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百蕊草药材内在品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罗夫来  郭巧生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5):2042-2046
目的:研究百蕊草药材内在品质.方法:以总黄酮、山柰酚、甘露醇、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为评价指标,系统研究不同居群、不同生长期、不同储存时间百蕊草药材内在品质.结果:百蕊草药材总黄酮质量分数3.38%,山柰酚0.984 7 mg·g-1,甘露醇6.12%,多糖14.08%,水溶性浸出物30.28%.不同居群百蕊草主要化学成分相似,但含量存在差异或显著差异;除多糖外,不同生长期百蕊草各化学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随储存时间的延长,百蕊草药材总黄酮、山柰酚、甘露醇、多糖及浸出物等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在制定百蕊草质量标准时,应以总黄酮、山柰酚、甘露醇、多糖和浸出物等含量为主要成分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寄主对百蕊草生长发育和药材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筛选百蕊草优良寄主。方法:测定寄生于不同寄主的百蕊草的形态指标和药材活性成分含量,运用指数和法对寄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寄主可以显著促进百蕊草株高、单株重、茎粗、叶面积、种子数和吸器数量的增加及根重/茎重比的降低。不同寄主对百蕊草生长的促进和药材各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得分鼠曲草最高(37分),其次是白茅和夏枯草(36分),它们均可作为百蕊草药材生产的优良寄主;小麦(25分)和假俭草(17分)得分较低,不适合作为百蕊草药材生产的寄主。结论:寄主可以显著促进百蕊草生长发育,寄生于不同寄主的百蕊草,其生长发育和药材各活性成分含量存在差异。鼠曲草、白茅和夏枯草均可作为百蕊草药材生产的优良寄主;小麦和假俭草不适合作为百蕊草药材生产的寄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鸡冠花药材粉末颜色与其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方法:用电子感观分析法(色度计)测量药材粉末L*,a*,b*值,用RP-HPLC法同时测定鸡冠花4种有效成分含量,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鸡冠花总黄酮(以芦丁计)含量,用SPSS 19.0分析颜色值与有效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L*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a*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b*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呈极显著负相关。a*,b*与异鼠李素含量不相关,L*,a*,b*与总黄酮(以芦丁计)的含量不相关。结论:鸡冠花粉末颜色越暗、偏红程度越大,其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越高,而偏黄程度大,则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含量越低;鸡冠花异鼠李素含量仅与鸡冠花粉末明暗程度相关(负相关);鸡冠花总黄酮含量(以芦丁计)与其粉末颜色不相关。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代表了植物中最多的黄酮醇类化合物,因此用它们作对照品来分析药材有效成分与粉末颜色相关性有一定意义,且测定鸡冠花的颜色值用以评价其质量具有简便、节能的优点,可为鸡冠花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途径和参考。另外,鸡冠花主要色素类成分为红色素,鸡冠花粉末颜色值是否反应鸡冠花红色素的含量以及鸡冠花具体发挥作用的成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百蕊草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确定百蕊草提取工艺的条件。方法 以山奈酚提取转移率为指标 ,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百蕊草提取的工艺条件 ,然后考察提取次数、加水量、提取时间以及溶液醇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 以 10倍量的水分别提取 2次 ,提取时间分别为 2 h,可使百蕊草药材中总黄酮基本浸出 ,其提取转移率达 73%。结论 试验结果可为百蕊草提取工艺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HPLC测定覆盆子中鞣花酸、黄酮和覆盆子苷-F5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建立了HPLC-UV同时测定覆盆子药材中鞣花酸、异槲皮苷、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椴树苷和山柰酚含量以及HPLC-ELSD测定覆盆子苷-F5含量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各化合物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 5),检测限为0.297~90.144 ng,定量限为0.990~300.480 ng,加样回收率为97.11%~101.7%(RSD≤2.1%)。不同产地覆盆子药材中各化合物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鞣花酸的产量与纬度呈正相关,总黄酮含量在东部产地药材中较高,且覆盆子苷-F5含量在安徽亳州药材中最高。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灵敏、重复性好,为覆盆子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玉簪花总黄酮提取物及其复合粒子中有效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模型,选择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为研究肠段,以表观渗透系数为评价参数,考察玉簪花总黄酮提取物及其复合粒子中有效成分山柰酚-3-O-槐糖苷和山柰酚-3-O-芸香糖苷在不同肠段、不同浓度下的肠吸收特性。结果:在不同药物质量浓度下,山柰酚-3-O-槐糖苷及山柰酚-3-O-芸香糖苷在各肠段均有吸收;在同一质量浓度条件下,二者均以空肠的肠吸收最优。结论:玉簪花总黄酮复合粒子改变了山柰酚-3-O-槐糖苷及山柰酚-3-O-芸香糖苷的肠吸收特性,二者在结肠的吸收显著增加。玉簪花总黄酮复合粒子可显著提高该有效部位在结肠部位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毛鹏飞  汪涛  郭巧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3):1922-1927
