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建立稳定有效的小鼠下肢缺血实验方法,为进一步活体研究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动物模型。方法:电凝法制作裸鼠单侧下肢股动脉缺血模型,并经X线、Micro-CT、超声、磁共振成像、近红外激光及组织病理学全面评价模型。结果:缺血模型制作后,大体病理观察缺血侧下肢皮肤颜色苍白,X线及Micro-CT均显示股动脉起始处血管中断;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近红外激光光谱仪证实缺血肌肉的血流量及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下降;磁共振T2加权成像显示缺血肌肉水肿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缺血肌肉水分子弥散受限。组织病理学显示缺血肌纤维明显肿胀,肌间隙变窄。结论:本实验建立电凝法小鼠下肢缺血模型,并证明该模型成功构建,为进一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及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不同方法制备大鼠下肢缺血性梗死模型,比较不同制备方法间的优劣,建立有效的下肢缺血性梗死模型。方法 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直接结扎组、股浅动脉结扎组和股动脉结扎组4组,每组8只。对照组切开皮肤,不做结扎,作为创伤对照模型。直接结扎组用手术线直接结扎后肢。股浅动脉结扎组和股动脉结扎组分别分离股浅动脉、股动脉,并用手术线结扎血管。观察下肢皮肤和肌肉变化,术后1周处死大鼠取下肢肌肉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和股浅动脉结扎组相比,直接结扎法与股动脉结扎法均可使大鼠后肢出现明显的缺血坏死,但直接结扎法造成损伤面积过大并有严重的炎症反应,股动脉结扎法可造成下肢明显缺血坏死且炎症反应轻微。结论股动脉结扎法是制备大鼠下肢缺血性梗死模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Li YJ  Llu XL  Liu CW  Guan H  Lin Q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6):742-746,F0003
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小鼠肢体对缺血刺激的血管生成反应,及其骨髓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方法雄性C57BL/6小鼠20只,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小鼠20只为对照组。所有小鼠均行单侧股动脉结扎切除术,建立下肢动脉缺血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扫描仪记录肢体血流恢复情况至术后第4周。取缺血下肢肌肉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血管密度。分离小鼠股骨和胫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内皮祖细胞,收集后进行培养,观察其增殖和分化能力。结果小鼠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后,出现典型1型糖尿病表现。1型糖尿病小鼠下肢缺血后血流恢复、缺血肢体肌肉血管密度及1型糖尿病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增殖和分化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5)。结论1型糖尿病小鼠肢体对缺血刺激的反应明显减弱,可能与糖尿病状态下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并动态观察小鼠梗阻型黄疸模型。方法选取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32只)和对照组(8只),实验组结扎胆总管。于结扎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动态观察胆总管直径、小鼠肝脏病理变化、血常规及肝功能变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小鼠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其胆总管的直径增宽, ALT,AST, TBIL,DBIL,ALP,CHOL,中间细胞总数百分数升高,均在术后第3天到达高峰,然后其数值有所下降。白细胞总数在术后第1天升高,第3天降到最低点,之后有所恢复至平稳,但是仍低于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术后下降,到第5天降到最低点。肝细胞坏死随术后时间长而加重。结论 Balb/c小鼠在通过结扎胆总管造成梗阻型黄疸时,其变化的规律与人类相似,并且造模时间短,是研究梗阻型黄疸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的可靠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一种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的腹腔镜训练模型。方法采用猪肾、鸡食道嗉囊制作成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模型,
鸡躯干用于固定该模型。在自制腹腔镜模拟训练箱内,对8名完成腹腔镜基本技能培训但无实际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年轻医师
进行10轮的模拟训练,记录每次手术的完成时间,并根据每次手术术中缝合撕裂针数,术后检查吻合口针距、边距的情况,累计
成手术的失误评分,对吻合口质量进行初步评估。结果8名年轻医师均成功完成了培训,手术时间从最初72.70±8.26 min降至
最后的54.50±7.69 min;吻合口失误评分从最初5.60±1.35分降至最后的2.50±1.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
模型制作简易、术野逼真、训练有效,能较好地模拟腹腔镜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的各个手术步骤,适合于临床医师进行该术式的初
