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收集经螺旋CT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畸胎瘤 3 0例 ,均行螺旋CT平扫 +增强扫描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并将螺旋CT表现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良性囊性畸胎瘤 2 8例 ,恶性畸胎瘤 2例。CT扫描对于瘤内的脂肪、钙化以及类似牙齿和骨骼状组织等多种成分均可清楚显示 ,对于灶周的转移病灶亦可较全面的显示。螺旋CT表现与手术病理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上腺少见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见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结果 10例中,右肾上腺皮质癌2例,右肾上腺神经鞘瘤1例,左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例,多发内分泌肿瘤Ⅰ型1例,左肾上腺区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3例4个病灶,右肾上腺囊肿1例。结论 不同的肾上腺少见占位性病变,CT诊断难易不同,囊肿及髓样脂肪瘤,易于诊断;肾上腺皮质癌CT表现提示其为恶性;其他少见病变定性诊断困难。但均有一些价值大小不等的CT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影像和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患者的影像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6例Castleman病局限性3例,均位于胸部;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增强CT值为128~157Hu,平均140Hu,1例肿块内见条状囊变及分隔。弥漫性3例,均位于腹部多发,其中1例伴双侧锁骨上、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分型均为浆细胞型,超声检查表现为边缘光整的低回声区,肿块周边及内部见异常血流信号。CT表现为强化较明显的多发软组织肿块,增强CT值为95~103Hu,平均98Hu;1例MRI检查表现为:T1WI肿块呈等低信号,T2WI肿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强化较明显,呈边缘环状强化。[结论]局限性Castleman病以透明血管型多见,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肿块中心簇状分布的分支状钙化为特征;弥漫性Castleman病以浆细胞型多见,主要表现为多发强化软组织肿块,强化程度低于透明血管型,诊断需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4.
收集经螺旋CT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畸胎瘤30例,均行螺旋CT平扫 增强扫描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将螺旋CT表现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良性囊性畸胎瘤28例,恶性畸胎瘤2例。CT扫描对于瘤内的脂肪、钙化以及类似牙齿和骨骼状组织等多种成分均可清楚显示,对干灶周的转移病灶亦可较全面的显示。螺旋CT表现与手术病理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选取1993年5月至2007年5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9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6例,呈多房性,囊壁光整,厚薄一致,分隔均匀;囊腺癌3例,单囊性2例,多囊性1例,壁结节2例,乳头状突起及囊壁局部不均匀增厚1例,钙化2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囊壁及壁结节开始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明显,呈"慢进慢出"特点,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 肝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单囊、囊壁不均匀增厚、壁上结节或乳头状突起及斑块状钙化者考虑为囊腺癌,但确诊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ao XS  Luo DH  Li L  Wu N  Zhou CW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9):697-700
目的 分析甲状腺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76例甲状腺病变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其中6例患者一侧甲状腺为良性病变,另一侧为恶性病变,共计良性病变42例,恶性病变40例。双盲法评价病变边缘、密度变化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对照病理结果,采用,检验分析各种征象对于良、恶性病变中的评价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良性病变42例,病变清晰38例(90.5%),有多发、孤立、规则低密度结节13例(30.9%),颗粒状钙化3例(7.1%),颈部淋巴结肿大2例(4.8%)。甲状腺癌40例,边缘模糊37例(92.5%),病变内未见多发、散在、规则低密度结节,颗粒状钙化14例(35.0%),颈部淋巴结肿大31例(77.5%)。增强扫描甲状腺癌34例,病变出现混杂密度19例(55.9%);增强扫描良性病变32例,2例(6.3%)为混杂密度。经统计学处理,病变边缘是否清晰,有无多发、孤立、规则低密度结节,有无颗粒样钙化,是否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病变内有无混杂密度,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病变边缘清晰,有多发、孤立、规则低密度结节,是甲状腺良性病变的诊断要点;病变边缘模糊,增强扫描病变内有混杂密度,有颗粒状钙化,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诊断甲状腺癌较为可靠的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均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大部分清晰,直径〉4cm占84.6%。