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凤华  张兰  李志辉  宋维贤 《眼科》2002,11(3):144-146
目的:分析人工晶状体取出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对30例30只眼人工晶状体取出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例为外伤性白内障;7例为老年性白内障,1例为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白内障,1例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1例为先天性白内障,结果: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原因为人工晶状体脱位,人工晶状体夹持,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大泡性角膜病变,顽固性角素膜炎,继发青光眼等。主要采用虹膜粘连分开,瞳孔成形,人工晶状体重新固定或更换,人工晶状体取出联合玻璃体切除。玻璃体多膜联合手术,睫状体光凝术等,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某些严重并发症,取出人工晶状体可在一定程度挽救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人工晶状体摘出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民  罗清礼  廖咏川 《眼科新进展》2007,27(2):127-128,131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原因、方法及预后.为临床合理选择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适应证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对我科1997年1个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1例(31眼)人工晶状体取出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31眼)人工晶体取出病例中,前房型人工晶状体2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29眼。人工晶状体取出原因包括:人工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22眼,大泡性角膜病变3眼,眼球破裂伤致人工晶状体襻断裂或人工晶状体部分脱出眼外2眼,人工晶状体度数错误2眼,视网膜脱离和慢性葡萄膜炎各1眼。手术方法:单纯人工晶状体取出12眼,人工晶状体置换19眼。手术方式:人工晶状体直接取出或玻璃体切割术取出,联合前段玻璃切割、瞳孔膜或后发性白内障切除。术后绝大多数眼的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手术并发症包括:视网膜脱离、前房积血及前房玻璃体积血各1眼。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各种并发症是导致人工晶状体取出的直接原因,尤其是人工晶状体偏中心或脱位。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和精确测量人工晶状体度数是避免人工晶状体取出的根本措施。[眼科新进展2007;27(2):127-128,131]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10月~2005年11月接诊11例(11只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老年性白内障9只眼,均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其中1只眼后囊膜破裂。外伤性白内障2只眼,1只眼后囊膜破裂植入悬吊型人工晶状体,1只眼为玻璃体切除术后,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时间: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为术后1~48月,外伤者分别为术后36~48月。对6只眼裂孔较小未出现明显PVR的患者行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冷凝裂孔,巩膜外环扎加外垫压。5只眼作玻璃体切除术,其中1只眼联合环扎术,4只眼注入硅油,2只眼取出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随访2月~5年,视网膜均复位。结论对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应散瞳详细查找裂孔,并根据裂孔大小、数量及PVR程度分别采用外路和内路手术,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临床疗效。方法眼外伤、白内障手术中并发症和马凡综合征及不明原因所造成的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患者27例(29只眼),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不同的手术方式取出晶状体,包括标准睫状体扁平部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术、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术、玻璃体切除联合应用全氟化碳液体角膜缘切口取出晶状体术等。结果29只眼脱位于玻璃体腔之晶状体均被成功地取出,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8只眼矫正视力恢复至≥0.3,7只眼继发性青光眼,手术后除1只眼需局部用降眼压药外,眼压均得到控制;6只眼伴有视网膜脱离者,联合视网膜复位手术,使其复位成功;10只眼同期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29只眼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脱位于玻璃体腔之晶状体如果长期存留将会产生多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高眼压和炎症反应得到基本控制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情况,应用玻璃切除手术联合不同的手术方式,尽早及时地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之晶状体,对视功能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改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13例(13眼)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施行在角巩膜隧道口内结扎人工晶状体袢缝线。随访3月,观察临床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13眼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的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用于严重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安全有效,避免结膜巩膜破碎及线结外露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19只眼)人工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均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同时行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结果所有患眼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且并发症少,效果满意。结论玻璃体手术是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同时行缝线固定术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19只眼)人工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均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同时行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结果所有患眼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且并发症少,效果满意。结论玻璃体手术是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同时行缝线固定术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再次手术干预的原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需手术干预的35例3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人工晶状体再次手术干预的原因包括人工晶状体异位、视网膜脱离、大泡性角膜病变、眼内炎、青光眼及屈光因素。手术干预的方式包括单纯人工晶状体取出、人工晶状体复位、人工晶状体置换、人工晶状体取出联合玻璃体切割、人工晶状体取出联合角膜移植等。术后视力恢复≥0.5者6眼,0.12~0.4者13眼。30眼视力改善。再次手术干预本身未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人工晶状体再次手术干预的预后取决于术前病变及并发症的性质。熟练的手术技巧及严格掌握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适应证可以大大避免再次手术干预,适宜的人工晶状体置换能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原因,探讨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18只眼)人工晶状体取出的病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2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人工晶状体取出原因:视网膜脱离7只眼,人工晶状体脱位5只眼,大泡性角膜病变2只眼,继发性青光眼1只眼,人工晶状体度数错误2只眼,眼内炎1只眼。15只眼人工晶状顺利取出,2只眼调整晶状体位置,1只眼由于与眼内组织粘边较重,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分取出,断襻残留。随访4个月~2年,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由人工晶状体植入所引起的某些严重并发症是导致人工晶状体取出的直接原因。一旦发现应及早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取出人工晶状体,取出人工晶状体可在很大程度上挽救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赵晓辉  邢怡桥  陈樱 《眼科》2005,14(4):247-248
