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和ELISA法在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TRFIA和ELISA法检测359例低浓度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标本的HB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TRFIA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各项结果阳性率均高于ELISA法,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体(HBe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LISA法相比,TRFIA在检测含有低浓度HBsAg标本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血清前S1抗原(PreS1Ag)与HBV e抗原(HBeAg)的关系,分析PreS1Ag的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和HBeAg及其他3项HBV血清标志物(HBV表面抗体、核心抗体、e抗体),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标本的PreS1Ag。结果 1 260例HBsAg阳性标本HBeAg阳性率为29.29%(369/1 260),显著低于PreS1Ag阳性率91.51%(1 153/1 260),PreS1Ag与HBeAg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1Ag检测较HBeAg更灵敏,能更准确地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PreS1Ag是HBV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标志物,与HBV 5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更全面地反映HBV的复制、传染性及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3.
电化学发光法测定10409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克  池胜英  吴丽芳  赵颖雷 《检验医学》2011,26(10):700-702
目的 了解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各种模式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罗氏E170电化学发光仪定量检测10409例临床血清标本的HBV血清学标志物,统计分析各种模式的分布情况和少见模式的测定值.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及金标法分别测定低浓度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ECLIA法、ELISA法及金标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阳性患者的HBsAg低浓度组.用ELISA法及金标法同时测定经ECLIA法筛选的HBVDNA定量检测阳性患者HBsAg模式如下的临床标本:HBsAg COI在1~50的临床标本60例,HBsAg COI小于1的临床标本20例作为阴性对照,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临界值控制品作为质控.结果 ECLIA法测定灵敏度为0.08 ng/ml,HBsAg的批内CV为2.35%;ELISA法测HBsAg灵敏度为0.7 ng/ml,批内CV为15.9%,金标法灵敏度1 ng/ml.60例ECLIA法检测阳性标本中ELISA法检出阳性为28例,金标法检出阳性为20例.结论 在低浓度的HBsAg检测中,需运用ECLIA法检测,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假阴性结果,并针对临床患者在感染不同时期出现不一致的ELISA及金标法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不同类型HBV免疫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判断标准。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220例血清标本进行HBV免疫标志物检测,同时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 9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标本中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91.7%(88/96);100例HBsAg(+)/抗-HBe(+)抗-HBc(+)标本中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20.0%(20/100)。HBsAg阳性组与HB-sAg阴性组、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Q-PCR可以检测HBV感染的真实性和复制情况,其与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相结合,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用于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对196例患者HBV血清标本进行5项指标检测。结果 TRFIA法检测患者标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的阳性率分别为59.7%、24.5%、25.5%、29.1%、78.6%。ELISA法检测患者标本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的阳性率分别为52.1%、18.4%、21.4%、23.5%、67.9%。TRFIA法检测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ELISA法(P<0.05)。结论 TRFIA法测定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相对灵敏度高,的可为临床疗效观察及乙肝疫苗的接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大连地区HBV-DNA检测对于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HBsAg、HCV抗体、HIV抗原/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谷丙转氨酶和血型),同时进行HBV、HCV、HIV的三联检核酸检测(NAT);对ELISA(-)NAT(+)的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HBV血清标志物补充试验,同时对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结果 22416份无偿献血者样本发现35例ELISA(+)NAT(+)、3例ELISA(+)NAT(-)、12例ELISA(-)NAT(+).跟踪5位ELISA(-)NAT(+)的献血者,1例可能是免疫“窗口期”;其余4例可能是OBI.结论 核酸血液筛查可大大提高血液安全性,对提高HBsAg阴性血液标本中HBV感染检出率具有重要价值;但核酸与血清学二者检测结果存在不一致,二者对于降低输血传播HBV.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检测结果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同步检测125份血清标本HBV DNA含量和HBV标志物.