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NT-LI 在鼠脊髓背角中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光镜下 NT 样免疫反应细胞、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背角Ⅱ_b 层相Ⅲ层背侧部。也镜下 NT-LI可见于核周体、树突、轴突和有髓纤维内。除大多数标记轴突与未标记树突构成轴-树突触外,部分标记轴突与未标记轴突和未标记胞体构成轴。轴和轴-体突触。未标记轴突亦可与标记树突构成轴-树突触。结果提示背角浅层中 NT 神经元可能参与构成调节痛觉传递回路。  相似文献   

2.
大鼠颈上神经节的尾端和头端切断后,用免疫电镜方法研究节内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尾端切断后,节内SP和CGRP免疫反应纤维数量比正常组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然而,头端切断后,该二种肽能神经数量则无明显变化。以此推测该节内SP、CGR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是节外起源。尾端切断后少数小强荧光细胞呈SP或CGRP免疫反应。SP阳性轴突与节后神经元紧密接触,但未见突触连结。SP阳性轴突与SP阴性反应树突构成对称性轴树突触。CGRP阳性轴突与阴性反应的小强荧光细胞构成轴体突触。讨论了大鼠颈上神经节内SP、CGR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方法对脑啡肽样免疫反应(ENK-LI)在脊髓背角的光镜及电镜定位,以及切断脊神经背根后背角内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的光镜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脊髓背角脑啡肽样免疫反应性以Ⅰ~Ⅲ层明显,特别是Ⅱ层。电镜下在含脑啡肽的轴突终末内,免疫反应产物主要位于小清亮囊泡以及线粒体的外表面,也见于大的致密囊泡内。此外,可见脑啡肽标记的轴突终末与未标记的轴突终末或树突相突触。切断脊神经背根后,该侧脑啡肽样免疫反应性较正常侧增高。上述结果提示胶状质内脑啡肽神经元与一级感觉传入纤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到,大鼠脊髓内第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主要分布在背角Ⅰ~Ⅲ层内;行单侧背根(L1~L6)切断术后,未见术侧mGluR5免疫反应性明显变化;脊神经节内仅见极少数神经元呈mGluR5免疫反应弱阳性。由此提示,脊髓背角内mGluR5的主要来源为非一级传入神经元。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在脊髓背角浅层内,mGluR5主要定位在部分神经元胞体和大量树突内,并常见部分含mGluR5的树突与具有一级传入C纤维终末形态特征的轴突终末构成突触小球。mGluR5在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超微定位特征表明,脊髓背角内的mGluR5可能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介导或调节谷氨酸传递一级感觉(包括痛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到,大鼠脊髓内第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主要分布在背角Ⅰ-Ⅲ层内;行单侧背根(L1-L6)切断术后,未见术侧mGluR5免疫反应性明显变化;脊神经节内仅见极少数神经元呈mGluR5免疫反应弱阳性。由此提示,脊髓背角内mGluR5的主要来源为非一级传入神经元。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在髓背角浅层内,mGluR5主要定位在部分神经元胞体和大量树突内,并常见部分含mGluR5的树突与具有一级传入C纤维终末形态特征的轴突终末构成突触小球。mGluR5在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超微定位特征表明,脊髓背角内的mGluR5可能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介导或调节谷氨酸传递一级感觉(包括痛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HRP逆行追踪技术在电镜水平对猫丘脑腹后内侧核内投射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及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该核内皮质投射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特点为核较大,核膜常有凹陷,常柒色质较多,胞浆丰富,含有较多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标记的皮质投射神经元的树突主要作为突触后成分与轴突或突触前树突形成轴树突触或树树突触。此外,标记树突还可以作为中央树突参与形成树突型突触复合体。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大鼠中脑水管周围灰质(PAG)腹外侧部内侧区和外侧区神经毡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外侧区神经毡有髓纤维多为直径大于1.2μm的粗纤维、髓鞘厚度不等;树突直径多在1.2 ̄1.5μm之间;突触型式以轴-树突触占优势,易见多个轴突终扣与同一树突变形成突触或突触复合体,亦观察到轴一体突触、轴-轴突触和树-树突触。内侧区神毡内有髓纤维分布稀疏,多为0.6 ̄1.4μm的薄髓纤维;树突数量多,  相似文献   

