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膀胱癌复发检测中的价值。方法: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者钬激光切除术后患者49例,分别采用膀胱镜、FISH技术和尿脱落细胞学方法检测膀胱癌复发情况。结果:检测结果发现,膀胱癌术后复发31例。FISH技术、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膀胱癌复发诊断的特异性均为100%。FISH技术检测敏感性为83.9%,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的敏感性(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SH技术较细胞学检测对诊断膀胱癌复发更为有效,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及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65.6%,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仅1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膀胱癌与非膀胱肿瘤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与膀胱肿瘤的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尿细胞学检查。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敏感性较高,可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22(NMP22)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40例疑似膀胱癌的住院患者的尿标本,分别采用ELISA法测定NMP22、HE染色及安必平全自动液基细胞沉降式制片染色(LBP,巴氏染色)查找癌细胞。以膀胱镜检病理或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将其分为膀胱癌组和泌尿系良性疾病组。结果膀胱癌组尿NMP22的含量明显高于泌尿系良性疾病组(P<0.05)。NMP22对膀胱癌的敏感性优于尿细胞学检查(P<0.01)。NMP22、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两者联合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较单独尿细胞学检查敏感性升高(P<0.01)。结论NMP22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可作为膀胱癌诊断的良好指标,NMP22、尿脱落细胞学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膀胱癌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NMP22)、膀胱肿瘤抗原(BTAstat)和B超联合检查在膀胱肿瘤诊断和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90例怀疑膀胱肿瘤以及膀胱癌术后随访的患者,均在预约膀胱镜检查前行尿NMP22、BTAstat和经腹B超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评价NMP22、BTAstat和B超联合检查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作用。结果:90例中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41例,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患者49例,NMP22、BTAstat和经腹B超检查3者联合诊断膀胱肿瘤的敏感性为92.7%,与膀胱镜(9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联合检测膀胱肿瘤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5%、79.1%、91.2%。结论:NMP22、BTAstat和B超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膀胱肿瘤早期诊断的能力,可部分替代膀胱镜检。  相似文献   

5.
膀胱癌和输尿管癌在我国是泌尿系统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膀胱癌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尿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及MRI、膀胱尿道镜检加组织活检。膀胱尿道镜检加组织活检目前被作为膀胱癌诊断的“金标准”,但该方法有一定创伤性,且对于原位癌、扁平癌以及早期肿瘤诊断灵敏度较低。对于膀胱癌远处转移与输尿管癌尚缺乏高特异性与高灵敏度的诊断方法。膀胱癌治疗方法主要有经尿道切除、放化疗及卡介苗膀胱内灌注治疗,经尿道切除适合于表浅肿瘤,且术后复发率高,放化疗及卡介苗膀胱内灌注治疗均有较大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组织和尿脱落细胞中微小染色体支持蛋白5(Mcm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70例膀胱肿瘤患者(G125例,G227例,G318例;TisT147例,T2~T423例)、4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尿脱落细胞中Mcm5的表达;并对癌患者肿瘤组织Mcm5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行尿细胞学检查。结果:膀胱肿瘤组织标本中Mcm5阳性率为98.5%(67/68),Mcm5表达量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Mcm5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不相关(P>0.05),但相对表达量在各病理分级、各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脱落细胞中Mcm5检测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87.1%)明显高于尿细胞学检查(48.6%,P<0.05);正常对照组和泌尿系良性疾病组中Mcm5阳性表达率为10.0%,低于膀胱癌组(P<0.05)。结论:RTPCR方法检测尿脱落细胞中Mcm5表达是一种敏感、特异的膀胱癌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目前在国外已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但在国内尚未应用于临床,同时缺乏膀胱癌早期诊断价值的相关资料。文中评估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在膀胱癌复发检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58例,分别采用膀胱镜、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和尿脱落细胞学方法检测膀胱癌复发,并进行独立对比分析。结果对患者的检测结果发现,41例患者确诊为膀胱癌术后复发。荧光原位杂交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诊断膀胱癌复发特异性均为10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敏感性为62.1%,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敏感性的31.0%,P<0.05。