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目的:探究名老中医辨治暑温的病机、证候分型演变和用药规律。方法:以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中447例暑温医案为数据源,先用Lantern3. 1. 2软件建立症状和药物的隐结构模型并进行诠释,再用SPSS Modeler 18. 0对症-症、药-药、药-症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最后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47例暑温医案频次≥10的症状54种、频次≥20的药物72味,常见症状有发热、汗出、咳嗽、胸闷、口干、口渴,常用药物有茯苓、半夏、苦杏仁、陈皮、连翘、通草;症状隐结构模型得到10个隐变量,含20个隐类,药物隐结构模型得到22个隐变量,含44个隐类,症-症关联有头痛、恶寒和发热,恶心、呕吐和胸闷,发热、欲饮和口渴,咳嗽和咯痰,神昏和谵语。药-药关联有党参和甘草,藿香、泽泻和茯苓,天花粉、石斛、生地和甘草。结论:采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辨治暑温,暑温病位有肺、胃、心、脾,病理因素有气虚、阴虚、痰湿等,证型有气阴两虚、湿阻中焦、暑湿伤气等。老中医辨治暑温的常用核心药物有佩兰、茯苓泽泻、天花粉、砂仁、陈皮、白术,佩兰是化湿的基础药;核心方剂有银翘散、三仁汤、五加减正气散、沙参麦冬汤。  相似文献   

2.
葛国岚  韩雪  潘丹萍 《新中医》2023,55(11):22-2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儿童慢性咳嗽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药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检 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2006—2022 年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临床 观察或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运用SPSS26.0 对纳入文献的中医证型、证素、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和药物聚类 分析,R4.2.1 apriori 函数进行关联规则可视化分析,通过Cytoscape 3.9.1 构建中药核心复杂网络。结果:共纳 入文献122 篇,涉及患者6 328 例,涵盖中医证型45 种,出现频次前4 位的证型依次为肺脾气虚、痰湿犯 肺、痰热壅肺、风热犯肺。共提取出14 个病性证素和5 个病位证素,其中病性证素频次前6 位依次为痰、 热、外风、气虚、湿、阴虚,病位证素频次前2 位为肺、脾。共使用处方150 首,涉及药物163 味,使用频次 较高的前6 味药物依次为甘草、苦杏仁、法半夏、茯苓、陈皮、桔梗。常用对药有茯苓-陈皮、陈皮-法半夏 等,药组有法半夏-甘草-陈皮、茯苓-甘草-陈皮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2 味高频中药可聚为9 类。结论: 儿童慢性咳嗽应分清虚实表里,病位主要在肺、脾,虚性证素常见气虚、阴虚,实性证素主要为痰、热、湿, 治疗以健脾益肺、祛风清热、化痰止咳为基本大法,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名老中医辨治江、浙、沪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证候及用药规律。方法 采集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构建的肺系疾病数据库中江、浙、沪地区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所用药物及涉及症状,对药物和症状名称进行筛选与规范化处理后,分别建立症状和药物隐结构模型,并对隐结构中的不同隐类结合专业知识逐一诠释,最后归纳和提取证候要素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同时对药物-症状进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医案354则,涉及症状651个,药物304味。采用症状、舌、脉共102个显变量构建症状隐结构模型,得到13个隐变量,26个隐类,3个综合聚类模型;采用药物129种构建药物隐结构模型,得到30个隐变量,60个隐类,9个综合聚类模型。对药-症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得到二联47组、三联149组、四联132组。结论 江、浙、沪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病因多为痰湿(浊)、痰饮、痰热,主要证候有痰浊阻肺证、痰浊中阻证、痰热蕴肺证;名老中医治疗该病常用药物有细辛、桂枝、桑白皮,常用药组有平地木和功劳叶,泽漆、枳实和射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叶熙春对痰饮病的辨治规律及其用药经验。方法:针对158例痰饮病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出频次≥10的症状40种、频次≥20的药物72种,再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对有意义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158例痰饮病的常见症状23种,有咳嗽、咯痰、形寒、胸闷等;常用药物有40种,如茯苓、桂枝、葶苈子、苏子、杏仁、甘草、陈皮、半夏等;症状二联有25组,如形寒和肢冷等;三联有26组,如形寒、痰多和气逆等;四联有9组,如气逆、咳嗽、痰白和痰多等;药物二联有8组,如苏子和半夏等;三联有17组,如苏子、陈皮和茯苓等;四联有5组,如陈皮、茯苓、炮姜和半夏等。结论:痰饮病核心症状有咳嗽、咳痰、气逆、形寒、胸痛等,核心药物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核心方为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治疗用药多以温化痰饮等功效的药物,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汉代至民国著名医家治疗喘证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医学典籍中共获得119条方剂,录入数据库并借助"中医辅助传承系统(V2. 5)"对证候、单药、对药、角药频次等进行深度研究。