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法复苏的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为培训教材,全院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为培训对象,从2006年1~12月进行系统培训,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培训前后2005年、2007年出生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结果: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005年为9.56%,2007年为3.83%,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1);②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2005年为87.34%,2007年为98.56%,培训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0.01);③新生儿窒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5年为86.71%,2007年为59.42%,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P<0.01);④新生儿窒息死亡率,2005年为10.13%,2007年为1.45%,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结论:新法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有效方法,熟练掌握复苏技术是关键所在,重视复苏后处理是减少及减轻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与效果的相关性,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与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生儿复苏教程》为培训资料,于2002年~2003年对全体产、儿科及相关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推广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采用回顾法对焦作市妇幼保健院2001年~2005年出生的693例窒息新生儿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培训前后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效果。结果:2001年活产新生儿1643例,新生儿窒息160例,复苏成功率95.00%,死亡率4.90‰。2004年活产新生儿1760例,新生儿窒息123例,复苏成功率99.19%,死亡率0.57‰。2005年活产新生儿1820例,新生儿窒息119例,复苏成功率99.16%,死亡率0.55‰。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后,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2001年与2004年相比,χ2=3.9,P<0.05,2001年与2005年相比,χ2=3.78,P<0.05,死亡率明显降低,2001年与2004年相比,χ2=6.0,P<0.05,2001年与2005年相比,χ2=6.25,P<0.05。且新生儿复苏培训与复苏效果显著相关。结论:加强参与复苏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复苏技术,并强调实习操作。加强产、儿科协作是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儿科合作新模式在围产医学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儿科合作的新旧模式对新生儿窒息率、围产儿死亡率及与围产有关疾病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死亡率及与围产有关疾病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新生儿死亡率旧合作模式组是7.2‰,新合作模式组是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525,P<0.05);新生儿窒息率旧合作模式组是11.7%,新合作模式组是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098,P<0.01);HIE发生率旧合作模式组是1.1%,新合作模式组是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1.187,P<0.01);围产儿死亡率及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生率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产、儿科合作新模式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起武  赵萍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2):5111-5112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下称高胆)的影响。方法:对418例窒息新生儿高胆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分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同期住院无窒息新生儿为对照组。对有皮肤黄疸的新生儿应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动态观察,结果接近高胆诊断标准时,测血清胆红素浓度及肝功能。结果:轻度窒息组(279例)、重度窒息组(139例)、无窒息组(4 827例)高胆发生率分别为17.20%、10.07%、59.29%,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792,P<0.01),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高胆发生率低于无窒息组;轻度窒息组与无窒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893,P<0.01),轻度窒息组高胆发生率低于无窒息组;重度窒息组与无窒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277,P<0.01),重度窒息组高胆发生率低于无窒息组;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93,P>0.05)。结论:轻度窒息、重度窒息新生儿高胆发生率均低于无窒息新生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开展新生儿复苏院内培训及复训模式,评价其培训效果。方法建立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落实产、儿科合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对新生儿窒息病例进行讨论,对院内培训后医护人员现场操作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新疆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 NRP)及院内培训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及死亡情况。结果①受训人员操作情况:实施院内培训前,初步复苏操作率为93%,其中65%的患儿初步复苏步骤不全面。正压人工通气、胸外按压及应当给予气管插管的患儿的操作正确率偏低。院内培训后,初步复苏操作率为90%,其中82%的患儿实施了完整的初步复苏操作。正压人工通气的操作率较院内培训前有明显上升。②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从2000年的5.75%降至2013年的3.2%,现场死亡率由2000年的2.5‰降至2013年的1.18‰。