目的:研究不同级别药用菊花种苗与植株生长、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药用菊花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对药用菊花种苗的株高、地径、根长、全株重、地上部分重、地下部分重和高径比7个形态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聚类分级;进行不同等级种苗盆栽试验,对植株生长指标,药材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确立以苗高和地径为种苗分级的质量指标,并初步制定了药用菊花种苗质量分级标准;不同级别药用菊花种苗对植株生长、药材外观形态和产量有影响,Ⅰ级苗和Ⅱ级苗的地径和分枝数要多于Ⅲ级苗,而Ⅲ级苗的株高要比Ⅰ级苗和Ⅱ级苗要高。Ⅰ级苗和Ⅱ级苗分枝数多,花心直径和管状花数显著大于Ⅲ级苗,药材产量也显著高于Ⅲ级苗药材产量。而对药材内在品质无明显影响。结论:移栽时种苗以Ⅰ级苗和Ⅱ级苗为佳。  相似文献   

8.
张静赟  李炜  杨飞快  朱清风 《中草药》2010,41(5):829-832
目的研究蒺藜全草中甾体皂苷和总黄酮醇苷的量。方法以蒺藜新苷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甾体皂苷的量;以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总黄酮醇苷的量。结果不同产地和采收期蒺藜全草中甾体皂苷和总黄酮醇苷的量有较大差异,蒺藜全草部位中以叶中量最高,果实量最低。结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准确可行,可用于蒺藜药材质量控制;以期为蒺藜全草的资源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忍冬枝枯病对金银花产量、金银花和忍冬藤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忍冬枝枯病的防治和药材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金银花头茬花期比较各病级忍冬植株平均单株结蕾量,并称量花蕾的鲜重、干重;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测定各病级忍冬植株金银花样品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以及忍冬藤样品中绿原酸和马钱苷的含量。结果:忍冬0~7级植株平均单株结蕾量、鲜重、干重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健株结蕾量最多,7级植株结蕾量最少。病级越高,植株结蕾量越少,产量越低。各病级忍冬植株金银花样品绿原酸和木犀草苷以及忍冬藤样品绿原酸和马钱苷的含量均达到2015年版《中国药典》标准。金银花中绿原酸的质量分数为2.31%~3.46%,其中1级病树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最高,健株(0级)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最低。各发病等级植株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均高于健株,差异极显著(P0.01)。金银花中木犀草苷的质量分数为0.050%~0.065%,健株金银花中木犀草苷的含量最低。健株和其他各发病等级植株金银花中木犀草苷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忍冬藤中绿原酸的质量分数为0.43%~0.54%,健康植株忍冬藤中绿原酸的含量高于其他各发病等级植株,差异极显著(P0.01)。忍冬藤中马钱苷的质量分数为0.82%~1.58%,各发病等级植株忍冬藤中马钱苷含量均低于健康植株,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忍冬枝枯病的发生,有利于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积累,但会显著降低忍冬藤中绿原酸和马钱苷的含量以及金银花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盛产期双季米金槐为研究对象,考察氮磷钾肥用量对渝丘陵山区槐米的产量(包括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施用量对槐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影响显著,施用尿素1.0~2.0 kg/株时可显著增加花枝上的圆锥花序、总状花序、花蕾数、单株产量及品质(总黄酮、芦丁、槲皮素、染料木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过磷酸钙1.0~1.5 kg/株时也可显著增加花蕾数、单株产量和品质,氯化钾施用量处理没有表现出显著增加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现象,但是施用氯化钾0.6~0.9 kg/株处理的各指标均优于低钾或不施钾的处理。从槐米高产和优质角度综合考虑,确定在渝丘陵山区槐米规范化生产上施尿素1.5~2.0 kg/株、过磷酸钙1.5~2.0 kg/株和氯化钾0.6~0.9 kg/株为佳。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pyretic effect of Eupatorium chinense and its mechanism. Methods The content of arginine vasopressin(AVP) in ventral septal area(VSA) and blood plasma, and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 levels of hypothalamus and blood plasma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Results The body temperature(Tb) was decreased at 1 h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E. chinense(3 and 6 g/kg) and Aspirin(0.3 g/kg) respectively,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temperature of fever model group. The antipyretic effect of Aspirin and E. chinense lasted for longer time. Aspirin(0.3 g/kg) and E. chinense(3 and 6 g/kg) reduced the level of cAMP in hypothalamus of fever rats and increased AVP content in plasma. The changes in cAMP content in plasma of all drug treatment groups were not obvious. Conclusion E. chinense has strong antipyretic effect and may affect the production of AVP and cAMP in fever rats.  相似文献   

12.