8.
王丹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2,23(24):2213-2216
目的 观察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超微结构在大鼠延髓背角内的定位分布及其突触联系。方法 用PKCγ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在电镜下观察。结果 PKCγ阳性胞体和突起密集地分布于延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Ⅱ层与Ⅲ层交界部内呈中等密度,Ⅰ层,Ⅱ层外侧部和Ⅲ层深部的阳性胞体和树突较少见;PKCγ的阳性反应产物主要聚集于胞膜和树突膜的内侧,其他部位较稀疏;PKCγ阳性胞体和树突多与阴性轴突终末形成非对称性轴-体和轴-树突触联系。结论 大鼠延髓背角内有PKCγ阳性胞体和树突,它们与阴性轴突终末形成突触联系。本研究的结果为PKCγ参与外周伤害性信号的处理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方法,对大鼠颞叶皮质谷氨酸能神经元及纹状体的投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将HRP注入一侧新纹状体后,双侧颞叶皮质Ⅲ-Ⅴ层内可见3种不同标记细胞:HRP单标记细胞,Glu单标记细胞和HRP与Glu双标记细胞,其中HRP单标记细胞及HRP与Glu双标记细胞以同侧略多。  相似文献   

10.
用免疫电镜法对大鼠孤束核内侧亚核内NT-LI神经元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NT-LI产物可见于核周体、树突、轴突及终末内。标记轴突与树突构成轴-树突触最多见,轴-轴和轴-体突触少见。可见一些复合型突触和轴-树型自调节突触。此外一些NT-LI树突紧邻毛细血管。结果提示:(1)NT在孤束核调节心血管内脏活动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2)孤束核内NT神经元与血管之间可能存在神经-血管回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PAP 法,在电镜下观察中缝大核(NRM)内甲硫脑啡肽(M—ENK)样免疫反应树突和轴突终末的形态和突触关系。M—ENK 样免疫反应树突数量较多,直径粗细不等,接受一个或多个突触传入;根据标记情况,可分为浓染型和淡染型两种。M—ENK 样轴突包括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两类。M—ENK 样轴突终末含有清亮圆囊泡或相伴颗粒囊泡。所见突触型式有:(1)轴—树(M—ENK)突触,(2)轴—棘(M—ENK)突触,(3)轴—轴(M—ENK)突触,(4)轴(M—ENK)—树突触。上述结果提示NRM 内脑啡呔能缝—脊神经元接受多种信息传入,可能具有整合作用;脑啡肽能轴突终末参与核团内局部突触调节,并存在突触前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MDH)内脑啡肽(ENK)阳性结构的突触联系。方法 免疫电镜技术。结果 ENK阳性胞体较少,呈小型圆形和梭形,主要分布于MDH的Ⅱ层;ENK阳性终末主要见于Ⅰ层和Ⅱ层外侧部。ENK阳性结构主要形成四种联系;ENK阳性终末与阴性终末紧密接触,但未见突破联系;ENK阳性终末与Ⅰ层的阴性胞体形成对称性轴-体突触;阴性终末与Ⅱ层的ENK阳性树突形成非对称性轴-树突触;ENK阳性终末与Ⅱ层的ENK阳性树突形成对称性轴-树突触。上述阳性或阴性终末均主要含圆形小泡,有时可见少量扁平小泡、椭圆形小泡和大颗粒囊泡。结论 MDH内的ENK阳性终末与ENK阳性或阴性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3.
应用HRP追踪与电镜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白鼠海马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和皮质内联系.光镜观察在海马的多形细胞层和锥体细胞层等处可见散在的神经元被标记,而在室管膜层标记的细胞较多,它们分布于交织成网的阳性纤维素中.透射电镜可见海马室管膜层的HRP反应阳性的神经细胞、树突末稍及神经胶质细胞.在海马室管膜上也见到了被标记的神经纤维.同时在海马室管膜层内还发现未标记的阴性轴突与被HRP标记的阳性树突构成的轴—树突触.上述结果提示海马为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存在的部位之一,其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并受到其它神经元的突触调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内P物质阳性终末的突触特征。边缘区内可见4种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SPIR)的突触,即轴树、轴棘、轴轴和复合突触。轴树和轴棘突触较常见,轴轴突触和复合突触较少。轴树和轴棘突触的突触后靶区为小或大的树突或棘,复合突触含两种以上突触成份。在边缘区内可观察到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种突触。SPIR突触前终扣内的小泡大部分是多形性的,很少为圆形。这些突触特征均和纹状体其它部位不同,提示边缘区内SPIR终末的来源可能和纹状体其它部位不同,同时也说明边缘区的功能可能和纹状体其它区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顺行溃变法对猫后索核内皮质后索核投射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在电损毁皮质2~5天后,电镜下发现后索核内皮质后索核纤维终末存在三种溃变形式:即电子致密型、神经微丝型和电子透明型,以电子致密型最为多见。溃变的纤维终末常较粗大,主要含有大量密集的圆形突触小泡,主要与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接触形成不对称型的轴-树突触、轴-轴突触、轴-体突触、轴-树-树系列突触,并参与形成以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合体。  相似文献   

