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纯胆道支架与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2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后随机分组:A组31例行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实验组),B组31例行单纯胆道支架植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黄疸消退、复发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及生存时间.结果 A、B两组患者PTCD术前及支架植入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血清总胆红素测定,A组优于B组(P<0.05).随访期内,A组再次发生胆道梗阻1例,B组12例(P<0.05).对比PTCD术前,A组术后1~2周CD4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CD3变化无差异(P>0.05).B组术后1~2周CD3、CD4及CD4/CD8比值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9个月,B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7.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在黄疸消退、改善机体免疫机能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单纯胆道支架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恶性胆道梗阻病死率高,外科根治性切除是恶性胆道梗阻首选的治疗方式,但外科手术切除率较低。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或姑息性治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我院采用开腹胆道支架置入后加瘤体碘125粒子放射治疗1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42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分别行单侧/双侧穿刺入路,充分胆道内外引流后,置入支架。其中肝总管内置入单枚支架19例;双侧肝管穿刺,行左肝和右肝胆管同时置入支架11例;采用单侧肝管穿刺入路,于左-右肝管间和肝管-胆总管间均置入支架12例。共置入支架65枚,其中3枚为覆膜支架,其余均为自膨式裸支架。结果42例病人中,手术成功率达100%,其中2例病人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9个月发生支架内梗阻,行二次介入治疗;1例病人于胆道支架置入术后17个月发生十二指肠梗阻,再行十二指肠支架置入术;1例病人于围手术期因严重胆系感染而死亡.全部病人随访3~112周(平均49周),均获得满意的减黄效果。结论根据不同梗阻部位,采用多种胆道支架置入技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姑息性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PTCD(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并胆道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行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9±30.2)μmol/L,术后2周时,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167.4 ±42.1)μmol/L (P<0.05).8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胆道出血2例,胆管炎4例,支架阻塞1例,胆汁漏1例,经治疗好均好转.结论 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5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支架+125I粒子条组)28例,对照组(单纯支架组)27例。均采用DSA引导下经皮肝穿刺途经行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组同时将125I粒子条植入至支架与胆道壁间。观察两组患者介入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支架通畅率及生存时间。结果 55例患者支架释放位置良好,手术过程成功,未出现支架移位现象。术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均未出现胆道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6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汁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12个月,治疗组未发现放射粒子脱落。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95%可信区间6.1~9.9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95%可信区间3.3~6.7个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9,P0.05)。结论采用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能够明显提高支架通畅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 1 994年开始用自制 Y型管作支架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 32例 ,得到了退黄快、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术后生存时间长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32例 ,男 2 2例 ,女 1 0例。年龄 5 8~ 73岁 ,平均 65 .5岁。术前血清胆红素 1 78- 5 1 3μmol/L。胆管下段癌 4例 ,壶腹癌 1 2例 ,胰头癌 1 6例。合并糖尿病 4例 ,肺心病 2例 ,肝转移 1例。全组病例均无十二指肠梗阻症状。1 .2  Y型管制备选用国产乳胶管材料 ,制成 Y形状 ,长臂头端封实 ,两侧留孔 ,管径 3~ 6mm,见附图。另备可弯曲导丝一根。附图 :自制 Y…  相似文献   

7.
胆管癌、胰头癌及胆囊癌侵犯胆管起病隐匿,常常表现为无痛性黄疸。就黄疸增长速度而言,肝门部胆管癌最迅速,胆管中下段癌与胰头癌有胆囊肿大缓)中,则较缓之,胆囊癌侵犯胆管需要一定时间。长期以来,国内外同行对此类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否有必要在术前减黄以及减黄后择期手术时机的选择等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就上述问题谈谈我们的观点与体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胆道引流是否能够降低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的并发症以及病死率。方法:回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116例血清总胆红素(TB)在85μmol/L以上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选择性胆道引流对肝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直接手术组54例,引流组62例,平均引流9 d,引流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15)μmol/L,与引流前的(290±100)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胆道引流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64/116),引流组为58.1%(36/62),手术组为51.9%(28/54),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2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死亡6例(9.7%),手术组死亡6例(11.1%),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结论:选择性胆道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但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胆道支架联合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接受胆道支架植入联合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条的MOJ患者,观察手术效果、术后支架通畅时长及患者生存期。结果 35例均成功完成治疗。术前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GPT)及谷草转氨酶(GOT)与术后1周及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6例显著有效、19例有效;高、低位梗阻总显著有效率分别为38.10%(8/21)和57.14%(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8,P=0.268)。截至随访日共对26例更换粒子条,其中19例更换1次、7例更换2次,均未发生放射剂量累积过高而致胆管破溃及穿孔等情况。35例术后支架通畅时长(7.83±2.02)个月,患者生存期(14.06±4.78)个月。结论 胆道支架植入联合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条用于胆道受压及狭窄均不严重MOJ患者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0.