级培训。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肢体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为糖尿病下肢缺血和糖尿病足研究提供试验方法。 方法 取25只Wistar大鼠等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诱发糖尿病,血糖达16.8mmol/L模型成功。糖尿病造模成功后,手术结扎大鼠左侧股动脉、剪断周围动脉分支,建立左后肢缺血模型。术后激光多普勒监测动态监测双后肢血流,同时观察血糖、体重及尿量变化。术后21d取后肢腓肠肌行肌肉HE染色,取结扎处股动脉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平滑肌增殖情况,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后肢肌肉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尿量增多,血糖明显升高,至少维持21天。患肢血流在术后即刻下降,7-14天患肢血流明显增多,模型组较对照组血流恢复情况明显减弱,病理学检测模型组较对照组患肢腓肠肌明显萎缩,新生毛细血管密度降低;股动脉平滑肌增殖明显,管腔狭窄。结论 成功建立有效、简便易行的糖尿病后肢缺血模型,可用于糖尿病肢体缺血及糖尿病足的药物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Balb/c小鼠胆道梗阻模型的建立,并与报告的新生Balb/c小鼠感染猕猴轮状病毒(RRV)模型小鼠生存曲线进行比较。方法 将生后5~7天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胆总管结扎,然后关腹。对照组打开腹部后关腹不结扎胆总管。实验完成后每天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无毛区皮肤颜色变化、小鼠存活天数以及在术后5、10天分别取小鼠动物肝脏做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小鼠在结扎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小鼠的体重及肝体比、无毛区皮肤颜色、存活天数、肝脏病理等都存在一定变化。小鼠体重增长逐渐缓慢,术后第2天就会出现无毛区的皮肤变黄,在尿道口会有淡黄色的液体并随后出现陶土样便。在术后5天及10天时取肝脏做肝体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鼠在术后10天左右会出现死亡高峰。 结论 新生Balb/c小鼠胆总管结扎模型是研究胆道梗阻的可靠动物实验,其生存曲线与报告的猕猴轮状病毒致胆道闭锁大体类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连接蛋白43形成的半通道是否参与模拟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容量的调节。方法C57BL/6 小鼠心脏分离
的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模拟缺血/再灌注组和模拟缺血/再灌注组+辛醇(半通道阻滞剂),于再灌注60 min时采用Calcein荧光
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层扫描进行心肌细胞容量的分析;并用台盼蓝染色进行心肌细胞存活率的计算。结果(1)应用荧
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行细胞容量测定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2)和对照组相比,模拟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水肿明
显[(126±6)% vs 100%,P<0.05]。半通道阻滞剂辛醇减轻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细胞水肿明显减轻(113±6)%,P<0.05;(3)与对照
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19±2)% vs(45±3)%,P<0.01],而半通道阻滞剂辛醇明显降低了缺血/再灌注
导致的心肌细胞的死亡(31±2)%,P<0.01。结论在离体的小鼠心肌细胞中,半通道阻滞剂辛醇减轻了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
细胞的水肿,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细胞的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方法学上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经肾动脉移植对小
鼠输尿管损伤的修复作用,探讨经肾动脉移植BMSCs的有效性。方法:显微血管夹夹毕49只3~4周龄Balb/c小鼠的
左侧输尿管,10 d后取出显微血管夹以解除左侧输尿管梗阻,然后将这些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5)及对照组
(n=24)。实验组小鼠取出显微血管夹后立即经肾动脉移植荧光素酶标记的Balb/c小鼠BMSCs,对照组小鼠取出显微血
管夹后随即关闭切口,不移植BMSCs。磁共振成像对实验小鼠进行扫描,通过测量不同时间点的实验小鼠的左肾盂
容积,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左侧输尿管梗阻解除后的左输尿管复通率,评估BMSCs对输尿管损伤的修复作用。
结果:实验小鼠左侧输尿管梗阻后的左肾盂容积明显大于梗阻前(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左侧输尿管梗阻后10
d的左肾盂容积差异无统计意义(P=0.693);实验组小鼠左侧输尿管梗阻解除后的左输尿管复通率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增
高(P=0.012)。结论:BMSCs经肾动脉移植可促进小鼠输尿管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观察部分肝切除联合D-氨基半乳糖(D-GaIN)、脂多糖对肝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雄性小鼠随
机均分为2组。D-GaIN/脂多糖/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D-GaIN(500 mg/kg), 1 h后注射脂多糖(50 μg/kg);肝脏部分切除