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内见单一或多发囊性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部分延迟扫描CT值进一步增高。结论CT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定性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部分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多中心型Castleman病CT征象的认识。方法: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CT征象,总结其特征。结果:3例均为多中心分布,病理分型为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2例。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均表现轻度强化,延迟期表现为持续强化。结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多病灶性分布,轻度强化及分枝状钙化等征象可提示该病的诊断,确诊需要靠穿刺活检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多中心型Castleman病CT征象的认识.方法: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CT征象,总结其特征.结果:3例均为多中心分布,病理分型为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2例.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均表现轻度强化,延迟期表现为持续强化.结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多病灶性分布,轻度强化及分枝状钙化等征象可提示该病的诊断,确诊需要靠穿刺活检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0.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目的 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以提高对FN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1例21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进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其中2例行肝动脉血管造影。结果 21个FNH,平扫16个为低密度,5个为等密度,其中12个病灶中央有点状、条状、放射状低密度影。动脉期21个FNH除中央疤痕外,均明显均匀强化,9例见明显增粗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密度下降,但均高于或略高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于肝实质,3例见包膜强化。血管造影可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FNH在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对FNH的确诊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肺肉瘤样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肺肉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6例患者最常见的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100.O%),其次5例为痰中带血(83.3%)和4例胸痛(66.7%);影像学表现为增强CT扫描可见肿块实体部分轻度强化,转移淋巴结环形强化1例,肺内转移3例,纵隔转移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2例,胸膜及胸壁侵犯3例,胸腔积液3例,肋骨转移1例,肝转移1例,脑转移2例;病理诊断3例为多形性癌,2例梭形细胞癌,1例为巨细胞癌。结论肺肉瘤样癌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肺部增强cT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诊断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 提高胰腺病变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螺旋CT机为TOSHIBA Aquilion 16多层螺旋CT机, 采用平扫和双期(动脉期, 门静脉期)增强扫描, 层厚7.0mm, 螺距1.0, 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总量100mL, 注射流率3mL/s, 动脉、门脉期扫描分别为30s和70s。结果 胰腺假性囊肿12例, 平扫为囊状水样密度影, 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 内无分隔。胰腺脓肿4例, 平扫为类圆形液性密度, CT值为24Hu左右, 内见小气泡影, 增强扫描囊壁呈环形明显强化。胰腺囊腺瘤4例, 平扫为类圆形的水样或肌肉样密度影, 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呈不规则强化, 囊壁厚度<2mm。胰腺囊腺癌2例, 平扫呈囊状水样密度及壁结节, 其内有分隔, 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及分隔可见不规则明显强化, 囊壁厚度>2mm, 1例伴有肝内转移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胰腺囊性病变有各自的CT特征, 但相似之处较多, 结合临床病史、必要时密切随访加以鉴别, 可提高胰腺病变的CT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CT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进行CT扫描,统计CT征象中肠壁增厚形式、强化程度、增强后低密度区、淋巴结位置、肠周浸润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CT值、平均长径、平均短径,分析其与病理分级结果的关系,并对2组患者进行3年随访,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CT征象差异。