2004年底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 NRP)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重度窒息发生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异(χ2值分别为75.96、4.75,均P<0.05),但现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χ2=2.39,P>0.05)。接受院内培训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重度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83、3.68,均P<0.05),但现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Fisher P>0.05)。培训周期延长至1年,窒息的发生率及重度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χ2值分别为1.07、0.51,均P>0.05),现场死亡率亦无统计学差异(χ2=0.81,P>0.05)。结论通过建立院内新生儿复苏培训,可促进综合医院科室间的协调,提高了受训人员的操作水平,提高了Apgar评分为0~1分患儿的抢救水平,降低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窒息规范化复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新生儿复苏技术与复苏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生儿复苏教程》为培训资料,于2001~2002年对全体产、儿科及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推广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对2000~2003年产科分娩的新生儿窒息和复苏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比较分析培训前后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效果。【结果】2000年活产新生儿476人,新生儿窒息109例,复苏成功率91.74%,死亡率18.91‰;2003年活产新生儿868人,新生儿窒息150例,复苏成功率98.0%,死亡率3.46‰;培训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后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χ~2=5.59,P<0.05),死亡率明显降低(χ~2=8.29,P<0.01)。【结论】提高复苏技术,加强产、儿科协作是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探讨其与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以海南某医院2005~2009年全部产科分娩病历为样本,分析新生儿体重变化及新生儿结局。结果:近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值为(3 144.36 g±516.47)g,足月单胎出生体重平均值为(3 222.1 3 g±411.74)g,5年间不同年份相比较,出生体重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F=1.321,P=0.26),5年低出生体重儿总数195例(8.1%),正常体重儿2 125例(87.8%),巨大胎儿99例(4.1%)。5年来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胎儿的发生率保持平衡,无统计学差异(2χ=13.34,P=0.10)。低出生体重儿的1 m in窒息率与5 m in窒息率、新生儿死亡率均高于正常体重儿与巨大胎儿(2χ=26.45,P<0.05),正常体重儿与巨大胎儿之间1 m in窒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χ=2.79,P=0.10),5 m in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χ=2.39,P=0.15),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χ=0.42,P=0.50)。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平衡,低出生体重是导致新生儿窒息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着力于提高孕周,防止早产,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新生儿复苏管理模式及其在落实新生儿复苏指南中的作用。方法:成立有医疗行政管理人员参加的医院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规范新生儿复苏培训,制定复苏人员考核和上岗前资格认可制度。比较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所属3所镇级医院加强医院复苏管理前后新生儿复苏的规范操作、复苏用药、窒息发生率及转归情况。结果:加强医院复苏管理前新生儿窒息年发生率为3.48%,加强医院复苏管理后第1年和第2年新生儿窒息年发生率分别为2.34%和2.13%,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强医院复苏管理前后,规范复苏率分别为57.65%、71.25%和82.53%,逐年增加,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强医院复苏管理后复苏用药减少,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物情况逐年减少,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行政干预下规范复苏培训和考核制度的医院复苏管理模式,是落实新生儿复苏指南的重要手段,是基层医院易于操作的提高新生儿复苏质量的有效方法,值得在镇级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新法复苏不同时期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7月该院出生的新生儿,应用新复苏方法抢救,同时不断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根据新生儿出生先后分为前期组(2007年7月~2008年7月),后期组(2008年8月~2009年7月),观察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窒息死亡率,并对比其中的差异。结果:后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3.75%)、窒息死亡率(2.63%)均低于前期组(7.03%、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应用新生儿新法复苏术并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对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全市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中如何采取持续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培训效果,为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5版为基础,案例引导结合复苏技术的理论及操作关键点制定复苏演练流程。以医院为单位进行培训及操作演练,组成产儿合作参赛团队参加每年度全市新生儿复苏技能操作模拟竞赛。根据实施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的不同方式分为两个阶段,前5年(2005-2009年)和后5年(2010-2014年),并对培训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培训第1年和第5年新生儿复苏技能考核,操作的规范率由74.07%上升到92.59%,新生儿复苏关键技术的规范性得到明显提高。