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民康医学》2019,(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导致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原因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0例阿司匹林导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结果:不良反应类型以消化道出血和溃疡为主,用药8~12 d的患者明显多于用药时间小于8 d的,用药200 mg/d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用药50 mg/d和150mg/d的患者,普通剂型所致不良反应的占比高于缓释剂型和肠溶剂型,与抗凝药物、溶栓药物、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独使用。结论:阿司匹林导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类型较多,临床需指导患者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报的静脉输液引起的136例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涉及药物共有48个品种,其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抗菌药物;ADR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最多;ADR发生的年龄分布广泛,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29.41%),其次是10岁以下儿童(23.53%)。结论在临床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要谨慎用药,加强对输液过程的监测,及时整理分析不良反应报告,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药品不良反应136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临床用药品种的日益增多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几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ADR监测,对提高药品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就引起ADR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涉及药物种类等方面对本院所收集的136例ADR报告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以期通过加强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对2007年4月~2008年9月收集到的136例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报告136例,涉及的药物共79个品种,其中抗菌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静脉用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主要的ADR类型是皮肤损害.结论:应加强临床用药的管理、技术指导,推进临床合理用药,进而有效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通过对本院应用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患者65例,并应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0~2011年公开发表的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文献154篇.结果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占27.56%,其次是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及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等.结论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随着国内各级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reaction,ADR)监测组织机构的建立 ,许多医院相继开展了ADR监测报告工作 ,ADR造成的危害逐渐引起医药界的重视。我院自 1995年开始采用自发报告方式开展 ADR监测报告工作 ,截至 1999年 ,共收集各科上报的 ADR病例报告 2 4 5例 ,其中由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为 85例 ,占 34.6 9%。现将我院 4年来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的监测概况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5例中男 4 7例 ,女 38例 ,年龄 8个月至 84岁 ,平均 (40 .2 3± 2 0 .2 3)岁。1.2 病例来源及分类方法 :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致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原因、ADR种类,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及临床药师正确指导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3-2013年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阿托伐他汀钙致 ADR的文献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钙致ADR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其次为肌肉毒性和皮肤过敏反应。结论:临床应重视阿托伐他汀钙的合理应用,密切监测,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司匹林(ASA)用于冠心病的Ⅱ级防治及脑血栓形成的防治在临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阿司匹林常用剂量(160~325mg~(d-1))的不良反应国内临床已有报道,但对于目前国内广为使用的小剂量阿司匹林(25~100mg~(d-1))是否亦具有不良反应,未见临床报道。为探讨这一问题,我们收集了我院病人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不良反应者10人,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常德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常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到的162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品种类别、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1621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7类共95个品种,其中以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为883例(54.5%);中药注射剂345例(21.3%);静脉滴注987例(60.9%);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3.1%。结论:必须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药师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3例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的特点和规律,以预防或减少其发生,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方法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检索1998~2004年报道的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个案,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青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头孢唑啉致死病例数居前4位(占48.95%),静脉用药发生率(55.24%)最高,全身性反应致死占了很高的比例(62.24%)。结论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减少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致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并上报的63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3例ADR报告中,50~60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6.5%);以抗肿瘤药居多(39.7%);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60.3%);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4.8%),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18.0%)。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肿瘤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52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521例ADR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用药途径、临床表现,单一、合并用药ADR的发生率以及ADR的治疗结果等。结果:男性ADR发生率(282/521,54.13%)高于女性(239/521,45.87%),儿童及老年患者发生率较其它年龄段高(326/521,62.57%);334例ADR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334/521,64.11%),443例由静脉滴注引起(443/521,85.03%);ADR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寒战、发热等,严重病例较少,联用药物越多,引发ADR几率越高;经治疗521例ADR患者好转、治愈率达98.08%。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监护水平,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2012年88例ADR病例,按照ADR发生的关联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8例ADR中,男性20例,女性68例;31~50岁患者发生率较高,有48例(54.55%);以神经系统受累最为多见;利培酮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见,有39例,占44.32%。结论:临床应重视精神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须定期监测、及时上报,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以期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用药过程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4~2010年间659例ADR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9例ADR报告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3.39%;ADR表现以皮肤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31.83%;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89.22%。结论应高度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加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用药教育,慎用静脉注射剂,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178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加强药品安全意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6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汇总、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较为普遍,使用频率越高,发生几率越大。结论:临床医师与药师在患者使用药物之后要加强ADR监测,确保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 相似文献
19.
20.
清开灵注射剂ADRS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方法:检索1994年至2004间CHKD期刊知识库(China Hospital Knowledge Database,即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简称CHKD)中相关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道,按不良反应判定标准筛选病例84例,将病例建为数据库,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开灵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变态反应,其中皮肤反应40例(占47.62%),过敏性休克21例(占25%),药物热6例(占7.14%),神经系统10例(占11.90%),呼吸系统5例(占5.95%),血液系统2例(占2.38%)。结论:清开灵注射剂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与制剂本身的性质、工艺,病人的个体特性、给药方式、速度、剂量、配伍等均有相关,建议临床使用时综合考虑各因素,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