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笔者对CR成像系统和屏胶成像系统X线摄影条件在人体各部位作用进行了比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一、成像扳的理化性质一些荧光物质可将第一次被激发的信息贮存下来,当再次受到激发时,则释放出与初次激发所接受的信息相应的现象称为光激发发光或光致发光(photostimulated luminescence.PSL),具有此种现象的荧光物质被称为辉尽性荧光物质(photostimulable substance)。成像板的成像层中含有微量二价铕的卤化钡晶体(barium fluo-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R摄影在床边X线摄影中的应用,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检查方法,以提供更加优质的图像,减少重拍率,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R与普通X线摄影在应用中的比较。方法:50例(胸片14例,其中包括外伤胸片5例,床旁胸片5例,小孩胸片4例,鼻骨6例,颈椎、胸椎、腰椎各5例,手、肩关节、踝关节、股骨、骨盆各3例)同时行CR检查与普通X线检查。结果:本组病人行CR检查时的诊断准确率高于普通X线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4%,而在行普通X线检查时的诊断准确率为82%,CR检查时阳性率为58%,而在行普通X线检查时阳性率为48%。CR检查的漏诊与不确定诊断率低于普通X线检查。全部病人行CR检查时无漏诊、不确定诊断病例3例,全部病人行普通X线检查时有1份漏诊,不确定诊断病例6例。检查的重拍率低于普通X线检查,其中以床旁拍片与小孩胸片为甚。全部病人行CR检查时重拍0例,普通X线检查重拍4例,床旁2例,小孩2例。2例病人在胸片检查时行CR图像后处理发现膈下肋骨骨折,而普通X线检查显示不出来。结论:CR摄影的应用效果优于普通X线。  相似文献   

6.
7.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一种较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它采用IP影像版(ImagrPlate,IP)代替传统X线摄影技术所使用的胶片增感屏。在整个CR系统中,IP板是成像系统的关键元件,是作为记录用的载体,其特点是可以重复使用,但不具备影像显示功能,且本身价格较贵,因此平时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环节有。  相似文献   

8.
9.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r radiography,CR)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应用于临床还不到10年。CR系统可与原有X线摄影设备配套工作,实现了常规X线摄影数字化,具有后处理功能大,图像信息丰富,可以远程传送等优点,现已被各级医院放射科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诸多因素仍可影响CR图像质量,进而影响X线诊断,因此有必要对如何保证CR图像质量进行探讨,分析其影响的因素及处理措施,从而有效地保证CR图像质量,为临床提供优质的X线诊断。我院自2001年使用AGFACR系统以来,笔者抽取了已打印出的胸片10000张.本文着莺对CR胸片图像质量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CR系统在小儿胸部摄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勇  余杰 《放射学实践》2006,21(12):1246-1246
CR系统作为代替传统X线胶片成像的一种技术,除具有可与传统X线片相比拟的成像质量和图片所含的信息量,还有曝光量较少和宽容度较大的照相条件等因素,而优于传统X线片的摄影技术。由于CR系统可以将所得到的信息按诊断上要求进行视觉上的应用和处理,即调节窗宽、窗位,因此CR系统作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小儿胸部摄影及小儿胸部疾病的检出,提供了更大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数字成像系统在支气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数字成像系统对27例可疑支气管扩张病人,进行选择性支气管造影,共检查35个肺段。结果数字成像系统可清晰、连续的显示整个造影过程。造影表现为:单纯支气管扩张27例,其中柱状扩张12例,囊状扩张8例,混合扩张5例,2例慢性支气管炎。结论数字成像系统在选择性支气管造影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胸部疾病CT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61例X线与CT诊断比较,评价胸部CT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是(1)弥漫病变CT诊断正确率为87.5%,X线为58.9%;(2)纵隔肿块CT诊断正确率为60.1%,X线为48.0%;(3)胸膜肿块CT诊断正确率为75.0%,X线为66.6%;(4)肺段肺叶阴影CT诊断正确率为71.0%,X线为68.4%;(5)球块阴影CT诊断正确率为73.0%,X线为71.0%;(6)斑片阴影CT诊断正确率为66.0%,X线为72.0%。分析材料表明在X线检查基础上根据胸部疾病基本影像,在普遍胸部CT检查上附加高分辨、薄层及增强扫描可提高一些CT征象发现率,同时可以使胸部疾病CT诊断水平超过本文报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X线摄影曝光量与曝光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IP的特性及其老化情况。材料和方法:选择摄影条件70kV,距离150cm,在100mAs及200mAs两种曝光条件下,于IP与X球管之间分别放置1~28块铝片,在X线机下直接曝光,IP通过KODAK CR900扫描,分别记录曝光指数。结果:相对曝光量与曝光指数关系曲线方程为y=749.29x+79.05,R2=0.9978,呈线性关系;曝光量与曝光指数关系曲线方程为y=324.32ln(x)+825.75,R2=0.9978,呈对数关系。结论:IP的特性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线性的;IP成像层的辉尽性荧光物质衰老是使用年限和使用频率的渐进过程;衰老的IP需增加曝光量才能达到开始使用时的效果,曝光指数有效范围应控制在1700~2700,CR图像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直接数字摄影系统图像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DDR影像质量控制的方法。材料和方法:按顺序抽取我院实行质量控制前、后的DDR照片各400份,依据照片甲片率的判定标准分别统计出甲、乙、丙片率及废片率,并分析非甲级片影响因素。对机器性能、曝光参数、技术员素质、后处理技术四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采用相应有效质控措施。结果:质控组甲片率66%、乙片率29%、丙片率5%。非质控组甲片率41%、乙片率35%、丙片率23%。结论:实施质量控制能显著地提高DDR的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X线影像工作站在X线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透视下进行造影 ,用X线工作站采集和储存造影图像 ,打出图文一体的X线诊断报告。结果 全过程采集和储存各种造影图像 ,提供动态的造影图像。消除传统造影中的假阳性 ,减少了漏误诊 ,提高了诊断正确率。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打印图文一体的诊断报告 ,将X线造影图像传输或刻录到光盘 ,方便会诊、教学和学术交流。结论 X线影像工作站应用于X线造影中 ,实现了造影图像采集和储存 ,弥补了传统X线造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17.
非晶体硒平板探测器DR与CR胸腰段脊柱成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非晶体硒平板探测器DR与CR系统的胸腰段脊柱照片图像质量和解剖结构可见度。方法3位放射医师在显示器上分析30对胸腰段脊柱照片图像,每对图像分别用DR和CR系统获得,并有相同的曝光指数范围。采用5点记分法进行观察者评分,评价12个解剖结构的图像质量和可见度。结果2种系统的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解剖结构(L1正位横突、T11侧位上下关节突和L1侧位棘突)的显示可见度,非晶体硒平板探测器DR系统优于CR系统(P<0.05)。其他解剖结构的显示可见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晶体硒平板探测器DR系统的胸腰段脊柱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解剖可见度等于或优于CR系统。  相似文献   