结果137例患者经病理结果证实包括Ⅰ级患者41例,Ⅱ级51例,Ⅲ级45例;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肠周浸润、肿瘤大小≥4 cm、淋巴结CT值≥30 HU、平均长径≥0.6 cm、平均短径≥0.45 cm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高病理分级的危险因素。137例患者3年随访期间内生存104例,死亡33例,3年总生存率为75.91%;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肠周浸润、肿瘤大小≥4 cm、淋巴结CT值≥30 HU、平均长径≥0.6 cm、平均短径≥0.45 cm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CT检查可充分显示肿瘤内部状态以及其与相邻组织之间的关系,可判断肠周浸润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CT值、平均长径、平均短径,对评价结直肠癌病理分级、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乳头型肺腺癌为主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6 月至2014年8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微乳头型肺腺癌(微乳头成分>50%)为主的MSCT特征。结果:本组18例中1 例为弥漫型肺癌,3 例为中央型肺癌,14例为周围型肺癌。14例周围型肺癌直径为1.3~8.5 cm,平均直径为3.56cm,其中8 例直径≥ 3 cm;13例呈分叶状,9 例边缘可见长短毛刺,7 例可见胸膜凹陷征,5 例紧贴胸膜及与胸膜粘连,1 例内侧可见支气管截断征,4 例周围伴阻塞性炎症,1 例伴钙化,2 例病变较大密度不均,4 例肿物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征,2 例呈实性与磨玻璃混杂密度。18例中16例病变增强CT值(Δ CT)为13~80HU,平均47.5 HU,其中Δ CT≥ 15HU者15例,Δ CT≥ 20HU者15例。2 例胸膜增厚伴右侧胸腔积液,病理证实1 例胸膜转移;1 例右侧胸腔积液,病理证实同侧胸膜转移;1 例合并双侧胸腔及心包少量积液,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结节影。8 例可见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强化密度不均,6 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4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但CT检查中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结论:微乳头型为主肺腺癌在女性非吸烟的老年患者中多见,以周围型肺癌多见,且基本具备周围型肺癌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的典型表现,实性为主,强化较明显,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肺低分化鳞癌:CT表现特点及术前CT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表现特征及术前CT检查在肺低分化鳞癌T及N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000年5月~2006年5月共有179例肺低分化鳞癌患者在我院进行了CT扫描检查(其中132例患者接受了肺叶切除术)。其中行CT增强扫描者142例,行CT平扫37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由2位科放射科医师共同对所有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分期(包括原发肿瘤及淋巴结病变),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所有179例肺低分化鳞癌患者,中央型病变53.6%(96例),周围型病变46.4%(83例)。96例中央型病变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为肺门肿块者94例,腔内型病变者2例,出现空洞者5例,伴随阻塞性改变者69例。83例周围型病变患者中,最大径范围1.5—12cm,82例为实性病变,1例为部分实性病变;其中48例(58.0%)患者的病灶直径〉4cm,伴空洞病变表现的患者12例(14.0%)。直径≤3cm的病灶占周围型病变的21例(25.3%),中心可出现坏死(12例)及空洞(2例),可见广泛淋巴结肿大(3例)。术前CT对原发肿瘤及淋巴结分期(cTN)与术后病理对原发肿瘤及淋巴结分期(pTN)一致者46.2%(61例),cTN与pTN不一致者53.8%(71例)。CT对原发肿瘤(T分期)评估准确者78.8%(104例),不准确者21.2%(28例),其中低估12.1%(16例),高估9.1%(12例)。CT对淋巴结病变(N分期)评估准确者56.8%(75例),不准确者43.2%(57例),其中低估18.2%(24例),高估25.0%(33例)。结论肺低分化鳞癌多为典型鳞癌的CT表现。病灶直径≤3cm的周围型低分化肺鳞癌可发生坏死及纵隔广泛淋巴结转移。直径〈1cm的纵隔淋巴结可转移,而良性淋巴结肿大亦较常见。尽管CT在低分化鳞癌分期上价值有限,但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瑛  叶枫  屈东  吴宁 《癌症进展》2006,4(2):131-135,162
目的分析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呈环形强化的CT表现,认识其较为少见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淋巴瘤侵犯腹部和(或)盆腔淋巴结在增强CT呈环形强化的影像特点,观察受累淋巴结的解剖分布、大小、形态及密度。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例,霍奇金淋巴瘤(HL)2例。结果呈环形强化的淋巴结依次分布在肾门上、下部腹膜后区(n=8),髂血管周围(n=8),腹腔(n=6)及肠系膜(n=3)。环形强化淋巴结的短径2~10cm(平均4.2cm)。9例淋巴结完全融合或融合为主,5例淋巴结孤立或孤立为主。13例同时有其他均匀强化的淋巴结,仅1例淋巴结全部为环形强化。11例强化环的形态规则、厚度基本一致,3例不规则、薄厚不一。13例强化环的密度高于肌肉,1例等于肌肉。11例中心低密度区的密度均匀,低于肌肉;3例内部密度不均,低于与等于肌肉密度区并存。结论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呈环形强化时主要分布在肾门上、下部腹膜后区、髂血管周围、腹腔及肠系膜,常与均匀强化的淋巴结并存,以完全融合或融合为主,强化环形态规则且密度多高于肌肉,中心低密度区的密度多均匀且低于肌肉。  相似文献   

17.