组:生理盐水代替D-GaIN和脂多糖,同样方法注射;两组小鼠在第2次腹腔注射24 h后行肝脏1/3 切除。观察两组小鼠术后肝
脏体质量比值、肝再生率、肝细胞损伤、增殖与肝卵圆干细胞增生。结果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9天肝大体结构基本恢复正常,
肝再生率为(22.26±105.93)%,而D-GaIN/脂多糖/肝脏部分切除组第14天肝质量较术前仍偏小,肝再生率为(9.49±32.55)%,P<
0.001。D-GaIN/脂多糖/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肝窦和中央静脉充血,库普弗细胞增多;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7天有明显肝细胞
增殖,D-GaIN/脂多糖/肝脏部分切除组肝细胞增殖甚少。D-GaIN/脂多糖/肝脏部分切除组肝脏术后第3 天开始出现肝卵圆干细
胞增生,从汇管区开始向肝小叶内延伸以修复损伤。结论D-GaIN联合脂多糖可部分抑制肝部分切除后小鼠成熟肝细胞增殖,
D-GaIN/脂多糖/肝部分切除可诱导肝卵圆干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结扎法和白芨微粒栓塞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并对其缺血效果加以比较,以探寻有效的建模方法。方法:取Wistar大鼠分别用结扎股动脉法、结扎髂总动脉法、白芨微粒栓塞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术后1~21天观察大鼠后肢缺血情况及功能改变,取材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果:①结扎股动脉或髂总动脉后大鼠后肢仅出现短暂的跛行,组织切片未见异常改变;②白芨微粒栓塞股动脉后,大鼠后肢出现持续跛行、肌肉萎缩和皮肤坏死等表现,组织切片显示大鼠后肢皮肤、肌肉组织均出现明显而持久的缺血或坏死。结论:①结扎血管法不能造成明显的大鼠后肢缺血;②白芨微粒栓塞股动脉法可引起大鼠后肢明显的持续性缺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大鼠基底动脉PAR1表达与脑血管痉挛(CVS)之间的关系。方法7周龄清洁级SD
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SAH 3 d组、SAH 5 d组、SAH 7 d组,采取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观察动
物行为学改变,SAH模型大鼠按照分组于术后3、5、7 d 分别灌杀动物,显微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组织学形态,并以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免疫组化检测基底动脉标本PAR1表达。结果SAH制模术后参照Endo 4分
制方法行神经功能评分SAH 3 d组中2分2只(33.3%),3分4只(66.7%);SAH 5 d组中1分3只(50%),2分3只(50%);SAH 7 d
组中1分4只(66.7%),2分2只(33.3%);正常组均为1分。CVS观察:正常组无痉挛,SAH 3 d组出现基底动脉痉挛,SAH 5 d组
基底动脉稍舒张,SAH 7 d组痉挛程度较3 d组加重,统计分析显示四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正常组未见明显表达,SAH模型制作后后3、5、7 d组基底动脉PAR1有
阳性表达。统计分析显示四组间PAR1平均光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正常组与SAH 3 d组、正常
组与SAH 5 d组、正常组与SAH 7 d组、SAH 3 d组与SAH 5 d组、SAH 3 d组与SAH 7 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AH
5 d组与SAH 7 d组相比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AR1平均光密度与SAH后基底动脉横截面积
之间存在负相关(r为-0.779,P<0.01)。结论本实验中SAH大鼠模型基底动脉PAR1表达上调,并与CVS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
系,凝血酶受体PAR1在CVS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上调,提示凝血酶参与了SAH后CVS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氯喹对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Balb/c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氯喹治疗组、
地塞米松治疗组、氯喹+地塞米松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给予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小鼠模型,于每次激发
前腹腔注射给药,对照组则于同一时间予等量PBS处理,末次激发后24 h 内小鼠肺功能仪检测小鼠气道高反应性;检测支气管
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HE 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
洗液中细胞因子IL-6、PGF2α水平。结果氯喹可明显降低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吸入25 mg/ml Ach 时4.5±0.4 vs 6.1±0.9,P<
0.05,吸入50 mg/ml Ach 时4.6±0.5 vs 8.2±1.0,P<0.001);明显降低哮喘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数(P<0.01);显著降
低哮喘小鼠病理评分(P<0.05);可一定程度降低哮喘小鼠BALF中PGF2α因子水平;与地塞米松合用可明显减轻哮喘小鼠支气
管细支气管周围炎症(P<0.05)、血管周围炎症(P<0.01)、肺组织病理评分(P<0.001),明显降低哮喘小鼠BALF中IL-6因子水平
(P<0.05)。结论氯喹可抑制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地塞米松与氯喹合用较单独用药效果更好,可能对中性粒细胞参与的哮
喘有效。
  相似文献   

14.