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的病例中,17例为G3级肿瘤,12例为G2级肿瘤,7例为G1级肿瘤;相比之下,尿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发现,15例为G3级肿瘤,3例为G2级肿瘤,无G1级肿瘤阳性病例。结论 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法较细胞学检测对检测膀胱癌复发更为有效,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尿沉渣RUNX3基因甲基化检测联合B超检查在膀胱癌随访中的作用。方法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对50例初发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术后2年内,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复查1次,行膀胱B超检查、尿沉渣RUNX3基因甲基化检测、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及膀胱镜检查。结果50例患者膀胱镜检查并活检发现肿瘤复发28人次,联合膀胱B超检查、尿沉渣RUNX3基因甲基化检测的联合检测法诊断膀胱癌复发的灵敏度92.86%,特异度91.62%,Youden指数0.8448,阴性预测值高达99.35%。结论膀胱B超检查联合尿沉渣RUNX3基因甲基化检测膀胱癌复发,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阴性预测值高。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 8 5例有血尿或膀胱刺激症状需要行膀胱镜检查的病人 ,同时行尿核基质蛋白 (Nuclearmetrixprotein2 2 ,NMP2 2 )和细胞学检查 ,比较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85例中男 65例 ,女 2 0例。年龄 17~ 84岁 ,平均 5 1岁。病人既往均无膀胱肿瘤史 ,近期由于血尿、膀胱刺激症状、B超发现膀胱占位等需行膀胱镜检查。均于镜检前收集病人新鲜自排尿约 80ml ,分别行NMP2 2和脱落细胞学检查。以膀胱镜和活检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NMP2 2检测 :ELISA法 (美国Matritech公司 )。尿脱落细胞…  相似文献   

10.
尿Survivi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检测尿Survivin蛋白、尿核基质蛋白(Nmp22)、尿脱落细胞学检查3种无创方法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4例患者分成2组,BTCC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进行测定。结果:尿Survivin蛋白、尿Nmp22、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BTCC的敏感性分剐为93%、76.74%和27.91%;特异性分剐为95.12%、80.50%和100%。结论:尿Survivin蛋白检测BT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大于尿Nmp22,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能早期诊断膀胱肿瘤且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的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检测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非介入性方法诊断膀胱癌。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试验(FQ-PCR)和细胞学方法,对3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肿瘤组)、20例膀胱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晨尿脱落细胞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肿瘤组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以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FQ-PCR法检测肿瘤组患者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74.4%(29/39),显著高于尿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30.8%(12/39);G1、G2、G3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自排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66.7%、77.3%和75%,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中仅1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FQ-PCR法检测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操作简便,特异、敏感,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膀胱癌尿脱落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膀胱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临床上对膀胱癌的诊断和术后监测主要依靠细胞学、膀胱镜和随机活检等常规检查手段。利用尿脱落细胞对膀胱癌进行无创性检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就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单克隆抗体检测、DNA含量测定、染色体标志物以及基因标志物水平等方法对膀胱癌研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王世先  惠长 《医学综述》2005,11(7):621-623
膀胱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做出正确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膀胱癌中,90%以上是移行细胞癌(TCC),超过70%的TCC在治疗后复发,复发肿瘤中约30%出现恶性度增加。目前,用于膀胱癌诊断、监测的传统手段是尿液分析、膀胱镜和尿细胞学检查。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尿液分析缺乏特异性、敏感性;膀胱镜检查并做组织活检是膀胱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尿脱落细胞检查是发现泌尿系肿瘤的可靠方法,尤其是膀胱低分化癌,尿细胞诊断的准确率很高,甚至可达98%。