巨大子宫肌瘤的MS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巨大子宫肌瘤的MSCT表现,探讨MSCT对巨大子宫肌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巨大子宫肌瘤的MSCT资料.结果 12例均为单发肿瘤,位于浆膜下8例,肌壁间3例,黏膜下1例.最大径线在12 ~ 20 cm者5例,20 ~ 30 cm者4例,>30 cm者3例.平扫表现为以低、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界较清,增强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内部低密度影未见强化.6例显示子宫动脉参与肿瘤供血.病理证实12例肿瘤内均有不同程度变性,12例巨大子宫肌瘤诊断准确率100.0%.结论 MSCT对巨大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较大,结合后处理图像,对多数巨大子宫肌瘤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MRI和PET-CT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 Y  Zhao C  Xie CM  Lu LX  Sun Y  Han F  Wu HB  Cui NJ  Zeng ZY  Lu TX 《癌症》2006,25(5):521-525
背景与目的:目前,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议;^18FDG-PET-CT近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拟对比CT、MRI和^18FDG-PET-CT检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合临床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和^18FDG-PET-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以横断面图像上咽后间隙内最大径≥4mm的独立肿大结节、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作为CT/MRI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判定标准;肿大咽后淋巴结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明显高于周围组织且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2.5为^18FDG-PET-CT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治疗后咽后淋巴结的消退情况,比较三者对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差异及诊断价值。结果:CT、MRI和PET-CT对53例患者106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39.6%(42/106)、45.3%(48/106)、20.8%(22/106),CT和MRI显著高于PET-CT(P〈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T和MRI检出最大径0.4~0.9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有27例和31例.但PET-CT仅检出5例;其中MRI检出最大径≤0.4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7例,CT检出4例,PET-CT均未见放射性浓集。最大径≥1.0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12、14和13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诊,1例最大径为1.0cm(合并坏死)和1例最大径1.5cm的咽后淋巴结在治疗后6个月内消退,其余均在放疗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诊断.MRI较CT并无明显优势。对最大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并发坏死或横径≤0.5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最大径〉10.4cm作为CT/MRI诊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阳性标准较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经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膈淋巴结转移及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分析不同肿瘤大小、胸膜凹陷、累及粗大肺静脉、淋巴结短径、肿大淋巴结位置、肿瘤位置情况下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不同直径淋巴结在各区域分布情况。结果 149例NSCLC患者共清扫淋巴结980组,共2903枚,病理证实91例患者142组588枚淋巴结存在转移,淋巴结转移率61.07%;不同肿瘤大小、胸膜凹陷情况、累及粗大肺静脉情况、肿大淋巴结位置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短径≤1 cm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淋巴结短径>1 cm者(P<0.05);阳性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纵膈淋巴结上区、N1淋巴结区,阴性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纵膈淋巴结上区、主动脉淋巴结AP区,不同性质淋巴结转移在各区域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及时发现NSCLC纵膈淋巴转移,结合NSCLC临床特征及淋巴结分布特点能进一步评估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