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畲医药是我国特有的民族医药之一,其理论基础基于六神理论、疳积理论及痧症理论等,用以指导当地百姓临床疾病的防治。畲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改善头痛方面有一定优势[1]。本研究方案旨在探讨畲药穴位敷贴联合刮痧治疗高血压痰瘀互结型头痛的临床效果,为畲医药及非药物治疗改善高血压头痛提供研究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同民族的医药在医学理论或民间传承医药知识(用药经验)、使用的药物、临床应用等方面各具特色,发掘、认识、传承、利用这种特色也是民族药资源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意义所在。针对民族药资源的现状和特点,其研究应围绕资源调查、管理、再生及合理综合利用等环节系统设计,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民族药资源信息化共享,通过民族药资源比较研究发掘新资源与新用途,探索建立符合民族药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的资源再生技术与产业化模式,加强民族药品种整理与质量标准研究,促进民族药质量控制与临床用药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云南民族医药是天然药物发现性研究的摇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云南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天然资源多样性、民族医药的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及从云南民族医药中发现新药的主要思路是发挥云南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在民族医药理论为指导下,依据传统用药经验和临床研究成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展民族药新药开发研究,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五行互藏是中医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生克五行、中土五行在指导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中的不足.通过梳理和分析五行互藏相关研究文献,发现五行互藏理论在概念、内涵、解释人体生理功能、阐释病理变化及指导疾病治疗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深层次研究不够,其指导下的治疗研究有所欠...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元化,以巫医结合、药神两解为特征的巫医文化形态在少数民族地区仍然盛行。民族医学的医药知识多起源于以"鬼神信仰"为核心的巫文化背景下,巫医文化从民族医药知识的起源到后世的传承,始终贯穿民族医学整个发展过程。巫医在健康领域应用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医疗活动的一种合理性的表现。瑶医是我国民族医学的重要分支,其理论蕴含丰富的巫医文化形式,把具有"巫医文化"内涵的理论构建称之为"神气道","神"即神秘的信仰,"气"即气一万化,万物的起源,以"道"来解释"巫医同源",即道法自然,大道至简。从瑶医神气道学术体系的概念起源、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对其巫医文化内涵加以论述,以分析这一学术体系的价值,促进瑶医药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药产品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药新产品是发挥民族医药疗效优势的重要形式,其研究与开发需注重保持民族医药特色。本文从民族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选题立项角度,探讨在开发民族药新产品过程中的研究思路,提出需要重视民族药用药经验发掘、民族医药文献整理、民族药资源保护利用及民族药新产品研究开发中的多种研究策略,如民族药材及其有效部位、有效成分、二次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民族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药与苗药在漫长的医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文章从药性层面对两类药物进行比较,探讨两类药物药性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从而进一步认识药性理论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同时,归纳总结了苗药区别于中医药的理论特色,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医药理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新时期中医药学科建设发展新机遇。我主人随,互鉴交流,形成新的学科和交叉学科,新的课程体系,培养担当领军学科带头人,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形成中医中药特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拟从"痰瘀互阻""湿瘀同病"的角度,探析仲景治疗黄疸的证治经验和用方特色,以期对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借鉴。方法:查阅文献法和临床实践法。结果:张仲景继承前世医家的学术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辨治黄疸颇具特色。结论:仲景从"痰瘀互阻"的角度辨治黄疸的诊疗特色值得后世学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壮医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行业特点,为壮民族的繁衍和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上,虽然壮医药是客观存在的,并形成了以"依托"("依"即"医药","托"即"本地、土著","依托"的汉语意义是"土医、土药")为特征的医药文化,但是壮族没有医学经典著作流传下来。随着壮医药文化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对壮族  相似文献   

11.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藏互藏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藏互藏的立论依据是五行互藏理论。五行学说 ,人们通常注意到的是五行特性、归类、生克、乘侮等内容 ,对五行互藏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五藏互藏理论更是论之甚少。然而 ,五行互藏恰是五行学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 ,由此推演而来的五藏互藏理论更是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藏象学说。有鉴于此 ,笔者试图从五行互藏入手 ,对五藏互藏理论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 ,以求进一步阐释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1 五行互藏的科学内涵五行学说是基于古人阐释事物关系的需要而形成的理论 ,由于它的合理性和普适性 ,必然被纳入中医学 ,用以阐释人体结构、脏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开展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民族医药优势病种临床治疗方案及其特色诊疗技术示范性研究、民族药的发掘与新药研发、民族药特殊炮制技术和民族药物传统制备工艺评价研究等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将进一步完善民族医药体系,加强民族医药的经验总结和传承发展;为民族医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省民族医药的整体科研水平,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近现代史上中医药对外交流互摄互融的巅峰时期,明代中国在药材贸易、医药典籍、医疗技术的中外交流方面空前繁荣。由于朝贡体系、郑和下西洋、地理大发现、民间海外贸易等重要交流通路的形成,中医药的海外交流版图扩张至东亚、南亚、西欧。在互通互融的背景下,中医药学得以依照各国文明强盛程度,与各国本土医药体系进行交流与碰撞。故试图从不同交流通路和地理维度的视角下,窥探中医药在海外交流的过程中,中医药体系和各国医药体系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6月12日讯:贵州省日前出台的《2015年医药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提出,巩固壮大以中药民族药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扩张生物制品、化学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大力突破医药衍生产业,基本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医药产业体系,将该省建成全国重要的医药产业集聚区。贵州省将营造发展大环境,实施"特色化"引领工程,推进具有贵州优势和特色的中药材、苗药及医药衍生  相似文献   

15.
