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和增强MRI在肝外胆管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比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超声造影和增强MRI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超声造影显示肝外胆管癌动脉期多为高增强(37/56,66.0%),门脉期(50/56,89.3%)及延迟期(56/56,100%)以回声减低为主;达峰值时,56个病灶中增强不均匀34个,增强均匀22个;增强MRI显示动脉期多为高增强(37/56,66.0%),门脉期一半以上为等增强(29/56,51.7%),延迟期以等增强(17/56,30.3 %)或高增强(33/56,58.9%)为主;达峰值时,56个病灶中增强不均匀39个,增强均匀17个。肝外胆管癌超声造影动脉期显示不同增强水平的病灶数与增强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门脉期及延迟期与增强MRI增强水平显示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外胆管癌中超声造影与增强MRI显示增强均匀性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临床上高度怀疑肝外胆管癌患者,超声造影可作为增强MRI有益补充,为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与转移性小肝癌(≤3cm)的造影剂灌注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67例小肝癌患者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并分析其造影特征。结果: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准确性为95.5%(64/67)。原发性肝癌中93.5%(43/46)病灶为多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均匀增强;转移性肝癌中76.2%(16/21)病灶为乏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呈环状或内部呈不规则散在点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对部分小肝癌的不典型造影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发现的369个肝脏占位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造影显像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与病理学诊断的恶性病灶245个和良性病灶124个进行对照,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为98.8%(242/245),特异度92.7%(115/124),准确度96.7%(357/369),约登指数0.92,阳性似然比13.7,阴性似然比0.013。(2)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早期快速增强,动脉中晚期或门脉早期快速廓清,呈快进快退表象;其中肝脏恶性病灶的快进快退表现占87.2%(219/251),与良性病变的1.7%(2/1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分化小肝癌的廓清时间分别为(102.4±2.36)s、(76.02±3.88)s和(49.40±4.95)s,分化程度高者的开始廓清时间明显晚于分化程度低者(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及其病理分化程度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以及与原发性肝癌(PH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肝癌22例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变16例,采用GE-LOGIQ9彩色多普勒系统,具有CPS(contrast pulse sequence)造影专用程序和造影剂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成像,造影时记录肝实质及病灶的充填过程、充盈方式及增强程度。[结果]22例原发性肝癌的造影方式均呈典型的快进快退型。16例FNH在动脉期呈强回声,而门脉相呈等回声。在延迟相,15/16例(94%)FNH病灶呈等回声或稍高回声,1/16例(6%)较肝实质回声稍低;11/16例(69%)病灶在门脉和延迟相可见中央瘢痕。[结论]超声造影能清楚显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原发性肝癌的造影充填过程及充填方式,在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少阳  苏航  李广明 《癌症进展》2021,19(6):585-587,602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检查对原发性小肝癌(PSHC)的影像学表现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确诊的99例PSHC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超声造影检查诊断PSHC的符合率,并比较不同分化程度PSHC患者超声造影的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和消退时间,分析不同病理类型PSHC与超声造影各时相回声强度的关系.结果 99例PSHC患者共121个病灶,经超声造影检查诊断为PSHC共111个病灶,符合率为91.74%.不同分化程度PSHC患者造影剂增强时间、达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PSHC分化程度的降低,消退时间逐渐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梁索型、假腺管型PSHC动脉相主要表现为高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主要呈等增强或低增强,呈典型"快进快出"模式;实体型PSHC动脉相呈高增强,门脉相、延迟相均呈低增强;纤维硬化型PSHC动脉相以高增强或等增强为主,门脉相、延迟相多呈高增强.不同病理类型PSHC各时相回声增强模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HC超声造影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不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PSHC的超声造影结果各有其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与分级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新一代超声造影剂和实时灰阶谐波成像技术探讨肝癌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方法经周围静脉团注SonoVue,用CnTI技术对16例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施行超声造影,观察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在动脉期(9~40s)、门静脉期(41~120s)及延迟期(121~360s)的增强情况。结果PLC病灶在超声造影中开始强化及峰值增强表现具有不同形态学特点。16例PLC动脉相均呈高回声,回声高于肝实质,其中15例在门脉相、延迟相回声减退,回声低于肝实质呈低回声。PLC开始强化时间为12.5±4.1s,峰值时间为19.2±3.1s,减退时间为33.4±5.4s,持续时间为65.1±2.8s。结论超声造影肝癌增强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动脉相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回声减退,呈“快进快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毛枫  黄备建  袁海霞  李超伦  王文平  张兴伟 《肿瘤》2014,(11):1023-1027
