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畸减数治疗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影响。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拔牙患者和非拔牙患者各30例,拍摄治疗前后锥形束CT,并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9.0软件,对颞下颌关节进行测量对比分析:髁状突长轴径、前后径及髁状突水平角;关节窝深度、宽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髁状突长度及高度。结果 2组的髁状突长轴径、前后径及髁状突水平角、关节窝深度及宽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髁状突长度及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减数治疗在标准直丝弓规范化治疗程序操作,虽然有大幅度移动牙齿位置改变咬合关系,但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在正畸过程中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佳  张娟  李泽奎  高平 《天津医药》2016,44(4):490-493
摘要: 目的 应用锥形束 CT (CBCT) 分析夜磨牙患者颞下颌关节 (TMJ) 的骨性结构特征。方法 30 例夜磨牙患者 (夜磨牙组) 和 30 例健康成年人 (对照组) 均在牙尖交错位进行 CBCT 扫描, 使用 Invivo5 软件对 2 组左、 右侧分别进行 TMJ 重建影像和如下相关项目测量。(1) 轴位测量。主要有髁状突前后径、 髁状突内外径、 髁状突水平角。(2) 矢状位测量。主要有关节窝深度、 关节结节斜度及关节上前后间隙。(3) 冠状位测量。髁状突受力角。结果 夜磨牙组和对照组组内左、 右侧 TMJ 各测量值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夜磨牙组与对照组在前后径、 内外径、 关节窝深度、 前间隙和受力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 夜磨牙组髁状突的前后径、 内外径减小, 前间隙、 关节窝深度、 受力角增大, 其余 TMJ 测量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夜磨牙患者双侧 TMJ 骨性结构基本对称; 髁突在关节窝位置无明显改变, 髁突前斜面吸收, 髁突有变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郭隽  曹菁  李程  李泽奎  高思文  张娟 《天津医药》2021,49(7):735-74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及MRI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经再定位咬合板(ARS)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差异,探讨ARS治疗TMD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将86例TMD患者根据是否接受ARS治疗分为ARS组(60例)和非ARS组(26例)。非ARS组使用肌功能训练6个月,ARS组在肌功能训练的配合下经ARS治疗6个月,分析2组TMD患者治疗前后的最大开口度(MMO)、关节弹响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颞下颌关节的CBCT三维数据,MRI测得的关节盘长度和盘-髁距离。对ARS组中20例和非ARS组中10例退行性关节病患者,分析其治疗前后CBCT所显示的髁突骨质的变化。结果与非ARS组比较,治疗后ARS组MMO增大,关节弹响和疼痛VAS评分降低(P<0.05);CBCT显示髁突水平角减小,关节前间隙变窄,关节后间隙增宽(P<0.05);关节上间隙,髁突前后径、内外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S组中20例退行性关节病患者经ARS治疗后髁突骨质得到明显改善,骨质评分较非ARS组降低(P<0.05)。MRI显示ARS组治疗前后关节盘长度未发生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成人功能性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对颞下颌关节变化的影像学影响.方法 选择2007~2010年就诊的成人功能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1例,用Helkimo指数检查及头颅侧位片测量矫治前后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例成人功能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经单纯正畸后头颅侧位片检查显示Co-x距减少、Co-y距增大、N-S-Ar角增大(P<0.05),髁突由矫正前的前位往后移至矫正后的关节窝正中关系位.结论 运用单纯正畸治疗的方法能使成人功能性Ⅲ类错(牙合)的髁状突位置后移,对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功能改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雷杰  肖遥△  罗茂璇 《天津医药》2021,49(5):520-524
摘要:目的 探讨稳定性[ ]板联合正畸对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安氏Ⅱ2类错[ ]女性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方法 选取15例伴TMD的安氏Ⅱ2错[ ]女性为试验组、15例安氏Ⅰ类错[ ]女性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稳定性[ ]板联合正畸治疗;通过锥型束CT分析对照组及试验组在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和结构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TMJ前间隙(Sa)、上间隙(Su)和内间隙(Sm)大于对照组,而后间隙(Sp)、髁突内外径(M-L)和髁突高度(Hc)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各阶段颞下颌关节测量结果显示,与T0期相比,T1期Sa减小,Su、Sp、髁突前后径(A-P)、M-L增大(P<0.05),而T2期Sa减小,Sp、A-P、M-L、Hc和关节窝深度(Hf)均增大(P<0.05);与T1期相比,T2期Su减小,而Hf相对增大(P<0.05);试验组T1、T2期髁突后移位占比均低于T0期(P<0.016 7)。