结果 125份血清标本中,47例HBsAg( )、HBeAg( )、抗-HBc( )患者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率为95.7%;35例HBsAg( )、抗-HBe( )、抗-HBc( )患者血清中HBV DNA检测阳性率为65.7%,血清HBeAg阳性组HBV DNA检测含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结论 结论 FQ-PCR法检测HBV DNA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临床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选择制定治疗方案的和疗效观察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已形成了较完善的血清学表现模式,但近年来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可见一些特殊模式的实验结果,在检测了18260例HBV感染血清标志物的标本中,出现95例HBV表面抗原(HBsAg)阴性、HBVe抗原(HBeAg)阳性的血清学表现模式,现报告其结果并对其原因作一分析。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95例HBsAg阴性、HBeAg阳性模式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例,为表述方便设定HBV感染血清标志物按顺序以1~5数字表示,即(1)HBsAg;(2)HBV表面抗体(抗HBs);(3)HBeAg;(4)HBVe抗体(抗HBe);(5)HBV核心抗体(抗HBc)。以出现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单项或HBcAb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二项阳性,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和HBV载量测定,了解HBV携带及病毒复制情况。方法 ELISA检测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选取1 098例HBcAb阳性、966例HBeAb和HBcAb二项阳性样本及832例HBV标志物全阴性标本为对照,用化学发光法定量复检HBsAg,并用PCR的方法检测HBV载量。结果 1 098例HBcAb单项阳性检测出HBsAg定量436例(39.7%)、PCR-DNA230例(20.9%);966例HBeAb、HBcAb二项阳性的标本分别定量检测出HBsAg定量387例(40.1%)、PCR-DNA 212例(21.9%),HBV标志物全阴性的HBsAg定量和PCR-D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时,若只HBcAb阳性或HBcAb与HBeAb二项阳性,仍可检出表面抗原和病毒的复制,需做进一步的检测,以免漏检,造成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在入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筛查中的应用。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 国内10家医疗机构入院患者血浆样本, 采用血清学免疫法和核酸筛查的方法, 分别检测乙型肝炎标记性指标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及HBV DNA, 对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阳性数及患者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 655例患者样本中, 血清学免疫法检出HBsAg阳性者216例(2.50%), 核酸筛查出HBV DNA阳性者238例(2.7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HBsAg、HBV DNA均阳性者210例(2.43%), HBsAg阴性、HBV DNA阳性者28例(0.32%), HBsAg阳性、HBV DNA阴性者6例(0.07%)。结论对入院需行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患者开展HBV DNA检测, 可与现行的血清学免疫法同样有效且能提高HBV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血液中心血清学检测与核酸检测并行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并行的检测模式,全面合理评估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在降低输血相关感染风险中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12月2日~2011年7月7日共计30 561份献血者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谷丙转氨酶及血型),同时进行HBV、HCV、HIV的3联检核酸定性检测以及HBV DNA阳性标本测定血清学乙肝5项,即HBsAg,抗-HBs,抗-HBc(总),HBeAg和抗-HBe。统计各项检测的检出率;将血清学检测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酶免3项检测与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HBV DNA阳性标本的血清学特点。结果 HBsAg、抗-HCV和HIV抗原/抗体3项检测处于灰区和灰区以下的不合格标本中无核酸检测阳性标本。单纯核酸阳性的检出率为0.07%,经鉴别,HBV DNA阳性17份,无HCVRNA和HIV RNA的检出。HBV DNA阳性标本的乙肝血清学以全阴模式居多。45份核酸酶免均不合格的标本中有29份获得鉴别,鉴别结果与酶免结果符合率为100%。核酸检测阴性而酶免检测双试剂阳性的标本有14份,HBsAg阳性6份,抗-HCV阳性8份,无HIV抗体/抗原阳性标本。结论核酸检测对于HBsAg(-)的HBV感染献血者的检出效果明显。核酸检测与血清学检测结果存在不一致,合理的解释和分析需要必要的献血者追踪和更进一步的实验室确证手段及完善的检测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HBV DNA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400例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HBV DNA,并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HBV-M,按照不同的HBV-M模式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131例HBeAg阳性标本中HBV DNA阳性率为100.0%,与HBeAg阴性标本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阳性标本和HBsAg阴性标本比较,HBV DNA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 DNA检测在各种模式的HBV-M阳性血清中检出率相差较大,HBeAg和HBsAg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较高。说明仅仅依靠HBV-M进行早期诊断以及判断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是不够的,同时检测HBV DNA和HBV-M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在献血筛查乙型肝炎病毒中的意义。方法采用2种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对2011年1~12月在常州地区采集的无偿献血标本进行HBsAg检测,对酶免阴性、单试剂阳性标本做核酸检测。在核酸筛查阳性标本中,对核酸确认阳性但乙肝"二对半"检测均为阴性及核酸确认阴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2011年共收集血液标本46 216份。核酸检测标本共17 220份,其中HBsAg酶免检测阴性标本17 215份,单试剂阳性标本5份;经核酸筛查HBV阳性26份,确认阳性20份,阳性检出率和确认阳性率分别为15.1/万和11.6/万,HBV ELISA漏检率为8.7/万。对符合条件的13份标本进行追踪检测,4例标本HBsAg阴性转阳性,2例标本HBV DNA追踪检测转阳性而HBsAg始终为阴性。