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技术在定量诊断脂肪肝中的价值.方法 113例弥漫性脂肪肝患者及17例正常肝脏检查者进行腹部CT平扫.经QCT后处理软件(QCT Pro)测量并得出所有患者肝脏的骨密度(BMD)值、校准斜率(Slope)、扫描野校准系数(FUC)值以及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使用SPSS19.0分析轻、中、重度脂肪肝组及正常对照组肝脏CT值平均值、肝脏BMD值平均值、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及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轻、中、重度脂肪肝组及正常对照组肝脏CT值平均值、肝脏BMD值平均值、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的肝脏CT值平均值与肝脏BMD值平均值、肝脏CT值平均值与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p值平均值以及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与肝/脾CT值比值(L/S)平均值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r=0.976、-0.977、-0.959,P<0.05).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在定量诊断脂肪肝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0.912)及特异性(0.882).结论 QCT得出的脂肪肝患者肝脏CT值平均值与肝脏BMD值平均值、肝脏CT值平均值与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以及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与肝/脾CT比值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在定量诊断脂肪肝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脂肪肝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肪肝为肝脏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在肝细胞内有过量的脂肪存积,主要为甘油三酯。通常与酗酒、肥胖、慢性肝病、糖尿病、柯兴氏综合症、化疗、激素治疗、妊娠、营养不良等有关。由于CT检查对密度差别的敏感性,目前已成为脂肪肝检测中的相当有用的检查方法。本文着重述及一些较为特殊的脂肪肝CT表现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4.
CT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8例临床明确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例作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脾脏CT值,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及肝/脾CT值比值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88例轻度脂肪肝肝脏平均CT值47HU(36-56HU);80例表现为肝血管湮没,5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29例中度脂肪肝肝脏平均CT值31HU(27~38HU);26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3例表现为肝血管湮没。11例重度脂肪肝肝脏平均CT值16HU(-30~25HU);均表现为肝血管明显反转显示。用CT值阈值定量诊断的正确率是62.7%;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定量诊断正确率为93.8%,用肝/脾CT值比值诊断脂肪率为97.7%前者与后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Х^2=7.133,P〈0.01)。结论:用CT值阈值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较差,肝内血管相对密度法和肝脾CT值比值法结合应用在脂肪肝的定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脂肪肝:CT诊断中的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肝是由甘油三酯过多沉积于肝实质内所致,常见于酗酒者或肥胖、糖尿病、严重肝炎、营养不良、应用激素或化疗药物或内源性皮质激素过多的患者。酗酒者80%~叨%,糖尿病、肥胖者达50%~90%有肝脏脂肪变性,在非酗酒因意外死亡的健康男性尸检中发现其发生率也可达25%。临床上脂肪肝多无症状,常首先由影像学方法检出[1]。脂肪肝的形成与肝脏的血供有关。众所周知,肝脏主要由门静脉供血,大量脂肪可经门静脉沉积于肝脏;毒性物质也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抑制肝细胞的代谢功能而引起脂肪沉积,门静脉血供异常可能是引起脂肪肝各种不同表…  相似文献   

6.