产儿合作由77.78%上升到100.00%(χ~2=18.65,P=0.00)、胎粪吸引由29.63%上升到88.89%(χ~2=19.64,P=0.00)、ABCD复苏顺序由62.96%上升到92.59%(χ~2=6.86,P=0.01)、气管插管由70.37%上升到92.59%(χ~2=4.42,P=0.04),肾上腺素的应用由70.37%上升到92.59%(χ~2=4.42,P=0.04)。2014年与2005年相比,中山市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死亡率及病死率分别下降48.98%、75.23%、25.77%。前后5年对比:窒息发生率由2.01%下降到1.26%(χ~2=477.18,P=0.00);窒息死亡率由0.72‰下降到0.33‰(χ~2=39.35,P=0.00);窒息病死率由3.57%下降到2.65%(χ~2=6.00,P=0.01)。结论案例引导培训演练、操作模拟竞赛巩固知识技能可有效调动围产工作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复苏知识技能掌握的规范性,促进产儿合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用于新生儿窒息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和2014年6月-2016年5月该院分娩的足月活产新生儿10 220例和11 959例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新生儿窒息复苏,观察组给予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对比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窒息患儿病死率以及复苏后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及窒息患儿病死率分别为1.8%、97.2%及1.4%,对照组为2.2%、84.5%及3.6%,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的窒息患儿复苏后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可快速地让患儿建立有效自主呼吸,改善缺氧状态,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工作对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为探索新生儿复苏培训长效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6年衡阳市所有县级及以上助产机构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工作情况,分析培训、督导及新生儿窒息病例评审等情况。结果 2011-2016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3.10%下降至1.85%(χ2=182.21,P0.001),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由162.99/10万下降至30.99/10万(χ2=51.27,P0.001),发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加强了操作技能培训,增加产儿科合作,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上海市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效果,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改善新生儿的生存结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在上海市接产医院出生的新生儿窒息、死亡的情况。结果:①2005~2010年围产儿死亡率为5.04‰,新生儿死亡率为1.60‰;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56%,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为9.32‰。②后三年(2008~2010年)与前三年(2005~2007年)相比较,围产儿死亡率显著低于前三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非本市户籍者的新生儿死亡率及窒息死亡率均较前三年显著下降(P<0.05)。③产科医生、助产士的培训覆盖率和在实际参与窒息复苏抢救的应用中均高于新生儿科和儿科医生。结论:通过全覆盖规范培训所有与分娩相关的医务人员,可显著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及因新生儿窒息所导致的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展助产士核心能力培训对提升助产士专科技能的效果。方法按《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中助产士核心能力培训模块的要求,将我院产科助产士按其能力进行分级,(N1N3级)。成立助产士核心能力培训小组,确定培训内容及目标。培训方式采取集体培训法、建立《助产士核心能力培训登记本》、实行导师制培训、鼓励自学、书写护理个案或心得体会。比较助产士培训前、后使用催产素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尿潴留、会阴侧切发生率。比较孕产妇对助产士操作技能的满意度的改变。结果实施助产士核心能力培训后,初产妇的会阴侧切率、使用催产素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孕产妇对助产士专科技能的满意度较培训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助产士核心能力培训能提升助产士的专科技能。  相似文献   

15.
陈萍 《中国妇幼保健》2011,(19):2937-2938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方法: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957例新生儿于入院时进行血糖筛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7例新生儿中,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76例,总发生率为7.94%。早产儿低血糖36例,发生率为21.05%;足月儿低血糖37例,发生率为4.96%;过期产儿低血糖3例,发生率为7.5%。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49.17,P<0.01)。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39例,发生率为21.08%;巨大儿低血糖8例,发生率为12.90%;正常出生体重儿低血糖29例,发生率为4.08%。前两者与后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χ=60.39,P<0.01;2χ=9.72,P<0.01)。结论:新生儿低血糖的治疗关键在于预防,对存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窒息、感染等低血糖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均应严密监测血糖,且对新生儿实行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以预防及早期发现低血糖,及时治疗,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出现,防止对新生儿造成危害,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基层推广"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的方法。方法 1选取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高的山区县和川区县各一个作为研究地区,选择经济基础相当的山、川区县各一个作为对照地区;2采取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地区和对照地区进行调查;3对两个地区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产儿科、麻醉科医护人员统一进行规范化"新生儿复苏"培训,培训后完成理论和操作考核;4对研究地区采取驻县专家蹲点的形式,定期深入助产机构,对业务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技术现场培训,对制度的建立进行督导,对照地区无上述措施。