结论血液筛查HBV,应用核酸检测可以提高检出灵敏度、缩短"窗口期",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的感染模式,探讨此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定量检测10 939例血清标本,从中筛选出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标本,进而分析其检测结果 ,并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的12000例血清标本得到的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定量检测10939例血清标本,其中HBsAg阳性3 338例,阳性率为30.5%,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者占0.8%(28/3 338);ELISA定性检测12 000例标本,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者占0.3%(12/12 000),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在检测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28例表现出4种类型HBV血清学指标的组合方式,以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模式和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抗-HBc阳性模式为主,分别有8例和17例;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模式1例;其余2例仅HB-sAg和抗-HBs双阳性。结论 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虽然少见,但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患者的血清学模式、病毒复制情况及肝功能状况,探讨此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标本的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此类标本HBV 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并分析统计其血清学模式。结果检测25 200例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者为85例(占0.34%),85例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患者根据其HBV血清指标的组合模式不同分成4种类型,以HBsAg、HBeAg、抗-HBc阳性模式和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最多见;85例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患者中,HBV DNA420 U/mL者占77.4%,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58.8%。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并不代表乙型肝炎恢复,相反此类患者往往持续存在HBV的复制和突变,更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预后较差,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丁型肝炎病毒在大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流行情况。方法 挑选本实验室HBV筛查反应性剩余血浆标本,其确证结果需符合以下4种情况:1)HBsAg+&HBV DNA+;2)HBsAg+&HBV DNA-;3)HBsAg-&HBV DNA+;4)NAT-yield可疑。同时随机选取抗-HBc+或抗-HBs+的筛查合格血浆标本。所有标本进行HDV IgG初筛,结果为反应性者采用另1种HDV IgG试剂复测并检测HDV IgM。HDV IgG双试剂反应性者确证为HDV IgG+。结果 在1 344份血液筛查不合格标本(HBsAg+&HBV DNA+507份,HBsAg+&HBV DNA-33份,HBsAg-&HBV DNA+477份,可疑标本327份)和766份筛查合格标本(抗-HBc+397份、单独抗-HBs+369份)中未检出HDV抗体阳性标本。结论 大连地区献血前初筛合格的献血者HDV感染率极低。但对于HBV高流行地区,仍旧不能够忽视OBI合并感染HDV可能给血液安全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合格的青年献血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生物学及血清学特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核酸检测(NAT)有反应性的青年献血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检测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对抗-HBc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区)/前C区(PC区)及S区巢式PCR扩增,对扩增结果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120例献血者中,抗-HBc(+)31例,其中22~25岁组25例,18~21岁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89例,其中22~25岁组16例,18~21岁组73例。利用巢式PCR扩增法对抗-HBc(+)标本进行PCR扩增,其中1例BCP区阳性,2例S区阳性,均属于22~25岁组。S区阳性标本的分型和测序结果显示:2例均为B型HBV,与野生型DNA序列相比,其中1例存在氨基酸序列E44U变异,1例存在T532G变异。结论对于HBsAg检测合格的抗-HBc(+)青年献血者,并不能保证其血液中一定不含有HBV DNA。为降低HBV经输血传播的风险,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乙肝高流行地区核酸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血清标志物检测中血清HBV表面抗原(HBsAg)与HBV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的特殊模式。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对标本中的HBV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从中选取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的标本,并分析其不同阳性模式及不同定量模式。结果 24 737例HBsAg阳性者共检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981例性,占HBsAg阳性总人数的3.97%,以"12345"和"1245"阳性模式为主,分别占44.65%和40.57%。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以低浓度HBsAb 10.00~100.00mIU/mL为主,占,79.92%。结论引起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原因有多种,模式多样,但以"12345"和"1245"阳性模式为主,且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以HBsAb低浓度为主,不具有保护肝细胞免受HBV颗粒侵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已在国内广泛开展,它不仅使检测灵敏度、稳定性大为提高,给临床诊断带来好处[1]。我们选择MEIA法,ELISA两种自动化免疫分析系统分别对133例临床血清标本进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将HBsAg、HBcAb2份质控血清作不同倍数的稀释,用两种方法检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自2005年1~3月随机选择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血清标本133例,其中男86人,女47人,平均年龄38·4岁。1.2仪器和试剂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使用美国亚培的AXSY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