结果:喘证最常见证候为: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虚耗证;出现最多的药物是:甘草,杏仁,陈皮;出现最多的对药是:麻黄-杏仁,半夏-陈皮,陈皮-甘草;出现最多的角药是:甘草-麻黄-杏仁,半夏-陈皮-甘草,半夏-陈皮-茯苓;核心药物是陈皮,半夏,生姜,甘草,麻黄,杏仁;候选处方优选为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等。结论:喘证证候优先以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为适应证;药物使用可优选甘草,杏仁;对药可优选麻黄-杏仁,半夏-陈皮;角药优选麻黄-杏仁-甘草,半夏-陈皮-甘草;核心药物为麻黄,杏仁,陈皮,半夏,生姜,甘草;候选药物可优选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等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现代百年名老中医经验文献,挖掘名老中医治疗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的用药规律。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肺病数据库》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风温肺热病文献研究数据库》,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有风热犯肺证、肺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邪入少阳证、气虚湿困证、痰热壅肺证。风热犯肺证常用方剂有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常用药物有苦杏仁、甘草、连翘等,常用药对有苦杏仁与石膏、金银花与桑叶等。肺气阴两虚证常用方剂有生脉散和沙参麦冬汤,常用药物有太子参、杏仁、薏苡仁、麦冬等,常用药对有太子参与麦冬、太子参与苦杏仁等。湿热内蕴证常用方剂有三仁汤和升降散,常用药物有苦杏仁、半夏、蝉蜕等,常用药对有黄芩与苦杏仁、黄芩与半夏。邪入少阳证常用方剂有小柴胡汤,常用药物有半夏、苦杏仁、黄芩等,常用药对有柴胡与黄芩、柴胡与苦杏仁。气虚湿困证常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常用药物有白术、半夏、党参等,常用药对有半夏与白术、苦杏仁与白术等,痰热壅肺证常用方剂有泻白散,常用药物有川贝母、栝楼、竹沥等,常用药对有川贝母与栝楼、黄芩与桑白皮。结论:通过对名老中医有关风温肺热病的数据挖掘,归纳出常见证候的方药规律,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治疗脾胃虚类证的方剂用药规律,以期为脾胃虚类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丛书中以脾胃虚类证候为主要证候的医案,对其中出现的方药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药物的关联分析提炼出核心药组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消痰的药对为陈皮和半夏,健脾的药对为茯苓和白术,健脾消食的药对为神曲和白术;药物和症状的关联提炼出经常便溏和倦怠乏力与茯苓强关联,胸闷和黄芪强关联,腹痛与芍药和甘草药对强关联。结论:《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补气健脾及消食化痰类方药在治疗脾胃虚类证中使用较多,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9.
罗旭平  王芳  陆盼盼  陈芳 《新中医》2020,52(1):7-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名老中医王会仍治疗肺结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浙江省中医院王会仍门诊诊治的肺结节患者病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病例140诊次,涉及中药133味,累计用药频次2 747次。其中补虚药、止咳化痰平喘药、清热药使用频率最高,分别占24.03%、20.28%、18.42%。获得高频药物40味,高频药物的药性以平、温、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聚类分析显示高频药物可分为4类:疏肝解郁类、燥湿化痰类、补益脾肺类、清热散结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苦杏仁-浙贝母、金荞麦-三叶青为核心药对,核心药物组合为苦杏仁、浙贝母、金荞麦、三叶青、猫爪草、薏苡仁、太子参。结论:王会仍治疗肺结节兼顾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用药平和。在补益脾肺的同时,注重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燥湿化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感冒病的用药规律,总结倪老治疗小儿感冒病临证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倪珠英教授门诊病历扫描成电子版存档,并录入结构化临床病例采集系统,选取其中治疗小儿感冒病病例696诊次,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录入数据进行预处理,再进行用药频次、药物剂量、药类统计等分析,并利用复杂网络系统分析核心药物和常用配伍规律。结果: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感冒病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前12味药:白芷、金银花、黄芩、陈皮、羌活、桔梗、蜜麻黄、薄荷、炒苦杏仁、麸炒枳壳、瓜蒌皮、前胡,药类前5类依次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药、补虚药、理气药。复杂网络分析核心药物组成:蜜麻黄、炒苦杏仁、瓜蒌皮、陈皮、羌活、白芷、黄芩、金银花、薄荷、桔梗、麸炒枳壳、前胡。常用药对配伍:黄芪-麸炒白术-防风,葛根-北柴胡-芦根,鱼腥草-钩藤-法半夏,麸炒神曲-炒山楂,姜黄-生大黄-蝉蜕,苍耳子-辛夷等。结论:倪教授善“从气”、“从痰”、“从热”治疗小儿感冒病,注重“先证治之”,主张大剂祛邪。