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组人源性凝血因子Ⅶa(rFⅦa)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产后出血常规止血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在输血的同时,加以rFⅦa 90 μg/kg静脉滴注辅助治疗,视止血效果,最多再加rFⅦa两次,每次45 μg/kg,若止血效果仍欠佳,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3例产后出血常规止血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经rFⅦa治疗,有8例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达61.54%(8/13),其凝血时间(PT)及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血红蛋白(Hb)、血小板数量(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升高。结论rFⅦa可有效治疗常规止血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2.
刘韬滔  何清  冯喆   《四川医学》2018,39(1):68-71
目的探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Ⅶ,rFⅦa)治疗腹部手术后难治性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ICU 2009年6月至2017年4月应用rFⅦa治疗普通外科腹部手术后难治性大出血患者44例,与同期的38例腹部手术后大出血患者进行对比,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成分输血量以及28d死亡率和血栓相关性并发症,并做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使用rFⅦa治疗难治性大出血后其成分输血减少。和对照组患者比较,28d死亡率降低(42.1%vs 65.9%,P=0.031),两组患者的血栓相关性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vs 8%,p=0.703)。结论对于腹部手术后难治性大出血,应用rFⅦa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1999年3月25日批准使用重组人类凝血因子Ⅶa(rFⅦa),该药适用于出血的A、B型血友病患者并可作为凝血因子Ⅷ或Ⅸ抑制剂。此后,越来越多的非血友病患者开始使用此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Ⅶa(rFⅦa)在心脏直视术后严重渗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心内直视术后连续3 h心包纵隔引流量>2 mL/(kg·h)的患者,在应用传统止血方法临床效果不明显后,改用rFⅦa(20~40μg/kg)单次静脉注射,观察心包纵隔引流量的变化、监测凝血指标,并记录各种不良反应和(或)并发症.结果 40例患者应用rFⅦa后有35例引流量显著减少,与应用前相比引流量由3.54 mL/(kg·h)[2.31~10.3 mL/(kg·h)]降至0.85 mL/(kg·h)[0.45~2.53 mL/(kg·h)](P<0.05),5例引流量仍较多,予二次开胸探查发现其中3例为活动性出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在应用rFⅦa后明显缩短(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rFⅦa对心内直视术后出现严重渗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rFⅦa)作为一种强效的止血剂能够有效地减少超早期脑出血的血肿体积继续扩大。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rFⅦa可以通过促进凝血酶的产生,减少红细胞裂解以及减少细胞凋亡酶的生成等途径抑制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重组凝血因子Ⅶa (rFⅦa)应用于体外循环(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对患者早期恢复的疗效.方法:22例心脏瓣膜病行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rFⅦa组及安慰剂组,rFⅦa组于术中注射鱼精蛋白后应用rFⅦa,安慰剂组应用安慰剂.rFⅦa组于术前、术中肝素化后、注射鱼精蛋白前、注射鱼精蛋白后应用rFⅦa前以及应用rFⅦa后15 min、45 min、2 h、24 h、120 h共9个时间点分别采血查血常规及各项凝血指标.安慰剂组应用生理盐水代替rFⅦa,并在相同的时间点采血检测.观察每例患者术后的胸液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rFⅦa组患者术后均达到满意止血,无栓塞性并发症及术后早期死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在应用rFⅦa后15 min为(14.1±3.0) s,45 min为(13.5±1.7) s,2 h后为(11.6±1.2) s,这3个时间点的PT与安慰剂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注射rFⅦa后15 min为1.05±0.26,45 min为0.93±0.16,2 h后为1.04±0.19,这3个时间点的PT与安慰剂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胸腔引流液量、异体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较安慰剂组明显减少,而总住院费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rFⅦa能有效地改善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凝血功能,减少异体输血需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颅内出血是最难治疗的卒中形式,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颅内出血3h内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患者中,有1/3由于继发出血而致血肿体积增大。本研究旨在确定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能否减少颅内出血后血肿的增大。方法:399例发病3h内CT诊断颅内出血的患者,在对其进行基线扫描后1h内随机分配至安慰剂组(n=96)、rFⅦa40μg/kg体重组(n=108)、rFⅦa80μg/kg体重组(n=92)或rFⅦa160μg/kg体重组(n=103)。主要观察指标是颅内出血24h后血肿体积的百分比变化。90d时评估其临床预后。结果:与rFⅦa组相比,安慰剂组的血肿体积增加更明显。安慰剂组患…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手术围术期的高出血和输血风险及其带来的并发症一直是影响患者转归的重要因素[1]。由于疾病本身、外科操作和体外循环过程(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凝血因子在血液中的浓度呈下降趋势,严重者会导致凝血异常,增加出血和异体输血风险[2]。及时纠正凝血功能缺陷,对于减少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制剂,基因重组活化凝血因子FⅦ(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Ⅶ, rFⅦa)通过对内外源凝血途径的共同促进作用及非组织因子途径激活血小板,为降低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出血及输血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制品对肝移植手术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因终末期肝硬化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OLT)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切皮前10分钟单次静注rFⅦa(70μg/kg)、生理盐水。并于注药前(T1)、注药后30分钟(T2)测定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PT(P=0.026)、INR(P=0.029)和aPTT(P=0.032)在T2时段明显降低。而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则无明显变化。结论rFⅦa能快速、有效地改善肝移植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PT、INR和aPTT比值,进而减少患者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0.