因而,尿细胞检查不但方法简便,受检者不受痛苦,而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膀胱癌的分化程度与患者予后有密切关系,是选择治疗方法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所以尿细胞检查不仅需要作出有无肿瘤的诊断,而且需要区分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本文通过病理组织学与尿细胞学的对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Technique,FISH)在诊断膀胱肿瘤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运用随机引物法标记第3号、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对66例疑似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并行膀胱镜活检或手术后病检,确诊是否患有膀胱肿瘤及其分期、分级,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杲:FISH技术诊断膀胱肿瘤的灵敏度为72.4%,特异性为62.5%,58例确诊的膀胱肿瘤患者中,第3、7号染色体变异率分别为67.24%(39/58)、68.96%(40/58),畸变程度与膀胱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性(P〈0.05),但与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尿脱落细胞学的灵敏度为13.79%(8/58),特异性100%。结论:运用FISH技术诊断膀胱肿瘤是一种无创、有效的诊断技术,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在特异性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创早期诊断膀胱癌的有效方法:对膀胱癌患者进行尿液中膀胱肿瘤抗原(BTA)测定与分析。方法:对64例膀胱癌及28例非膀胱癌患者的尿进行BTA测定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似然比。结果:BTA测定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06%、893%、902%、85及01;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这些指标分别为469%、929%、609%、66及057。BTA测定的敏感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指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似然比高于脱落细胞学检查,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在二者也无差异性(P>005)。BTA敏感度随肿瘤的分级、分期的增高而呈升高趋势,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A测定是无创、快速诊断及监测膀胱癌的方法,有较高的敏感度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与尿脱落细胞学技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检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及9p21区带探针对7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30例正常对照尿液中的脱落细胞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研究,并同时对所有标本做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 细胞学检查对于Ta 期、T1期及T2~T4期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35.5%(11/31)、54.1%(13/24)及69.6%(16/23),总敏感性为51.3%.FISH对于TTa期、T1期及T2~T4期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64.5%(20/31)、87.5%(21/24)及95.7%(22/23),总敏感性为80.8%.对于T1期肿瘤(P=0.047)、T2~T4期肿瘤(P=0.023)、GⅡ(P=0.004)、GⅢ(P=0.002)以及所有肿瘤总体(P=0.001),FISH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和FISH的特异性分别为96.6%和93.3%(P=0.612).结论 FISH用于检测膀胱癌的敏感性高于细胞学检查,而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FISH技术能明显改进膀胱癌的诊断,对于膀胱癌的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尿核基蛋白22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核基蛋白22(NMP2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定量分析16例膀胱移行上皮癌(TCC)、14例TCC术后随访患者和12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的尿NMP22含量,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设定NMP22的临界值为10U/ml。结果:16例膀胱移行癌患者、14例膀胱癌术后随访患者和12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的尿NMP22中位值分别为31.65、5.41和6.74U/ml,前者与后两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以10U/ml为界值,尿NMP22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为93.7%,特异性为69.2%,阴性预测值为94.7%,准确性为78.6%。同期尿细胞学的敏感性为31.3%,特异性100%,阴性预测值为70.2%。结论:与脱落细胞学比较,尿NMP22测定有更高的敏感性,是一种较理想的早期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指标,对预后判断亦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是早期诊断膀胱癌的有效方法:对膀胱癌患者进行尿液中膀胱肿瘤抗原(BTA)测定与分析。方法:对64例膀胱癌及28例非膀胱癌患者的尿进行BTA测定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似然比。结果:BTA测定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0.6%,89.3%,90.2%,8.5及0.1,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这些指标分别为46.9%、92.9%、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输尿管癌36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2a来收治的36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术前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B超检查、CT扫描、静脉尿路造影、膀胱镜检查及逆行尿路造影。30例行患侧肾输尿管和膀胱袖状切除术,其余6例行其他手术方式,术后均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获随访33例。结果 尿脱落细胞阳性率为52.4%,B超检查及CT扫描阳性率分别为71.0%和93.1%,36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移行细胞癌,13例术后再发膀胱癌。结论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简便低廉、是较好的定性诊断方法,CT扫描是重要的定位诊断方法,各种检查方法有相互补充的作用、肾、输尿管和膀胱袖状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患的邓原形与肿瘤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DNA的倍体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