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由凝血因子V Arg506→Gln突变(FV Leiden突变)引起的活化蛋白C抵抗(APCR)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它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尚不明确。本研究为探讨APCR和FV Leiden突变在中国人群中脑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以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为基础的APCR测定方法对61例急性脑血栓的住院病人和39例正常健康人进行检测。APC敏感性比率(APC-SR)=(APTT+ARC)/(ATIT-APC),并计算出正常化APC-SR。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检测FV Leiden突变。结果61例脑血栓患者中有2例(3.3%)存在APCR现象,但对照组中未发现APCR。在正常健康人和脑血栓患者中均未发现有FV Leiden突变。结论在中国人群中,低发病率的非FV Leiden突变的APCR可能参与了脑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1993年,Dahlback等1]在家族性血栓症患者中发现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此后,在欧美国家静脉血栓性患者中发现凝血因子Ⅴ(FV)基因第1691位的核苷酸G→A点突变(即FV Leiden),是发生APCR的主要机制.国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也存在APCR现象[2],但FV Leiden突变仅在国外的中国人群中发现2例[3].对动脉血栓形成与APCR和FVLeiden关系的研究,国外的报道不一[4],国内现有文献认为有待更多的研究.为此,本文就正常人和脑血栓形成患者是否存在APCR现象及FV Leiden突变再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磷脂蛋白抗体(APA)、活化蛋白C抵抗(APCR)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DVT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ACA(IgG,IgM,IgA),APTT法检测LA,APTT+/-APC法检测APCR。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FV Leiden变异。结果DVT组患者APA、APCR的总阳性率分别为34%、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APA阳性组APCR阳性率(8.82%)明显高于APA阴性组(1.51%),4例APCR阳性患者均未检测到FV Leiden突变。4例APCR阳性患者中有3例APA阳性。并能被血小板磷脂纠正。结论抗磷脂抗体、活化蛋白C抵抗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抗磷脂蛋白抗体及其产生获得性APCR是高凝状态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蛋白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凝蛋白缺陷是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密切相关的易栓病因,这些遗传因素在中国人群血栓病患者中的分布与西方人群存在较大差异。由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导致的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已被证实是西方欧美人群DVT发病最为相关的危险因素。然而在我国,APCR的发病率并不像国外那样高,而且FV Leiden突变更为少见。中国人群DVT的主要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为此,我们检测了100例DVT患者的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活性水平及APCR,旨在探讨抗凝蛋白缺陷在中国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经济、方便、有效的早期实验室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前用于检测抗活化蛋白C(APCR)的APTT方法有许多缺陷:重复性差以及受血浆处理、试剂标准化和应用抗凝剂或有狼疮抗凝物质等因素影响,因此限制了其常规应用。本文评价了一种新的检测APCR的一期组织因子依赖性因子V(FV)试验,并以双盲方式与检测FV Leiden分子缺陷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相比较。 研究对象:82例血栓病患者和35例无血栓病史  相似文献   

6.
1993年Dahlback等发现静脉血栓形成与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密切相关,其发生率在欧美人群中为3%-5%。已知凝血因子V基因点突变造成造成F-Ⅴ分子第506信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替代是造成APRC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期妇女血浆中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与凝血因子V(FV)基因多态性、狼疮抗凝物(LA)、抗心磷脂抗体IgG(ACA IgG)的关系.方法 对50例健康非孕妇女、50例健康妊娠妇女、3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患者及20例习惯性流产患者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FV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用APTT-APC法、简化的单管稀释蝰蛇毒时间测定法(DVVT)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APCR敏感性比值、LA水平及ACA IgG含量.结果 健康非孕妇女正常化APCR敏感指数的比值(n-APCR-SR)为0.95±0.16,以n-APCR-SR<0.63为APCR阳性标准,则对照组、妊娠组、妊高征组及习惯性流产组APCR阳性率分别为4.0%、44.0%、40.0%、35.0%.各组研究对象均未检测到FV基因突变.发现LA及ACA Ig G阳性率与APCR阳性率在妊娠各组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本研究发现APCR是妊娠期高凝状态的一个危险因素,但并非由FV基因点突变引起;LA和ACA Ig G可能是获得性APCR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APCR)对老年慢性梗阻肺病(COPD)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以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采用CA-700血液凝固仪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性、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蛋白C活性(PC: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组F1 2、FPA、SFMC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PAI水平显著增加(P<0.01),提示凝血系统显著活化,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明显减低。COPD患者组中,与APCR正常的患者比较,APCR阳性的患才F1+2、FPA、SFMC、PAI水平明显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明显减低(P<0.01),提示APCR阳性的COPD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较APCR正常的COPD患者更为显著。结论 活化蛋白C抵抗可造成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凝血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显著减弱,导致患者已经存在的血栓前状态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9.
