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可涉及临床各科疾病,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其证候虽错综复杂,然往往是同症异病或同病异症。从中医角度来看,痛证病机不外虚与实。痛证之虚表现为“不荣则痛”;痛证之实表现为“不通则痛”。全国名老中医刘茂甫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因虚所致痛证多与肾虚有关,  相似文献   

2.
梁乃津教授用虫类药治疗杂病验案3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雪梅 《新中医》2003,35(2):63-64
已故广东省名老中医梁乃津教授,治疗疑难杂病有独到之处。梁教授认为杂病的治疗要辨证准确,初病在经可行气活血,久病入络脉必化痰祛瘀通络,在治疗上配虫类药通窜搜络祛瘀,攻补兼施。笔者试举验案3则如下。1类风湿性关节炎李某,男,64岁,1993年3月30日初诊。双上肢疼痛年,近年加重,患者因劳累、受风寒后出现双上肢手指关节红肿发热,不能并拢,且麻、痹、痛,后发展为双下肢关节痛,脚趾关节轻度麻痹,每遇气候变化受凉则痛甚。曾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诊见:双上肢肩关节疼痛,双手指关节呈梭…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属于中医学"头风""头痛"范畴,其病机要点为:风火上扰,气血逆乱,痰浊瘀血阻络,不通则痛。临证多见肝阳头痛,治以疏肝理气止痛或平肝熄风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天麻钩藤汤加减;痰浊头痛,治以健脾燥湿,化痰通络,方用化痰通络汤加减;瘀血头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痛,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常配合引经药及虫类药,对临床辨治偏头痛起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疼痛是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并且是很多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痛证则是包括了病因病机、病变部位,邪正关系在内的,以疼痛为特征的症状群,即证候。《内经》认为痛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寒气阻于经脉,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相似文献   

5.
《金佛止痛丸》原为广东省名老中医、主任医师、现广东省中医院顾问梁乃津的临床经验方。由广东省中医院与广州中药一厂共同研制成小丸。经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六间医院对481例痛证进行临床止痛效果观察(下称治疗组),并随机抽取40例胃肠道痛证与妇科痛经病者,运用普鲁木辛作止痛效果对照(下称对照组),现报导如下: 一、一般资料治疗组481例中,男性222例,女性259例;对照组40例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两组男女之比近似。治疗组最小年龄10岁,最大79岁,其中20~39岁231  相似文献   

6.
身痛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多处记载,探其病机为邪气阻滞,不通则痛或气血阴阳虚损,不荣则痛。其治法大致可归纳以下十法:发汗散寒止痛法、益气养营止痛法、温阳利水散寒止痛法、祛风湿止痛法、解表利水止痛法、和解肌表止痛法、温中补虚止痛法、解毒散瘀止痛法、益卫固表除湿止痛法、解暑除湿止痛法。  相似文献   

7.
任飞  王哲 《河南中医》2014,(7):1358-1359
王哲教授在治疗子宫腺肌病过程中紧扣病机,以“不通则痛”为出发点,着眼于“温”“通”,治疗则以温经散寒、活血调经、理气止痛为要,用自拟温经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8.
延胡索属罂粟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的茎。味苦辛,性温,入心肺脾肝经,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痛证,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究其因,不外乎气滞、血瘀、寒凝。延胡索味辛能行能散,苦能降,温可痛,入血分能行血中之气,入气分能散气中血瘀。用...  相似文献   

9.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痛证病理机制的总概括,不"荣"也可导致疼痛,即"不荣则痛", 但"不荣则痛"之病机仍离不开"不通则痛",两者可相互转化,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中医"不通则痛"理论对推拿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痛证是祖国医学以疼痛为主症的多科病证的统称.“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是对痛证总病机的概括,而“通则不痛”则指出了痛证的治疗大法.因“不通”的原因颇多,故“通”之法也各异.此所谓病有久暂,势有缓急,证有寒热虚实之殊.法有温情补泻之异.若其证同,则理相通,法相似.笔者临床以病机为纲,治法为目,将常见痛证归纳为气、血瘀、寒凝、湿热、虚寒、阴虚、痰饮、虫食积滞等主要类型,并分别确定相应的治疗大法,用以指导痛证的辩证施治.从病机治法学角度探讨痛证的辨证施治规律.1气滞痛 由于气机出入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  相似文献   

