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碱性磷酸酶(ALP)对原发性肝癌(PHC)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消化内科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住院的67例PHC患者、56例良性肝病以及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常规方法检测其血清AFP、AFU和ALP含量。分析联合检测AFP、AFU、ALP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 PHC组的AFP平均水平为(328.6±198.5)ng/mL、AFU为(68.3±7.4)U/L、ALP为(256.3±77.2)U/L,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HC患者,AFP、AFU和ALP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7.16%、73.13%和71.64%,其中AFU的敏感度最高,而AFP的特异度最高,3项指标联合检测其敏感度可达88.06%,阴性预测值提高至89.74%。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U和ALP可以提高PHC诊断敏感度,对于PHC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AFP、GGT-II和 GGT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价值,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选择PLC 36例、肝硬化63例、病毒性肝炎78例、肝损伤14例、肝良性肿瘤8例和正常对照者46例,血清AFP,GGT-Ⅱ及GGT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自然不连续缓冲系统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检测法和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结果 PLC组AFP为3285±932μg/L,GGT为297±201U/L,显著高于肝硬化组(AFP:414±285μg/L,P〈0.01;GGT:222±149U/L,P〈0.05)、病毒性肝炎组(AFP:114±114μg/L,P〈0.01;GGT:181±134 U/L,P〈0.05),肝损伤组(AFP:20±20μg/L,P〈0.01),肝良性肿瘤组(AFP:4.4±2.9μg/L,P〈0.01;GGT:201±111 U/L,P〈0.05)及正常对照者组(AFP:3.2±1.1μg/L,P〈0.01;GGT:31±6.1U/L,P〈0.05);诊断肝癌的特异性AFP最高(90%),灵敏度最高为GGT-Ⅱ(92%);将三者联合检测,则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可达到95%.结论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确诊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血清唾液酸测定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原发性肝癌、良性肝病和健康人血清唾液酸的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明显增高(2.960±0.707mmol/L),与良性肝病及健康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血清唾液酸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特异度为84.4%,敏感度为78.72%(P<0.01),尤其是时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阳性率为71.43%。据此认为,血清唾液酸是原发性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较好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铁蛋白(SF)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检测6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AFP、GGT、SF的含量.结果 AFP和SF检测的阳性率在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肝癌组的阳性率高于肝炎/肝硬化组,GGT检测的阳性率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P、GGT和SF三项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可提高到96.7%,与单项检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 血清AFP、GGT、SF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层研究血清AFP水平与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PHC患者不同层次血清AFP水平中的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030例PHC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腹痛、腹胀、影像学检查为块状型、病理检查为肝细胞型及胆管细胞型对血清AFP水平有明显影响。通过线性趋势分析发现肝硬化、腹痛、腹胀、腹水、肝大、影像学检查为块状型、大三阳及小三阳百分率随AFP水平的升高而呈现增加趋势,而影像学检查为结节型、病理检查为肝细胞型和胆管细胞型阳性百分率随AFP水平的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结论临床上应动态监测PHC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更好地提高PHC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扫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检测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经手术切除并且经过病理证实的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确诊的54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患者行多层CT常规与增强扫描,记录CT观察指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AFP含量,逐例记录患者CT表现类型与血清AFP水平,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AFP>25 μg/L为临界值诊断原发性肝癌灵敏度为82.05%,CT扫描联合血清AFP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7.18%;AFP表达与肿瘤大小以及包膜是否完整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增强类型与AFP的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T扫描联合血清AFP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有重要意义,原发性肝癌CT影像中肿瘤大小及包膜情况可一定程度上反映AFP表达.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血清甲胎蛋白半衰期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对107例原发性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血清AFP代谢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测得术后AFP的半衰期为3.0~9.5天。资料表明肿瘤大小、转氨酶和术前AFP值对AFP半衰期无影响。AFP半衰期是估测原发性肝癌术后预后的有用指标,当AFP半衰期在3.0~9.5天内,意味着肝切除术是根治性的,预后较好;如果AFP半衰期超过9.5天,手术可能是姑息性切除,应予积极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α-L-岩藻糖苷酶(alpha-L-fucosidase AFU)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分别采用放免法和显色多肽基质法对93例原发性肝癌、45例恶性肿瘤,98例良性肝病、46名孕产妇及20例正常健康人的血清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水平和AFU活性进行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水平及AFU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各疾病组。AFU和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6.3%和74.2%,在AFP阴性肝癌患者中AFU阳性率为75.0%。AFU,AFP两者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可提高到93.5%。 相似文献
10.