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脂肪肝的CT表现,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28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脂肪肝病例作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CT值,观察肝内血管相对密度的变化.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分级标准,分别进行定量诊断.结果 28例中轻度脂肪肝17例,肝脏平均CT值46 HU(32~65 HU);16例表现为肝血管湮没,1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中度脂肪肝7例,肝脏平均CT值28 HU(15~38 HU);6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重度脂肪肝4例,肝脏平均CT值0.2 HU (-7~11 HU);均表现为肝血管明显反转显示.用CT值阈值定量诊断的正确率是65.9%;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定量诊断正确率为93.1%,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153, P<0.01).结论用CT值阈值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较差,而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对大鼠脂肪肝的定量评价价值。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32只,其中实验组24只,对照组8只。从饲养大鼠第5周开始,每周随机取3只实验组及1只对照组大鼠进行能谱CT扫描。大鼠安乐死后观察脂肪肝的病理严重程度。获取40~140keV间每隔5keV的肝/脾CT值及肝脏的能谱曲线,计算曲线斜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keV肝/脾CT值、能谱曲线斜率在不同病理分级脂肪肝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0级与1级、2级与3级脂肪肝组间的70keV水平肝/脾CT值外,余各组间的70keV水平肝/脾CT值、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脂肪肝严重程度与70keV肝/脾CT值、能谱曲线斜率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0.878,P值均<0.05)。结论:应用能谱CT的多参数成像,可以对大鼠脂肪肝进行综合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脂肪肝MR氢质子波谱成像定量分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MR氢质子波谱(^1H-MRS)技术定量检测脂肪肝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脂肪肝患者及11例健康志愿者行CT平扫、常规MR扫描及^1H-MRS检查,所有脂肪肝患者MR检查当天均行血清肝功能检查。^1H-MRS测量水和脂质波峰峰值和波峰下面积,计算脂质相对含量,并比较其与CT检查结果及肝功能各指标的一致性。结果正常组及脂肪肝组CT值分别为:(59±9)、(24±11)HU,正常组MRS可见明显高耸的水峰及低平的脂质峰,脂肪肝组可见明显高耸的水峰及低于水峰的脂质峰。正常组及脂肪肝组脂质峰峰值分别为:(0.05±0.01)×10^5、(0.70±0.24)×10^5(t=4.32,P〈0.05),水峰峰值分别为(1.80±0.52)×10^5、(1.85±0.47)×10^5(t=1.26,P〉0.05);脂肪峰值下面积分别为:(1.36±O.73)×10^9、(2.35±1.15)×10^9(t=5.21,P〈0.05),水峰峰值下面积分别为(4.33±1.28)×10^11、(3.55±0.94)×10^11(t=2.04,P〉0.05)。结论^1H-MRS技术定量检测脂肪肝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种非创伤性早期定量检测脂肪肝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脂肪性肝病由一组肝细胞内三酰甘油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疾病组成,与肝硬化、肝纤维化及很多代谢性、传染性疾病均有密切关系.CT为常用的脂肪肝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有效地无创性检测肝脏的脂肪沉积.近年来CT设备和技术进展很快,双能量扫描(DECT)等新技术也被用于肝脏脂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肝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收集本院经CT检查,并经临床、CT随访和(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肝脓肿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范围27~86岁,平均64.05岁.分析其临床表现、CT形态学特征.结果:40例66个脓肿中,单发脓肿28个(例)(70%),其中12个(42.86%)为单房脓肿,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低密度、边缘模糊的占位病变,病灶最大达12cm×13em×10cm,最小为1.5cm×1cm×1cm;16个(57.14%)为单发多房脓肿,余12例(30%)为多发脓肿(发生于同一肝叶的7例,累及两叶以上者5例).66个脓肿中形态不规则者25个(37.88%),33个(50.00%)呈类圆形.8例为蜂窝状脓肿,表现为"簇状征".脓肿内含气或液气者4个(例).32例(62个病灶)又做了CT增强扫描,表现为脓肿边缘强化者45个(72.58%),多环形强化者12个(19.36%),不规则强化者5个(8.06%).5例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其中2例出现较具特征性的一过性"肝段强化"征象.结论:肝脓肿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多形性.当肝脓肿具"簇状征"和"肝段强化"征象时,与肝内其他占位病变可资鉴别.C T增强扫描,特别是多期动态扫描可进一步提高肝脓肿的诊断准确性,应常规采用.  相似文献   

12.