结论 伴TMD的安氏Ⅱ2女性患者TMJ的位置和结构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稳定性[ ]板联合正畸治疗对该类患者有益,治疗后其关节前后间隙和髁突结构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下颌角倒置重建颞下颌关节在髁状突粉碎性骨折中应用的优、缺点,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对27例髁状突粉碎性骨折应用此方法进行关节重建修复并随访分析。结果对27例患者经过1-3年的随访,效果满意,均恢复了一定的关节功能,未发现关节强直。结论下颌角倒置重建颞下颌关节是治疗髁状突粉碎性骨折及预防关节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颞下颌关节脱位是比较常见的口腔科急诊病,其定义为指髁突脱出关节窝之外,超越了关节运动的正常限度,以至不能自行复回原位者。导致其脱位的原因多见于咀嚼肌紊乱或关节结构紊乱的患者,当出现了打哈欠,唱歌,吃大块食物、呕吐等时候,易出现颞下颌关节脱位,还有其它原因如口腔及咽喉治疗时间长、暴力操作、开口过度等等。依据髁突脱出的方向及位置,可分为前方脱位、后方脱位、上方脱位及侧方脱位,其中急性前脱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颞下颌关节脱位,而后三者多见于外伤所致。治疗上多采用复位法,分为口内及口外复位。下面采集了自2009年~2013年于辽宁省丹东东港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96例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进行复位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观察与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盘突结构改变与其临床症状间的关系,为TMD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4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口腔科就诊的TMD患者56例,分为单一症状组(疼痛、弹响、下颌功能障碍)12例、复合症状组(疼痛+弹响、疼痛+下颌功能障碍、弹响+下颌功能障碍、疼痛+弹响+下颌功能障碍)39例;正常对照组5例为无TMD临床症状因其他口腔治疗而就诊的患者。所有受试者经CBCT和MRI检查后,测量所有受试者左右侧颞下颌关节间隙、关节盘中带距离和关节盘后带角度,分析3组受试者的髁状突位置、关节盘位置的差异。结果 56例受试者自身左右侧关节间隙指数、关节盘中带距离和后带角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间隙指数与关节盘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组间多重比较显示,复合症状组间隙指数(-6.090±22.659)为3组中最低,关节盘中带距离[(4.519±3.505)mm]、关节盘后带角度[(46.330±34.277)°]为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Dolphin软件分析自锁托槽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10例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 其中男48例, 女62例, 年龄(12.21±1.0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正治疗, 矫正前后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CBCT), 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定点测量, 分析患者矫正前、矫正两年后颞下颌关节变化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后, 轴状面的左侧髁突内外径(16.42±0.43)mm、右侧髁突内外径(16.10±0.88)mm、左侧前后径(8.62±0.80)mm、右侧前后径(8.96±1.19)mm、左侧颞下颌关节半径(49.36±1.25)mm、右侧颞下颌关节半径(49.06±1.20)mm、左侧髁突高度(3.44±0.23)mm、右侧髁突高度(3.85±0.30)mm均大于矫正前(t=2.151、2.350、6.914、3.250、2.393、2.188、1.984、9.354, 均P<0.05);矫正后,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与牙合创伤症的调磨的疗效。方法 6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针灸理疗)30例和观察者(牙合创伤症的调磨加局部理疗)30例,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运动,患者满意率及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经临床疗效观察发现,治疗后观察组的下颌关节运动好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却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病变的实质是退行性变。而退行性关节病与组织所受的负荷异常密切相关。颞下颌关节是负重关节,其负重主要来自于咬合功能相关咀嚼肌的收缩。渐进性咬合紊乱导致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改建异常的结果。牙合创伤症造成渐进性咬合关系紊乱,是造成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正确的调磨,恢复或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正畸治疗内倾型深覆伴颞下颌关节病的效果。方法:对10例内倾型深覆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采用平面导板、直丝弓固定矫治器矫治,并通过临床检查及头影测量分析,评判其效果。结果:10例患者治愈7例,好转3例。头影测量显示:治疗前后代表髁突位置的值平均改变1.49mm,B点位置平均前移3.02mm,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正畸治疗内倾型深覆伴颞下颌关节病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何予敏  汪建中 《江西医药》2007,42(4):367-368
颞下颌关节是人体内唯一保持较强终身改建能力的负重关节,关节表面的形态和内部构造是影响关节运动效能的重要因素.而髁突软骨是下颌骨重要的生长区,对颞下颌关节各种力起到有效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3.
颞下颌关节脱臼的治疗护理体会福建省立医院口腔科朱宗琴,陈渊祥颞下颌关节是由下颌支的上端为髁突部与颞骨的下颌窝构成关节,主要有咀嚼、语言、吞咽、表情等功能。颞下颌关节脱臼是指下颌骨髁状突超越正常运动限度,脱出关节凹,越过关节结节,而不能自行复位者,我科...  相似文献   

14.
