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C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68例C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经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并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手术情况、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112.5±25.6)min,术中未出现神经、肌肉、血管医源性损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骨折复位Tometta评分:优40例,良24例,中4例;术后功能评定:优42例,良18例,可7例,差1例.结论 经髂腹股沟入路可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是治疗C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入路治疗骨盆骨折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1月44例骨盆骨折患者采取有限切开进行治疗,其中男31例,女13例;年龄21~70岁,平均38.3岁.骨折按Tile分型:Tile B型25例(B1 11例,B2 14例),Tile C型19例(C1~2 14例,C1~34例,C21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单独采用Stoppa入路切开10例,Stoppa入路联合部分髂腹股沟入路切开13例;Stoppa入路联合后方微创入路切开13例;单独采用间断切开髂腹股沟入路切开5例;间断切开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后方微创入路切开3例.结果 骨盆骨折前后环损伤患者术中复位均优(骨折部位分离<4 mm).随访6~35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完全负重行走,X线片均提示骨性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及内固定松动.有限切开入路的切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均优于常规髂腹股沟入路.结论 采用有限切开入路治疗骨盆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的优点,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15例骨盆前环骨折临床资料。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类:B1 1例,B2 2例,B3 5例,C1 2例,C2 1例,C3 4例;4例C3型均合并髋臼骨折:前柱伴后壁骨折1例,横型骨折2例,双柱骨折1例。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10例,联合后路经皮骶髂螺钉固定2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2例,联合髂窝入路双钢板固定后环1例。结果改良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0cm(8~13cm),平均手术时间110min(80~150min),平均出血600ml(300~1 000ml)。骨折均复位满意,随访4~18个月,均获骨性愈合,疗效满意。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具有损伤小、解剖清晰、操作简便、精确地直视下复位固定骨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优势。方法总结27例髋臼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及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要点和治疗效果。通过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定期随访了解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中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入路。其中Kocher-Langenbeck 入路13例,髂腹股沟入路8例,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加K-L入路)6例。充分暴露骨折,准确复位,牢固内固定。结果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优14例,良11例,差2例;优良率92.6%。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适合于大部分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可提供坚强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钉-棒内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钉-棒内支架治疗的12例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3~63岁,平均43.8岁。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类:B3 4例,C1 4例,C2 3例,C3 1例。后环损伤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2例,髂腰固定1例,钢板固定6例,其中M张力带钢板固定4例。结果前环固定平均出血70m L(50~90m L),平均手术时间65min(50~85min)。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5例,均恢复正常;随访4~15个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疗效满意。结论经皮钉-棒内支架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微创舒适、简便、安全的方法,疗效好,但术中应警惕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Stoppa手术入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对2008年6月-2011年8月采用改良Stoppa手术入路治疗的21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按Tile分类方法:A2类型7例,B2类型6例,B3类型5例,C2类型3例.均采用Stoppa入路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采用骨盆前环钢板固定,4例采用骨盆前环钢板加外固定器固定,另外3例则采用骨盆前环钢板和骶髂关节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应用Matta评分标准和Majeed功能评分系统对骨折复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Stoppa手术入路切口长度为10~12cm,平均11cm;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400~1000 ml,平均700ml.依据Matta标准,21例患者骨盆前环骨折均获满意复位,其中15例患者术后得到8~20个月随访,均达骨性愈合.患者术后Majeed评分逐渐提高.结论 Stoppa手术入路具有切口方便直接、手术视野清晰、易于复位、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在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时,Stoppa人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髂股两窗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17例, 女43例;年龄15~78岁[(44.1±16.0)岁]。骨折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101例, 前柱前壁伴后半横形骨折35例, "T"形骨折24例。80例采用改良髂股切口结合有限Pfannenstiel切口复位内固定(改良髂股两窗入路组), 80例采用标准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髂腹股沟入路组)。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标准评价患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神经血管损伤、医源性膀胱损伤、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8个月[(43.3±17.9)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改良髂股两窗入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0(123.8, 180.0)min、600.0(500.0,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骨盆骨折出血,尤其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下的止血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血管介入栓塞止血治疗的26例骨盆骨折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率、收缩压、中心静脉压、休克指数、血乳酸盐5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48 h内2例患者分别因重度颅脑损伤、休克后多脏器衰竭死亡,24例存活且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例术后仍有活动性出血,48 h内行二次介入栓塞治疗后成功止血;2例术后分别出现一侧臀部皮肤肌肉软组织坏死、下肢足趾干性坏疽。结论 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骨盆骨折出血,尤其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盆骨骨折出血具有显著优势,术后止血效果良好,可作为临床急救止血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在漂浮体位下,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ocher - Langenbeck(K-L)入路同时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5年2月- 2009年3月采用漂浮体位,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L入路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5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A组)和在漂浮体位下,髂腹股沟前入路联合K-L后入路依次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复位程度、Merle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15~27个月.A组与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 176±17) min、(196 ±23) min(P <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80±16)ml、( 874±19)ml(P>0.05),术中X线透视次数分别为(6±2)次、(14±6)次(P<0.05).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按Matta评定标准:A组解剖复位11例(73%),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1例;B组解剖复位9例(56%),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两组解剖复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功能按照改良的Merle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关节功能优良率A组为93%( 14/15),B组为75%(12/16) (P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如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神经损伤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漂浮体位下,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L入路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某些复杂髋臼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骶髂螺钉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以及术中相关问题。