结果 1培训后业务人员知识知晓率(t=6.223,P=0.000)及复苏流程操作的掌握程度(t=6.538,P=0.000)与培训前相比明显提高。半年后,研究地区业务人员知识知晓率(t=1.848,P=0.076)及复苏流程操作(t=1.364,P=0.185)保持较好,对照地区业务人员知识知晓率(t=7.41,P=0.000)及复苏流程操作(t=13.82,P=0.000)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研究地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2.07%下降至1.48%(χ2=7.41,P=0.006),窒息死亡率由164.43/10万下降至54.63/10万(χ2=4.03,P=0.0447);对照地区上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3研究地区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复苏设备配备齐全,建立了院内新生儿复苏制度,对照地区部分机构手术室设备不全,尚未建立院内新生儿复苏制度。结论采取驻县专家蹲点的形式,有助于基层人员新生儿复苏技能的提高,促进院内新生儿复苏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肖相云  李氏天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828-4829
目的:探讨脐带绕颈产妇的分娩方式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7月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和大新县人民医院分娩产妇的资料进行统计,比较脐带绕颈的分娩方式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结果:脐带绕颈产妇的发生率为14.62%(943/6 450),943例脐带绕颈产妇中,剖宫产661例,剖宫产率为70.10%;对照组剖宫产305例,剖宫产率为32.11%,两组剖宫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 267.32,P<0.01)。脐带绕颈产妇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为7.11%(47/661),阴道产新生儿窒息率为6.03%(17/2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05)。结论:脐带绕颈产妇剖宫产与阴道产分娩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差异不明显,脐带绕颈不是剖宫产的唯一指征。  相似文献   

18.
臧贤玲  王珏  汤振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765-1766
目的:通过评价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效果,为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制度提供依据。方法:用分级培训方法,对辖区内助产医疗的相关医务人员作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统一培训,并进行测试和效果评价。结果:培训使医务人员复苏知识技能明显提高,不同机构和部门的测试成绩都有显著改善,培训前总体平均成绩为66.67分,培训后平均成绩为85.69,培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培训后各助产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培训前下降8.83%,复苏成功率提高16.33%,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下降30.77%。结论: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制度;医务人员复苏技能培训常态化,复训考核规范化,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高原地区及平原地区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妊娠结局情况的特点,比较高原地区及平原地区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妊娠结局的差异,为提高产科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西藏山南地区妇幼保健院(高原组)310例产妇及湖北省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妇幼保健院(平原组)302例产妇,对两组孕产妇的围产保健手册及住院病历资料进行登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5次以下产前检查率高原组高于平原组(χ2=192.284,P<0.05);初次产检孕周高原组晚于平原组(χ2=519.388,P<0.05);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及剖宫产发生率高原组均低于平原组(χ2值分别为13.477、99.652,均P<0.05).高原组剖宫产手术指征主要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横位(或臀位)、过期妊娠;平原组主要为胎儿窘迫、巨大胎儿、羊水过少.高原组足月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于平原组(t=8.672,P<0.05),高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平原组(χ2=4.414,P<0.05),早产发生率低于平原组(χ2=5.724,P<0.05),巨大胎儿发生率低于平原组(χ2=4.995,P<0.05),足月小于胎龄儿发生率高于平原组(χ2=6.15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原地区孕产妇产前保健意识薄弱,产检率低、初次产检时间较晚;高原地区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率及剖宫产发生率显著低于平原地区的孕产妇;高原地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平原地区,新生儿出生体重、早产发生率、巨大胎儿发生率均低于平原地区,足月小于胎龄儿发生率高于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20.
苯巴比妥在预防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及改善预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在预防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及改善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对出生时伴有窒息的新生儿在出生6h内给予苯巴比妥15~20mg/kg静脉注射,12h后给予维持量5mg/kg,每天分两次静脉注射,共3~5天,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惊厥发生率为12.70%,对照组惊厥发生率为45.2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惊厥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χ2=14.04,P<0.01)。治疗组死亡率3.18%,对照组死亡率19.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显著(χ2=7.3688,P<0.01)。结论:早期应用苯巴比妥可有效预防新生儿窒息后惊厥的发生,减轻脑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