18.
CR在双下肢全长投照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logy,CR)技术在双下肢全长投照中的应用。方法用普通500mAX线机对双膝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外翻)的病人进行投照,视病人身高情况采用2~3个成像板(IP)连接起来同时投照。经过后处理技术,得到双下肢全长(髋关节至踝关节)的完整图像。结果所获得的双下肢全长的图像,不仅是从髋关节到踝关节都能清晰地显示,而且图像完整,并可经过后处理的其它一些功能进行长度测量、角度测量、真实放大等的应用。结论合理应用CR的投照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就能达到双下肢全长拼接的优质图像。  相似文献   

19.
影响计算机X线摄影图像质量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计算机X线摄影(CR)图像质量的因素及优化图像质量的方法.方法:分析2000例不同部位计算机X线摄影成像的技术参数、伪影、IP板使用方式及后处理方法,并与计算机X线摄影的图像质量标准作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各相关因素.结果:2000例中甲级片1720张,乙级片182张,丙级片98张.乙级与丙级片共280张,其中因摄影技术不当所致141张,伪影引起65张,后处理不当74张.结论:计算机X线摄影图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合理设置参数及采取各种针对措施能有效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lot-scan digital radiography (SSDR) of the lower extremity region and the computed radiography (CR) method with respect to the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exposure.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enrolled 5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both the SSDR and CR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The study evaluated and statistically compared the image quality of four features (outer cortex, inner cortex, trabeculae and intermuscular fat) at six different levels (pelvis, hip, femur, knee, tibia and ankle) between each method. The image quality was evaluated using a visibility scale, and the entrance skin dose was measured using a dosimeter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a phantom (hip, knee, and ankle).

Results

The mean image visibility scale values for the SSDR metho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or the CR method. The entrance skin dose for the SSDR method was 278 µGy at each level, compared to the entrance skin doses of the CR method, which were 3,410 µGy for the hip, 1,152 µGy for the knee, and 580 µGy for the ankle.

Conclusion

Both the image quality and patient entrance skin do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SSDR method is superior to the CR method for the lower extremity musculoskeletal 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