11.
<正>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1]。少腹逐瘀汤为清代王清任所创,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瘀证少腹诸症。导师康志媛教授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时,主要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收效良多。病因病机痛经主要病因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实者可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而致胞宫气血不通而痛,虚者有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胞宫失于濡养而痛。  相似文献   

12.
痛证是祖国医学以疼痛为主症的多科病症的统称 ,“不通则痛 ,痛则不通”是对痛症总病机的概括 ,而“通则不痛”则指出了痛症的治疗大法。因“不通”的原因颇多 ,故“通”之法也各异。此所谓病有久暂 ,势有缓急 ,证有寒热虚实之殊 ,法有温清补泻之异 ;若其证同 ,则理相通 ,法相似。临床以病机为纲 ,治法为目 ,将常见痛证归纳为气滞、血瘀、寒凝、湿热、虚寒、阴虚、痰饮、虫、食积滞等主要类型 ,并分别确定相应的治疗大法 ,用以指导痛证的辨证施治 ,从病机治法角度探讨痛证的辨证施治规律。1 气滞痛由于气机出入升降治节于肺 ,升发疏泄于肝 …  相似文献   

13.
子宫腺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治疗是临床的难点。张婷婷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症痛证,根据“瘀阻于内,不通则痛”的基本病机,口服汤剂采用“柴芍方”以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红藤方”以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瘀温通方”以寒温并用、化瘀止痛;“扶正祛瘀方”以益气扶正、祛瘀止痛。张婷婷临证还结合灌肠、足浴的方法,内外合治,长期管理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王倩  闫颖  王明杰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0):123-124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好发于老年人,多由肝胆火盛夹湿所致气滞血瘀,经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治法以"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为主,临证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薛静燕 《新中医》2006,38(10):88-89
痛证常见于妇科经带胎产疾病。妇科痛证病因较复杂,但基本病机不外虚实两端,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二者往往错杂为患,形成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夹杂的不同证候。笔者遵循治痛证的基本法则,实者以通为用,虚者以补为主,虚实夹杂则通补兼施,临证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痛之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不通则痛”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不通”岂仅痛《内经》谓“不通则痛”,仅是言其大端而已,古人遣词造句极为简洁,微言大义,今人必须探微索隐,方能挖掘出更深的意义。在医学实践中,不通绝非仅痛而已。不通亦可胀满,亦可麻木,亦可肿胀,亦可成痈,亦可为痹,亦可致痿,亦可气逆,亦可不孕。对于不通所致的如此众多的病证,历代医家均有不少论述。如《金匮要略·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论肺痈之形成时说:“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说:“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医学纲目·癫痫》篇说:“凡癫痫及中风、中…  相似文献   

17.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病证病理机制的总概括,不“荣”也可导致疼痛,即“不荣则痛”,但“不荣则痛”之病机仍离不开“不通则痛”,两者可相互转化,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中医“不通则痛”理论对推拿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拟复方解毒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永禹 《四川中医》2004,22(2):83-8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损伤所在部位的周围神经所致,中医认为是肝胆火热、湿热内蕴及实热火毒,邪毒蕴积肝胆经脉,日久灼伤经脉,络阻不通,经脉拘急,不通则痛。复方解毒汤清热泻火解毒、通络止痛,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药证相符,疗效确切,优于其它疗法。  相似文献   

19.
黄莺 《四川中医》2004,22(10):3-4
本介绍钟以泽主任医师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湿热内蕴,感受毒邪为本病病机特点。早期治疗当从清热除湿、解毒止痛着手,注意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出现;后期因余毒未尽,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治疗以扶正祛邪、缓急止痛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小儿肠痉挛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慎、受凉或情志不畅等因素导致脾失健运,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刘永业老师临证中注重辨其寒热虚实及伴随的全身情况,随病情而异,常将本病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辨治,乳食积滞证以消食导滞,行气止痛为治则,采用保和丸加减治疗,中焦虚寒证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为治则,采用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胃积热证以清热通便,行气止痛为治则,采用承气汤加减治疗,肝气郁结证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治则,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