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总结名老中医用药规律,与临床情况较符合,能够更客观的整理总结名老中医的经验,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借助文本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归纳减重文献中的用药证治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中检索中药减重文献,从药性、药味、归经和功效方面对文献中所用中药进行分类并统计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及构成比,运用卡方检验、因子分析归纳整理减重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药物性味,组方药物药性偏向寒温性质,药味多属辛、甘、淡味;药物归经多归于脾、肝、胃和肺经;药物功效以补虚、解表、活血、理气、利水渗湿、清热为主;常用的药物配伍为:草决明、荷叶、山楂、丹参、虎杖、首乌;茵陈、淫羊藿、防己、川芎;陈皮、半夏、茯苓;车前子、大腹皮、夏枯草;芍药、当归、黄芩、川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枳实、厚朴;柴胡、枸杞、大枣;山药、薏苡仁;黄芪、葛根、黄精。结论:临床治疗肥胖组方用药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肝、脾、胃、肺经入手,多选用甘、苦、辛味的中药,寒温兼顾。  相似文献   

12.
王志宏  张静  吴淑琼  陈丹  陈伟  汤涌  张众志 《天津中医药》2021,38(10):1241-124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运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用药经验,提取核心处方以及可能形成的新处方,为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更多选择。[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4日—3月11日于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并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中医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基于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和熵聚类等挖掘方法,分析总结药物属性、用药频次、常用剂量、相互关系及可能的新方组合。[结果] 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19例,筛选处方709首,涉及中药251味,共有30味中药使用频次在100次以上,排在前3位的药物分别是茯苓、陈皮、燀苦杏仁,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苦、甘、辛多见,归经主入肺、脾、胃经。药物组合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陈皮、茯苓”“炒白术、茯苓”“茯苓、燀苦杏仁”。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两两药物关联系数最高的是“款冬花、泽泻”。基于熵聚类法,提取10对核心组合,得到5个新方组合。[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的中医药治疗中,要重视肺脾胃同治,可适当多用温、寒、苦、甘之品,常用茯苓、陈皮、苦杏仁、法半夏、白术等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吴鞠通《温病条辨》[1]《吴鞠通医案》[2]治疗湿病的组方规律,为当代医家临证提供处方思路。方法将《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治疗湿病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对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154首治疗湿病的处方进行分析,发现吴鞠通治疗湿病的高频药物为茯苓、厚朴、人参、附子、杏仁、半夏、桂枝等,药性多为辛、苦、甘,归经多属脾、胃、肺。对出现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关联较大的药对,如半夏-茯苓,茯苓-薏苡仁,厚朴-茯苓,茯苓-杏仁等。结论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多角度分析,表明吴鞠通治疗湿病多从三焦辨治,处方以宣化肺气、健脾燥湿、利水渗湿为治疗总则,且重视顾护中州脾胃,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于海艳  贾波 《中医药学刊》2014,(8):1986-1990
目的:研究蒲辅周治疗内科病的用药特点,探索四川地区的医家用药是否具有地域性特点。方法:整理《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的复方118首,用Excel和Access建立数据库,应用《中药复方分析系统》软件研究其用药特点。结果:使用药物涉及20类,使用频次为30次及以上依次为补虚、利湿、行气、解表、清热、化痰、化湿、安神、消食、平肝潜阳、祛风湿、活血化瘀、温里、收敛固涩药;单味药物使用频次15次及以上依次为甘草、茯苓、陈皮、法半夏、白术、大枣、生姜、厚朴、枳实、茵陈、通草、白芍、化橘红、酸枣仁、蒺藜、党参、薏苡仁、神曲、远志、杏仁;药对居前10位多为上述药物的排列组合,其中使用频次10次及以上依次(不含甘草)为茯苓与陈皮、茯苓与白术、茵陈与通草、法半夏与陈皮、茯苓与法半夏、薏苡仁与茵陈、远志与酸枣仁、法半夏与化橘红、法半夏与白术、陈皮与白术、生姜与大枣、党参与白术、薏苡仁与通草。结论:1蒲老治内科病以顾护胃气为本;强调"天人相应"观,用药注重地域与体质,擅用除湿化痰之品;配行气与消食药以协祛湿之效;伍补益药使祛湿不伤正。2除湿化痰药(化湿药、利湿药、祛风湿药、化痰药)之比约为2∶4∶1∶2,显示蒲老治疗湿邪为患首选利湿之品,其目的是给邪以出路,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数据挖掘探讨治疗哮喘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古今医案云平台及中医药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中的古代医案进行检索,将符合要求的古典方剂纳入数据库。