16.
用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白鼠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结果表明:DβH免疫反应产物定位于神经元胞体的核蛋白体、线粒体外膜、树突小管和神经微管周围及轴突内的小囊泡膜上及囊泡腔内。蓝斑内DβH免疫反应阳性的树突可通过轴树突触接受DβH免疫反应阴性轴突的神经支配。DβH免疫反应阳性的轴突末梢可散在于蓝斑的神经网中或与未标记的轴突形成轴轴突触。以上结果可能表明:蓝斑的NA能神经元不接受NA能神经纤维的直接控制,而是通过轴轴突触接受蓝斑以外NA能神经元的间接控制。  相似文献   

17.
冯宇鹏  杨鲲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2,23(8):721-724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MDH,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Ⅰ,Ⅱ层)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终末与γ-氨基丁酸(GABA)能和甘氨酸(Gly)能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法 包埋前GABA或Gl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包埋前CGRP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结果 GABA或Gly阳性产物广泛分布于神经元胞体、胞突和树突内,CGRP阳性标记主要见于无髓和薄髓轴突内。约53%和51%的CGRP阳性轴突终末分别与GABA和Gly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其中的多数为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较少。结论 含CGRP的初级传入纤维直接与MDH浅层内的GABA能及Gly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8.
人胎儿脊髓胶状质发育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镜观察15~40周人胎儿脊髓胶状质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胎儿胶状质神经元核大、核仁明显,胞浆薄、核搪体少;神经毡内无髓纤维最多,有髓纤维稀少。15周可见有髓纤维,最宽径自15至32周增大明显,以后变化不大;15至40周髓鞘最厚处的厚度明显地增厚。24周出现突触。发育中存在轴-树、轴-轴和树-树突触,以轴-树突触最多见。形成突触的轴突和树突各有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皮质后索核投射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的突触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顺行溃变法对猫后索核内皮质索核投射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蟹联系进行了研究。在电损毁皮质2-5天后,电镜下发现后索核内皮质后索核纤维终末存在三种溃变形式;即电子致密型、神经微线型透明型,以电子致密型最为多见。溃变的纤维终末常较粗大,主要含有大量密集的圆形突触小泡,主要与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接触形成不对称的轴--树突触,轴-轴突触、轴-体突触、轴-树-树系列突触,并参与形成以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事  相似文献   

20.
对正常大鼠孤束核中部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此区域内孤束核(NTS)的轴突终末多为含圆形清亮小泡的终末(R),其次为含多形性小泡的终末(PL)和含有大颗粒小泡的终末(LG),另外还可见少量含扁平小泡为主的终末(F)。其终末的突触形式绝大多数为轴树突触约占95.5%,轴体突触占3.5%,轴轴突触占0.7%,树树突触占0.3%,还可见到少数突触小球样结构,并对其针刺镇痛的形态学基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