吴文建  蒋鸥 《西部医学》2010,22(12):2287-2288
目的探讨股动脉结扎对吸毒人员感染性股动脉破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1例吸毒人员股动脉感染破裂的治疗经过。在术中进行远端动脉测压,远端动脉的压力大于50 mmHg时,采用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结扎和局部清创。结果 21例病人无术后死亡和出血,22条下肢无截肢。均随访6个月无间歇性跛行。结论吸毒人员股动脉感染破裂需紧急手术,远端动脉的压力大于50 mmHg时,采用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结扎和局部清创治疗效果好,手术操作安全简单,易在基层医院开展,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Compound K(C-K)对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DSC)凋亡、免疫抑制及促
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分选得到CT26 肿瘤小鼠骨髓MDSCs,分别用C-K或PBS处理后,Annexin V/
7-AAD检测细胞凋亡;qRT-PCR检测Cox-2 和Arg-1 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技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IL-6和IL-17
的水平。体内实验中,C-K 或对照PBS处理的MDSCs和结肠癌细胞系CT26共同皮下免疫Balb/c小鼠,21 d后,对两组小鼠肿
瘤的大小以及组织形态学进行鉴定。结果C-K促进了体外培养的MDSC的凋亡,表现为早期细胞凋亡率及晚期凋亡细胞或
坏死率均增加(P<0.01,P<0.05);并显著下调了MDSC中免疫抑制作用相关基因Cox-2及Arg-1的表达(P<0.05,P<0.01);同时
抑制了MDSC中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和IL-17的分泌(P<0.05,P<0.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C-K 处理后的MDSCs
在体内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明显减弱(P<0.01)。结论C-K 能促进体外培养的MDSC细胞凋亡并拮抗其免疫抑制功能,
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相似文献   

16.
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细胞转录因子GATA?鄄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对心肌核转录因子GATA-4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Balb/c小鼠16只,分为假手术组及实验组(每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45 min后恢复心肌血液灌注.4 h后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功能、取心脏标本测定GATA-4基因和蛋白表达,同时做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组织的形态结构改变.结果:I/R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光镜下心肌组织结构异常.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GATA-4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引起心脏功能下降,同时下调GATA-4表达,提示GATA-4蛋白可能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成人尸体标本65具(男35,女30),解剖、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分支与吻合;测量外径、夹角和可游离长度;观察股深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5.53±1.15m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外径分别为3.14±0.65mm和2.96±0.47mm,与主干的夹角分别约85.2±14.5°和135.3±12.5°。在股三角中部,由前向后依次为隐神经和股动脉、股静脉,股深静脉和股深动脉者占74.37%,股深动脉前后还与一些小静脉和纤维索相邻。结论股深动脉可用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但与附近血管神经的关系复杂,容易造成多发性血管损伤;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可作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血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制作兔后肢急性缺血模型,观察股动脉结扎对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以及是否有形成静脉血栓的倾向.方法 将20只成年健康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每组 10只.B组结扎右后肢股动脉,制作肢体急性缺血模型,A组处理方法同B组,只是不结扎股动脉.测定术前及术后20 min、24 h、48 h及72 h股静脉血流速度;测定术前及术后24 h、48 h和72 h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 A组术前与术后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术后20 min、24 h、48 h及72 h股静脉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降低(F=209,q=31.55~32.82,P<0.01);B组术后24 h、48 h及72 h血黏度较术前增高,而A组无差别.B组有4只动物伴行静脉内有血栓形成,A组动物无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结扎兔股动脉后,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血黏度增高,预示有形成静脉血栓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透明带3多肽(pZP3)诱导的免疫性卵巢早衰(POF)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子宫Ki-67、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
以进一步探讨免疫性卵巢早衰患者辅助生殖相关的子宫预处理方案。方法取7~8周龄的健康雌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
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通过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血清性激素、卵巢组织形态及抗卵巢ZP3抗体鉴定建模成功。检测两组小鼠子宫
组织形态变化及子宫Ki-67、雌激素受体α亚型(ERα)及雌激素受体β亚型(ERβ)的表达。结果8周后80%小鼠建模成功。与对
照组相比,模型组子宫萎缩,内膜变薄,单位面积内腺体数量减少。模型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Ki-67
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弱,且有胞核转位至胞浆现象。对照组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胞浆强表达ERα,
而模型组呈阴性表达。两组小鼠子宫内膜ERβ均呈阴性表达。结论pZP3可以诱导小鼠成功构建免疫性卵巢早衰疾病模型,
同时引起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增殖降低和ERα表达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