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兼象脉     
杨容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44-2045
中医脉诊,一般把病理脉分为28种.每一种都有各自不同的脉象特征,都有其所主之病.但由于疾病是复杂的,临床所见脉象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病脉多是几脉相合并见的"兼象脉".因此,深入探析"兼象脉"的兼合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是加深中医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兼脉是脉诊中常用的脉名形势,本文从兼脉名称内部构成优化的规律、兼脉构成的方式、兼脉语词的称谓形式方面入手,详细阐释了中医脉象兼脉名称的规律,为脉象名称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兼脉是脉诊中常用的脉名形势,本文从兼脉名称内部构成优化的规律、兼脉构成的方式、兼脉语词的称谓形式方面入手,详细阐释了中医脉象兼脉名称的规律,为脉象名称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单部脉数的论述首见于《脉经》,此后众多医籍亦有论述。在寸口脉诊中,寸、关、尺三部脉率应为一致,为何会出现“单部脉数”的脉象?对此鲜有医家进行探讨。故本文从“脉势”与“病机”两个角度进行探微。从“脉势”理解,认为“至数”与“脉势”均是构成数脉脉象的基本要素,而“脉势”是判断单部脉数的决定因素;从“病机”理解,认为单部脉数之脉象揭示了疾病的病位病机,是为了更好地辨证论治。然而在临床中察觉到单部脉数时,应脉、症相结合判断病位病机,做到“当随其部而察其证”。  相似文献   

5.
研读《伤寒》解缓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缓脉本是中医临床常用、常见脉象,但叔和以来的脉学著作,对其概念却多颇含混,即使是当代的中医院校教材,也令学者多生疑问,莫衷其是。研读了《伤寒论》中有关缓脉的论述,发现“缓”字确有缓慢和松弛两种含义。缓脉脉象的描述以“脉势纵缓”或“脉管壁松弛”最为妥当。  相似文献   

6.
土家医脉学丰富,脉种繁多,共有30余种脉.其脉象脉形简练,诊断分明,易于掌握,多为土家医应用,具有自己特色.笔者从解剖学及中医脉学观点加之剖析,试对几种土家医脉象的理论进行浅要的阐述.1 命脉 也称劳脉,位于手掌背部的食指与中指之间隙,相当于中医的外劳宫穴处,若能号出此脉者,多是重病之表征,劳脉脉象向腕部扩散时,是危重之表征.  相似文献   

7.
柏红阳 《四川中医》1997,15(1):10-10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精华之一,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一般而言,脉与证应当合参,各种疾病常有其主要脉象,如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太阳伤寒病的脉浮紧、少阴病的脉微细、百合病的脉微数、疟疾脉弦等。仲景脉法,有其独到之处,仲景往往用几种复杂的脉象结合起来以阐释病机,有时以脉象代替证候,有时还依据脉象来指导治疗,根据脉象推断病情、判断预后、制定禁忌等。现将仲景脉法浅析如下;1.以脉象阐释病机《金医·腹满寒庙宿食病》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医者运用手指触觉切按病人的某些浅表动脉,以探测脉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中医临床特有的诊病方法,又称“持脉”、“候脉”、“切脉”[1],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脉诊是医者运用手指触觉切按病人的某些浅表动脉,以探测脉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中医临床特有的诊病方法,又称“持脉”、“候脉”、“切脉”[1],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张友堂  王凤玲 《河南中医》2013,33(2):157-158
目的:通过探讨桃核承气汤的主证、兼证、舌象、脉象,为桃核承气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著名的中医医案书籍和1987年1月-2009年12月发行的医学期刊,选取94例以桃核承气汤为治疗方法的文献,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和总结,探讨桃核承气汤证的主证、兼证、舌象、脉象以及诊断方法.结果:94例文献中,出现的症状总数目为44个,各症状出现总次数为423次;便秘、腹胀满、癫狂、烦躁可作为桃核承气汤的主证;黄色为桃核承气汤证舌苔的主要颜色;弦脉、涩脉、数脉、沉脉及复合脉象为桃核承气汤证的主要脉象.结论:本研究使桃核承气汤的临床应用更加规范化,为探索桃核承气汤方证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临床报道和中医著作中,时见有将弦与缓两种脉象归于同一部脉中的现象。如称某人脉“弦缓”、“弦细缓”等。笔者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弦与缓都是依据脉象的形态来区分的。“弦”即状如绷紧的弓弦之意,是指脉象手直且长,并较紧张。“缓”即柔缓、缓和之意,在脉学著作中它被形容为“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如初春杨柳舞风之状”。可见缓脉本指一种松弛、缺乏紧张度的脉象。弦与援这两种脉象也和浮沉、近数一样,是一对相反的脉象,不会同时出现在一部脉上。当然,弦缓并提者并非有意自相矛盾,而是没有正确使用“缓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2.
涩脉新识     
涩脉新识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062450)何计清(河北省井陉县防疫站050300)涩脉,《中医诊断学》云:“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对此脉象之描述,过于文字化,可谓“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历代医家对涩脉之象认识不一。如《脉经》云:“涩脉细...  相似文献   

