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地平组。对照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ICP),采用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尼莫地平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入院后立即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微泵维持匀速静脉注射,疗程14d,后改为尼莫地平片口服,疗程7d;对开颅手术的患者,术中以稀释后的尼莫地平注射液灌洗术野。监测2组入院后7d颅内压变化,记录21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收缩峰流速、3个月后随访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周后TCD显示尼莫地平组伤侧大脑中动脉(MCA)收缩峰流速(Vp)低于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GCS评分从治疗后第5天起高于对照组,颅内压自第5天起低于对照组,据6个月后随访GOS,治疗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4组数据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可以防止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或发展,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TSAH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70)及对照组(n=66)。亚低温组接受32℃~35℃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除无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相同。比较2组患者的颅内压(intraeranial pressure,ICP)及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ICP,CV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对TSAH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它可以降低TSAH患者的ICP以及CVS的发生率,从而改善TSAH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盛世英!常州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0,(1)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5例SAH后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塞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2天,平均8.3天;年龄52~81岁,平均65.6岁;临床Hunt-HessⅡ~Ⅲ级12例,Ⅳ~Ⅴ级3例;部分患者梗塞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SAH后Hunt-HessⅡ~Ⅲ级;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老年人,7~10天左右易发生脑梗塞.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挫裂伤的表现,脑损伤后最常见,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58例,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将同期4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检测治疗前、治疗后(3,6,10,14d)大脑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vp)变化,记录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大脑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较对照组下降显著,GCS评分增高显著,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有效率明显于高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明显减少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raumatic sabarachnoid cavity hemorrhage, tSAH )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有报道头外伤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12%~53%^[1]。tSAH的血性脑脊液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许多研究结果提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积血是外伤后血管痉挛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2,3]。另外血性脑脊液可能引起蛛网膜粘连,如不及时正确处理,易并发非交通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8.
9.
利多卡因防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利多卡因防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的疗效。方法 将 44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 2 0例 )和对照组 ( 2 4例 ) ,于发病 48h内接受治疗 ,对照组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利多卡因 1.5~ 2 .5mg·kg- 1 ·d- 1 ,连用 10d。然后均改用尼莫地平 40mg ,每日 3次 ,连用 2周。采用经颅多普勒 (TCD)动态监测DCVS的情况。结果 4周内治疗组DCVS的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 P <0 .0 5 ) ,发病 2周时治疗组患者病情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再出血发生率及随诊半年预后情况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TCD监测tSAH后DCVS易于诊断 ;利多卡因治疗tSAH后DCVS疗效确切 ,能降低病人的应激性损伤、致残率和病死率 ,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 ,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并发症,常于SAH后4—12d内发生,在发病3d或3周也可见到,血管痉挛占全部动脉瘤性SAH的70%,死亡率为无血管痉挛的1.5—3倍,继发于脑血管痉挛后的脑缺血与迟发性缺血性损伤是SAH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胡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81-8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2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15d为1个疗程;同时予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每天3次,连用15d。观察2组病死率、CVS发生率和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病死率、CVS发生率和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减轻后遗症及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要严密认真观察 ,并及时查TCD、掌握发生迟发脑血管痉挛的动向 ,及早采取治疗措施。结果 对于有发生脑血管痉挛倾向的病人采取抗血管痉挛药物治疗。如钙拮抗剂可有效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减轻后遗症。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是可以预防的 ,一旦发生 ,采取积极措施 ,能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及减轻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武春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4):115-116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对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密切观察病情、进行有效护理。结果 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治疗和护理64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经过护理患者主诉头痛减轻并逐渐缓解。未发生脑疝及再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马来酸桂哌齐特与硫酸镁联合应用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160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Ⅰ、Ⅱ、Ⅲ,各40例。对照组给予止血、脱水、激素及促神经功能恢复药等常规治疗;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Ⅰ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组Ⅱ给予硫酸镁、治疗组Ⅲ联合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和硫酸镁,均12h1次,连用14d。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3、7、14d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观察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在CVS发生、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的变化、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预后方面,治疗组Ⅲ与对照组、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与硫酸镁联合应用不仅能降低CVS的发生率,而且能减轻CVS的严重程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120例SA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然后改为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结果:治疗组CVS发生率,CVS持续时间,脑梗死(CI)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VS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疗效显著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江苏省连云港市市立东方医院收治的外伤性SAH后CV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吸氧、镇静及止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尼莫地平治...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指脑动脉在SAH后的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可致脑缺血或脑梗死,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收治的SAH42例中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