雷天莉  任宇豪  李敬  刘蓬蓬  王晶  贾凌云  路金才 《中草药》2014,45(13):1920-1923
目的 研究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地上茎不同分枝对根中皂苷类成分量及根产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北柴胡地上茎不同分枝植株根中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及柴胡总皂苷的量,并统计分析其生长特征参数。结果 地上茎不分枝与2个分枝的北柴胡根中皂苷类成分量及根产量均最高;随着地上茎分枝数的增多,根中皂苷类成分量及根的产量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地上茎不同分枝会对北柴胡根中皂苷类成分量及根产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北柴胡不同药用部位及制备工艺对柴胡注射液质量的影响,为该制剂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将北柴胡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全草采用蒸馏、加盐蒸馏、加酸蒸馏和加酸加盐蒸馏工艺进行制备,按法定质量标准(WS3-B-3297-98-2011)对其检测分析。结果:北柴胡不同药用部位对特征图谱判定的结果影响不大,但不同色谱峰之间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制备工艺对特征图谱的影响非常明显;其他检测项目均符合法定标准要求。结论:采用正常工艺制备的样品均未检测出糠醛,非正常工艺的样品80%含有糠醛,而不同药用部位对柴胡注射液的质量影响比较小,说明目前的法定质量标准不能够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需对不同药用部位生产的柴胡注射液加以控制,以保证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张华锋  刘炯  张杰  杨云  卫冰  王启帅 《中草药》2013,44(19):2696-2702
目的 探讨北柴胡正丁醇萃取部位的保肝作用及与其HPLC指纹图谱间的谱效关系,以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PLC-ELSD法获取北柴胡正丁醇萃取部位的指纹图谱;检测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利用聚类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法对色谱-药效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从HPLC指纹图谱中共提取出12个能够标示药材特征的皂苷类成分的共有峰。不同产地北柴胡药材的保肝作用存在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明确了给予北柴胡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小鼠血清中ALT水平和肝组织中SOD活性与皂苷类化合物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 北柴胡保肝作用的部分药效物质基础为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石墨烯-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金花茶中黄酮类活性成分并对总黄酮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方法:自制稻草源活性炭制备石墨烯聚合物,实验中对影响SBSE的因素(萃取涂层选择、萃取温度和时间等)进行了优化,用GC-MS鉴定金花茶中黄酮类活性成分,在所得优化条件下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金花茶中总黄酮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样品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经鉴定有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酚(C),槲皮素-7-O-葡萄糖苷,芦丁,异槲皮苷,花青素,槲皮素,山柰酚,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等,经检测金花茶中总黄酮相对含量(主要为槲皮素和山柰酚)达到3.0%。同一样品经6次测定,以金花茶总黄酮的总峰面积值为考察指标,其RSD 1.0%。结论:建立的SBSE-GC-MS方法分离鉴定出24个成分,测定金花茶总黄酮相对含量重复性较好,适于金花茶黄酮类成分的分析检测,为金花茶黄酮类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9个不同引种柴胡地上部不同器官、不同生长期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探讨最佳采收期及最优品种。