戴志京  侯卓  徐建国 《河北医学》2005,11(2):159-160
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急诊,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通过临床病史分析,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器械检查,大多能够确诊。但一部分大出血病人病情危急,一时不能找到出血的原因和出血的部位,无法进行良好的治疗。对这一部分病人,作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十分必要,腹部血管造影及介人性治疗可及时发现出血部位,从而得以有效地控制出血,挽救患者生命。作者对22例消化道大出血采用介人栓塞治疗,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休克的疗效.方法将2003年10月~2005年9月消化道出血休克24例作为治疗组,以2001年2月~2003年9月消化道出血3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64.51%,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消化道大出血休克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 消化道大出血是重症肝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出血原因是:凝血因子缺乏,消化道粘膜糜烂及门静脉压增高。一旦发生大出血,预后极差,死亡率高。但重症肝炎病人在大出血前均有一些先兆,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迅速控制出血,对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114例重症肝炎,并发消化道大出血37例的观察抢救说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治疗血液病患者的出血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血液病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治疗血液病患者的出血,对照组采取输注血小板治疗血液病患者的出血,并对两组患者的止血疗效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对于获得性血友病(AHA)、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即M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M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有效率分别为75.3%、57.1%、75.0%、58.3%和50.0%,对照组分别为:46.2%、42.9%、54.6%、42.9%和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χ2的值分别为4.791、2.400、3.496、5.076和7.891。两组患者用药后凝血指标血液凝固因子FIB、血小板PL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均比用药前出现明显下降,无明显差异(P0.005)。结论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对于血液病患者的止血上有一定效果,但对于不同出血部分和不同血液病种类治疗效果不同,在临床治疗应该引起重视,同时应加强患者在出血早期使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罗川栩  任林飞 《医学综述》2013,19(18):3344-3347
下消化道大出血作为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可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在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中,出血部位的诊断仍属难点,其诊断方法的应用更多地取决于医师的技能和经验.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宽了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措施的选择范围.因此,医师对不同检查及治疗方式的熟练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以便能够正确地对下消化道大出血实施诊疗.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外科急诊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国浩 《中外医疗》2008,27(16):27-28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大出血的外科急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13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外科急诊治疗的病县例资料.结果 剖腹探查直接发现出血病变2例.结合术中肠镜发现出血部位和出血病变11例.术后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无手术后无再出血,无腹腔毒染发生.结论 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外科急诊治疗难点在于出血病因复杂、出血部位难于确定.对各种检查,治疗方法的适用和可幸性必须有全面充分的认识和估计.其中术中肠镜是确定出血部位的有效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重组凝血因子Ⅶa对肝移植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剂量重组凝血因子Ⅶa对肝移植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1例行原位肝移植术病人于无肝前期使用重组凝血因子Ⅶa 2.4 mg(30~40 μg/kg).记录给药前15 min和给药后15 min血栓弹性图(TEG)参数(r、k、α、MA和LY60),同时记录给药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结果 使用重组凝血因子Ⅶa前后TEG参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重组凝血因子Ⅶa(30~40 μg/kg)对TEG参数无影响,但是可缩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17.
大量输血是临床抢救严重创伤性失血、消化道出血、产后大出血和开展较大的疑难复杂手术的的根本保证,但输入大量库存血不仅不能改善受血者凝血功能甚至会引起患者凝血功能异常[1,2] .为了有效地控制出血,在抢救大出血患者输血时,往往需要同时输入血小板及补充其它凝血因子,笔者对106例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患者输注前后五项凝血指标做了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胃周血管离断及胃底环扎术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理43例静脉高压症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胃周血管离断及胃底环扎手术,其中ChildA级者7例,B级18例,C级18例,总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手术均较为顺利,完成治疗之后,43例患者当中3例患者在术后1a内肝衰竭死亡、3例患者术后3a消化道出血死亡、3例患者在术后回访过程中出现腹水情况.本组治疗手术当中患者均得到了出血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结论 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大出血的时候,使用胃周血管离断及胃底环扎术的临床效果较好,对患者的术中控制情况有益,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健康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急危重症,其出血来势凶猛,常伴有休克,可危及生命[1].急性大出血可危及生命,迅速正确有效的治疗是急救的关键,而恰当的护理又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现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大出血是内科常见急重症,不及时止血可危及生命,特别对部分经用药治疗而继续出血或治疗后再发出血的患者,如何迅速、有效、安全地止血成为关键,同时可减少手术创伤并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