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 niasis)又称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例图)所致的一种有地域性分布的慢性传染病。经白蛉叮咬而传播。该病在我国五十年代末已基本消灭,以后少有报告。1980年以来,我们发现两例,报告如下。例1杨某某,男,32岁,工人,汉族,四川仪陇县人。  相似文献   

2.
<正> 皮肤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简称L D)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经白蛉叮咬而传播。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有三种,从形态、动物接种及培养等方面,不能加以区别,三种不同的原虫,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由于命名混乱,致使概念不清,现将不同原虫所致的疾病简介于下,并对杜氏利曼原虫所致的疾病,作进一步叙述。  相似文献   

3.
人体利什曼原虫的病原学范围是,在自然界中,白蛉通过叮咬将原虫从一个哺乳动物转移到另一个哺乳动物的循环。在自然中,以人类为中心的脊椎动物是储存宿生。人体利什曼病(包括皮肤病和印度黑热病)的某些疫源地的储存宿主是人类本身。  相似文献   

4.
<正> 一九八○年以来,通于调查,略阳县白水江区具备黑热病传播媒介白蛉,经鉴定为中华白蛉,(?)个别为鳞喙白蛉,并存在保虫宿主和现症黑热病患者6例(全区4668人)。为了解该地区人群对黑热病的免疫情况,我们对该区四个自然村的438人进行了利什曼素皮内试验,结果阳性63人,阳性率为14.0%。与陕北宜川县利什曼素皮试阳性率8.6%(1974年)相比有显著差异(x~2=5.32 0.05>P>0.01)显示该地区  相似文献   

5.
黑热病1例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系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据报道,1958年我国基本上消灭了黑热病。山西省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2008年3月25日偶遇1例黑热病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姚正林  周俊  苏惠勇  钟国梁  赵宾 《吉林医学》2009,30(22):2916-2916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云南为非流行区,2005年6月和2008年7月我们发现了2例黑热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黑热病(Kala.ag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是由杜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经白蛉(Phlebotomus species)传播所致人兽共患的一种慢性寄生虫性疾病.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疾病之一.本文综述了人与宠物犬共患的黑热病的诊断与防控研究进展,为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黑热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病原学检查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近年黑热病发病例数有所上升,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1996~2001年共收治黑热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我国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病程长,早期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症状轻而不典型,早期误诊率高,病后3~6个月典型病症逐渐明显,临床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鼻衄、齿龈出血,脾脏进行性肿大,全血细胞数减少,血浆球蛋白升高,少数患者出现皮肤损害与单纯淋  相似文献   

10.
白蛉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毛蛉科,白蛉亚科,是一种小型吸血昆虫。白蛉能够传播黑热病(Kala azar),早已证实。山西省白蛉的调查研究工作,自1956年开始,至今已发现四种白蛉,它们是中华白蛉,蒙古白蛉,鳞嘩白蛉和许氏白  相似文献   

11.
黑热病 (Kala-azar) ,亦称内脏利什曼病 (Vis-ceral leishmaniasis) ,系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在解放前 ,黑热病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 ,危害严重。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将黑热病列为重点消灭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在各流行区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至 1 95 8年 ,我国大部分流行区已基本消灭了黑热病。 70~ 80年代在苏、皖、鲁、豫、冀南、鄂北及陕西关中等广大平原地区仅出现少数皮肤型黑热病患者以及为数很少且病程较长的成年病人 ,未见新感染的病人 ,媒介中华白蛉数量也很少 ,…  相似文献   

12.
自1960年以来,黑热病在山西省大同市有2例报告,雁北地区天镇县有1例报告。但是,关于黑热病的传播媒介白蛉的调查,除武绍庭(1958)在大同市发现中华白蛉外,尚无人进行白蛉调查。为摸清白蛉在我省北部的分布情况,给黑热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1.在甘肃省兰州河口地区进行蒙古白蛉及中华白蛉感染人株及犬株利什曼原虫,计解剖蒙古白蛉323只,阳性58只(17.9%),中华白蛉53只,阳性23只(41.5%)。前者鞭毛体多在白蛉的胃及后肠部,但亦可发展至前胃部。后者鞭毛体多在胃及前胃部,但亦可在后肠部发现。2.两种白蛉对黑热病原虫的感染率有显著性的差别。但都具感受性,在兰州地区中华白蛉为主要传病媒介,蒙古白蛉次之,但从流行病学上,蒙古白蛉占该地区白蛉密度的94.3%,而中华白蛉仅占5.7%,蒙古白蛉的媒介作用不容忽视的。3.使用蒙古白蛉消化道内的鞭毛体,腹腔注射给健康田鼠三只黄鼠二只,皮肤划痕接种一只未获结果。  相似文献   

