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Dextroscope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手术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手术治疗的35例累及语言区及运动区的胶质瘤患者,术前将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DTI、磁共振动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rteriography,MRA)等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中进行影像融合,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等重要结构,模拟操作并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从而指导手术治疗,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评估神经功能。结果 通过进行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脑组织等结构的三维虚拟现实影像重建,可清晰判断纤维束位移与破坏,显示肿瘤与重要纤维束、动脉、静脉等的解剖关系。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虚拟现实的手术模拟与手术设计,所得三维影像与术中所见基本吻合。35例患者中,累及运动区10例,累及语言区14例,同时累及语言区和运动区11例,肿瘤影像学全部切除30例(85.7%),次全部切除5例(14.3%),术后神经功能改善34例(97.1%),1例较术前无改善(2.9%)。13例术前无神经功能缺失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术后10 d左右恢复;22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失患者,其中12例患者术后1周评估时神经功能改善,9例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改善,1例运动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肢体活动障碍加重,术后2个月肿瘤再次复发因脑疝死亡。结论 应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通过解剖研究以及手术模拟,有助于个体化设计最佳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引导技术在大脑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8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实验组56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采取术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进行肿瘤与皮质下白质传导束关系的评价,术中进行实时的荧光素钠染色,在显微镜下切除被染成黄绿色的肿瘤组织以及肿瘤浸润部分。对照组按传统常规方法切除肿瘤。对所有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体积、术前肢体运动功能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等进行均衡性评价。肿瘤切除程度用术后3d内的MRI增强扫描评定。术后随访6-24个月,进行肿瘤影像学评价,肢体运动功能评价和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KPS)。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均衡性检验指标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体积、术前肢体运动功能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等,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显著意义。疗效分析:实验组肿瘤全切除率大于对照组(80.4% vs 40.7%, P<0.05), 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术后致瘫率(25.0%)低于对照组术后致瘫率(66.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预后评估低级别胶质瘤实验组KPS为91?11,对照组KPS为82?9,p< 0.05;高级别胶质瘤实验组KPS为73?26,对照组KPS为43?27,p< 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结论: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引导技术应用于大脑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与传统胶质瘤手术相比较可提高胶质瘤的手术全切除率,降低胶质瘤的手术致瘫率,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前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脑胶质瘤患者及20例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并进行MRI及DTI检查。分析低级别胶质瘤及高级别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及临床症状的评价,比较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FA值。结果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共13例)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手术效果较好,切除充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共7例)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较术前改善不明显。三个区域的MD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病灶区MD值高于灶周水肿区,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FA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白质区、灶周水肿区、胶质瘤病灶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技术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切除范围的判断均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对手术风险的评估及患者疾病预后的预测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对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及预后的早期评估。方法:选取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住院手术治疗,且在术中影像学基础上达到尽全切,剔除术后3个月肿瘤进展病例后符合标准的20例患者,年龄42~79岁,平均(57.95±10.82)岁,其中男11例,女9例。采用直接测量法及弥散张量成像(DTI)辅助测量法对20例胶质瘤患者行术前、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的扫描,在术后MRT1加权像上不同层面分别手工描记残余肿瘤边界,获取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直接测量法获取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4,P0.001),直接测量法获取术后3个月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3个月的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1,P=0.026)。经直接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术后3个月的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3,P0.001),经DTI辅助测量法获取的术后72 h残余肿瘤体积明显大于术后3个月的残余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9,P0.001)。