方法 采用微波辅助优化提取条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结果 最佳提取条件:乙醇浓度80%,每次微波时间40 s,微波10次;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呈上下波动趋势;花中含量最高,在4.65%~16.75%内,平均为7.59%,营养生长期总黄酮含量:叶>茎,花期含量:花>叶>茎;果期:甘肃陇西、辽宁沈阳、山东菏泽和河北安国柴胡:果>叶>茎,其他柴胡:叶>果>茎;9个引种柴胡在花期和果期总黄酮含量较高,以甘肃陇西柴胡(初花期)含量最高,可达27.41%。结论 柴胡地上部分含有较高黄酮,建议在花期或果期进行采收,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一测多评法研究畲药食凉茶黄酮类物质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影  毛菊华  王发英  陈卫平 《中草药》2017,48(12):2532-2537
目的一测多评(QAMS)法测定畲药食凉茶中4种黄酮类成分,并以其研究食凉茶黄酮类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芦丁为参照物,分别建立其与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山柰素的相对校正因子(f),并计算食凉茶中各成分量,实现QAMS。同时采用外标法验证QAMS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芦丁与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和山柰素的f分别为1.158、0.475 6、0.431 9,RSD分别为0.73%、1.55%、1.58%;QAMS法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不同月份食凉茶中黄酮类成分质量分数差异明显,2个来源食凉茶之间的量差异亦较明显。结论以芦丁为参照物同时测定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山柰素的QAMS法可用于畲药食凉茶的定量分析。以黄酮类物质为指标,食凉茶的最佳采收期为7月和8月。  相似文献   

18.
徐燕  李爱暖  王玥  李燕芳  曾锐 《中草药》2018,49(4):819-825
目的通过化学成分测定,评价远红外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阴干、烘干、"发汗"干燥对粗茎秦艽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UPLC-ESI-HRMS~n测定秦艽中4个环烯醚萜类成分(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马钱苷酸、獐牙菜苷)和4个黄酮类成分(木犀草素、异牡荆素、芹菜素、山柰酚)质量分数。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逼近理想值排序法(TOPSIS)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干燥方式所得样品的品质,确定最佳干燥方式。结果不同干燥方法样品的獐牙菜苦苷差异不显著,龙胆苦苷、马钱苷酸、獐牙菜苷、木犀草素、异牡荆素、芹菜素和山柰酚差异明显。其中,4个环烯醚萜类成分在冷冻干燥中保留最佳;4个黄酮类成分在"发汗"干燥中保留最佳。各成分在阴干样品中质量分数最低。聚类分析及TOPSIS分析表明"发汗"干燥具有与冷冻干燥相似的品质,且品质最好,其次是烘干干燥和远红外干燥,阴干干燥的样品品质最差。结论不同干燥方式对秦艽药材品质的影响值得关注。研究表明《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秦艽"发汗"的干燥方法具有科学性。但传统"发汗"过程时间较长,为了提高干燥效率,进一步研究方向应关注"发汗"干燥结合现代干燥技术如热风干燥、冷冻干燥、真空干燥以保证秦艽药材稳定品质的基础上缩短干燥时间。  相似文献   

19.
冯媛  郭龙  常雅晴  郑玉光  张清清 《中草药》2022,53(16):5179-5184
目的 采用HPLC法建立关黄柏及川黄柏药材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评价关黄柏及川黄柏药材的质量差异。方法 运用HPLC法分别建立10批关黄柏药材和10批川黄柏药材指纹图谱,通过对照品比对,对共有峰进行指认,并测定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对关黄柏及川黄柏药材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方法对关黄柏及川黄柏中差异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关黄柏和川黄柏药材指纹图谱有6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5个峰,分别是木兰花碱、盐酸药根碱、小檗红碱、巴马汀、小檗碱。通过PCA和OPLS-DA分析筛得关黄柏与川黄柏的3个差异性标志物,分别为木兰花碱、巴马汀和小檗碱,其中巴马汀的含量差异最显著。结论 该方法能有效分析关黄柏及川黄柏质量的差异性,为关黄柏及川黄柏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