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规则性肝切除及癌栓取除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非规则性肝切除及癌栓取除术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价值。方法 1987年1月至1996年12月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及癌栓取除术治疗HCC合并PVTT的病人62例。其中,40例在术后联合肝动脉化疗(HAC)和门静脉化疗(PVC)。59例随访3年以上。结果 6例在术后3个月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56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2、3年的复发率和生存率。在手术后应用HAC和PVC组分别为46.2%、59.0%、79.5%和69.2%、51.3%、30.8%。在未化疗组分别为80.0%、90.0%、100%和30.0%、10.0%、5.0%。结论 非规则性肝切除和癌栓取除术是HCC合并PVTT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联合HAC和PVC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十年来,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在肝脏储备功能尚可承受的条件下,多数巨大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或肝门区肝癌可一期切除或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缩小后获得二期切除。但当肝细胞癌(HCC)侵及门静脉主干或第一级分支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i,PVTT)时,常被认为不宜行手术切除,既往对其多采用消极的方法或放弃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数月内死亡。且HCC合并PVTT发生率为62.2%~90.0%。是肝癌治疗中的主要难点之一,又是肝癌肝内播散及复发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在治疗上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目前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手术疗效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3年收治的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按术后是否加用化疗、有无合并肝硬变、肿瘤大小及Child-Pugh分级等进行分组研究,比较各组间术后不同的疗效。结果手术切除加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8月,术后6个月及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4%及64.7%、47.1%、31.4%;单纯手术切除组分别为14.5月和70.6%、52.4%、29.4%、5.9%。手术切除加化疗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手术切除组(P<0.05)。结论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或栓塞治疗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的有效治疗方案。肝硬变、肿瘤大小及Child-Pug分级与病人术后生存时间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27例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7例获手术切除,术后因并发症死亡14例;手术切除病例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7.7个月,1、2、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1.9%、37.2%、21.7%和4.0%;Ⅰ型癌栓者40例,其1、2、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2.3%、61.7%、38.6%和6.6%,明显高于Ⅱ型癌栓者(n=129,61.1%、34.3%、20.8%及5.3%)和Ⅲ型癌栓者(n=48,46.8%、24.0%、9.6%和0),P<0.05;癌栓连同肿瘤切除者84例,其1、2、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7.3%、43.2%、28.1%和7.9%,明显高于肝创面门静脉取栓者(n=85,65.1%、38.8%、22.3%及3.4%)和门静脉切开取栓者(n=48,46.8%、24.0%、9.6%及0),P<0.05;术后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经动脉灌注化疗(TACE/TAI)治疗的76例患者1、2、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5.3%、53.2%、33.1%及5.7%,明显高于术后未行TACE/TAI治疗者(n=141,54.8%、29.1%、15.9%及3.2%),P<0.05。结论手术治疗是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应争取肿瘤和癌栓一并切除,术后联合TACE/TAI治疗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高,由于其术后高复发和高转移率,预后不佳,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数仍高居世界恶性肿瘤致死率的第3位[1-2]。HCC预后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肿瘤侵犯门静脉并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且肝癌患者PVTT形成发生率很  相似文献   

6.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已成为位列第2位的癌症杀手。文献和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以下简称"我所")资料均提示,肝癌各种疗法的5年生存率都已接近其高限,瓶颈主要是转移复发[1]。肝癌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并导致肝内播散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尸检和影像学及病  相似文献   

7.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方法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门静脉侵犯是肝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报道门静脉癌栓(PVTT)发生率为44.0%~62.2%。PVTT是肝癌肝内播散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根源;此外,癌栓阻塞门静脉,加剧门脉高压,继而引发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甚至肝功能衰竭。因此,肝癌合并PVTT患者总体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仅3~6个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肝癌合并PVTT的治疗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症(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CSPH)对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的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伴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是否出现CSPH分为门静脉高压组(35例)和非门静脉高压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并用Cox回归模型探索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门静脉高压组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是51%、26%;非门静脉高压组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是68%、38%(P=0.349)。两组的1、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是86%、95%和56%、64%(P=0.00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CSPH(HR=2.13,P=0.009)、HBeAg阳性(HR=1.89,P=0.024)是影响HCC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门静脉高压症不应列为伴PVTT的HCC患者的绝对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9.