13.
中医脉诊仪的设计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想切实可行的实现脉诊的客观化研究 ,必须有一台相应这种研究的现代化的系统性的科学仪器。这种仪器既能体现出中医脉诊的精髓 ,又不拘泥于古训。这种仪器以软件为主体 ,充分体现易经思想 ,即在变化脉象中 ,随时将这种象完成数的转化 ,以便更准掌握病与非病的界线。这种象数的转换 ,也有利于对脉象的分析、研究与诊断  相似文献   

14.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生物医学、数学、生物力学、生物工程学、计算机技术等向中医领域的渗透,自五十年代以来,在脉象的客观描记、脉图分析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现综述如下:1脉象的客观描记 公元1241年,施发的《察病指南》中将手指感觉绘成33幅脉象示意图,明代张世贤、吴绍轩、沈际飞等都绘制了脉图。1860年,法国人研制了第一台弹簧杠杆式脉搏描记器,标志着脉象研究从示意阶段进入示波阶段。 ①脉象的构成因素及分类脉象的形成包含哪些主要因素?是哪些因素共…  相似文献   

15.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脉象的非直观性使得初学者体会和掌握脉象时有一定困难。为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历年出版的《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均以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为纲,以此6种纲脉的脉象构成要素为分类依据,归纳了其余脉象。六纲分类法中的6个纲脉,与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纲领相对应,该分类法虽简明扼要,但鉴于一些脉象为多要素构成的复合脉,使得以"一要素概括多要素"的六纲分类归纳法不能体现相应类别下复合脉的多维性和独特性,且因为脉象要素的多样性,六纲脉中涉及的6种要素不能涵盖其他要素,从而不能准确反映相应类别下一些脉象的特征,不利于学生对脉象特征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因此,在阐述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特征的基础上,以"构成要素分解脉象"的形式,通过列表归纳28脉的特征,旨在让初学者系统理解并掌握28脉中每种脉体象特征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医脉诊研究是指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脉诊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医诊病非常重视脉诊 ,而各种脉象的辨别依据仅是医生的指下感觉 ,对其判断主观因素太多 ,不同脉象很难界定 ,故不同医者对同一脉象很难统一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以及生物医学、数学、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向中医领域的渗透 ,脉诊客观化逐渐成为实验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客观化的目的是为了临床应用和促进脉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而脉诊的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反过来又有利于脉诊客观化的实现。1 脉象的客观化描记公元 1 2 41年 ,施发的《察病…  相似文献   

17.
脉结代辨析     
何华 《光明中医》2001,16(3):1-1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的重要诊法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同疾病斗争中 ,经过长期反复实践、认识所积累的“以常衡变” ,“以变识病”的一种有效诊断方法 ,是临床辨证施治不可缺少的主要依据。脉结代之说 ,在中医书刊、病历书写和病历讨论中应用广泛。目前临床对一些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 ,笼统地称为脉结代也比较普遍。然而 ,笔者认为 ,临床常见的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 ,可见于促脉、结脉、代脉 ,不能笼统地称为脉结代。结脉、代脉是二种不同的脉象 ,脉结代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兹将理由叙述如下。结脉 ,脉纲属迟脉类 ,脉理是阴盛而阳不和 ,邪…  相似文献   

18.
寒证为临床的基础证和常见证,多因外感寒邪或阳气不足所致。寒证有外寒、内寒之分,伤寒、中寒之别,亦有表里、虚实之类,临床可见表寒证、里寒证、实寒证、虚寒证。中医证的核心是“病机”,脉象是揭示病机最有力的工具,“辨脉论治”之说亦不为过。然寒证的主脉,教材中多言迟脉,亦可见紧脉、牢脉、微脉、弱脉等,笔者从文献出发,结合临床,认为寒证的脉象不仅限于此,数脉、弦脉、细脉、沉脉亦可主寒证,临证中应加以体会和辨识。  相似文献   

19.
人体生理变化错综复杂,其五行六气之盛衰强弱,亦殊乏绝对尺寸可以丈量,必须视各例之特殊情况,灵活取舍。切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脉象千变万化,牵涉太广,临症仓促,难免挂一漏万。兹就病脉兼见之常性,根据师传心法与《黄帝内经》本义,特设“五胜取脉”法,以执简驭繁,祛除迷雾,并直接沟通针灸取穴、中药配方、生活起居以及饮食忌宜等治疗措施。1.五脏病脉五脏系统神气之有余,则外现五脉,其与五行气之系属关系如下: 肝病有余,脉弦,主风木之邪,属木;心病有余,  相似文献   

20.
论十怪脉     
郭云赓 《中医杂志》1990,31(7):11-13
中医脉诊历史悠久,《内经》和《难经》屡有脉学记述。晋·王叔和著《脉经》总结24种脉象,后世医家对脉诊作了大量探究,但绝大多数都只在《脉经》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或增删。独元朝危亦林氏在其《世医得效方》中搜集记述10种危重症脉象,总称“十怪脉”十种怪脉中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