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对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62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LA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将其分为末端回肠造口组(n=25例)和未造口组(n=37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大便失禁评分、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健康问卷评分量表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Wexner大便失禁评分均逐渐降低,造口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中,造口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在术后1、3个月较高,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在术后1、3、6个月均较高,腹泻评分在术后1、3个月均低于未造口组(P<0.05)。造口组患者广泛焦虑障碍量表评分在术后1、3个月较高,(P<0.05),在造口还纳后焦虑心理消失,未造口组患者术后均无焦虑心理。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评分两组患者在各随访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有助于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更快恢复、短期内的生活质量更好且不会造成患者心理抑郁,但会引起患者轻度焦虑,该心理状态在造口还纳后消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7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前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癌灶下缘距肛缘小于7 cm。将患者分成预防性造口组(19例)、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18例),应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率发生率等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预防性造口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为(2.8±0.6)d,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为(4.1±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P0.05);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3.8±1.2)和(5.6±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2)d和(12±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t=2.68,P0.05)。术后总并发症预防性造口组为1/19(5.3%),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为4/18(22.2%),两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预防性造口组发生1例(5.3%)吻合口漏,经反复腹腔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未造口组发生3例(16.7%)吻合口漏,其中2例经保守治疗后愈合,1例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接受再手术;经检验,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均无因吻合口漏而死亡的病例。结论预防性造口能显著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与吻合口吻合口漏相关的再手术率。对吻合口高度较低及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常规施行预防性造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湖南省攸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4月期间共4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26例行预防性回肠造口(A组),其中23例为回肠双腔造口,3例为回肠单腔造口,术后3月回纳造口;20例未行预防性造口(B组)。对比其术后吻合口漏、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6例患者中共发生7例吻合口漏,其中A组2例(7.7%),B组5例(25%),且死亡1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切口感染率A组6例(23.1%),B组5例(2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肠梗阻发生率A组1例(3.8%),B组3例(1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对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尤其是超低位直肠癌(距肛缘低于5cm)推荐行预防性造口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低位直肠切除保肛手术(Dixon)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低位直肠癌住院患者62例,按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单纯保肛组(29例)和联合造口组(33例)。单纯保肛组患者仅接受低位Dixon保肛手术治疗,联合造口组患者在单纯保肛组基础上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治疗。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后恢复情况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肛门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联合造口组的手术时间、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单纯保肛组(P<0.05);联合造口组的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和6个月,联合造口组的Wexner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保肛组(P<0.05);同单纯保肛组相比,联合造口组术后6个月排尿频率、脓血便、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和焦虑评分均较低(P<0.05)。 结论低位直肠癌Dixon保肛手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可在加快患者恢复速度的同时,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16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胃肠外科病例信息完整行低位前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98例,其中48例低位前切除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造口组),50例未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未造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造口组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与病理分期较晚的患者明显多于未造口组(均P0.05);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否接受新辅助放化疗,造口组造口还纳后1年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明显低于未造口组术后1年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P0.05);生活质量方面,造口组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及情绪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与6个月、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腹泻状况评分在术后半年内均明显优于未造口组(均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可减轻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改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无预防性造口与预防性造口的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不行预防性造口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70例实施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无预防性造口组(28例)和预防性造口组(42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预防性造口组和非预防性造口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防性造口组术后留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预防性造口组术后并发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出血1例,肠梗阻2例,切口并发症2例,吻合口狭窄8例,造瘘口并发症7例,大便失禁1例,便频、便急2例,并发症发病率59.5%;非预防性造口组术后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出血1例,肠梗阻1例,切口并发症1例,大便失禁1例,便频、便急1例,并发症发病率21.4%;预防性造口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病率较非预防性造口高(P<0.05),但吻合口瘘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无适应证行预防性造口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辅助性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辅助性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161例患者分成施行或未施行辅助性回肠造口两组,分析两组间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差异。结果88例未行辅助性肠造口组9例(10.2%)发生吻合口漏,73例行辅助性肠造口组1例发生吻合口漏(1.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辅助性肠造口能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行辅助性回肠造口。  相似文献   

