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长期临床灸疗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艾灸过程中医者和患者双方共同守神易激发热敏灸感,同时热敏腧穴存在着"喜热"特性,即热敏腧穴较非热敏腧穴更耐热的临床现象,同时热敏腧穴存在着潜伏期、激活期、高峰期和衰退期的时间-灸感强度变化规律,其表现在一次治疗的全过程和治疗疾病疗程的全过程,发现和研究以上热敏腧穴规律现象可以更好的了解热敏腧穴特性,激发热敏灸感,增强经络感传,判断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2.
热敏灸是从传统灸基础上发展的灸疗新方法,在治疗时,采用艾条悬灸,激发患者体表腧穴热敏化,再对患者施以饱和消敏灸量,提高传统灸疗疗效。文章以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例,从临床效果观察、临床效果影响因素和腧穴热敏化规律3个方面对热敏灸疗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研究结果发现热敏灸能有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高热敏灸疗效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定位热敏化腧穴及确定消敏灸量,还提出了热敏灸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陈日新教授,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江西省中医院热敏灸分院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针灸学会会长。长期从事腧穴敏化与灸疗规律的研究,历时20余年的临床研究,发明了"开通经络灸疗术"即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1]。采用艾条悬灸患者体表的"热敏化腧穴",产生6种特殊"热敏灸感",促进经气的运行,激发患者的经络感传现象,使气至病所,从而达到高效、速效的治疗效果,即悬灸得气[1]。笔者有幸成为陈日新教授的研究生,跟随陈日新  相似文献   

4.
在痹证日益成为病人痛苦根源的今天,我们从痹证的病因病机出发,探讨热敏灸治疗痹证的优势。在介绍热敏灸概念的同时,引用了近年来使用热敏灸治疗痹证的几例成功的试验研究,以及笔者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病房的几例痹证热敏灸观察情况,和大家一起探讨热敏灸的腧穴热敏化现象,热敏灸治疗痹证的规律,腧穴热敏化的规律以及经络腧穴感传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5.
从腧穴的原始概念文献记载探讨阿是之法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阐明阿是之法的精髓是以患者对力的敏感为标准来定位腧穴。热敏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则说明热敏灸探感定位是以出现热敏灸感为标准来判定腧穴。两者虽均以患者感觉为标准,但热敏灸探感定位是从另一新的角度、采用新的方法来定位腧穴。认为热敏灸探感定位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循经往返灸对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作用以及介绍其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从循经往返灸对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作用原理及如何运用循经往返灸有效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2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果:经气的运动是产生热敏化的主要原因,而循经往返灸则能引导经气的运行,具有疏通经络,激发经气的作用,能高效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结论:循经往返灸是迟发型热敏化腧穴最直接有效的激发方式,希望能够给临床医生在热敏灸疗诊治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热敏化腧穴规律研究、腧穴热敏化在IBS治疗中的疗效研究、热敏灸量在IBS治疗中的疗效研究、热敏灸疗法在IBS-D临床治疗中的疗效评价(包括单纯热敏灸疗效评价、热敏灸结合口服西药疗效评价、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疗效评价、热敏灸结合中药疗法疗效评价、热敏灸结合推拿疗法疗效评价)、热敏灸治疗IBS-D相关机制研究等方面,综述10年来热敏灸治疗IBS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电子检索万方数据医学信息系统、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有关研究腧穴热敏化客观状态及热敏灸优势病种的文献,总结归纳腧穴热敏化的客观依据及热敏灸优势病种的作用机制,发现腧穴热敏化为客观存在而非单纯的主观感受,且热敏灸疗效确切,对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也在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从热敏灸技术对施灸穴位的要求、探查及刺激手段与腧穴敏化类型的严格匹配等角度探讨热敏灸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启示。热敏灸技术注重穴位状态的选择、用艾灸法准确定位热敏化腧穴,根据机体的需求,用艾热刺激热敏化腧穴,故而疗效显著。由以上的探讨可知动态地把握腧穴的状态,按机体的客观需求施治,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风寒型急性鼻炎患者热敏腧穴分布的高发区域,观察热敏灸治疗风寒型急性鼻炎疗效,以提高临床寻找的热敏腧穴成功率。方法选取风寒型急性鼻炎80例,参照辨证取穴的方法选择经穴,在其附近检测寻找热敏腧穴,观察热敏腧穴与经穴的重合率。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热敏腧穴出现组和未出现组临床疗效,两组临床有效患者显效时间。结果热敏腧穴与经穴定位重合高;热敏灸起效时间更短。结论辨证取经穴结合阿是穴,有助于提高寻找热敏腧穴的成功率;临床尽早找出热敏腧穴,能够更早地起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热敏化腧穴悬灸新疗法的创立,引起了国内针灸界的重视,使针灸学的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热敏灸疗法的相关文献,对热敏灸疗法理论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显示了热敏灸疗法疗效确切并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今后研究当继续深入探索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扩展热敏灸的适应证,完善其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腧穴热敏灸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的热敏化穴,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以使气至病所的治疗方法。