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椎间孔镜下经皮椎板间入路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LDH患者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25例。两组均行微创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A组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B组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均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ODI评分及VAS评分均比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椎间孔镜下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手术均可有效缓解LDH患者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但经皮椎板间入路操作简单,术中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axMorespine椎间孔镜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50例给予经皮maxMorespine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间盘切除量及咬骨体积等)及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与ODI功能障碍指数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临床疗效等。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间盘切除量及咬骨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VAS疼痛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2组术后VAS疼痛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0%比76.0%,P<0.05)。结论经皮maxMorespine椎间孔镜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8月—2017年08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78例患者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月、12个月VAS、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93.5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术后脊柱结构稳定、近期临床疗效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及传统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围术期护理策略。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椎间孔镜手术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开窗手术方式。观察2组患者术中、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经及时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干预,60例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压疮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研究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 0. 05);术后3个月,2组ODI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 0. 05);术前、术后3个月,2组间ODI评分、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传统开窗手术方式相比,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创伤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恢复工作更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本科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随机数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疼痛状况和ODI评分。结果:观察组VAS、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分析不同麻醉下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所收治的110例LDH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方案,对照组则给予气管插管全麻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及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MoCA评分(28.25±3.94)分和MMSE评分(29.72±4.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VAS评分(2.97±0.40)分和ODI指数(20.54±3.1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临床治疗效果达到优的比率66.07%(37/56),以及总的优良率94.64%(53/5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LDH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疼痛症状的缓解和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UBE)技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回顾性分析为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入院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术式分为UBE治疗组(n=30)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组(n=30)。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症状改善优良率、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下肢感觉异常、硬膜外血肿)发生率。结果 UBE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86.47±29.78)mL,明显高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组[(62.98±14.61)mL],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0.58±11.52)min、(5.87±1.59)d,明显长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组[(34.45±9.63)min、(2.98±1.4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治疗组术后ODI指数为(11.93±2.6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研究组应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对照组应用椎间盘系统技术治疗。评价及对比两组治疗后关节优良情况、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疼痛程度(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结果研究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各项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势显著,可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障碍等症状,同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切开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两组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7 d后观察组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7 d后观察组ODI评分(42. 19±5. 6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2. 28±8. 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术后感染、脊柱畸形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 0. 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降低其疼痛率,其功能障碍得以显著缓解,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较高,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老年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应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3、6个月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40~85(62±17)min,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即刻缓解。术后第1天,3、6个月VAS评分,术后第3、6个月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0.91%。术后未发生下肢麻木、椎间盘炎、血管损伤、硬脊膜破裂及肠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近期内疗效确切、手术风险小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结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方法前瞻性选取2011年4月至2017年4月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研究组应用经皮椎间孔镜结合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12周通过日本骨科学会腰痛(JOA)评分、视觉模拟法评分(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VAS评分和ODI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一定改善,且研究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各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利于改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12.
唐国柯  黄庆华  张威 《中国内镜杂志》2012,18(12):1300-1303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7月该院收治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和椎间孔镜组,每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围手术期手术切口VAS评分(术后24、48、72及96 h),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6、12及24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比较上,椎间孔镜组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或0.01).椎间孔镜组疼痛程度较传统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椎间孔镜组的手术切口疼痛缓解趋势较传统手术组明显(P<0.05).椎间孔镜组术前ODI评分(31.45±10.75)与传统手术组术前ODI评分(30.56±8.6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于术后1、6个月时ODI评分均改善较明显,但椎间孔镜组患者ODI评分改善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患者(P<0.05).结论 腰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微创优越性,对脊柱稳定结构破坏最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种新的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应用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于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分别行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治疗、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疼痛度、腰椎功能及围术期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8,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更少(t=6.583、4.956、20.777,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6,P>0.05);两组术前1 d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0.204、0.948、0.710,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7,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单节段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将患者分为A组(经皮椎间孔镜,22例)与B组[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21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透视次数多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P<0.05)。术前、术后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的VAS、ODI评分低于B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LSS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神经根沉降征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在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术后的临床效果差异,进一步探讨神经根沉降征对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价值的预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6月-2018年10月于课题组所在单位的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突症的患者80例,对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组与神经根沉降征阴性组的术后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分,ODI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组术后疗效明显优于神经根沉降征阴性组;结论:神经根沉降征可作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突症患者的术后疗效预测的评价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行开放椎板间开窗术治疗;研究组38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手术前后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研究组,术内出血量、卧床时间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VAS、ODI评分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于开放椎间盘开窗术,利于患者术后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侧后方椎间孔入路(PETD)与后路椎板间入路(PEID)两种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方式对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共24例重度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病例,其中侧后方椎间孔入路(A组)11例,后路椎板间入路(B组)13例,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中统计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观察比较术前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Macnab评价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经椎板间组平均手术时间(43.62±4.23)min、术中透视次数(6.08±0.76)次,与经椎间孔组[平均手术时间(63.45±9.13)min、术中透视次数(12.27±1.35)次]比较,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评分:经椎间孔组末次随访优良率为90.9%,经椎板间组末次随访优良率为92.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案,侧方及后方两种入路应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应用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的效果。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于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LDH患者,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与试验组(40例),分别行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治疗、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对比疗效、并发症、疼痛度、腰椎功能及围术期指标。 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90.00%)高于对照组(8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48,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更少(t=6.583,t=4.956,t=20.777,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6,P>0.05);术前1d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t=0.204,t=0.948,t=0.710,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10.00%)低于对照组(1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7,P>0.05)。 结论 LDH应用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可取得与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相近疗效,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相比较而言,经皮椎板间入路操作更为简单,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在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院脊柱外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将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治疗的4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接受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4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1 d,以及术后3 d、5 d、3个月、6个月腰背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前1 d和术后1、3、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2±2.4)个月.术后3 d观察组腰背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OD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对照组行Quadrant通道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腰腿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腰椎功能[(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4])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的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减小、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大(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的优点,患者腰腿痛缓解与腰椎功能恢复效果较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更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