结论:将DTI技术用于评估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能够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手术疗效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0T 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显示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在手术前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脑胶质瘤患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原始数据采集后传入工作站,应用Functool 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分别获得各自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并测定8例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指数图(FA值).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16例Ⅰ~Ⅱ级胶质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Ⅲ~Ⅳ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肿瘤病灶区和灶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病灶区与灶周水肿区的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的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DTI 技术可在活体清晰、无创、直观地显示脑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DTI的MD值和FA值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DTI技术对脑胶质瘤术前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手术风险和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8.
《健康之路》2017,(1)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12月份至今收治的75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比较患者患侧和正常一侧的弥散系统值、各向异性值、患侧水肿区域、囊变区域内以及肿瘤强化区域内的FA值和ADC值。结果:患者患侧囊变区域内的FA数值明显低于水肿区域、肿瘤强化区域,患者肿瘤囊变区域ADC值明显高于水肿区域和肿瘤强化区域。两项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诊断脑胶质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的确认,还可以使之前成像方法得到进一步改善,操作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应用弥散张量成像中部分各向异性(FA)和平均弥散率(MD)两个参数对脑神经胶质瘤良恶性进行分级.方法 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行弥散张量MRO检查,弥散敏感系数(b值,b=0s/mm2及b=800s/mm2).在FA图和MD图上分别测量肿瘤实质与对侧正常组织感兴趣区的数值,并在各级别胶质瘤之间和胶质瘤与对侧正常组织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Ⅰ~Ⅱ级胶质瘤实质的MD值(1.561±0.363)×10-3 mm2/s,明显高于Ⅲ级MD值(1.148±0.215)×10-3 mm2/s(P<0.01)和Ⅳ级MD值(1.172±0.263)×10-3 mm2/s(P<0.01),但Ⅲ、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级胶质瘤实质的FA值(0.157±0.016)(P<0.01)明显低于Ⅲ级FA值(0.233±0.031)(P<0.01)和Ⅳ级FA值(0.237±0.033)(P<0.01).但Ⅲ、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灶侧MD值和FA值与对侧正常组织感兴趣区MD值与FA值间有显著性差异.FA图像可清楚显示肿瘤与白质纤维的关系.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MD和FA两个参数对于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TI)与神经导航系统融合技术在辅助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作用。方法对入院诊断为脑胶质瘤的患者28例,术前行DTI示踪神经传导束及注册导航,进行计算机辅助图像融合。将融合后的图像资料进行术中导航,总结手术中体会及手术后效果。结果病灶全切除18例(64.3%),次全切除6例(21.4%),部分切除4例(14.3%),术后主要症状好转20例,症状无变化6例,症状加重2例,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DTI与神经导航融合技术能很好地定位肿瘤,显示神经纤维束,帮助术者在术前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功能障碍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1.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脑胶质瘤的价值。方法20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平均ADC图和FA图上分别测量瘤周水肿区、肿瘤实质区、脑脊液及对侧正常大脑白质区的平均ADC值和FA值。对照分析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胶质瘤之间平均ADC值和FA值的差异。结果肿瘤周围水肿区域的平均ADC值较肿瘤实质区、对侧大脑白质升高(P〈0.05),较脑脊液降低(P〈0.05);而FA值较脑脊液、肿瘤实质区升高(P〈0.05),较对侧大脑白质降低(P〈0.05)。肿瘤实质区域的平均ADC值较脑脊液降低(P〈0.05),较对侧正常脑白质升高(P〈0.05);而FA值较脑脊液升高(P〈0.05),较对侧大脑白质降低(P〈0.05)。高度恶性组和低度恶性组胶质瘤之间,实质区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定量分析大脑胶质瘤及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具有无创伤性优点的新的成像方法,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神经外科颅内胶质瘤中的应用。DTI技术对于颅内胶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为颅内胶质瘤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引导。此外,DTI技术与其他磁共振技术的联合应用也有广泛的前景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戍像[diffusion tellsor imaging,DTI)对脑内囊性胶质瘤进行术前病理分级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脑内袭性胶质瘤患者21例,按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低级别组(I、II级)8例及高级别组(III、IV级)13例。所有研究对象术前均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DTI序列检查,对两组患者病灶囊性部分及囊壁部分的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anisotropy,FA)及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11COefficient,A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灶囊性部分,低级别胶质瘤ADC值和FA值分别为2.89±0.10×100mm0/S、0.O78±0.04;高级别胶质瘤分别为2.53±0.25×10-3mm0/S、0.098±0.04。病灶囊壁部分,低级别胶质瘤ADc值和FA值分别为1.23±0.06×10-3mill0/S、0.17±0.O3;高级别胶质瘤分别为1.27±0.10×10-3mm0/S、O.22±0.05。病灶囊性部分ADc值及囊壁部分的FA值有统计学差异。囊壁部分ADC值以2.65x100mm0/S为阈值,诊断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80%:囊壁部分FA值以O.19为闽值,诊断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1%。