剖腹手术中置内支架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2例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经剖腹手术中置放塑料内支架行胆道引流术 ,与同期行胆肠内引流术的 2 0例患者比较术后效果。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 ,两组病人术后退黄效果无差异 ,但内支架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较少 (P <0 .0 5 ) ,住院时间较短 (P <0 .0 5 )。剖腹手术中置内支架行胆道引流是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简便、有效、并发症少的姑息性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无法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7例,20例患者接受胆道支架植入治疗,另外27例给予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1~20个月,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并进行生存分析,于术后1、2周检测肝功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患者2例、胆道感染1例、胆汁性腹膜炎2例,未发生放射性泄漏、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1个月后复查粒子条移位2例。单纯支架植入和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58天(95%CI 135.96~180.04),279天(95%CI 189.59~368.41);平均生存时间分别是172天(95%CI 115.29~228.47)和284天(95%CI 224.53~342.8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安全可靠、疗效肯定,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右腋中线分别穿刺左右肝管治疗恶性高位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我院79例恶性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右侧腋中线入路左右肝管双侧引流,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周分别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分析血清胆红素下降、肝功能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未出现与手术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前血清胆红素含量为(385.05±115.97)μmol/L,术后1周为(241.23±99.69)μmol/L,术后2周为(154.82±75.8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168,P0.001);术后肝功能指标均下降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右侧腋中线穿刺行左右肝管双侧引流治疗恶性高位梗阻性黄疸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朱能  蒙谦  周明忠 《腹部外科》2009,22(6):338-339
目的探讨采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ereatography,ERCP)下胆道支架引流术治疗老年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经CT、MRI和超声检查证实的老年梗阻性黄疸39例,采用ERCP胆道内支架引流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例中32例经ERCP胆管支架置入成功,支架置入后造影示支架通畅无移位,扩张良好,术后病人胆红素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对老年梗阻性黄疸病人,ERCP胆道内支架引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彻底减轻黄疸对肝门部胆管癌半肝切除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8例行半肝切除术前彻底减轻黄疸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24例半肝切除术前未行减轻黄疸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未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减轻黄疸治疗后,患者的平均TBil、DBil、ALT分别为(27±5)μmol/L、(22±6)μmol/L、(52±42) U/L,分别与治疗前的(287±120)μmol/L、(212 ± 86) μmol/L、(267±180) 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3,6.61,4.19,P<0.05).减轻黄疸组患者行左半肝切除术14例、右半肝切除术4例,R0切除率为16/18.未减轻黄疸组患者行左半肝切除术11例、右半肝切除术13例,R0切除率为83.3% (20/24).两组患者R0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9,P>0.05).减轻黄疸组和未减轻黄疸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5.0±0.8)h和(6.3±1.5)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62±207) ml和(815±463) ml,术中输血量分别为(430±317) ml和(750±146)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7,7.80,4.65,P<0.05).减轻黄疸组和未减轻黄疸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8和75.0% (18/24),其中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和33.3% (8/24),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18和33.3% (8/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14,7.58,7.58,P <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半肝切除术前有效减轻黄疸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与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on jaundice,MOJ)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复习311例PTBD治疗MOJ的住院病史,统计并发症种类与病例数,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相关的预防措施。结果PTBD治疗MOJ 311例,共发生各种并发症165例(53.1%),其中胆道感染46例(14.8%),引流管移位38例(12.2%),引流管堵塞31例(10%),瘘口渗漏20例(6.4%),瘘口皮肤感染18例(5.8%),胆道出血6例(1.9%),胆汁性腹膜炎2例(0.6%),胆汁引流过多2例(0.6%),肝脓肿1例(0.3%),气胸1例(0.3%)。结论PTBD治疗MOJ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严格掌握PTBD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时处理引流管相关问题,可减少和控制严重PTBD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隐匿,其伴发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OJ)若未能及时诊断并合理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时间。对于不能外科手术干预的MOJ患者,放疗、化疗、光动力学治疗、体外引流、胆道支架等治疗方法更为快速、精准、微创、有效。本文对临床治疗MOJ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门胆管癌合并阻塞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并探讨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66例肝门胆管癌合并阻塞性黄疸资料,观察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情况,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肝功能指标采用( ±s)描述,采用t检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介入治疗后12个月生存率为80.3%,生存者阻塞性黄疸症状消失;肝功能指标(TBIL、ALT、IBIL、GOT)比较,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肿瘤分期(OR=3.034, P=0.014)、阻塞程度(OR=1.143, P=0.014)、肝功能Child-Pugh分级(OR=3.493, P=0.014)、介入治疗次数(OR=1.562, P=0.014)及后续化疗(OR=3.146, P=0.014)均为介入治疗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肝门胆管癌合并阻塞性黄疸患者的肝功能,减轻阻塞性黄疸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