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时间溶栓分为0~3h,>3~6h,>6~12h三组。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96%、74.51%、61.91%。早期治疗(0~6h)组血管再通率(78.38%)与延迟治疗(>6~12h)组的61.9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五周病死率、反复心绞痛和反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AMI发病后6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病死率最低,但发病时间>6~12h的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比较在入医院前和住院后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选择患者 2 2 0例 ,分为入院尿激酶静脉溶栓对照组 (入院组 ) 112例和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组 (院前组 ) 10 8例 ,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入院组与院前组的开始溶栓时间分别为 4 3± 0 8h和 2 6± 0 4h(P <0 0 1) ,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3 2 %和 88 9% (P <0 0 1) ,再闭塞率分别为 10 7%和 13 0 % (P >0 0 5 ) ,4周病死率分别为6 3 %和 5 6% (P >0 0 5 ) ,药物副作用分别为 12 5 %和 12 0 % (P >0 0 5 )。结论 :院前比入院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节省时间 ,提高血管再通率 ,降低病死率 ,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6 7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同时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根据心肌梗死发病前 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2 8例 )和对照组 (39例 ) ,两组基础临床情况类似。观察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学改变、左室射血分数及住院期间泵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缺血预适应组患者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较好 ,与对照组相比 ,梗死面积小 ,≥ 2个梗死面的检出率低 (32 .1%与 5 6 .4 % ,P <0 .0 5 ) ,血浆CPK、CK MB、cTnT峰值均显著降低 (P <0 .0 1或P <0 .0 5 ) ,且住院期间的泵衰竭发生率(17.9%与 4 1.0 % ,P <0 .0 5 )、心源性休克 (10 .7%与 33.3% ,P <0 .0 5 )、严重心律失常 (14 .3%与 4 6 .2 % ,P<0 .0 1)及住院病死率 (3.6 %与 2 0 .5 % ,P <0 .0 5 )均降低。结论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保护作用 ,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不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与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张爱兰  朱文玲 《临床荟萃》2004,19(11):612-614
目的 评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利弊。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研究了 1 0 6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显著 ,30天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溶栓组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总病死率为 1 4 .5 %和 36 .7% ,P <0 .0 5 ;心源性病死率为1 0 .5 %和 33.3% ,P <0 .0 1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6 h内溶栓与延迟溶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 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  95例 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 <6 h(46例 )和 6~ 12 h(延迟溶栓 4 9例 )两组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6 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76 % ,病死率为 4 % ;延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4 9% ,病死率为 12 % ,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均 <0 .0 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比 16 % )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结论  6 h内溶栓者再通率高 ,病死率低。延迟溶栓仍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对有溶栓适应证者也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不同血管再通治疗中的疗效和短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0 8例接受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 ,分别分析了溶栓治疗组、介入治疗组和冠脉搭桥 (CABG)手术治疗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和血流动力学情况 ,并比较IABP治疗对住院病死率和 30d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基本特征包括年龄、冠心病的危险因子等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手术治疗组的男性患者显著少于其它两组 (P <0 0 5 ) ;IABP治疗前血流动力学状态各组间也无显著性意义 ,住院病死率和 30d病死率手术治疗组均显著低于溶栓组和介入组 ,分别为 18 9%、 6 2 8%和 6 0 7% ,16 2 %、 6 0 5 %和 6 0 7% ,P值均 <0 0 0 1。结论 IABP支持下进行CABG治疗可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近期死亡率 ,且显著优于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48例 <70岁急性心肌梗死 (AMI) ,44例≥ 70岁AMI患者予尿激酶治疗 ,45例≥ 70岁AMI患者非溶栓治疗 ,观察溶栓血管再通率、出血发生率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心功能状态。结果 :非老年与老年溶栓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66 67%和 61 3 6% (P >0 0 5 ) ,轻度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 2 5 %和 2 2 72 % (P <0 0 5 ) ,严重出血发生率为 0 %和 4 5 4% (P >0 0 5 ) ,老年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 4 5 41%和 11 11% (p <0 0 5 )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 6 3 6%和 8 89% (P >0 0 5 ) ,病死率分别为 11 3 6%和 2 2 2 2 % (P <0 0 5 ) ,EF值分别为 5 6 2±8 7和 44 6± 9 2 (P <0 0 5 )。结论 :老年AMI患者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和溶栓药物剂量 ,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HRV)变化并对该变化的意义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4 1例AMI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溶栓再通组 2 1例 ,传统治疗组 2 0例。应用动态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患者起病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HRV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动态变化。结果 除 3个月时的SDANN(2 4h每 5min正常R -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外 ,溶栓再通组在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SDNN(2 4h正常R -R间期标准差 )、SDANN、r-MSSD(2 4h相邻正常R -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 )均高于传统治疗组相应时间段的数值 (P <0 0 5或 <0 0 1) ;同组内比较 ,3个月、6个月时的SDNN、SDANN、r-MSSD均高于 2周时的数值 (P <0 0 5或 <0 0 1) ,1个月时的HRV参数虽较 2周时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溶栓再通组LVEF在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均较传统治疗组相应时间段高 (P <0 0 5 )。 