14.
黑热病是以中华白蛉为媒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它主要在山西、陕北、川北、甘肃、内蒙古及新疆地区流行[1],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该病也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15.
冯春虹  胡志琴 《新疆医学》2011,41(Z1):58-60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进行性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血浆球蛋白增加为特征。此病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消灭,但近年来,新疆地区发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喀什地区,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命健康。斯锑黑克,又称葡萄糖酸锑钠,其疗效迅速而显著,为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该药含有五价锑,五价锑在体内还原为三价锑,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抑制作用,最后由网状内皮系统消灭杜氏利什曼原虫。五价锑较三价  相似文献   

16.
美国FDA于2014年3月19日批准Impavido(mihefosine,米替福新)用于治疗利什曼病(1eishmaniasis)。 利什曼病又名黑热病,是一种热带疾病,病原为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经沙蝇叮咬传播,主要影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人群。大多数美国人是在海外感染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17.
中华白蛉在形态上是可因学生地区不同,从而影响其形态和生态,致发生对黑热病具有不同特殊性的传播意义,还是值得观察。我们于1957——1958年在安徽省宿县,五河及萧县三个不同黑热病流行区,从事中华白蛉成蛉的采集与生态上一系列的观察,一面采集江苏徐州和山东泰安白蛉一批作比较,拟通过白蛉形态和生态上不同特点,以说明中华白蛉有否种型的区别。初步获得有以下几点,可说明中华白蛉因地区不同,在形态和生态上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别。兹将经过分述如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传播媒介,这一事实已被前人所证实。多年来国内关于中华白蛉的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文献中虽记载有中华白蛉的饲养技术,但不详尽,国内外文献中未见有关于中华白蛉的实验室繁殖技术的报道。根据我国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科研协议,我们对北京郊区密云县黑热病发病  相似文献   

19.
实验室饲养中华白蛉的方法刘锦华,赛书元(寄生虫学教研室)中华白蛉是黑热病原虫的传播媒介,历史上山东省为黑热病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经大规模有力防治,本病已于60年代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因而有放松麻痹思想,教学也很少讲黑热病及白蛉。以致遇到黑热病原虫也不...  相似文献   

20.
1.本文复习了以往的文献,自1954年——1958年在我省主要黑热病流行区检查6.006支犬,发现32支有犬利什曼病,阳率为5.3‰,同时检查24种野生动物4,122支(包括家鼠727支),结果均为阴性.2.这次在酒泉市,玉门市,镜铁山及敦煌等地检查喜马拉旱?,喇嘛仓鼠,大沙土鼠及子午沙土鼠等10种动物300多支,结果在92支大沙土鼠中16支耳朵增厚,结节,脱屑或溃疡等皮肤症状,其中有九支查见了利什曼原虫.3.在发现利什曼原虫的黑山湖及附近地区,发现了有蒙古白蛉,司氏白蛉,在河西其他地区如张掖,敦煌曾发现中华白蛉,还在敦煌发现硕大白蛉,关于大沙土鼠利什曼原虫可能是司氏白蛉传播的.4.黑山湖及其附近地区系半荒漠景观,有苏构杞及盐爪爪生长适于沙土鼠的生长,该地属于大陆性干燥的沙漠性气候,气温较低,年较差及日较差均大.5.对大沙土鼠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喜棲居在富有苏构杞及盐爪爪等植物的沙丘上,对其食性,活动范围及时间加以简单的描述.6.从大沙土鼠发现利什曼原虫的意义,原虫的种型及自然疫源地存在的问题,加以初步的讨论,并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