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电针治疗40例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电针和毫针刺法分别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40例,两个疗程后显示电针对手背水肿、手部皮温升高及屈指时手痛的疗效优于毫针刺法(P<0.05);指关节和肩关节功能积分增加3分以上(包括3分)的疗效电针组分别优于毫针组(P<0.05);总显效率电针组(75%)优于毫针组(50%,P<0.05)。提示电针产生肌肉节律性收缩具有"肩-手泵"样作用,这对消除手背水肿,防止手部肌肉萎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电针治疗40例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电针和毫针刺法分别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40例,两个疗程后显示电针对手背水肿、手部皮温升高及屈指时手痛的疗效优于毫针刺法(P〈0.05);指关节和肩关节功能积分增加3分以上(包括3分)的疗效电针组分别优于毫针组(P〈0.05);总显效率电针组(75%)优于毫针组(50%,P〈0.05)。提示电针产生肌肉节律性收缩具有“肩-手泵”样作用,这对消除手背水肿,防止手部肌肉萎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电针对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80例,以传统毫针针刺法治疗,治疗组80例运用电针针刺法治疗两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两个疗程后显示电针组手背水肿、屈指时手痛的疗效及总显效率均优于毫针组(P<0.05)。结论电针对消除手背水肿,防止手部肌肉萎缩,促进中风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综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8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洪燕 《江苏中医》1999,20(8):34-34
  相似文献   

6.
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英  曹晶晶  杨卫杰 《光明中医》2009,24(6):1097-1098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毫针加电,对照组单用毫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显效37例(37.00%),有效60例(60.00%),总有效率为97.00%;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显效22例(22.00%),有效63例(63.00%),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两种疗法治疗前后手背水肿消退率、被动屈指时手痛痛止率均为P<0.05,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疗法有较好疗效.提示电针产生肌肉节律性收缩具有"肩-手泵"样作用,对消除手背水肿,防止手部肌肉萎缩,促进中风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指中风后突然出现的患肢手肿胀疼痛和肩部疼痛,使肩手运动功能障碍,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畸形,严重影响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本病3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浮针疗法对3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肩手功能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等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30%;治疗后患者上肢的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等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杜斌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40-4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其中15例使用西医康复疗法,标记为对照组,另外15例使用祖国医学的针刺治疗,标记为实验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疗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安全可靠,值得椎广,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本文选取肩手综合征的Ⅰ期患者40例,进行了针刺疗效的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分组80例患者均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住院病人,并按入院日期随机分为针刺组40例,穴位封闭组(简称穴封组)40例。1.2一般资料40例针刺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者48岁,最大者75岁,平均年龄58岁;病程最短9天,最长30天。40例穴封组患者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者46岁,最大者70岁,平均年龄57.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28天。针刺组脑出血8例,脑梗塞32例;穴封组脑出血10例,脑梗塞3…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银质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S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银质针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2次,随访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化上肢运动功能评定表(FMA)、水肿程度评分表及改...  相似文献   

12.
宋秀媛 《光明中医》2011,26(8):1636-1637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sympa theticdystrophy)。是中风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约占12.5%,常在患中风后1~3月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手部肿胀,向近端止于腕关节,上肢各关节活动度受限,伴明显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锻炼及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另予针刺配合自拟通络活血汤内服.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及Fugl-Meyer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陈静  曹辰虹  张妍 《天津中医药》2013,30(7):407-409
[目的] 观察运动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传统针法,B组采用运动针法,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法(VAS)疼痛积分?肿胀程度积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积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积分.[结果] VAS疼痛积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MA积分及ADL积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 B组积分明显高于A组积分(P<0.05),肿胀程度积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B组积分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 运动针法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改善肢体肿胀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八邪透刺配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八邪透刺法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上肢肿胀、疼痛及患肢损伤程度评分、上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相关生活能力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上肢肿胀程度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上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7.5%,低于研究组的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邪透刺配合系统康复训练能够减轻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减轻患肢损伤,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系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6.
火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纳入的62例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以火针点刺所选穴位,隔日1次;对照组为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研究时间为2个疗程。对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肿胀程度进行评价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Fugl-Meyer数据、VAS评分及偏瘫侧肿胀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前后各项差值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偏瘫侧手部肿胀的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和常规针刺对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都有效果,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温电针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肩手综合征 (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 ,是中风偏瘫后继发的合并症 ,据估计发生率为1 2 .5%~ 70 .0 % [1] 。近年来笔者采用温电针、电针加TDP照射对 56例 SHS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56例患者 ,男 2 1例 ,女 35例 ;年龄最大 68岁 ,最小 41岁 ;发病最长者在中风后 1 0 2 d,最短 1 1 d。全部病例均有偏瘫体征 ,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见文献 [1]。其中 I期者 48例 ,II期者 8例 ,均排除丘脑病变和病前明显肩关节疾病所致疼痛或运动障碍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成温电针组和电针加TDP组 ,每组 2 8例。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夏晨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7):322-323
用阴阳经穴位透刺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26例。结果,针刺后,偏瘫侧肩自发痛、被动运动疼痛及手肿的消除率分别为73.1%、84.6%、38.5%;患侧甲襞微循环,血液流态、管周状态及总积分的积分值均较针刺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针刺治疗本病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明显改善其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病例来自于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Bobath疗法进行康复训练、针灸、推拿、中药外用的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36例,显效30例(83.36%);有效6例(16.7%).总效率为100%.结论 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应早期介入避免本综合征发生.临床实践表明采用运动、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综合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肩手综合征(should-hand syndrome,SHS)是中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athetic dystrohy,RSD)[1],其发生率在12.5%~74.1%[2],常在中风后1~3个月发生.目前国内对肩手综合征的分期标准[3]共有3级,包括Ⅰ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发红、皮温升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可引起疼痛;Ⅱ期:肩、手部位的自发疼痛及手的肿胀消失,皮肤萎缩(尤以手部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手的皮肤及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