目的 :比较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5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的超声造影和增强MRI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51例患者共有55个病灶。超声造影显示55个病灶在动脉期均有增强;门脉期有8个呈现为等回声,47个呈现为低回声;延迟期55个病灶均呈现低回声。增强MRI显示55个病灶在动脉期均有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延迟强化的病灶有44个,11个病灶呈现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显示有42个(76.4%)病灶表现为周边环状增强,13个(23.6%)病灶表现为整体增强,增强过程中有40个(72.7%)病灶表现为"树枝样"向内延伸的增强方式;增强MRI显示40个(72.7%)病灶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15个(27.3%)病灶表现为整体强化。超声造影的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边环状增强,并呈"树枝样"向内延伸,达峰值时大多数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增强;增强MRI的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而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延迟强化。以"快进快出"、周边环状增强和(或)"树枝样"增强作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特征,其出现率为70.9%(39/55);而以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和延迟增强作为增强MRI的特征性表现,其出现率为69.1%(38/55)。超声造影与增强MRI的特征性影像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和增强MRI均有特征性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肝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例原发性肝癌,5例转移性肝癌病例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内及肝实质的造影剂动态灌注过程。结果 超声造影后,原发性肝癌表现为动脉相快速增强,随后快速消退;转移性肝癌动脉相表现多样,实质相呈明显的低回声“缺损”区,并且于实质相发现了更多病灶。结论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于提高肝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及检出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肝恶性肿瘤的实时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肝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例原发性肝癌,5例转移性肝癌病例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内及肝实质的造影剂动态灌注过程。结果 超声造影后,原发性肝癌表现为动脉相快速增强,随后快速消退;转移性肝癌动脉相表现多样,实质相呈明显的低回声“缺损”区,并且于实质相发现了更多病灶。结论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于提高肝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及检出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包膜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间临床表现或其他影像学诊断怀疑为肝包膜下肝癌的51例患者,分析其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表现,并总结其特征。  结果  51例患者,共53个病灶,经手术、介入、临床表现或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病灶均位于肝脏包膜下,45个病灶紧贴肝包膜,8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10 mm以内。肝包膜下病灶以等回声和稍高或稍低回声为主,占90.6%(48/53),肿块边界不清和欠清者占94.3%(50/53)。超声造影显示53个病灶中48个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同步增强5个。门脉期38个病灶减退呈低回声,占71.7%(38/53);15个病灶呈等回声,占28.3%(15/53);延迟期50个病灶减退呈低回声,3个病灶仍呈等回声改变。53个病灶中,超声造影检查符合"快进快出"类型38个,占71.7%(38/53);"快进慢出"类型12个,占22.6%(12/53);"快进不出"类型3个,占5.7%。常规超声检出15个病灶,检出率为28.3%(15/53),超声造影检出53个病灶,检出率为100%(53/53),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超声造影对肝包膜下小肝癌具有很高的检出率,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腹部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7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研究,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证实。结果:92例肝细胞性肝癌中71例表现为典型“快进快退”,8例表现为“快进慢退”,9例表现为“慢进快退”,4例表现为“慢进慢出”;29例转移性肝癌病灶分为少血供转移癌组13例,表现为动脉相呈环形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多血管转移癌组16例表现为动脉相呈完全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37例肝血管瘤中25个动脉相表现为向心性环形结节状高增强;局造性结节增生表现为中央扩散型快速整体增强,部分病例显示为轮辐状高增强;肝硬化增生结节的造影增强特征与肝实质一致。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显示肿瘤内微小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组织中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1(SATB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158例,其中原位癌26例,浸润性癌132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SATB1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SATB1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4/50),原位癌组织中为42.3%(11/26),浸润性癌组织中为70.5%(93/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TB1表达与乳腺浸润癌患者的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有关(P<0.05),而与年龄、绝经情况、病理分型、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均无关 (P>0.05)。结论 SATB1表达可能与维吾尔族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原发性与转移性小肝癌(≤3cm)的造影剂灌注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67例小肝癌患者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并分析其造影特征。结果: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准确性为95.5%(64/67)。原发性肝癌中93.5%(43/46)病灶为多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均匀增强;转移性肝癌中76.2%(16/21)病灶为乏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呈环状或内部呈不规则散在点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对部分小肝癌的不典型造影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 探讨泛素连接酶Hrd1与L型氨基酸转运载体1(LA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反转录酶 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62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Hrd1和LAT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2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Hrd1、LA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8%(34/62)和56.4%(35/62),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5.0%(5/20)和20.0%(4/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仅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LAT1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关(P<0.05)。