活化蛋白C(APC)抵抗是一种病理状态,大部分的遗传性活化蛋白C抵抗的机制是,FV的基因1691位核苷酸发生突变(G→A),造成506位氨基酸位点的Arg被Glu取代,造成APC抵抗还存在其它原因。APC抵抗是DVT和家族性易栓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与动脉血栓的关系还不明确。本文试图对APC抵抗与动脉血栓性疾病(MI和脑卒中)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在诊断腹主动脉瘤(AAA)的意义。方法 所有疑诊为AAA的患者均做动脉造影,并以此为金标准评估超声、CT、APCR、及APCR联合超声、CT在诊断A从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同时选择健康成年人20例做阴性对照组。结果 动脉造影诊断为AAA的患者APCR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异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心的诸多方法中,超声诊断的敏感性最高但特异性最差,我们联合超声+cr+APCR可以将特异性提高到100%。结论联合应用超声+CT+APCR可以提高—LAA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研究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乏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学方法和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和血小板中的FV含量,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限制性酶切分析FV基因,应用分子模建对所鉴定突变的生物结构病理学进行研究。结果 先证才血浆和血小板中FV均缺乏。先证者FV基因第1763位核苷酸存在A→C突变(1763A→C,EMBL AJ297254)。模建分析表明,该突变将导致分子内部形成空洞,并可能破坏Tyr530与Glu330之间形成的氢键。结论 1763A→C突变将导致FV稳定性降低,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琳  王秀丽 《中国临床医学》2005,12(6):1101-1103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探讨中国人群LDVT的主要发病机制。方法:应用ACLPutLlm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幔)例LDVT患者(73例初发,27例复发)和100例健康人的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性及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结果:L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本组100例LDVT患者中共有25例患者存在有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为13%(13例),其次是PC缺陷,为8%(8例);AT缺陷占5%(5例),APCR缺陷的总发生率最小,为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有必要对LDVT患者进行抗凝蛋白水平的筛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进行诊断。方法通过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V促凝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等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先证者F5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以发现其基因突变,进行家系调查以期发现遗传规律。结果先证者APTT和PT显著延长,FV:C为3.5%,FV:Ag为1.47%。F5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F5基因外显子区共有7处与GenBank AY364535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外显子10区的C38591T杂合突变导致产生1个终止密码(R506Term),外显子13区的C47504T纯合变异导致编码氨基酸L1369F替换,该变异被证实为基因多态性。家系分析表明,前者遗传于先证者母亲,后者遗传于其父母双亲。结论通过表型检测、家系调查和基因诊断,明确该先症者为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C38591T杂合突变产生终止密码是导致先证者FV缺陷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于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及相关抑制物的检测和APCR现象的筛检,肝素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现就APTT临床应用及标准化有关问题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5.
