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液流变学目前在临床应用最多的是血液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沉降率、变形性和聚集性(尤其是血小板的聚集性)。笔者对我院诊治的55例患者进行了血流变学的检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其中33例临床诊治为心脑血管的病变的病理组,并与22名排除心脑血管病的体检人员对照分析来探讨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脂肪肝患者和非脂肪肝人员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为预防由于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所引起的各类疾病提供帮助。方法对兰州市某事业单位30~50岁的职工进行B超检查,将确诊为脂肪肝的66名职工和非脂肪肝的71名职工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肝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中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非脂肪肝人员(P〈0.01)。结论脂肪肝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人员,提示应对患有脂肪肝的人员进行定期体检,有利于对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情况的相关疾病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81例高脂血症患者检测血流变结果与血脂正常的41例键康人群血流变结果比较.结果:高脂血症患者组血流变结果各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各值.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过剩脂质过多导致血流缓慢,易发生各种血液循环类疾病.  相似文献   

5.
韩学贞  高娟 《中原医刊》2007,34(24):67-67
2005至2006年,笔者对96例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学及血脂水平进行了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少兰 《当代医学》2014,(25):87-88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液检测指标结果。方法 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45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以及14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2组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超敏CRP(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结果 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以及血浆黏度和对照组健康人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心病患者Hs-CRP为(36.5±9.7)mg/L、同型半胱氨酸(HCY)为(18.01±4.38)μmol/L、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为(12.04±1.86)fl,和对照组健康人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患者,密切观察其血流变学、同型半胱氨酸(HCY)、Hs-CRP以及血小板体积变化情况,对于冠心病的早期发生、进展、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血液的浓、粘、聚、凝状态是发生心血管病的重要原因。血液流变学是监测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一项新技术。我们院测定了40~70岁健康成人及心血管病人共258例。发现两组各值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对预测老年人心血管病的发生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PRP)与血流液流变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PRP患者92例(184眼)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83名作为对照组.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5 ml,由检验专业人员检测受检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全血黏度(...  相似文献   

9.
老年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焕荣  潘秀贤 《广西医学》2005,27(7):1070-1071
影响血液循环的因素比较多,除与心脏及血管的功能状态有关外,还与血液自身的流变性质、年龄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血液流变性异常可导致血液循环与微循环的障碍,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和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本文主要是对113例老年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宏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283-1284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凝聚率变化及其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上的应用。方法:测定5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和与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55例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凝聚率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慢肾病人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凝集率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聚集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下降。结论:慢肾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液稀释疗法有助于改善和稳定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脏疾病患者的骨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应用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临床检验人员进行研究组肾脏疾病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人群骨密度检测工作,记录两组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不同肾小球滤过率对骨密度影响效果,通过统计分析获得结论。结果通过研究组肾脏疾病病人与对照组健康人群临床资料分析可知,研究组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五组肾脏疾病患者骨密度可知,A组骨密度最高而E组骨密度最低,即肾功能越差则骨密度越低,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脏疾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将显著增加,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肾脏疾病与骨密度相关性特征,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缓解肾脏疾病患者骨密度下降速度,减少其骨质疏松发生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164例冠心病人与80例正常人的血流流变学的比较,其中冠心病人男性组124例,女性组40例,其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血小板电泳、红细胞压积、血沉等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反映了冠心病人存在高粘血症;男冠心病人组的血粘度高于女冠心病人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全血粘度增高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变化。方法:对75例正常人和150例原发性高血压(HPT)病人进行血粘度和甲襞微循环检测,并对75例血粘度正常HPT患者和75例血粘度增高的HPT患者与75例健康对照组的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HPT两组的各指标积分与对照组相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O.05),其中血粘度增高HPT组流态积分和总积分的异常率显著高于血粘度正常HPT组。结论:中老年高血压病血粘度增高者的甲襞微循环变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并与正常人心电图作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4月-2010年12月150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为87.33%,对照组异常率为21.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中,以窦性心动过速、ST—T段改变、心房颤动、左心室高压为主。与对照组相比,窦性心动过速、ST-T段改变、心房颤动、左心室高压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较高,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甲亢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时治疗基础疾病,争取在疾病可逆阶段早期治疗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甲亢病患的骨代谢改变及其发生机理。方法:检测甲亢病初治患TT3、TT4、TGA、TMA,血清游离钙(Ca^++)、磷(P)、及24h尿钙(Ca)、P排量;测量非用力前壁桡,尺骨下1/3位点的骨密度与对照组作对照研究。结果:25例初治甲亢病患TGA、TMA均为阳性,血清游离钙(Ca^++)、磷(P)、及24h尿钙(Ca)、P排量均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前壁骨量较对照组显减少。结论: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BAP)对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6 4例女性RA患者和 6 0例健康女性进行血钙 (Ca)、血磷 (P)、血碱性磷酸酶 (ALP)、血BAP及股骨颈骨密度 (BMD)测定。结果 行经期RA患者的BAP比行经期正常对照组 ( 175.76± 8.0 6 μ L比 150 .37± 1.6 3μ L) ,绝经期RA患者的BAP比绝经期正常对照组 ( 182 .33±6 .4 4μ L比 16 0 .90± 1.6 5μ L) ,均显著升高 (P均 <0 .0 5)。行经期RA患者的股骨颈BMD比行经期正常对照组 ( 0 .84± 0 .12g cm2 比0 .99± 0 .15g cm2 ) ,绝经期RA患者的股骨颈BMD比绝经期正常对照组 ( 0 .6 7± 0 .14 g cm2 比 0 .83± 0 .11g cm2 ) ,均显著降低 (P<0 .0 5)。行经期及绝经期RA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Ca、P、AL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BAP测定比Ca、P、ALP灵敏 ,比BMD经济方便 ,因此 ,它可作为RA患者骨质疏松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47例肝原性槽尿病血波流变性的特点及降糖治疗后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降糖治疗后血流变全血粘度(η_b)、血浆粘度(η_p)、还原粘度(η_r)、红细胞变形系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VAI)和纤维蛋白原(PFC)等明显改善(P<0.01)。说明了降糖治疗的重要性及血流交检测对于病情观察和疗效判定有重要意义。文章还就肝原性糖尿病血流变的变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甲亢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机制.方法 选择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甲亢患者156例,检测其BMD、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素(TSH),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临床分析和研究.结果 甲亢患者并发骨量减少占35.3%,并发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5%,与对照组比较,甲亢忠者ALP、FT3、FT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MD和TSH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甲亢时各骨代谢指标均明显升高,但以破骨指标升高为主,呈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在治疗甲亢的同时,应积极防治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BMD 40 0型骨密度仪对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测。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偏瘫侧肢体的骨密度明显下降 ,而且与瘫痪程度有明显关系 ,瘫痪越重 ,骨密度下降越明显。结论 :如何早期采用药物、体疗等综合措施防止骨质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进一步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 ,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肾脏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的变化,以预测高凝状态的出现。方法肾病患者36例,重点观测Fbg的改变(cluss法,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结果Fbg升高率为52.78%(19/36),其中尤以肾病综合征(尿高蛋白、浮肿)最显(9/11)。结论Fbg升高系肾病综合征的特征之一,可作为有抗凝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