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术后应用YM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致皮肤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对采用YM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通过评估患者病情,培训人员,改良操作方法以及对出现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患者在解除止血器后出现皮肤损伤的情况较前明显减少。结论对冠脉造影术后应用YM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患者进行评估,培训护理人员,改良操作方法等,患者皮肤损伤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皮肤保护膜在预防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所致医用胶粘剂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纳入25例接受脑血管造影术且术后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患者作为试验组,试验组术前30 min采用皮肤保护膜局部喷涂进行预防;将试验组与接受脑血管造影术并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但未采用皮肤保护膜局部喷涂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25例患者中患者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12%,对照组发生率为72%,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OR:0.053,95%CI:0.012~0.235),可认为使用皮肤保护膜是MARSI发生的保护因素。试验组的移除胶布时间较对照组更短[(3.12±0.21)min vs.(3.64±0.71)min,P<0.001] NRS疼痛评分更低[(1.72±0.57)分vs.(2.36±0.96)分,P<0.001]。结论:皮肤保护膜的使用可预防脑血管病介入术后医用胶粘剂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能有效地改善脑血管病介入术后胶布移除的便利程度,减轻患者移除胶布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后的老年患者应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器止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观察我院2007年3月~2009年3月经股动脉途径行CAG的老年患者(>60岁)150例,分3组,每组各50例.A组术后应用压迫器止血6h下地活动;B组采用徒手压迫30min后沙袋压迫8h,24h下地活动:C组采用徒手压迫30min后压迫器压迫6h下地活动,抗血小板、改善循环等治疗相同.分析止血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止血成功率A组98.0%,B组96.0%,C组100.0%,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之间,假性动脉瘤、尿潴留和腰痛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发病率分别是:假性动脉瘤10.0%、2.0%、0%;尿潴留4.0%、20.0%、6.0%;腰痛6.0%、24.0%、4.0%.C组低于A、B组.结论:单纯应用压迫器止血效果和徒手压迫止血无差异,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多;徒手压迫并发症少,但是卧床时间延长,因此患者耐受程度低;徒手压迫30min后加压迫器压迫止血效果好,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作为诊断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而股动脉穿刺是介入手术的基础环节,但术后局部血管并发症可达5%~10%[1].术后穿刺肢体制动16~24小时,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我科于2005年7月至今,逐渐采用一次性股动脉可调压式止血器压迫止血(下文简称止血器),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探讨动脉压迫止血器在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方法 20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采用传统弹性粘贴固定绷带压迫止血;观察组104例,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比较两组术后平均止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肢体疼痛程度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348.4±18.7) min,与对照组平均止血时间(357.1±21.5) 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并发症肢体肿胀、麻木、发绀发生率,创口渗血、血肿发生率,患者肢体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与传统弹性粘贴固定绷带均有较高的止血成功率,但前者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增加患者舒适感. 相似文献
8.
介入诊疗中常选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由于动脉压力高,不易止血,因而术后穿刺处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穿刺点出血、血肿及血栓形成,对其处理不及时,可引起机体器官功能损害,危及生命。因此,为减少或防止鞘管拔除后股动脉穿刺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更好地愈合,做好术后压迫止血工作至关重要。我院常用的压迫止血方法是于介入治疗完毕常规止血后,继续采用弹力绷带压迫于穿刺处, 相似文献
9.
10.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81)
目的探讨3M液体敷料与氧化锌软膏治疗腹泻及大便失禁导致肛周破溃的效果比较。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ICU因大便失禁或腹泻(5次/天)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氧化锌软膏涂抹方法,实验组应用3 M液体敷料涂抹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肛周破溃的发生率。(P0.05)。结果此方法使患者的大便不直接接触肛周及会阴处周围皮肤避免了潮湿、浸润等影响因素,减少皮肤的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取材便捷对大小便失禁患者肛周及会阴处周围的皮肤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了由于大小便侵蚀皮肤引起的湿疹、皮肤溃烂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肝癌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80例在武汉市第六医院行肝癌介入手术的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90例,在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工压迫加沙袋压迫止血法,而研究组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压迫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4.3±4.2)minvs.(26.7±7.3)min,P<0.05];研究组患者的肢体制动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5.1±1.2)h vs.(9.7±3.6)h,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局部渗血、假性动脉瘤形成、血肿形成、皮肤淤斑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在肝癌介入术后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具有止血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张丽杰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5)
目的 探讨3M Cavilon液体敷料在治疗癌症晚期患者大小便失禁所致失禁性皮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4例大小便失禁的癌症晚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3M液体敷料进行皮肤护理,观察二组皮肤护理的效果.结果 使用3M液体敷料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禁性皮炎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M液体敷料的应用可有效的隔离排泄物对皮肤的刺激,尽早使用可以使大小便失禁患者保持皮肤完整性,减少了晚期癌症患者由于失禁性皮炎导致的疼痛和不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液体敷料在预防放疗患者皮肤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对63例宫颈癌患者行体外+腔内治疗的同时,外涂液体敷料观察对比皮肤损伤的程度。结果:观察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迟,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涂液体敷料能有效地降低宫颈癌患者放疗后皮肤损伤,使患者能顺利完成放疗计划,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张爱华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58)
目的 3M液体敷料护理失禁性皮炎。方法本组共46人,其中男13例,女33例,失禁性皮炎分级:Ⅰ级24例,Ⅱ级21例,Ⅲ级1例。清洁之后喷撒3M液体敷料。结果 46例失禁性皮炎患者除一例83岁高龄且有糖尿病患者于出院前好转之外,其余45均痊愈,有效率100%。结论 3M液体敷料用药方法简单、易操作。此方法在使用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且简单易学,适用于病房、家庭及社会护理。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 研究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TACE)后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89例TACE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给予绷带加压包扎止血,观察组45例给予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对比2组患者操作时间、并发症和术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观察3M液体敷料在治疗新生儿红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红臀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5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另外5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新生儿的入院时间是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对照组新生儿给予鞣酸软膏外涂,观察组采用3M液体敷料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和红臀愈合时间,统计家长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新生儿(82.0%);观察组新生儿不同程度红臀愈合时间也比对照组短,愈合速度更快;观察组家长的满意度(88.0%)高于对照组(66.0%)。结论 3M液体敷料对于治疗新生儿红臀具有显著疗效,可以促进皮肤的愈合,加快红臀部位的修复,降低了治疗费用,减少治疗时间,减轻家庭负担,新生儿的舒适度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有明显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观察3种压迫止血方法 对于出凝血异常患者血管穿刺后压迫止血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出凝血异常的300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采用手指压迫、传统点压式加压止血带和T型血管压迫止血器进行止血.对比3种止血方式的止血效果和止血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使用T型血管压迫止血器的100例患者中,发生出血、瘀斑或血肿1例,操作人员接触血液0例,引起末梢血运异常2例,引起舒适度改变共6例.A组发生例数分别为11、8、1、14例,B组分别为15、2、9、28例.以上指标C组明显好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型压迫止血器极少发生出血、瘀斑或血肿,使用过程中可杜绝血液接触,对末梢循环影响较小,大多数患者舒适度良好,是一种方便、高效、值得推广使用的压迫止血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