除治疗重症眼球破裂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360°视网膜切除在救治重症眼球破裂伤中的应用价值,评估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2年10月收治的重症眼球破裂伤28例,28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6~58岁,平 均年龄29 岁。根据机械性眼外伤国际分类,伤口位于 I 区5例,5只眼,I~II区8例,8只眼,II区3 例,3只眼,II~III区5例,5只眼,III区7例,7只眼。伤后视力分级:IV级(0.02~光感)19 例,V级(无光感)9例。28例中13例术前虹膜及晶状体全部缺失,10只眼虹膜缺失大于1/2,晶状体混浊或破碎15只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omicroscopy UBM)及B型超声提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17只眼;全部病例B型超声均提示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眼压在5~11 mm Hg(1 mm Hg=0.133 kPa)之间。手术均为 同一位手术者操作,采用常规巩膜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巩膜外环扎,合并晶状体切除15例,赤道前360°视网膜切开及切除16只眼,赤道后切开及切除12只眼,全部病例手术中均行眼内激光光凝,硅油填充。结果手术中证实全部病例均有严重的 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其中合并出血性睫状体脱离9只眼,合并脉络膜上腔积血12 只眼, 视网膜呈喇叭花茎样扭曲11只眼,伤口视网膜嵌塞17只眼。手术后随访26只眼,时间6~46 个月,视网膜解剖复位20只眼(76.9%),其中3只眼行2次手术后复位,8只眼手术后4个月行 硅油取出。视网膜复位的20只眼中,14只眼矫正视力大于0.02,占70.0%,其中7只眼视力 大于0.05,占35.0%,3只眼矫正视力大于0.1,最好视力0.3。结论视网膜切除术可改善重症眼球破裂伤的预后,挽救部分患者的视功能。(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333-404)  相似文献   

18.
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合视网膜切开治疗了27例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结果 术后视力在0.01以上者16例占59.3%,随访6 ̄24月,平均17.4月,视网膜复位率为74%。结论 尽管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疗效不理想,但经过初期创伤缝合和二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多数眼能重建眼球并部分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35例3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1.32±17.34)岁.视力光感6只眼;手动/眼前者12只眼;数指者9只眼;0.01~0.1者8只眼;0.2~0.3者1只眼.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为2.13±0.50.平均眼压为(9.17±6.28)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均行23G联合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手术.手术中硅油填充35只眼,C3 F8填充1只眼.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23±3.07)个月.对比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网膜脱离再发生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手术后1d,所有患眼视网膜均复位,占100.0%;手术后1个月,视网膜复位33只眼,占91.7%;视网膜局限性脱离3只眼,占8.3%,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视网膜复位.手术后3个月,视网膜复位30只眼,占83.3%.手术后1d,1、3个月平均LogMAR视力分别为1.77±0.66、1.53±0.72、1.31±0.77,与手术前平均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1,P<0.05).手术后1d,1、3个月眼压分别为(12.47±7.28)、(15.51±6.86)、(15.82±7.60) mm Hg(1 mmHg=0.133 kPa).手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眼压与手术前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8,P<0.05).手术后3个月,发生继发性青光眼1只眼;此外无与治疗相关的其他并发症.结论 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玻璃体后脱离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的BRVO患者116只患眼初诊时玻璃体检查结果与随访(10.7±2.2)个月时形成新生血管、发生黄斑水肿的临床资料,探讨玻璃体条件与眼后节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的关系。结果FFA检查116只患眼中40只眼为缺血型改变,其中25只无玻璃体后脱离或部分性后脱离眼中,12只眼发现视网膜或(和)视盘新生血管形成,占48.0%;15只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眼中只有1只眼产生新生血管,占6.7% (P<0.05)。116只患眼中45只眼发生弥漫性黄斑水肿,占38.8%。视网膜黄斑粘连者黄斑水肿发生率为51.5%,显著高于视网膜黄斑分离者(22.0%) (P<0.01)。结论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对BRVO发生眼后节新生血管和黄斑水肿具有一定阻止效应。(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