采取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古典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主要功效以及关键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古典方剂574首,使用药物共计410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味为杏仁、麻黄、半夏,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以肺、脾、胃、肾为主,最佳常用药物组合为麻黄与杏仁,关键核心药物组合为麻黄、杏仁、桑白皮、紫苏子、桔梗、陈皮、茯苓、半夏。结论古代治疗哮喘的方剂以止咳平喘、燥湿化痰为主,其用药针对性强且具有规律性,为现代临床用药的传承及发展起到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名老中医著作中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证—药关联规律。方法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及山东省图书馆内名老中医临床著作中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医案,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对房颤合并疾病及其证素、证型、用药进行频数统计或关联分析,并进行药证网络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医案173则,药物共209味。合并其他西医疾病排名前三位分别为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病;证候要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证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9种证型中,心血瘀阻证常合并气虚证素,根据关联边目数筛选的关键药物排名前三分别为丹参、黄芪、桂枝。结论临床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及开发房颤新药优先考虑以气虚、阴虚、血瘀等为主要适应证,证型以心血瘀阻证最常见,优先考虑丹参、黄芪、桂枝、麦冬等核心药物;名老中医在辨病基础上强调辨证论治,本研究通过证药关联分析总结其辨证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先秦至清代21位著名医家治疗失眠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以期有益于临床用药与新药研发。方法:人工检索整理得出309条方剂,运用“中医辅助传承系统(V2.5)”的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算法对证候、单药、对药、角药及配伍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失眠最常见证候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64 次,20.71%);最常见单药为人参(128 次,41.42%);最常见对药为人参-茯苓(62 次,20.06%);最常见角药为人参-远志-茯神(32次,10.36%);常见的配伍规律为远志-人参(置信度0.7565)、当归-人参(置信度0.6389)。结论:研究发现失眠治疗及新药研发应关注以下7点:①证候优先考虑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等;②单药优先考虑人参;③对药优先考虑人参-茯苓;④角药优先考虑人参-远志-茯神;⑤配伍优先考虑远志-人参;⑥核心药物优先考虑人参、酸枣仁、茯神、茯苓、远志、当归等;⑦候选处方优先考虑竹茹,川贝母,龙齿,首乌藤,海蛤壳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挖掘和分析古今医家诊治郁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建立古今医家治疗郁病的数据库,运用相关软件使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频数分析:古籍用药频次前10依次是甘草、香附、陈皮、茯苓、川芎、栀子、苍术、半夏、生姜、当归;当代文献依次是柴胡、白芍、甘草、当归、香附、郁金、丹参、白术、茯苓、陈皮。2)聚类分析:古籍文献中黄芩与黄连,青皮与枳壳,白术与人参,白芍与柴胡,香附与川芎,苍术与神曲,茯苓与半夏等各聚为一类。当代文献中枳壳与川芎,白术与茯苓,白芍与当归,郁金与丹参等各聚为一类。3)关联分析:古籍文献主要相关联的药物是香附、川芎、半夏、甘草、茯苓、苍术、陈皮、栀子。当代文献中相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香附、白术。[结论]古今医家都认为肝气郁结是郁病主要病机,疏肝理气健脾是主要治法。但古代医家更侧重理气,且用药成分更为丰富,当代医家更侧重疏肝。古代医家以香附、川芎、半夏、甘草、茯苓、苍术、陈皮、栀子为主药,体现了越鞠丸的组方精髓。当代医家则以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香附、白术为核心处方,与逍遥散一致。对于郁病的诊治,无论古籍文献还是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都具有临证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味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患者采用加味柴芍六君子汤(柴胡、白芍、陈皮、法半夏、党参、白术、茯苓、合欢花、扁豆、木棉花、炙甘草)治疗。结果临床痊愈30例,显效35例,有效11例,无效4例,痊愈率37.5%,总有效率95%。结论加味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较深、临床水平较高的群体。近年来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呈现方法多元化、成果丰富化特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逐渐向现代智能模式转变。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名老中医的活态传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术语规范、辨证体系框架建构、名老中医智能传承云平台建立、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提出以状态辨识原理为核心构建名老中医经验智能传承系统模型,可为解决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传承、社会化推广应用等共性技术难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