方法 17例采用骶髂螺钉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按照AO骨盆骨折方法分型:B型骨折4例,其中B2型3例,B3型1例;C型骨折13例,C1型4例,C2型5例,C3型4例。术中根据骨盆后环损伤类型,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后参照Matta和Tornetta评分系统评价骨折复位情况,Majeed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2.5个月(6~42个月)。手术时间82min(35~155min),术中失血量350ml(50~1 100ml)。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术后感染、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Matta和Tornetta复位标准:优14例,良3例。Majeed功能评分:优11例,良5例,一般1例;优良率94.12%。结论骶髂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损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可有效恢复骨盆后环的稳定性,能够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内固定方法,为临床内固定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3年6月-2008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患者53例,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0~69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6例,高处坠落伤12例,挤压伤5例.骨盆后环损伤情况:髂骨后部纵向骨折7例;不稳定骶骨骨折27例,按Denis分型标准:Ⅰ区14例,Ⅱ区11例,Ⅲ区2例;不稳定骶髂关节脱位19例,其中伴髂骨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7例,经耳状关节与韧带的骶髂关节脱位2例,伴骶骨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10例.外伤至手术时间3~28 d,平均6.7 d.采用前侧重建钢板固定7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26例,经皮后方跨骶骨重建钢板内固定20例.结果 本组53例均获12~3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无切口感染、术中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骨不愈合或明显双下肢不等长.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19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为87%.功能恢复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19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为87%.5例骶丛损伤患者鞍区感觉减退或膀胱排尿困难的症状均基本消失,2例骶从损伤患者遗留会阴部麻木和足下垂. 结论 手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内固定技术的适用范围、手术者的经验、设备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手术治疗方案设计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的患者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影像资料及疗效。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和χ2检验分析轴位CT及三维CT对骨盆骨折诊断的差异。结果149例骨盆骨折患者通过CT三维重建确诊髂骨骨折19例、骶尾骨骨折43例、耻骨上下支骨折30例及髋臼骨折57例;关节脱位21例、耻骨联合分离5例。轴位CT组与三维CT组间比较在髋臼骨折及骶尾骨骨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骨骨折、耻骨上下支骨折、关节脱位及耻骨联合分离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盆腔脏器损伤有17例,其中膀胱破裂8例、后尿道损伤5例,盆腔血肿4例。149例患者术后复位效果中解剖复位64例,满意75例,不满意14例。获得随访20 d至83个月。按Matta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标准:优97例,良45例,可7例,优良率95%;X线标准:优95例,良45例,可9例,优良率94%。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及表面遮盖重建(SSD)以最直观、全面的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图像肯定并明确螺旋CT对骨盆骨折的分型;对治疗方案、手术入路、内固定物的选择和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可提供正确指导,在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术前、术后影像检查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血管栓塞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所致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例骨盆骨折所致大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均发现髂内动脉或其分支出血,并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结果:13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栓塞成功,手术均在1~2h完成,复查DSA,动脉出血停止,血压稳步上升并保持稳定。结论:急诊经导管选择性栓塞髂内动脉是治疗骨盆骨折所致大出血的首选方法,具有安全、迅速、准确、疗效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国产导管在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60条国产血管内介入治疗导管行脑血管造影17例、盆腔动脉造影及栓塞6例、肝动脉造影及栓塞37例。结果:所有血管造影及治疗均成功完成。结论:国产血管内介入治疗导管能够满足介入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张昌立  夏数数  张晓东  张羽  杨诚   《放射学实践》2013,(11):1172-1174
目的:探讨单侧靶血管栓塞在盆腔中线区域大出血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单侧靶血管栓塞的8例盆腔大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骨盆骨折3例,直肠外伤2例,人流术后1例,膀胱出血2例。术中导管选用5FYashiro管及3F微导管SP,栓塞材料均选用术中临时制备明胶海绵颗粒或条。结果:骨盆骨折与直肠外伤5例一次栓塞成功,随访3~6个月无出血发生;剩余3例40min-15d内经第2次双侧栓塞后才成功止血。结论:对于年龄与病情较轻、发病时间短的单侧或一侧优势型阴部内动脉或直肠上、下动脉外伤性出血患者,可以选用耗时短、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单侧靶动脉栓塞止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IN-FIX(internal-fixator,外固定支架内置法)固定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用IN-FIX技术复位固定18例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2~62岁,平均44.8岁;道路交通伤11例,坠落伤5例,挤压伤2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评估骨折复位质量,通过Majeed评分系统评价功能状态和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4个月。手术时间35~50min,平均42.7min。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5.1周。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其中1例最终恢复正常,另1例运动完全恢复,感觉恢复欠佳。1例出现术后尿频,去除内固定后恢复正常。结论 IN-FIX是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一种有效微创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肯定,但应注意避免医源性损害导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后环应用重建钢板、T型钢板或骶髂螺钉,前环应用重建钢板或普通钢板进行固定,并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6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个月-32个月。复位按照Matta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4.44%。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尽早选择早期手术切开复位及有效内固定,可以获得骨盆外型恢复好,功能恢复快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颅外段颈/椎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收集住院病例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32~54岁,平均年龄(42±5)岁。临床表现:合并高血压者8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3例;合并痛风1例;余3例未发现明显的危险因素。11例患者均在造影同时行血管成形术,包括对狭窄的颈内动脉/椎动脉进行球囊扩张和置放支架。其中7例颈内动脉植入自膨式血管支架9枚,4例椎动脉植入支架4枚。术后均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术后及出院后随访3~29个月。结果 11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狭窄的动脉血流通畅,内径渐恢复正常,夹层动脉的动脉瘤也明显缩小。术后随访,均未见相关临床症状复发。结论介入治疗颅外段颈/椎动脉夹层及动脉瘤,损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内外联合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骨盆外固定架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03年12月~2013年12月获得随访的29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8~57岁,平均32.5岁。按Tile分型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结果随访6~18个月,29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恢复原来工作。术后功能评定按Majeed评分标准:优18例,良8例,可3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技术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