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于瘀血导致的疾病,名医张仲景善用下瘀血法进行治疗,故将其所创10首下瘀血方剂分为缓下和急下两类进行辨析。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归于缓下,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大黄甘遂汤、大黄牡丹汤、鳖甲煎丸归于急下。总结缓下和急下两类方剂各自的组方用药特点、临床应用指征,并认为凡能使瘀血从下排出者皆可归于下瘀血方剂之列;提出不仅要治血,还要治气;认为着眼瘀血之时亦需顾及兼邪,一并下之;对于瘀血证应知机审时,尽早医治,防止其迁延而成癥瘕。  相似文献   

2.
“汤液经法图”是已遗汉代之前方书《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经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留存下来,是汉·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并进行经方配伍的理论来源,又称“五味补泻体用图”。它采用脏腑虚实辨证体系和五味化合配伍组方的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治疗。本文采用“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味补泻理论,对《伤寒杂病论》所载的10首治疗各类病证的代表性经方(桂枝汤、葛根汤、三黄泻心汤、栀子豉汤、理中丸、干姜人参半夏丸、麻杏石甘汤、大承气汤、猪苓汤和肾气丸)进行组方配伍的解释分析,尝试探索并揭示了桂枝汤(功效为补肝治风,组方为2个辛补药、1个酸泻药和2个甘缓药,下同)、葛根汤(补肝治风,辛补3酸泻1甘缓3)、三黄泻心汤(泻心止血,苦泻2咸补1)、栀子豉汤(泻心除烦,苦泻1酸收1)、理中丸(补脾益气,甘补2辛泻1苦燥1)、干姜人参半夏丸(泻脾止呕,辛泻2甘补1)、麻杏石甘汤(泻肺清热,苦甘化咸泻2酸补1辛散1)、大承气汤(泻肺通便,咸泻3酸补1)、猪苓汤(泻肾利水,甘泻4咸润1)和肾气丸(补肾强腰膝兼补肝,子能令母实,苦补2甘泻1咸润1辛补2酸泻1甘缓1)的组方原理,为更好的使用和研究经方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3.
补髓方探讨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资料源探讨补髓方剂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按照方剂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经过筛选得到补髓方剂365首,再将365首方剂所收集的中药进行正别名考证,并将异名同药进行合并,最后得到387味药物,总频数为4394次。运用频数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研究,确定70频次以上的高频药物有17味,其中包含药对2个、药组2个。分析认为,补髓方剂用药及组方有一定的规律,补益肝肾药物是补髓方剂的主药,经典补肾方剂是补髓方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4.
就敦煌古方中治疗臌胀的疗蛊水遍身洪肿方、葶苈六味饮、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杏仁丸、麻黄汤、牛黄丸等方剂组方用药特色、制方特色、用药特色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桂枝汤因其配伍精妙、应用广泛,被称为"经方第一方"。然有麻黄升麻汤、薯蓣丸、鳖甲煎丸、大黄?虫丸等数首方剂,集寒热温凉气血攻补之药于一体,药味复杂,但可视为多首经方组合而成的大复方,且均有桂枝汤之身影。这种组方现象归因于桂枝汤调和营卫之功,营卫二气周流气化,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对人体气、血、津、液的代谢至关重要。本文从四首方剂组方特点入手,分析营卫不调有营卫不足、气机失常与营血瘀滞两方面,二者均有营卫虚损。故正确运用调和营卫之法,可使多种治法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发挥大方复治的优势,对内伤杂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谭力 《中成药》2005,27(12):I0013-I0014
六味地黄汤(丸)首载于<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首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为通补开合之剂,传统医学主要用于滋补肾阴的方剂.十余年来,笔者运用六味地黄汤(丸)加减治疗硬皮病6例,突发性耳聋11例;骨折愈合迟缓8例,糖尿病12例,口疮24例,齿衄14例,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7.