GP73联合AFP、VEGF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尔基糖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PHC)和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 P法及I P P(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检测、分析45例原发性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其中肝细胞癌39例、胆管细胞癌6例)及14例正常肝组织(对照组)中GP73、AFP及VEGF的表达, 并根据不同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组比较.结果:GP73、AFP及VEGF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143±0.018 vs 0.124±0.027; 0.116±0.026 vs 0.098±0.014; 0.126±0.027 vs 0.092±0.016, 均P<0.05), 后者表达水平同样高于正常肝组织(0.124±0.027 vs 0.088±0.029; 0.098±0.014 vs 0.073±0.011; 0.092±0.016 vs 0.076±0.018, 均P<0.05); GP73与肿瘤的大小、结节数目、临床分期及血清AF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而与病理分级与合并肝硬化相关; VEGF与肿瘤的大小、结节数目、伴门脉癌栓、临床分期有关; GP73与VEGF在肿瘤中表达高于AFP(均P<0.05).结论:GP73高表达于PHC癌组织中, 可成为PHC较好的诊断标志物. 联合AFP、VEGF检测有助于PH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90例PHC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同期住院的45例肝硬化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以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指标[甲胎蛋白(AFP)及α-L-岩藻酸糖苷酸(AFU)],生化指标[HBV标志物、TBil、ALT、Alb、前白蛋白(PAB)、ALP、GGT、HBV DNA]及影像学资料。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90例患者首发症状各异,缺乏特异性,中晚期患者居多。HBV总感染率为88.9%,感染模式以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为主,占55.6%,40~69岁为高发年龄段,占76.7%。PHC组与肝硬化组比较两组间HBV DNA定量、TBil、AL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lb与PAB,GGT及ALP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1)。PHC患者AFP和AFU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检测较两者单项检测阳性率高(P〈0.05)。结论应通过对高危人群定期随访,及时发现临床症状,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和超声、造影、CT、MRI等检查提高PHC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中糖尿病与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2001年12月-2008年12月解放军第jo二医院诊断为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2132例(合并PHC患者6169例为病例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肝硬化患者中糖尿病与PHC的发生有无相关性,并按病因(包括乙型肝炎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分层分析其相关程度。结果在肝硬化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PHC的OR值为1.851(95%CI,1.693~2.023,X^2=184.55,P=0.000),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内型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组的OR值分别为1.850(95%CI,1.666~2.050,X2=137.52,P=0.000)、2.238(95%CI,1.738~2.882,X2=38.97,P=-0.000)和1.935(95%CI,1.472~2.567,X^2=20.89,P=0.006)。结论肝硬化患者合并糖尿病可以增加发牛PHC的胍险,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 (EGF)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含量变化及与甲胎蛋白的相关关系 ,以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 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 4 8例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和甲胎蛋白 (AFP)。结果发现原发性肝癌组患者EGF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 ;经相关分析血清EGF与AFP含量间无相关性关系 (r =0 16 4 3,P >0 0 5 )。表明EGF含量变化在肝癌早期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同时与AFP无相关关系 ,也说明了两者在肝癌发生机制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术后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以来我院89例接受肝移植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PH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肝移植术后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1.2%、68.5%、59.