RT-PCR检测显示,胃癌组织中Hrd1与LAT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22±0.83和5.80±1.72,高于癌旁组织的1.14±0.39和1.32±0.77(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胃癌组织中Hrd1和LAT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55±0.153和0.896±0.148,高于癌旁组织的0.357±0.178和0.439±0.136(P<0.05)。Hrd1与LAT1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20,P<0.001)。结论 Hrd1与LA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提示两者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癌肝转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与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 胃肠道癌肝转移患者255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腺癌,原发灶均被切除,所有患者在TACE中均先进行肝动脉DSA,根据肝内转移瘤的动脉供血情况、瘤体的染色程度,将转移瘤的血供类型分为3种:富血供、中等血供和乏血供,并判定肝转移瘤的DSA表现及其与TACE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255例患者中富血供者34例、中等血供者69例、乏血供者152例;富血供者中有效者(CR+PR)25例,中等血供中有效者(CR+PR)17例,乏血供者中有效者(CR+PR)31例;富血供型与中等血供型、乏血供型组间近期疗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等血供型与乏血供型近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行TACE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肝区不适或疼痛,未出现肝功能衰竭,未见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胃肠道癌肝转移瘤的血供类型以乏血供型为主;TACE对胃肠道癌肝转移瘤富血供者的疗效明显优于中等血供和乏血供者,对于中等血供型和乏血供型肿瘤应结合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方法,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小RNA-30c(miR-30c)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95例肾癌组织和82例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以上组织中miR-30c水平,分析miR-30c表达与肾癌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分期)及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QPCR检测发现95例肾癌组织中miR-30c的表达水平为0.561±0.378,低于82例癌旁组织的1.220±0.820(P<0.05)。肾癌组织中miR-30表达与性别、远处转移和年龄均无关(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T分期均有关(P<0.05),其中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及T3~T4期的miR-30c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22±0.219、0.442±0.299和0.408±0.194,均低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及T1~T2期的0.671±0.439、0.619±0.400和0.654±0.431(P<0.05);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及T3~T4期的miR-30c高表达率分别为21.43%(9/42)、16.13%(5/31)和19.44%(7/36),均低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及T1~T2期的41.51%(22/53)、16.13%(26/64)和40.68%(24/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0c低表达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37.0个月,短于高表达组(>6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分期及miR-30c表达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肾癌组织中miR-30c低表达,miR-30c参与肾癌的发生发展且与预后有关,其中miR-30c低表达者的预后较差,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核磷蛋白(NPM)和转录相关酸性卷曲蛋白1(TAC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30例胃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NPM和TACC1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胃癌组织中NPM和TACC1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5.4%(85/130)和48.5%(63/130),均高于癌旁组织的51.5%(67/130)和32.1%(42/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PM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复发转移有关,TACC1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NPM和TACC1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呈正相关(r=0.220,P<0.05)。NPM和TACC1高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期(OS)分别为20.0个月和18.0个月,低于低表达者的32.0个月和22.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PM和TACC1高表达为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NPM和TACC1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考虑将两者作为评估胃癌临床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雷替曲塞在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或临床诊断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95例,分为试验组(n=37)和对照组(n=58)。试验组:雷替曲塞(3 mg/m2)联合奥沙利铂(100 mg/m2)、吡柔比星(40 mg/m2)行TACE治疗;对照组:氟脲苷(1.0 g)联合奥沙利铂(100 mg/m2)、吡柔比星(40 mg/m2)行TACE治疗。每4~6周为1个疗程,TACE术后4周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疗效,直至疗效评价完全缓解或出现肝功能Child-pugh C级及不可耐受的并发症。评价两组介入治疗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甲胎蛋白(AFP)下降率、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RR分别为35.1%、32.7%(P>0.05),AFP下降率分别为40.5%、31.0%(P>0.05),中位PFS分别为7个月和5个月(P>0.05);DCR分别为86.5%、67.2%(P=0.035)。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热及转氨酶升高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替曲塞替代氟脲苷在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相当,毒副反应可耐受,但尚有待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