在方剂中记载治心悸、失眠较多,归纳起来有朱砂安神丸、珍珠母丸、磁朱丸、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归脾汤、炙甘草汤、血府逐瘀汤、温胆汤、小建中汤等十首之多。如何从病因病机、主治症状、立法及组方特点上加以区分比较,不仅对于学习方剂的人是必要的,而且对指导临床正确使用各方、提高医疗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组方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近10年以来国内知名的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组方用药规律,以便较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搜集并整理29位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剂共33首,对其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3首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剂中用中药137味,累积频次484次,补虚药最多,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药物多归于心肝肾经,四气多为温平寒,五味多为甘苦辛。结论:该病是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以气血阴阳俱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为多。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为调补气血阴阳、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了治疗慢性腹泻寒热错杂证的常用方剂资生丸、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的组方原理及运用要点。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搜集并整理出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剂共64首,对其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64首方剂中用药共220味,使用频次1492味次;以补虚药最多,其次是利水渗湿、理气、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胃、肺、脾、肾为主。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注重攻补兼施,以益气健脾、行气、利水和活血祛瘀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方者,法也;剂者,调和之意也。方剂就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遣方用药,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配伍而成。以五脏为中心进行的方剂配伍自古有之,五脏各有其虚实,从总体上来讲,实者泻之,有泻肝汤、泻心汤、泻黄散、泻白散等之分;虚则补之,有补肝散、养心汤、益黄散、补肺散、肾气丸等之别。同样现代也有关于五脏理论与方剂配伍关系的论述[1]。本文主要依据五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特点来谈其方剂配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秘传眼科龙木论》治疗内障眼病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将46首治疗内障眼病的方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金针术后的24首方剂;一类是用于治疗其它内障眼病的22首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对所录方剂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分析、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及四气五味分布统计。结果治疗内障眼病的46首方剂,共使用61味药物,用药总次数为358次,平均每方7.78味药。使用频次≥30%的药物有10味。用于金针术后方剂的核心组合药物是:防风、细辛、人参、车前子、黄芩、茺蔚子。用于其他内障眼病方剂的核心组合药物是:防风、细辛、人参、茯苓、车前子。结论《秘传眼科龙木论》选药多始载于唐及唐以前本草著作,药物自身多具有明目的功效,药性以甘、苦、辛居多。制方偏于寒凉,主要针对内障眼病肝气不通兼受风热的病机,立方本于《素问》"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及肝脏苦欲补泻的原则。代表了中医眼科早期治疗内障眼病方剂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3.
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素有方书鼻祖之称。书中载方113首,(除禹余粮丸有名无方外,实为112方),立方用药悉有法度,组织配伍尽皆精妙,运用中药气味化合有独到之处,其中大多数方剂,经过后世医家的长期实践检验,证明疗效卓著,而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医组方的范例,秦伯未老中医认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为一书,许多方剂均重复,主张应把研究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骨质疏松症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1),利用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骨质疏松症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221首治疗骨质疏松症方剂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2个,新处方10个。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骨质疏松症方剂组成,可以发现组方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作者将《肿胀专辑》治水肿的293首方剂及其组方药物215味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要,从对水肿病治疗组方的三方面即:祛除水湿、理肺、补脾、温肾、调理腑腑和疏通气血进行剖析,以总结出治疗水肿病的证治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黄芩汤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敦煌遗书及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黄芩汤方剂,录入计算机并建立黄芩汤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历代同名黄芩汤药物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东晋、南齐、南北朝、隋唐、唐、宋、元、明、清10代共62部,涉及有关黄芩汤149首。其中43部出现正名黄芩汤124首,19部出现异名黄芩汤25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芩汤共104首涉及中药130味,药物分为19类,单味用药总次数742次。结论:通过分析历代黄芩汤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芩汤包含核心药黄芩、甘草、栀子、芍药等,并且组成方剂的7味药均为频率大于0.5%的主干药。2《伤寒论》黄芩汤由核心药黄芩、甘草、芍药加大枣构成。3敦煌古医方所载黄芩汤可能是《伤寒论》黄芩汤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归纳和总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CNKI中运用中医方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文献,筛选其中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方剂数据库,并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整理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剂101首,共使用中药131种。诸方中以补气温阳、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的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是黄芪-葶苈子,出现40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6组,新处方8首。结论: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温阳补气、利水消肿、活血化瘀为主,进而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交泰剂方证原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泰剂,即以“交泰”命名之方剂,如交泰丹、交泰丸、心肾交泰汤、交泰丸丹等,历代医家创立了10余种。我们知道,方剂是医家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创立的,其中包含着中医学独特的思辨医理和组方规律,而方名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方剂的组成、功效及特征。医家以“交泰”命名方剂必有其用意。了解其命名方剂的缘由,分析这些交泰方剂的组成、功效及特征,对于正确运用这些方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李应东教授治疗眩晕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眩晕病及新方用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通过对治疗眩晕病的137首方剂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4首。研究李应东教授治疗眩晕的方剂,在健脾化湿、活血理气以治"后天之本"的基础上兼以安神、清热、解表、开窍的药,其立法、组方的中心思想归纳为攻补兼施立足扶正以健脾化湿主,兼活血理气,化痰通窍,贯穿始终;用药甘淡平和,顾护脾胃;肺脾肾三脏相通,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王如洁  黄创豪  陈文君  尹悦  陈滨海 《新中医》2023,55(15):132-13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肿瘤方剂大辞典》《肿瘤良方大全》以及《中华人民 共和国药典》中从痰毒瘀论治肺癌的方剂,分析其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筛选《肿瘤方剂大辞典》《肿 瘤良方大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从痰毒瘀论治肺癌的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并建立数据库,利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规则监督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医药治疗肺 癌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最终纳入方剂 112 首,涉及中药 281 味,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苦为主,主要 归肺经,出现频次最高的前 10 味药物依次为白花蛇舌草、夏枯草、鱼腥草、薏苡仁、半枝莲、海藻、重楼、 浙贝母、北沙参、瓜蒌。得出核心组合 10 个,演化得到新方 5 首。结论:中医药从痰毒瘀论治肺癌以清热解 毒、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适当配以益气养阴,攻补兼施,从而抑制肺癌进一步发展,提高肺癌治 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