2周时动态心电图上记录的溶栓再通组的室性心律失常低于传统组 (33 3%vs 75 % ,P <0 0 5 ) ,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 ,前者的HRV参数 (SDNN)较低 (P <0 0 5 )。结论 溶栓后冠脉再通的急性心梗患者的HRV较高 ,说明冠脉再通使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得到纠正 ,改善心肌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rocardialinfarction,AMI)发病后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120例老年AMI患者按发病到溶栓治疗开始时间分为〈5h(5h)组和6—12h组(延迟组),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尿激酶(UK)150万u溶栓治疗。结果5h组血管再通率、4周病死率、严重心衰发生率、半年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71.67%、3.33%、6.67%、(63±8.1)%;延迟组血管再通率、4周病死率、严重心衰发生率、半年后LVEF分别为15.0%、13.33%、12.0%、(51.5±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及P〈0.05),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5h组血管再通率,LVEF较高,4周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将363例AMI患者按是否经过院前救治分为A组(333例)与B组(30例).分析院前救治的时间、溶栓时间、溶栓再通率、5周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1小时内得到院前救治者98例,5周住院病死率14.25%,院前溶栓55例,再通率74.54%,5周住院病死率5.45%;院内溶栓124例,再通率76.61%,5周住院病死率16.12%.B组5周住院病死率30.0%.结论:经过120急救系统院前急救的老年AMI病人5周住院病死率下降,且院前救治的时间越早,5周住院病死率越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 75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48例 75岁以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与同期 94例 <75岁的AMI患者溶栓治疗做对照。结果≥ 75岁组的再通率为 68.7% ,<75岁组为72 .3 % ;轻度出血分别为 6.3 %和 5 .3 % ,重度出血均为 0 % ;心率失常分别为 41.6%和 49.9% ;病死率为 6.3 %和 5 .3 %。两组患者12h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 ,并发症及病死率也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75岁以上老人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近期与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发病时间均在6小时以内。21例给予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组),33例接受直接PCI治疗(直接PCI组)。比较两组患者1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除去在直接PCI组Killip≥Ⅲ级患者较多外(27.2%vs4.7%,P=0.038),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相似。直接PCI组术后住院期间心肌缺血发生率(3.0%vs23.8%,P=0.018)及1年内靶血管的再次血管成形术率(9.0%vs33.3%,P=0.025)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组。死亡及再梗死率亦低于溶栓治疗组(6.0%vs28.4%,P=0.023)。出血率(9.0%vs9.0%,P=0.957)及脑卒中发生率(3.0%vs0.0%,P=0.42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直接PCI治疗与溶栓治疗相比可显著降低近期和远期的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氯沙坦联合阿魏酸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5 6例CRF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 ,分为治疗组 30例 ,对照组 2 6例 ,治疗组给予氯沙坦 5. 0mg d ,阿魏酸钠 0 .3g d加 5 %GS 2 5 0ml静脉滴注 ,1次 天。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 2 0mg ,2次 天 ,4周为 1疗程 ,观察治疗前后血压、2 4小时尿蛋白、Scr、BUN的值。结果 ①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均有显著下降 (P <0 .0 5 )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 0 5 ) ;② 2 4小时尿蛋白治疗组显著降低 (P <0 . 0 1) ,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 0 1) ;③治疗组Scr、BUN明显降低 (P <0 . 0 5 ) ,对照组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 0 1)。④所有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氯沙坦与阿魏酸钠通过不同机制对CRF合并高血压患者在降压的同时对肾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 ,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与短期预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高龄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我院 1995年 5月~ 2 0 0 3年 3月监护病房住院确诊为AMI的 110例 ,据年龄分为高龄组 (≥ 75岁 )和普通老年组 ( 60~ 74岁 ) ,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 ,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转归情况。结果高龄组胸痛至治疗开始时间偏长 (P <0 0 5 ) ,血清肌酸激酶 (CK)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住院期间发生室颤 9例 ( 18% ) ,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6例 ( 12 % ) ,泵衰竭 16例 ( 3 2 % ) ,死亡 7例 ( 14 %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溶栓治疗效果差 (P >0 0 5 )。结论高龄AMI患者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是由复杂的因素造成的 ,在临床上如能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早发现并发症 ,积极恰当处理 ,有望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和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首次AMI患者 ,7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6 2例接受直接PTCA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和住院期及随访期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TCA组 (P <0 .0 5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73.2 % ,梗塞相关血管 (IRA)达到TIMIIII级血流者为 6 4 .3% ;直接PTCA组血管再通率为 10 0 % ,均达TIMIIII级血流。AMI后 2周左室射血分数 (LVEF)溶栓组为 5 0 .4± 13.3% ,直接PTCA组为 6 3.8± 9.4 %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溶栓成功者其AMI后 2周LVEF也明显低于直接PTCA组 (5 4 .3± 8.2vs 6 3.8± 9.4 ,P <0 .0 5 )。溶栓组中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者其AMI后 3、6个月的LVEF始终低于直接PTCA组 (P <0 .0 5 )。溶栓组因溶栓失败行补救PTCA者为 18.3% ,IRA开通率为 10 0 % ,其AMI后 2周及 3、6个月的LVEF略低于直接PTCA组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溶栓组因IRA未能开通或存在梗死后心肌缺血症状行择期PT 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 (32 .4 %vs 0 % ,P <0 .0 5 )。结论 :与溶栓治疗比较 ,直接PTCA能使IRA安全有效充分开通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心功能 ,降低院内死亡率。补救PT  相似文献   

16.