目的探讨一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的临床疗效。设计回顾性、非对照研究。研究对象54例(54眼)人工晶状体眼(EOL2E+IOL45眼,PHACO+IOL9眼)RD患者。方法均采用一期玻璃体切除术。其中12眼行硅油填充,其余42眼行C3F8填充,术中同时取出人工晶状体者14眼。术后随访6~18个月。主要指标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结果一期玻璃体切除术中发现新裂孔17跟(31.48%),视网膜最终完全复位48眼(88.89%),部分复位4眼(7.41%),未复位2眼(3.70%),后者系严重PVR所致,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对人工晶状体眼RD行一期玻璃体切除术,可提高患眼视功能,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无晶状体眼的硅油取出与人工晶状体植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的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对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41例(41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1眼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20眼行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缝线固定术,分别对术前术后的视力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基本相同,而缝线固定的后房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稍低于术前矫正视力(P<0.05)。结论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硅油取出与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晶体取出六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因严重并发症而取出入工晶体者,国外已多有报道。国内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起步较晚,有关报告尚未见正式发表。但由于取出人工晶体本身的严重性和对眼球的破坏性,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将所遇6例人工晶体取出病例报告如下,并对取出原因及后果作一讨论。临床资料所有6例均为PMMA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水后,男5例,女1例,年龄34~68岁,平均58.5岁。术前4例为老年性白内障,2例为外伤性白内障,其中1例为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6例全部伴有术中后囊膜破裂,其中2例手术超过3小时。人工晶体取出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对202例(202只眼)过熟期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开罐式截囊106只眼,信封式截囊81只眼,连续环形撕囊15只眼。123只眼采用双手压迫式娩核,其余患眼采用晶状体套圈娩核。除12只眼因术中玻璃体脱出未植入人工晶状体外,其余患者均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59.9%患者术后视力≥0.5。信封式截囊及套圈娩核造成晶状体悬韧带断裂及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更少。结论:对于皮质完全液化的过熟期白内障宜采用信封式截囊,伴晶状体悬韧带松驰的过熟期白内障套圈娩核较双手压迫式娩核有效及安全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硅油眼硅油取出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Ⅰ-OL)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无晶状体硅油眼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5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0只眼行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26只眼行非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缝线同定术,分别对术前术后的视力、散光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观察,所有术眼切口完全闭合,未发现晶状体移位,术后出血及眼压升高均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无晶状体硅油眼硅油取出与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效果及术式选择.方法:先天性白内障65例(65眼),3岁内一期植入后房型IOL 39例;二期3岁后植入后房型IOL 26例.结果:一期植入者脱盲率95%,脱残率67%;二期植入者脱盲率96%,脱残率69%,两者问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IOL前膜、后囊混浊,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只要掌握好手术时机,应努力争取行一期植入术.  相似文献   

16.
万超  赵宁  刘宁宁  才娜  陈蕾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094-2096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或睫状沟植入术与既往二切口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合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无晶状体眼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6-12及2007-01/2009-12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分别行上述两种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Ⅱ期植入术共计698例713眼,其中二切口组305例314眼,三切口组393例399眼,比较两组视力提高、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1a内玻璃体再出血、视网膜脱离复发、视网膜前膜发生率。结果:二切口组术后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98眼(31.2%),术后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6眼(1.9%),术后发生低眼压13眼(4.1%),高眼压者11眼(3.5%),人工晶状体严重偏位者17眼(5.4%),术后1a内玻璃体再出血37眼(11.8%),视网膜脱离复发24眼(7.6%),视网膜前膜者45眼(14.3%);三切口组术后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217眼(54.4%),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及术后高眼压者均为0,术后低眼压5眼(1.3%),人工晶状体严重偏位者6眼(1.6%),术后1a内玻璃体再出血9眼(2.3%),视网膜脱离复发7眼(1.8%),视网膜前膜者3眼(0.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既往二切口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合术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或睫状沟植入术疗效更好,并发症少,适宜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置换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42例(42只眼)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原因及方法。观察手术前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最佳矫正视力、角膜、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在42例人工晶状体置换病例中,人工晶状体全脱位与不全脱位39只眼;人工晶状体度数错误1只眼;瞳孔夹持1只眼;人工晶状体混浊1只眼。经角巩膜缘切口直接取出人工晶状体27只眼;联合玻璃体切割15只眼。人工晶状体置换联合睫状沟襻固定38只眼;单纯人工晶状体置换4只眼。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视力有所提高,眼压稳定。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晶状体置换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有效处理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适时正确置换人工晶状体,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The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 of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IOL) implantation by a 4-point scleral fixation technique are described. PATIENTS AND METHODS: Fifty eyes of 4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cleral-fixated IOL implant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Twenty-one (42%) eyes had a history of trauma and 29 (58%) eyes had previously undergone cataract surgery. In all cases, IOL implantation by 4-point scleral fixation was performed and the knots of fixation sutures were rotated and buried in the globe. The IOL position was adjusted by suture rotation for best centration.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 7 +/- 4 months. Four (8%) eyes had minimal corneal edema preoperatively. Cystoid macular edema was noted in 2 (6.8%) eyes in the cataract surgery group and 8 (38%) eyes in the posttraumatic group. Two (9.5%) eyes in the posttraumatic group had atrophic macular changes and 1 (4.7%) had corneal scarring, which impaired vision.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knot exposure, tilting of the IOL, decentralization, or endophthalmitis were noted postoperatively. Postoperative mean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was 0.4 +/- 0.3 in the posttraumatic group and 0.4 +/- 0.2 in the cataract surgery group. CONCLUSION: The 4-point scleral fixation technique resulted in no seriou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uch as suture exposure and endophthalmitis. Because the knot can be rotated and buried in the globe, knot exposure is less likely to occur. This procedur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 techniques regarding IOL centr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