活化的蛋白C拮抗与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化的蛋白C拮抗(AcivatedProtainCresistance,APC-R)是由于APC无法正常、有效地水解、灭活FVa,使得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生成增加,造成体内高凝状态。目前发现的大部分APC-R是由于遗传性因素引起,即由于FV的单点突变(FVR506Q)使其对APC的水解产生拮抗而又保留有促凝活性。遗传性APC-R与人体静脉血栓形成有关,但二者相关性困地域、人种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其临床表现也因人而异。获得性APC-R逐渐引起重视,但其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及发生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患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活化蛋白C抗性(APCR)及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30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纳入研究的223例血栓患者中,经计算机断层显像(CT)的脑梗塞(CI)80例、心肌梗塞(MI)82例和静脉血栓栓塞(VTE)61例;另纳入研究的270例血栓前状态患者中,妊高症(PTH)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62例、糖尿病(DM)60例和癌症(CA)72例。以循环酶法和APTT凝固法分别测定病例组和正常对照血浆中HHcy及APCR,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RFLP)测定FV G1691-A、G1091-C、A1090-G等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血栓患者APCR阳性率最高(62.29%),正常对照组APCR阳性很低(7.33%),而其HHcy阳性分别为68.42%及10.00%。发现3例FV基因杂合突变静脉血栓患者为APCR阳性。结论:静脉血栓患者HHcy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HHcy是引起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静脉血栓患者存在APCR,而APCR阳性可能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以人工抗原呈递细胞(artifici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amPfs)体外模拟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探讨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以磁性微珠为载体,选取慢性髓系白血病特异性抗原CML28作为目标抗原肽,通过抗原表位预测软件获取CML28表位序列(Vltfaedsv),并以该抗原表位与MHC分子(HLA—A2-Ig)偶联,作为第一信号分子,B7—1分子作为第二信号分子,将两种信号分子同时负载于磁珠表面,构建人工APC复合体;取HLA—A2^+的健康骨髓捐赠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以磁珠分选出CD8^+T淋巴细胞并与人工APC复合体系统共培养。培养过程中加入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5,6-carboxylfluoresc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SE),并以此检测T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特异性T细胞增殖程度。结果发现:实验组中CML28一特异性T细胞增殖程度明显增高,实验组平均值为(17.34±0.35)%,对照组平均值为(2.25±0.4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人工APC复合体系统在体外能模拟人体抗原呈递细胞,刺激CD8^+T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凝血因子V基因突变(FV Leiden)在中国新疆地区健康献血员和血栓性疾病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新疆地区187例健康献血员(汉族108例,维吾尔族45例,哈萨克族34例)和29例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FV Leiden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新疆地区静脉血栓患者所有样本的PCR-RFLP均显示了同样的代表野生型基因型的电泳条带,未发现FV Leiden基因突变,187例健康献血员中检出1例哈萨克族FV Leiden 1691G→A突变杂合子,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类型。结论:FV Leiden基因突变的发生存在着地区,种族差异,新疆地区健康献血员和血栓患者FVLeiden基因突变发生率低,FV Leiden突变可能不是新疆地区人群静脉血栓(VT)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他克莫司(FK506)对肝移植患者T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CD28、CD152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表达的影响,探讨FK506对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健康对照组、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组及使用FK506治疗的肝移植患者组T细胞亚群及各亚群细胞表面CD28、CD152和ICOS的表达。结果 CD3^+T细胞总数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与疾病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4’T细胞数明显下降,CD8^+T细胞数明显增加;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CD28和ICOS的表达均显著降低,而CD152分子则均显著升高。结论 FK506对治疗组患者T细胞亚群平衡紊乱的迅速纠正有重要作用。通过抑制正性共刺激分子并同时促进负性共刺激分子表达,FK506可在T细胞免疫信号传导通路的上游阻断T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发挥了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凝血因子Ⅴ缺陷:血栓形成与出血转换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Ⅴ因子(FⅤ)是分子量为330KD的单链糖蛋白,与第Ⅷ因子(FⅧ)及铜蓝蛋白之间在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FⅤ参与凝血过程中凝血酶的生成,促进凝血,同时,活化的蛋白C(APC)通过灭活FⅤ来抑制凝血。FⅤ缺陷根据产生机制不同可导致对APC的抵抗(APCR)引起血栓病或遗传性FⅤ缺乏症,导致出血。目前已证实部分APCR和遗传性FⅤ缺乏症均存在分子缺陷。本文主要对FⅤ的结构、功能、活化蛋白C抵抗及遗传性FⅤ缺乏症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