张莉玲  王永东 《临床荟萃》2003,18(7):369-37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12 0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证患者 ,按患者意愿直接送至韶关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 (ICU)接受溶栓治疗 (A组 ) ,或送至急救中心再辗转至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治疗 (B组 )。记录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病到溶栓时间 ,再通率、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入选 89例可疑AMI患者 ,A组 4 0例 ,B组 4 9例。现场诊断AMI的总体准确率为 96 .6 %。两组转运途中并发症 (室速、室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发生率为 11.6 %。确诊为AMI患者A、B组接受溶栓治疗比例分别为 97.3%和 30 .6 % (P <0 .0 1)。A组就诊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10 1min[(44 .4± 17.3)min与 (14 6± 5 9)min],P <0 .0 1。A组发病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99min[(195± 171.4 )min与(2 94± 83.6 )min],P <0 .0 1。A、B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2 .2 %和 33.3% (P <0 .0 1) ,两组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8.9%和 4 6 .9% (P <0 .0 1) ,病死率分别为 5 .4 %和 2 2 .4 % (P <0 .0 5 )。结论  12 0 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AMI安全可行。与入院后溶栓相比 ,显著缩短发病到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比例 ,降低病死率。是我国中小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即刻介入性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初步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静脉溶栓后即刻进行介入性治疗 (PTCA/STENT)的近期疗效。方法  2 9例AMI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即刻进行冠脉造影 ,并根据结果将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到TIMI≥Ⅱ级 ,未进行介入性治疗者列为A组 ;TIMI≥Ⅱ级但血管狭窄≥ 85 %并进行介入性治疗者列为B组 ;TIMI<Ⅱ级进行介入性治疗者列为C组。比较 3组治疗后 4周疗效及预后。结果 A组 7例 ,B组 12例 ,C组 10例 ,静脉溶栓再通率为 6 5 5 % (19/ 2 9) ;治疗后A组和B组CK -MB和肌钙蛋白T持续时间较C组缩短 ,其中肌钙蛋白T平均持续时间B和C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4周内左室平均射血分数(LVEF)B和C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再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 3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静脉溶栓后即刻进行介入性治疗近期初步疗效肯定 ,尤其对于静脉溶栓后血流达到TIMI≥Ⅱ级 ,血管狭窄≥ 85 %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治疗恶性肿瘤放疗导致的ARDS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预后 ,进一步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4 7例患者中 ,恶性肿瘤放疗导致ARDS患者 15例 ,其他原因导致ARDS 32例 ,比较放疗组和非放疗组机械通气前后氧合情况、机械通气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 12、4 8h时PaO2 、氧合指数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 (P <0 .0 1) ,但放疗组在机械通气后 72h时PaO2 、氧合指数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与放疗组相比 ,非放疗组机械通气后 12、4 8、72h时PaO2 、氧合指数改善更为显著 (P <0 .0 1)。放疗组气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放疗组 (P <0 .0 1)。放疗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高于非放疗组 (P <0 .0 1)。结论 恶性肿瘤放疗导致的ARDS患者预后极差 ,机械通气只能短暂应用于该类患者急救 ,并不能改善预后。对于肿瘤放疗患者重点在于预防AR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合并2型糖尿病(T2DM)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155例AMI住院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42)和非糖尿病组(n=113),均在发病12h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与合并症。结果:DM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非DM组(42.10%比65.66%,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T2DM的近期疗效较差,但DM组溶栓治疗较未进行溶栓组可显著降低病死率,高血压、高血脂、多部位梗死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 3h、2 4h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和出院前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 ,探讨2 4hST段回落程度的预后意义。方法  12 3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近期 (3周 )存活病例 ,测量急性期心电图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在溶栓治疗开始后 3h、2 4h回落程度 (% ) ,各分为ST段回落≥ 5 0 %组和 <5 0 %组 ,比较各组在第三周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心功能参数 (t检验 ) ,并以心功能参数为因变量、以急性期与再灌注有关的数据为自变量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h、2 4hST段回落≥ 5 0 %组心功能参数LVEF、LVFS分别明显高于ST段回落 <5 0 %组 (P <0 .0 0 1)。逐步回归分析提示 :3h和 2 4hST段回落程度是心功能参数的独立预报因子。结论 溶栓 3h和 2 4hST段回落是重要的近期预后指标 ;2 4hST段回落有特殊的心功能预后意义 ;3~ 2 4h之间ST段继续回落可能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