痰瘀互结、毒损心络导致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涉及痰瘀互结致眩晕的思想;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认为眩晕与眩冒同义,对瘀血致眩形成了初步认识;宋金元成为痰瘀眩晕理论发展的历史转折期;明朝医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痰眩、瘀眩理论分别进行了详细描述;清代医家将痰眩与五脏联系起来;当代沈绍功等首次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祛痰化瘀、解毒通腑法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杜仲为苗药和中药的共用药物,由于苗药和中药的医学理论体系不同,其在药物名称、药性认识、功能主治和使用方法上各具特点。本文通过比较,揭示了苗药和中药的医学体系中的理论思维、民族传承等的不同,以期两医药体系能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拓宽杜仲的临床应用,为杜仲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0-12
中医证候是中医药学认识疾病及理、法、方、药防治疾病的依据。文章针对目前冠心病(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临床辨证以"痰"加"瘀"的组合方式的不足,基于冠心病(胸痹心痛)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揭示其证候分布的新特征、国医大师关于冠心病(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学术思想、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新认识、痰瘀同治已成为防治冠心病(胸痹心痛)的大法之一、冠心病(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文献系统评价,提出痰瘀互结证应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冠心病(胸痹心痛)临床辨证的基本证候之一,将有利于系统总结和丰富病证结合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创新成果,对提高冠心病(胸痹心痛)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苗医药及其文化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域性和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疗效独到的医药理论,如生成学理论、经纲症疾理论、三界学说、交环理论、四大筋脉学说等。进入新世纪以来,苗医苗药从一方一药、一技一法,口耳相传、流散民间的口碑资料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苗医药理论,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技术,苗医苗药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越。然而苗族自古没有文字传承、医术验方后继乏人、苗药标准不完善等因素依然制约着苗医药的后续发展。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对现有苗族医药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当前苗医药的发展形势,对影响苗医药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苗医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医药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医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植根于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等广大土家族地区,有其自身的民族药物理论认识、用药特色与经验,特别是关于用药禁忌方面,形成了土家族传统药配伍禁忌的生药十三反、十四反原则,对数以万计中草药的配伍原则及使用上有一定指导作用。文章针对土家族医药工作者们常遵循的此配伍禁忌,对药物的来源进行考证,并结合性味、功效记载,从药性特别是四性、毒副作用分析等方面对土家医的生药十三反、十四反之相反理论基础作出初步探讨,以期为完善中药的配伍禁忌理论提供借鉴,为传统民族医药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研究提供一些切入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四川德昌"傈僳族端午节药市"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整理并记录傈僳族具有其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和运用经验,促进傈僳族传统民族医药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方法:基于民族植物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文献考证、实地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标本采集和植物分类学鉴定。结果:德昌"傈僳族端午节药市"出售的药物种类繁多,共记录了106种植物药;从中整理鉴定药用动植物共计77种,隶属42科,70属;对民族药名称、基源、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进行编目;对德昌县"傈僳族端午节药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傈僳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建议。结论:端午节药市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医药文化现象,四川省德昌"傈僳族端午节药市"已有500余年的悠久历史,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地域民族特色浓厚,汇集了当地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民族药用动植物知识和经验。相对于传统中医药,傈僳族端午节用药特色鲜明,体现为就地取材,强调时令,喜鲜用,多单方,入药部位异于中药,用法上以内服食疗为主,药浴外敷为辅,侧重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跌打损伤。本文将为系统研究傈僳族特色民族医药提供第一手材料,对传承和发扬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