结论DTI定量分析囊性JJ吏质瘤,其囊性部分ADC值及囊壁部分FA值对术前病理分级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俊华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手术切除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常规MR序列及DTI序列扫描)和对照组(常规MR序列扫描),试验组患者应用DTI重建以有效锥体束(effetive fibers of pyramidal tract,EPT)为主的脑白质纤维束,优化手术入路,指导术中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并保护EPT;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磁共振图像指导下行肿瘤切除,两组胶质瘤患者均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DTI扫描,对扫描图像、肿瘤镜下全切率、术后致残率及患者Kamofsky生活状态评分(KP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对照组肿瘤镜下全切率57.2%。试验组64.2%(P0.05);2对照组术后致残率71.4%,试验组21.4%(P0.05);3预后评估:对照组KPS68.36±10.60。试验组KPS85.43±5.65(P0.05)。结论 DTI技术对于累及EPT的胶质瘤,术前可提供病灶与EPT间的三维解剖信息,指导术者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EPT。可明显降低术后致残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高级别胶质瘤导航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7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的MR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查,并对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皮层切口根据术前DTI显示的肿瘤与功能传导束的关系,选择避开传导束的脑沟进行。观察患者不同病变部位DTI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及肿瘤全切除率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27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分别为(1.260±0.268)×10^-9、(1.129±0.143)×10^-9、(0.830±0.091)×10^-9mm^2/s,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FA值分别为(0.177±0.026)、(0.221±0.034)、(0.401±0.047),3个不同部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全切25例,近全切除2例,全切除率为92.6%(25,27)。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27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结论DTI能很好地显示白质纤维的走行,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为术者提供合理的手术入路,为术中精确的影像导航提供充分的保证,使术者在不损伤脑功能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切除肿瘤组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引导显微手术治疗成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3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35例成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Brain lab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1.5~2.0 mg/kg)荧光引导术中辅助技术行胶质瘤切除术,对影响术后生存时间的临床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术后世界卫生组织Ⅲ级14例,世界卫生组织Ⅳ级21例。肿瘤全切除24例,非全切除11例。随访时间为6~60个月,术后肿瘤复发22例,死亡20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76.4%,2年生存率为44.4%,3年生存率为23.8%。不同性别、肿瘤部位、切除程度、病理级别、Ki-67指标范围、治疗方式及有无癫痫和并发症患者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有并发症和Ki-67阳性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7.406,P=0.026;RR=3.524,P=0.028)。结论 术后有无并发症、Ki-67阳性表达率和肿瘤的部位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技术对提高脑肿瘤的全切率的作用。方法 16例脑肿瘤患者为观察组,手术前后行行fMRI和DTI检查;21例脑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未行fMRI与DTI检查。两组均在神经导航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比较肿瘤全切率及致残率,观察两组手术前后Karnofsky功能评分(KPS评分)。结果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意义(>0.05)。结论 fMRI及DTI可以立体形象地显示肿瘤对脑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脑肿瘤在导航下手术全切率,并有可能降低其术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目前惟一可以在活体映射白质纤维束走行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当白质纤维束受到胶质瘤不同程度的累及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定性、定量地将之反映出来,从而指导术者术前准确评估胶质瘤的分级分期,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可能达到既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又合理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比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两种处理后获得的ADC值、eADC值、FA值和可视神经纤维长度,研究弥散登记在磁共振DT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进行磁共振DTI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原始数据直接处理获得ADC值、eADC值和FA值,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后再进行ADC值、eADC值和FA值测量,同时对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进行纤维示踪成像,分别比较每例研究者的ADC值、eADC值和FA值在施加弥散登记前后变化,同时比较在施加弥散登记前后纤维示踪图像上相同兴趣区测量所得纤维束长度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前后获得ADC值、e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3,P=0.6321),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1);研究组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前后获得ADC值、eADC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039,P=0.0754),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施加弥散登记后可视纤维束变长。结论弥散登记处理可获得较好质量的ADC图、eADC图、FA图和纤维示踪图,并获得更为可靠的 ADC值、eADC值和FA值。可见纤维束长度变长,在磁共振DTI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