因热敏灸法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不良反应少、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等诸多优势,在中医外科皮肤病、泌尿男性病、肛门直肠疾病、乳房疾病等多种病症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腧穴热敏灸在中医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提出腧穴热敏灸在中医外科临床应用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对策,以期为腧穴热敏灸在中医外科临床推广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提炼热敏态腧穴的脑电功率谱密度特征指标,为临床建立热敏态腧穴的脑电客观检测技术奠定科学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犊鼻穴为试验腧穴,以同侧犊鼻穴正上4寸为对照点,采用热敏腧穴灸感法进行检测,根据施灸过程中是否发生热敏现象分为热敏态腧穴组和非热敏态腧穴组。受试者脑电数据采用美国EGI公司生产的128导高密度脑电系统采集,其采集分为3个时段,每个时段记录15 min,共记录45 min:第1段在艾灸前记录15 min;第2段在艾灸15 min后开始记录15 min;第3段在艾灸结束后开始记录15 min。脑电信号的预处理采用Matlab2014a(美国The MathWorks公司)数据分析软件及其EEGLAB子软件,对灸前、灸中、灸后平均脑电功率谱密度分别进行提取,所得脑电数据采用SPSS 19.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热敏态与非热敏态腧穴功率谱密度比较:平均功率谱密度差异:热敏态腧穴灸中、灸后与灸前比较,全部导联叠加后的脑电平均功率谱密度有明显增加。进一步分析不同频段脑电功率谱密度分布差异,其中theta、alpha1、alpha 2及beta频段均增加,尤其以alpha1、alpha 2频段增加显著,且beta频段的功率谱密度持续增加至灸后阶段。热敏腧穴不同脑区平均功率谱密度结果提示,灸中、灸后与灸前比较,灸中、灸后双侧额区、顶区、枕区平均功率密度明显增加,而其中央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lpha1、beta节律的能量在热敏态腧穴被激活时占整个脑电能量中的比重较大,而非热敏态腧穴脑电信号变化较少,这可能作为腧穴热敏现象的客观显示标签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由热敏灸引发的对腧穴原始内涵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临床应用热敏灸近3年,反复验证并深刻地体验到热敏灸的显著疗效.热敏穴位与现在的腧穴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腧穴的原始内涵进行了溯源.  相似文献   

15.
热敏灸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艾灸仅强调施灸过程中的腧穴产生局部热感和皮肤红晕,并不强调艾灸治疗过程中产生感传活动。近年来创立了热敏化腧穴悬灸新疗法,使针灸学的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与常规灸、西药、中药、针刺的疗效比较,显示了热敏灸疗法疗效确切并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今后研究当继续深入探索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扩展热敏灸的适应证,完善其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腧穴热敏现象是热敏灸治疗的关键,而促进热敏现象发生,在灸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动态观念.热敏腧穴是动态的,穴位可从静息状态转变成敏状态;患者的感觉是动态的,有着多样性的;医师操作的手法也是动态的,需要相应的手法,在基础探查热敏穴位手法上,施以动态循经往返灸,可以促进热敏现象的串联、并联及提高疗效.思考在热敏灸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痒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热敏腧穴分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痛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纳入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并对照60例健康受试者,通过灸感法探查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探讨热敏腧穴与三叉神经痛的相关性.结果:(1)三叉神经痛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3.3%.(2)三叉神经痛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下关、四白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夹承浆、风池、鱼腰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三叉神经痛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为进一步研究热敏灸疗对三叉神经痛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IBS-D患者和60例健康者,通过灸感探查法查找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探讨热敏腧穴与IBS-D的相关性。结果:(1)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8.33%;(2)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天枢、命门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大肠俞、足三里、关元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IBS-D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其相关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热敏灸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正热敏灸是通过艾灸热敏态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新型艾灸疗法,该法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陈日新教授创立。在疾病状态下腧穴会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在外界的相关刺激作用下会呈现"小刺激大反应"的状态[1]。对热敏腧穴施灸,激发透热、扩热等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饱和消敏灸量,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因此陈教授提出了"灸之要,气至则有效"的理论,确立了"辨敏施灸"的新治则[2]。热敏灸疗法具有安全、无创痛、无毒副作用、成本低廉、可调动人体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