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温胆汤主治"虚烦不得眠"辨证发微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周《集验方》则以“温胆汤 ,治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该方一经问世具有“红杏出墙”之势 ,颇为历代医家所注视 ,久经运用 ,屡验屡效 ,特别宋·陈言将原方变革之后 ,而致该方别开生面 ,羽翼升华。本文拟就其来源、传承、变革、衍化等有关问题 ,粗加考略 ,请斧正。1 姚僧垣及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使全方药性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又治"惊悸",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证。笔者发现温胆汤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临床中,且收效甚显,兹列举验案三则,以供同道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始载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全方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甘草等组成。原书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但后世对此说颇有异议。汪昂《医方集解》谓:“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汤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药,是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汤名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古今名医方论》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众说纷纭,可见温胆汤并非为“胆寒”而设。今人郭维一认为“胆寒”之“寒”,当理解为“痰”。笔者有同感。胆属木,为中正之官,又为清净之腑。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为《千金方》中的一首名方。是方以二陈汤加竹茹、枳实,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惊悸,口苦呕涎等证。温胆者,实为清胆和胃。诚如《名医方论》所引罗东逸所云:“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雍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夫病后,或久病,或寒热甫退,胸膈之余热未尽,必致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煸蒸而不宁也;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篇,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相似文献   

7.
浅析温胆汤     
温胆汤一方,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原方中有生姜无茯苓).对温胆汤的"温"字含义,不少医家有不同看法.如汪昂的〈医方集解〉认为"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汤命名,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解耳."陈修园〈时方歌括〉认为"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这些都进一步阐明了"温"字的含义,说明温胆汤并非为胆寒而设.亦有人认为"胆寒"的"寒"字,应理解为"痰"字.  相似文献   

8.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在《内经》中对  相似文献   

9.
宋国庆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1023-1023
《伤寒论》乃“方书之祖” ,其理法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其方药为古今临床所习用。笔者临证十几载 ,深为仲景学说所感悟 ,临床运用 ,疗效显著。现就真武汤证的辨证施治 ,特选择病案 5则 ,与同道共同探讨。1 心悸 (风心病伴房颤 )李某 ,女 ,5 8岁。 1996年 11月 8日初诊。患风心病 10余年。 1周前偶感风寒 ,服羚翘解毒丸仍发热、汗出而来诊。自诉心悸气短 ,周身酸楚 ,乏力 ,舌淡苔薄白 ,脉微弱而结代。心电图示 :异位心律、快速房颤。辨证属心肾阳虚、水气泛溢。药用 :炙附子 10g ,白术 15 g ,茯苓 2 0g ,白芍 15 g ,桂枝10g ,黄芪 4 0 g ,炙…  相似文献   

10.
张蒙  宁俊云 《国医论坛》2010,25(1):10-10
<正>温胆汤首见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书中记载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温胆汤治疗范围广,疗效佳,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又有了新的发展。王增祥教授是陕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40余载,学验俱丰,本人有幸随王老临诊,发现王老善用温胆汤治疗各类精神疾病,收效甚好,现举例介绍如下。1抑郁症  相似文献   

11.
补气活血治疗老年病验案三则石延书人到老年脏腑功能减退,每易导致气血失衡,气虚血瘀,故补气活血是治疗老年疾病的主要大法之一。笔者以此指导临床实践多有收益,现将临证验案三则谨述如下。1心悸刘某,女,67岁,1991年9月23日初诊。诉心慌心跳反复发作9年...  相似文献   

12.
付伟  余海保 《国医论坛》2004,19(3):33-34
温胆汤首见于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其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致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笔者近年来用本方治疗脑血栓形成、耳源性眩晕、精神分裂症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首出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胆寒症”。后人多用《医宗金鉴》所载之方,由上方减生姜用量而加茯苓,主用于胆虚痰热之证。又多加减变化,使该方应用日渐扩大。我们于临证之时,凡遇属痰浊中阻之证者,常用该方加减治疗,每获良效,兹列几案,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14.
以验案为例,结合老年病的特点,选取三则典型病例,介绍生脉散在中医老年病中的应用。老年病有多病并存、多证相兼、虚实夹杂、缠绵难愈特点,老年人生理特点及久病多虚决定老年病以虚为主,生脉散加减对老年性慢性心功能不全、老年性肺癌、不稳定型心绞痛都能改善其症状,但在临床治疗中要注意整体调理、辩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何凡夫 《新中医》2002,34(5):62-63
1 血尿 张某,男,62岁,农民,1996年4月6日初诊。患血尿年余,最近1月加剧。经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膀胱  相似文献   

16.
伍炳彩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擅长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其临床应用经方常收捷效.现兹选取其小柴胡汤加温胆汤验案三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不寐,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轻者入寐困难,寐而不憨,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彻夜不能入寐,以致变证丛生。在临床上常见引起不寐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劳倦思虑太过,伤及心脾;禀赋不足,房劳过度伤及肾阴导致心肾不交;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上扰神明;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扰动心神;饮食不洁,脾胃不和,宿食停滞,痰郁生热上扰心神;心虚胆怯,善惊易恐,心神不宁;亦有因暴受惊骇,终日惕惕,渐至心虚胆怯而不寐。  相似文献   

18.
<正>于志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四、五、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专家,从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现举其灵活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胃痛及消渴病的验案介绍如下。1胃脘痛患者,男,43岁,2018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间断胃脘灼痛1年余,虽经当地医院治疗,但症状改善不明显。近几日胃脘灼热疼痛,伴胃胀反酸、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相似文献   

19.
黄连温胆汤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静  王朝晖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0):472-473
1 三叉神经痛男,50岁,1997年8月13日初诊。主诉:右侧面颊及牙痛阵作年余。病人1年前因情志不舒出现右侧牙痛并连及右面颊剧痛,每因进食、洗脸等刺激诱发,呈烧灼样刺痛,曾在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予以卡马西平、三叉神经封闭等治疗,疼痛可暂时缓解;亦曾配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解毒消炎等法,效果不佳。症见疼痛剧烈,面色潮红,伴口苦、心烦易怒、睡眠差、时胸闷不适,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此属肝火犯胃,湿热中阻,经络不通,治宜清热化痰,和胃调气。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处方:黄连9g,清半夏9g,竹茹15g,枳实15g,茯苓15g,陈皮9…  相似文献   

20.
吕萌 《江苏中医药》2014,46(1):53-54
<正>咳嗽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是由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而出现的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咳嗽既是各种疾病影响到呼吸系统的一种反应,也是机体进行自我保护的正常的生理活动。在治疗方面,中医和西医都提倡治疗原发病,但中医把咳嗽作为一个疾病来认识,认为咳嗽既是独立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治疗上注重整体的调治,讲究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