8.
9.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无预防性造口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不行预防性造口的意义。方法57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32例未行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A组),吻合后行漏气实验以确认缝合严密,并内置肛管,顶端达吻合口上方3~5 cm。25例行预防性造口(B组)。结果A组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3.1%),吻合口出血2例(6.2%),切口感染1例(3.1%),肠梗阻2例(6.2%);B组发生吻合口漏1例(4.0%),吻合口出血3例(12.0%),废用性肠炎19例(76.0%),切口感染8例(32.0%),肠梗阻4例(16.0%)。结论应用合适的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进行无预防性造口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效果好,克服了许多预防性造口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腹会阴直肠癌手术(Miles术)术中也逐渐展开应用.本研究比较腹腔镜Miles术中腹膜外造口与腹膜内造口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心理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腹腔镜下Miles术造口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行腹腔镜Miles手术的直肠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腹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肛门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组医师实施经腹ISR治疗的9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Wexner排粪失禁评分评估肛门功能,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经腹ISR患者均完成Wexner评分量表的评估,平均随访时间32.7月,其中83例(86.5%)排粪控制良好(Wexner评分小于10分)。Wexner评分与术后随访时间呈线性负相关(r=-0.078,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P=0.043)、吻合口距肛缘(P=0.001)及新辅助放化疗(P=0.001)与术后肛门失禁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吻合口距肛缘小于2 cm(P=0.020)和新辅助放化疗(P=0.001)是经腹ISR术后排粪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腹ISR术后多数患者肛门功能良好,吻合口距肛缘不足2 cm和新辅助放化疗是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吻合口在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预防性肠造瘘的必要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进行Meta分析。结果6篇随机对照研究(包括64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预防性造瘘组332例.未造瘘组316例)和25篇回顾性对照研究(包括1072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预防性造瘘组4470例,未造瘘组6252例)纳入研究分析。综合分析显示,与未造瘘组比较,预防性肠造瘘能够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随机对照研究RR=0.33,95%CI:0.21-0.53;回顾性对照研究OR=0.60,95%CI:0.42-0.85)、吻合口瘘再手术率(随机对照研究RR=0.30,95%CI:0.16~0.53;回顾性对照研究OR=0.26:95%CI:0.21~0.32)及吻合口瘘相关死亡率(回顾性对照研究OR=0.41;95%CI:0.27~0.62)(均P〈0.05)。结论对于具有术后吻合口瘘高危因素的直肠癌患者,行低位前切除术中应常规行预防性造瘘。  相似文献   

13.
Zuo ZG  Song HY  Xu C  Li J  Ni SC  Zhou ZH  Chen SQ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9):1479-1483
目的 探讨保护性造口在超低位直肠肿瘤内括约肌切除术(IS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9年7月给予经肛ISR联合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结肠肛管吻合术的56例无肛门外括约肌受侵的超低位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造口组(16例)与未造口组(40例)患者术后吻合口和肛门部并发症及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6例患者中16例(28.6%)行保护性造口.未造口组术后吻合口和肛门部并发症分别出现14例(35.0%)和16例(40.0%),而造口组吻合口及肛门部并发症分别仅出现1例(1/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造口组1例吻合口裂开肿瘤复发再手术行永久性结肠造口,另3例吻合口及肛门病变需造口及二期手术治疗,再手术率为10.0%.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控便能力均下降,造口组患者造口回纳术后3、6、12个月肛门功能Kirwan评分达Ⅰ级者分别为11/16、13/15、11/13,未造口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达Ⅰ级比例分别为30.0%、37.5%、45.0%,术后同期造口组患者肛门功能均明显优于未造口组患者(P<0.05).结论 保护性肠造口可减少超低位直肠肿瘤ISR后吻合口瘘,消除术后早期肛门失禁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有利于肛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低位直肠癌切除的患者中,保护性造口是否对吻合口漏有预防作用.方法 153例接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中,32例行末端回肠造口(造口组),121例未行造口(未造口组);对两组患者的吻合口漏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3例患者中共有8例发生临床症状的吻合口漏,发生率5.2%.包括:造口组1例(3.1%)、未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重建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吻合组(行直接吻合术)、结袋组(行结肠成形袋术)、J型袋组(行J型贮袋术)各40例,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肛门功能。结果吻合组、结袋组、J袋组成功率分别为95.0%、97.0%、9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结袋组和J型袋组患者肛门功能主观感受评分均高于吻合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吻合组患者24h排便次数、不能区分排便与排气率均高于结袋组和J型袋组患者;术后12个月吻合组患者最大收缩压、直肠顺应性均显著低于结袋组和J型袋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吻合组患者最大耐受量、静息压均显著低于结袋组和J型袋组患者,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全直肠结肠系膜切除术后,直接吻合术对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最大,J型贮袋术、结肠成形袋术对患者肛门功能影响接近,可以根据患者的生理类型行肠道重建术治疗,以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直肠癌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术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47例没有远处转移的直肠癌分为开腹手术组(22例)和腹腔镜手术组(25例)。术前,术后24、48和72 h测定患者血中白细胞、单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表达的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生长激素,催乳素和氢化可的松的水平。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术后短期免疫功能得到保存。腹腔镜术后24 h,单核细胞的HLA-DR表达明显升高(75%vs 58%,P=0.024),IL-6水平没有明显升高(4.8 vs 11.5,P=0.002)。开腹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IL-8、生长激素、催乳素和氢化可的松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术后短期免疫功能得到保存而炎症反应更轻微,说明腹腔镜手术创伤比开腹手术要小,可能有利于抑制术后肿瘤细胞转移。  相似文献   

17.
外科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重要方式。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常规端端(SCA)吻合方式有80%~90%的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这些症状会长期存在或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统称为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ARS)。为了改善LARS,临床提出了三种优化吻合方式:结肠J型储袋吻合术(CJP)、结肠成形术(TCP)、端侧吻合术(SEA)。目前关于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影响的争议尚未消除,近年来一些关于优化吻合方式的研究结果已显现出优势,为直肠癌术后患者提供更好的功能保护,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