肝内播散和远处转移是肝细胞肝癌(HCC)治疗困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门静脉癌栓(PVTT)是导致肝细胞肝癌肝内播散、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的最重要因素。早期明确诊断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将有利于降低H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从而提高HL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手术切除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Fan J  Wu Z  Tang Z  Yu Y  Zhou J  Qiu S  Zhang B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8-11
目的 探索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手术切除的疗效及其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总结近10年111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左或右支癌栓切除或经左、右支断端取栓或切开主干取栓,其中22例患者切除肿瘤及癌栓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插管。32例患者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和(或)经门静脉导管化疗。另14例PVTT患者仅行保守治疗(非手术组),20例PVTT患者行探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146例行肝移植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患者曾行肝切除术,8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予以排除.对其余12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分析影响患者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128例肝移植患者术后中位存活时间为13.0个月,术后6个月、1年、2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8.1%、51.6%和29.7%.单因素分析表明,癌栓分级、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数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癌栓分级和肿瘤数目与患者术后累积存活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现阶段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行肝移植术远期疗效尚不满意,在供者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应限制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6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综合治疗组(21例)、门静脉取栓组(12例)和姑息治疗组(30例),比较各组的生存期。结果综合治疗组、门静脉取栓组和姑息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7个月、7.4个月和4.3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门静脉取栓组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姑息治疗组。结论对于能耐受手术的门静脉癌栓病人应积极行肝癌切除术并术中取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Hu WJ  Liang LJ  Zhou Q  Peng BG  Yin XY  Li DM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9):1325-1327
目的研究手术切除联合门静脉免疫化疗对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7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癌栓患者分为两组,A组(n=29)行肿瘤切除加癌栓取出术,术后经门静脉行免疫化疗(5-氟尿嘧啶、阿霉素、顺铂、干扰素-α);B组(n=47)仅行手术切除加癌栓取出术。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A、B两组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3%和52.7%.46.5%和20.2%,14.3%和5.8%,14.3%和5.8%.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5和6.0个月(P=0.010),其中无瘤生存分别为4.5和2.4个月(P=0.03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总生存期的因素包括化疗、病理分级和肿瘤大小。影响无瘤生存期的因素包括化疗和病理分级。结论HCC合并PVTT患者采取手术切除联合门静脉免疫化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根据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系统),通过CT引导对47例HCC合并PVTT患者于TACE后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癌栓处方剂量100~120 Gy,对比治疗前后癌栓长径、肝功能、AFP的变化。结果完全缓解无,部分缓解29例,总有效率为61.70%(29/47);术后癌栓长径明显小于术前(P〈0.05)。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47例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3.45%、36.75%,平均生存期为(14±2)个月。结论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HCC伴PVTT可明显提高疗效,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肝癌门静脉癌栓的经皮激光消融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Lu ZH  Shen F  Yuan GX  Shi LH  Zhong M  Yang JH  Guo J  Wu MC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9):566-569
目的 介绍肝癌门静脉癌栓激光消融治疗的方法,并探讨这一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24例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30支门静脉癌栓进行经皮肝穿刺激光消融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癌栓支门静脉多普勒彩色血流图谱的变化及临床症状、肝功能和腹水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30支门静脉癌栓支均无血流信号,术后1d有28支门静脉再次观察到彩色血流信号;术后7d30支门静脉癌栓支均观察到了多普勒彩色血流信号;术后30d有12支可观察到连续但不稳定的彩色血流信号,16支可观察到连续且稳定的再通血流信号;术后90d有18支可观察到连续且稳定的再通血流信号。临床症状、肝功能和腹水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激光消融治疗有望成为一种疗效可靠、技术安全的门静脉癌栓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行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获得随访的85例行手术治疗和术后化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其中64例病人术后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A组),另外21例病人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B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1、2和3年肝癌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 A组术后1、2和3年肝癌复发率分别为56.3%、75.0%和85.9%,B组分别为28.6%、61.9%和81.0%.仅术后1年复发率B组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2、3年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3.1%、43.8%和31.3%,B组分别为81.0%、61.9%和38.1%.B组术后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3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能够明显降低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塞病人术后短期复发率,有助于提高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病人门静脉癌栓 (PVTT)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PVTT形成的生物学行为与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5年至 2 0 0 2年间的 2 6 0例HCC伴PVTT病人 ,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 :①肿瘤切除并门静脉取栓组 (S1 =6 2 ) ;②门静脉取栓组 (S2 =5 4 ) ;③介入治疗组 (N1 =4 8) ;④保守治疗组 (N2 =96 )。比较各组间不同的疗效。实验研究对 1 2 3例HCC病人手术切除标本分为 3组 :无PVTT肝癌组 (B)、伴有PVTT的原发癌组 (A1 )及门静脉癌栓组 (A2 )。分析多种基因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PVTT形成中的意义。结果 S1 组中位生存期为 1 7.2个月 ,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7.7%、4 0 .3%和 2 0 .9% ;S2 组中位生存期为 1 2 .6个月 ,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2 2 .2 %和 7.4 %。N1 组中位生存期为 4 .8个月 ,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2 0 .8%、6 .2 %和0 ;N2 组中位生存期为 1 .5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2 %、0、0。各组生存率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VEGFmRNA、蛋白的表达率及MVD计数A1 组、A2 组织组均高于B组 ,表达强度A2 组高于A1 组 (P <0 .0 1 ) ;uPA、uPARmRNA及蛋白阳性表达率A2 组和A1 组均高于B组 ,表达强度A2组高于A1 组 (P <0 .0 1 )。E CD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肿瘤标志物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11年1月经影像学诊断为肝细胞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475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经影像学诊断为肝细胞癌的手术患者977例.将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25作为实验因素.结果:2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ROC分析结果显示AFP、CA125的AUC面积分别达到0.814、0.783,AFP诊断界数值为32.91 ng/mL,CA125为113.65 U/mL.两者并联敏感性为0.909,特异性为0.410;串联时敏感性为0.520,特异性为0.970.当肝细胞癌患者满足AFP≥20 000 ng/mL时,其诊断敏感性为0.24,特异性为0.96,准确性为0.73,筛检阳性率0.76.结论:在检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中尚无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令人满意的肿瘤标志物,AFP和CA125水平的检测对临床实践中判断是否合并门静脉癌栓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