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TNM分期是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Cox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TNM分期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是目前治疗PHC的有效方法,肿瘤直径〉5cm、肿瘤分化程度差和肿瘤TNM分期高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多肽,对于细胞的生长分化、造血、炎症以及免疫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有关细胞因子的产生机制,浓度变化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及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血清反应蛋白(CRP)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52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RP,放射免疫法检测AFP的浓度,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原发性肝癌CRP、AFP水平与肝硬化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单项CRP、AF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9%、73.1%;两项联合检测敏感度达94.2%,与AFP单项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CRP与AFP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对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提高原发性肝癌(pfimau hepatic carcinoma,PHC)肝切除手术安全性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403例PH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0例采用解剖性分离方法(A组)进行肝切除;153例采用传统钳夹法(B组)进行肝切除。比较2组术中出血及输血情况、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结果A组肿瘤直径为(7.13±4.57)am,术中出血量为(438±225)ml,输血44例(17.6%),输血量为(510±290)ml,无手术死亡及腹腔出血、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轻度并发症14例(5.6%),术后住院时间为(11.3±5.1)d。B组肿瘤直径为(5.97±3.23)cm,术中出血量为(1200±360)ml,输血51例(33.3%),输血量为(1440±663)ml,发生并发症42例(27.5%),其中术后腹腔出血7例、肝衰竭6例,手术后30d内死亡7例(4.58%),术后住院时间为(19.1±9.7)d。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死亡率、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P〈0.05)。结论在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同时,采用解剖性分离法进行肝切除,可以显著提高PHC肝切除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2016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7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7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5.6岁,其中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CT平扫及MRI增强扫描。7例患者共9个病灶,多发神经内分泌癌2例,均有2个病灶,其中1例合并布加综合征,1例伴发肝细胞肝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阳性4例,癌胚抗原及糖类抗原19-9阳性2例,AFP均阴性。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包括病灶呈"快进快出"5例,病灶内可见多发偏中心囊性变区6例,延迟期可见包膜4例,粗大肿瘤血管4例,引流静脉显影4例,所有病例均未见门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及胆管扩张征象。结论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无明确肝病史的肝脏富血供占位、病灶内含有单发或多发的偏中心性囊变区、肿瘤表面粗大肿瘤血管与引流静脉的出现,结合血清AFP阴性及NSE的升高,放射科医师应考虑到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可能性,确诊仍需要活检取得病理组织学证据。 相似文献
19.
Yurika Yamauchi Issei Saeki Takahiro Yamasaki Maho Egusa Natsuko Nishiyama Tsuyoshi Fujioka Daiki Kawamoto Tatsuro Nishimura Norikazu Tanabe Takashi Oono Toshihiko Matsumoto Tsuyoshi Ishikawa Yoshio Marumoto Satoshi Matsukuma Yoshitaro Shindo Yukio Tokumitsu Sota Yoshimine Junichi Murakami Toshiki Tanaka Sotai Kimura Yoshinobu Hoshii Kimikazu Hamano Hiroaki Nagano Taro Takami 《Hepatology research》2023,53(7):681-686
20.
目的:通过多媒体显微镜对肝硬化和肝癌患者手指血干血滴镜下活性氧毒性物(ROTS)形态和内含物的观察,探讨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确诊肝癌患者28例,肝硬化患者43例,其他癌症患者38例.制备手指血干血滴片,进行计算机扫描,应用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HPIAS-1000)对ROTS块的形状、内含物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肝癌患者28例中,有20例出现ROTS块的增大,其中15例在增大的ROTS块内可见到特异性刺突或者透明小体.肝硬化患者43例中,有16例出现ROTS块增大,其中8例出现刺突或者透明小体改变.以特异性刺突和/或透明小体为阳性标志,肝癌阳性率为53.6%,肝硬化阳性率为18.69,X2检验前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P=0.0038).观察其他癌症患者手指血涂片,均未见上述阳性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肝癌患者中ROTS阳性和阴性患者血清唾液酸和AF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ROTS阳性改变与患者年龄、转氨酶水平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肝癌患者手指血ROTS块在多媒体显微镜下呈现刺突和透明小体特异性改变,根据形态改变可以用以区分肝癌和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