脂肪肝单能CT定量诊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兔脂肪肝模型中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CT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CT定量诊断脂肪肝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 对造成不同程度脂肪肝的实验组 16只家兔和正常对照组 4只健康家兔分别行单能CT检查 ,测定肝脏的CT值。心脏穿刺取血 ,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碱性磷酸酶 (ALP)的水平。对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 ,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并计算肝脏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 (VP值 )。结果 实验组的VP值与CT值之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的线性负向相关关系 (r =- 0 .90 ,t=7.5 4 ,P <0 .0 0 1) ;重度脂肪肝组血清ALT、AST、ALP水平较正常组、轻度脂肪肝组、中度脂肪肝组高 (P <0 .0 1)。结论 单能CT的肝脏CT值可以定量诊断脂肪肝的肝脏脂肪含量 ,判断脂肪肝的程度 ,效果优于血清ALT、AST、ALP等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继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4年8月共7例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瘤,其中霍奇金淋巴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所有病例在发病时或随访过程中肝脏出现占位性病变,治疗后肝脏病灶均有缩小或消失,以此推断淋巴瘤肝脏浸润。所有病例均经超声检查发现肝占位,进而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进一步明确。结果:在7例继发性肝淋巴瘤中,肝孤立性占位1例(14%),6例(86%)表现为多发占位。CT平扫均为低密度;增强后5例无明显强化,2例出现边缘强化。结论:尽管继发性肝脏淋巴瘤缺乏特征性CT表现,但结合临床资料,继发性肝脏淋巴瘤可以被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分析34例酒精性脂肪肝的CT表现,并对其中12例进行了忌酒后复查CT动态观察。结果发现,酒精性脂肪肝在CT上表现为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无占位性低密度区,这种改变是可逆性的,它可在忌酒后不久明显好转(5/12例),或完全恢复正常(7112例),CT表现为肝脂肪浸润的低密区CT值逐渐升高。结合文献报道,对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CT表现及忌酒后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双期动态CT对肝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疑有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了双期动态CT检查,经证实者共47例,原发性肝癌的特征性表现是:肝动脉期病变区见肿瘤血管及血池影和/或明显增强呈高密度,门脉期则很快恢复为相对低密度,肝血管的特征性表现是:病灶增强区扩散极缓性,病变全部充满强呈等密度至少需要3分钟,本法对原发性肝癌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6.8%,87.5%和93.6%;肝血管瘤分别是92.9%,96.9%和95.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在弥漫型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CT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弥漫型脂肪肝合并局灶性病变(35例)或残存肝岛(5例)患者的CT资料,观察脂肪肝对肝局灶性病变CT表现的影响.结果 40例弥漫型脂肪肝中,26例合并多发局灶性肝病变,9例合并单发病变,5例残存肝岛. 35例肝局灶性病变中,转移瘤18例 ,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2例,血管瘤8例,多发囊肿5例,多发腺瘤及单发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各1例.CT平扫肝局灶性病变相对密度随脂肪肝程度而异,边界多不清,增强后强化方式则与无脂肪肝背景的肝内病变相似.结论 弥漫型脂肪肝内局灶性病变,其CT表现与正常背景下有所差异,增强检查尤其是动态增强对病变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典型病例,随访对比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19例之CT表现.结果:17例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19个病灶呈低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增强,门脉期、延迟期病灶为边缘增强、间隔增强及中心或壁结节增强.结论:大部分炎性假瘤CT三期动态扫描能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钝化肝撕裂的CT平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平扫在诊断肝脏钝伤方面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证实的钝性肝撕裂患者的CT片及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经CT平扫发现肝实质裂伤20例(83.3%),腹腔积血16例(66.7%),右侧肋骨骨折7例(29.3%).提出了"肝纹理”的概念及CT平扫诊断闭合性肝撕裂的标准.结论CT平扫是诊断肝脏钝伤撕裂的准确、快速、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适于影像学定量诊断研究的脂肪肝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建立轻重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动物模型,用于影像学定量诊断脂肪肝的研究。材料与方法 24只健康家兔,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1组;实验组4组,分别喂养1~4周,每周四氯化碳(CCl4)灌胃1次;实验补充组1组。对实验动物的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VP值)。结果 随着给予CCl4次数的增多和CCl4总用量的增加。实验组动物造成的脂肪肝程度呈由轻到重的变化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