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髌骨表面置换术中髌骨骨床保留厚度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国人髌骨置换时髌骨骨床保留厚度及术后总厚度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自2000年5月~2001年6月,对188例293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中测量髌骨最厚处、最薄处和髌骨截骨后保留骨床厚度以及安装髌骨假体后髌骨的总厚度,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置换术后髌骨厚度对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1)截骨前髌骨厚度测量结果为(24.25±2.62)mm。(2)截骨后髌骨骨床测量结果:143膝为14mm(48.81%),26膝为13mm(8.87%),24膝为12mm(8.19%),3膝为11mm(1.02%),97膝在15mm以上(33.11%)。保留髌骨骨床厚度在15mm以下和15mm及15mm以上的病例组均未出现髌骨假体或髌骨并发症。(3)所有术后髌骨的厚度均等于或小于术前,其中185膝(63.14%)的髌骨厚度与术前相等,108膝(36.86%)的髌骨厚度小于术前,但相差不超过2mm,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屈曲度、伸膝度及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在国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12~14mm的髌骨骨床不会引起髌骨骨折。(2)国人髌骨置换术后的髌骨厚度不应大于术前的厚度,最好能保持一致,如髌骨条件不许可或假体不匹配,可适当减少髌骨的厚度,但与置换前相比不宜超过2mm。(3)应大力发展适合国人的假体,包括髌骨假体。  相似文献   

2.
唐晓波  董佩龙  王健 《中国骨伤》2014,27(4):274-277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截骨和髌骨置换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04年4月至2011年4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52例(54膝),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截骨组.髌骨置换组24例24膝,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53~78岁;髌骨截骨组28例30膝,男16例,女12例,年龄55~79岁.术后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Feller评分标准),膝关节活动度(ROM),患者满意度,髌骨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0~80个月,平均56个月.髌骨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38.4±8.2提高为末次随访时的91.2±8.6,Feller评分由13.6±6.2提高为25.2±4.2,膝前痛分数由3.9±3.2提高为11.2±3.7,ROM由(78±26)°提高为(108±18)°.髌骨截骨组HSS评分由术前39.5±8.4提高为末次随访时的91.0±8.5,Feller评分由13.4±6.5提高为25.6±4.0,膝前痛分数由3.7±3.1提高为11.3±3.6,ROM由(76±27)°提高为(110±19)°.术后满意度髌骨置换组91%,髌骨截骨组89%;髌骨相关并发症髌骨置换组16.7%,髌骨截骨组10.0%.两组术后HSS评分、Feller评分、膝前痛分数及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髌骨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髌骨截骨组低于髌骨置换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髌骨截骨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髌骨相关并发症与髌骨的处理方式有关,但术后膝前痛及患者满意度与髌骨的处理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8年9月,对14例16个外翻膝行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5岁(45~77岁).经过随访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评分、膝关节X线情况来评估手术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24~54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2°(伸直0°~屈曲120°)提高到术后120°(伸直0°~屈曲150°);KSS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10~6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9分(70~100分),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2.9分(30~7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9.3分(75~100分);胫股角由术前平均16.5°(8°~30°)改善纠术后平均7°(5°~10°),膝外翻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随访中无深静脉血栓、膝关节感染、髌骨半脱位或脱位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TKA治疗外翻膝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旋转平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9例患者93膝行TKA,采用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安装假体,膝关节均未进行髌骨置换.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假体固定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评分)评定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平均随访时间(33.61±7.34)个月(24~48个月).末次随访时,关节总活动度明显增加,由术前68.76°增加至术后107.53°(P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10月~ 20l0年12 月,采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共40例(50膝)与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TKA 40例(45膝)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测量膝关节ROM、术后膝前疼痛及髌骨弹响.[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膝关节ROM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用时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较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平均少10 min.TC-Dynamic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1例(1膝),髌骨弹响1例(1膝),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2例(2膝),髌骨弹向3例(3膝).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使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膝前痛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膝前痛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年10月~2004年10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5例(148膝)按髌骨置换(84膝)和未置换(64膝)分为2组,并对其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膝关节评分采用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采用Feller评分标准。结果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的(39.6±39.8)分进步为末次随访时的(90.9±8.2)分,髌骨评分由(14.4±6.4)分进步到(25.2±4.8)分,膝前痛分数也由(4.6±3.9)分进步为(10.6±4.1)分;未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的(38.8±9.8)分进步为(90.2±8.9)分,髌骨评分由(14.2±6.2)分进步到(25.1±4.8)分,膝前痛分数也由(4.8±3.8)分进步为(10.3±4.1)分。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前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置换组与未置换组比较,膝前痛减轻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无论髌骨置换与否,患者的合理选择和正确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术后膝前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805-1808
[目的]探讨改良式三联手术(关节镜下膝关节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改良Fulkerson截骨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5月期间19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接受改良式三联手术治疗,其中2膝未行截骨内移抬高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临床评估、Insall疗效分析和Lysholm评分了解复发性髌骨脱位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随访平均13个月(62012年5月期间19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接受改良式三联手术治疗,其中2膝未行截骨内移抬高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临床评估、Insall疗效分析和Lysholm评分了解复发性髌骨脱位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随访平均13个月(618个月),所有患者未再复发髌骨脱位、恐惧试验均为阴性。膝关节功能13例优、4例良好,优良率89.5%,其余2例因手术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1例术后膝关节周围异位骨化、1例膝关节粘连。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61.2±5.5)分,末次随访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89.3±5.4)分(P<0.05)。[结论]改良式三联手术能够有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纯测量截骨与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8年8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7例采用单纯测量截骨技术,59例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截骨组股骨内后髁截骨量显著大于测量截骨组[(9.84±1.12) mm vs (8.79±0.72) mm,P0.05],而联合截骨组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显著低于测量截骨组(3.39%vs 15.79%, P0.05)。术后1个月联合截骨组膝关节KSS评分[(72.22±7.85) vs (68.23±8.10),P0.05]和膝伸屈活动度(ROM)[(103.78±7.93)°vs (99.84±7.56)°,P0.05]均显著优于测量截骨组,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KSS评分和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TA、TPA、PTS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能够获得更适当的膝关节屈曲间隙,减少软组织松解,并改善术后早期功能。  相似文献   

9.
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治疗膝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治疗膝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1998年7月~2007年10月,采用胫骨内侧张开式高位楔形截骨结合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共49例72个膝关节.患者术前、术后8周、术后1.5年行患肢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胫股角、胫股内侧关节间距大小.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72膝术后随访18~128个月,平均58个月;胫股角术前187.5°±5.3°,术后172.6°±3.6°,膝关节功能由(47.2±17.6)分增至(83.2±15.3)分,胫股内侧关节间距由(2.4±1.2)mm增至(4.3±1.2)mm.植骨均愈合满意,无膝内翻复发.术后疼痛缓解及行走功能改善显著.术中出现关节内骨折3例,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皮肤感染切口延迟愈合2例.[结论]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结合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可作为治疗膝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并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4月~2009年12月在本院行膝关节镜并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患者46例(64膝),平均随访32.4个月,分别测量患者膝关节术前及术后的股胫角,并对患者膝关节进行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股胫角术前平均内翻-4.44°±1.18°矫正到术后平均外翻8/37°±1.10°(P<0.001).HSS评分由术前的(54.25±5.40)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9.67±3.38)分(P<0.001).[结论]膝关节镜并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足治疗轻中度膝关节单问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术方法,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