髁状突滑出关节窝以外,超越了关节运动正常限度,以致不能自行复回原位者称为颞下颌关节脱位.主要表现为:张口、流涎、下颌不能闭合,多表现为面部表情不自然,有时为滞呆相,本疾病为常见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外伤、过度张口等因素引起.对精神病人及脑血管疾病患者易于漏诊、误诊.本文对18例颞下颌关节脱位误诊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MRI比较再定位咬合板治疗可复性关节盘移位前后的影像学改变,探讨再定位咬合板的疗效。材料与方法:收集可复性关节盘移位患者11例(16侧患病关节),经临床检查和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使用上颌再定位咬合板进行诱导治疗。治疗结束后依据症状改变评价治疗效果,进行MRI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关节盘在开口位和闭口位上的位置和形态变化等。结果:①治疗后患者的关节症状消失(6例)或明显缓解(4例);②治疗前患病关节闭口位时关节盘在髁状突前方,关节结节前下方,开口位时,关节盘回到关节窝正常位置,关节盘可变形伸长,后带膨大,信号基本正常;③治疗后9侧患病关节关节盘后带位于髁突顶部,盘分界线与髁突十二点位垂线形成的夹角在前后10°之内,恢复正常盘-髁关系。结论:上颌再定位咬合板结合临床影像学可有效协助前移位关节盘复位;消除因关节盘前移位所致的关节弹响;缓解关节疼痛症状。治疗后患者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均趋于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秦波  王小玲  徐卫华 《贵州医药》2016,(12):1252-1254
目的 观察大鼠下颌持续功能前导后髁突软骨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表达,探讨Runx2在大鼠下颌前导后髁突软骨不同部位改建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40只35 D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20只,实验组大鼠24 h戴自制功能性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对照组不做处理,在试验后第3、7、14、28天时每组处死大鼠5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髁突软骨中Runx2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Runx2的表达在实验后第7、14、28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髁突后部区域Runx2的表达与前部和中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unx2可能参与了下颌骨髁状突骨改建过程;下颌前导后髁突软骨不同部位软骨的改建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在颞下颌关节盘移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46例(共92侧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动态扫描,观察患者颞下颌关节MRI斜冠状位、斜矢状位图像,并分析张闭口位关节盘的形态及位置变化情况。结果 92例关节中34个关节盘形态、位置和信号正常;58个关节盘移位,其中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30个,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22个,外侧移位2个,内侧移位4个;MRI主要表现为关节盘形态不规则,呈伸长型、折叠型等改变,伴髁突运动异常10例,合并关节积液9例。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颞下颌关节盘的结构、位置及盘突关系改变情况,可为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折类型特点与分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颞下颌关节强直(TMJA)的髁突骨折类型及病程特点,探讨各分类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31例42侧创伤性TMJA,按Sawhney分类分成4型.Ⅰ型和Ⅱ型强直分别行关节松解和融合骨切除术 关节盘复位术,Ⅲ型和Ⅳ型强直分别行全关节切除和全关节扩大切除术 颞肌筋膜瓣衬垫术、选择性下颌支后缘垂直骨牵引及颏成形术.术后复查9~54个月(平均30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回顾调查引起强直的髁突骨折类型和强直发生的过程.手术与CT及MRI对照观察早期骨化部位、关节盘移位和关节残余运动方式.结果 创伤性TMJA均继发于髁突矢状和粉碎性骨折,且关节盘发生移位者.Ⅰ型(纤维型)强直通常出现在伤后4~5个月,平均张口度18.3mm.术中探及的关节盘全部发生移位,早期强直骨化发生在无关节盘区域.随诊期内,2例(6.45%)复发,其他患者张口度均稳定维持在30mm以上.结论 髁实矢状和粉碎性骨折是最容易导致关节强直的骨折类型.关节盘移位是强直形成的重要因素.早期手术可以复位关节盘,避免后期强直时必须切除全关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I技术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分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拍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开闭口位MRI图像,显示关节盘的形态和位置,结合临床检查对颞下颌关节病进行分类诊断。结果 8例患者中有关节盘移位者5例,诊断可复性关节盘移位3例,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2例,咀嚼肌紊乱病2例。结论 MRI技术可清晰显示关节盘的形态和位置,应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分类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矫治髁状突肿瘤及类肿瘤所致的下颌偏颌畸形的外科方法,以改善患者的面容及重建其<牙,合>功能.方法 对6例患者应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包括术前颌骨曲面断层片、X线头影测量分析、模型外科,术中髁状突肿瘤切除、颞下颂关节重建、正颌外科手术,术后颌问牵引、结扎及正畸治疗等.结果 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5~2.5年,患者面容恢复,<牙,合>关系协调,稳定,上、下颌中线协调,无明显复发及关节不适.结论 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对髁状突肿瘤及类肿瘤致下颌偏颌畸形患者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