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药物矛盾反应是指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与其作用完全相反的矛盾现象。可产生矛盾反应的药物有: 1.抗过敏药致过敏反应: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根)、氯苯那敏(扑尔敏)等,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但个别患者应用后,有时可发生过敏性皮炎、光敏感性皮炎和药疹等,还有用氯苯那敏治疗过敏性丘疹而引起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的报道:糖皮质激素的重要药理作用之一是抗过敏作用,但有时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性皮疹,且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2.
临床发现,许多抗过敏药物本身可导致过敏或其它与治疗用途相矛盾的不良反应。这类现象统称为“药物治疗矛盾(Contradictionsofthedrugs汀e81menl)”n”’‘。有人搜集国内近3o年的sl篇文献86例报告发现[3],糖皮质激素最多,抗组胺药物次之,钙剂较少。各种给药途径均可罹患,与药物介导的异常病理性变态反应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有关。处置失当可危及生命,故应引起临床注意。一、肾上腺精皮质激素[‘·’]:为抗过敏的主要药物,由于其药理作用广泛而强大,临床矛盾效应甚多:(一)抗炎作用与感染扩散;(二)平喘与肺水肿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统计并分析医院一年来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4年度皮肤科开具的204728张抗组胺药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抗组胺药物的用药频度( DDDs)、日均费用( DDC)、患者分布、疾病分布等。结果盐酸左西替利嗪片的DDDs最高,达254250。枸地雷他定片DDC最高,达12.65;使用抗组胺药的患者主要分布在56~65岁,约占20.41%;抗过敏药主要应用于湿疹,荨麻疹,皮炎,痤疮等皮肤病。结论更加安全、高效的第二、三代抗组胺药仍是抗过敏治疗的主导药物。因此,在抗组胺药的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经济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防止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4.
靳婷 《首都医药》2006,13(21):20-22
阿司咪唑为抗组胺药,息斯敏即为该药商品名之一,1983年该药首先在英国投入临床使用,1988年前后在中国上市,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慢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反应症状,为疗效较好的抗过敏药物,但随着临床应用的日趋增多,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药物不良反应协作中心统计,到2004年4月为止,全世界因服用阿司咪唑导致心源性死亡患者已有25例,因此欧美等国家已用不良反应较小的新药替代了该药,我国也已经对该药作了适应症、剂量和适用人群方面的修改。  相似文献   

5.
汤伟  刘应万  张义娟 《淮海医药》2010,28(5):447-448
目的观察等离子联合抗组胺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应用等离子低温射频后给予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口服治疗。结果治疗患者60例,显效54例(90.0%),有效5例(8.3%),无效1例(1.7%),总有效率为98.3%。结论等离子联合抗组胺药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氢化泼尼松致过敏性皮疹1例伍少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湛江524001)氢化泼尼松属抗炎抗过敏药物,而由氢化泼尼松引起过敏反应却少见,笔者遇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25岁。因左手关节炎,关节痛就诊,既往无过敏史。给予关节腔内注射2%普鲁卡因1ml(...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我院抗组胺药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方法 采用金额排序和频度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 ~2015年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过敏药销售金额及DDDs呈现波动,2015年有所下降,用药结构变化不大.结论 安全、有效的第2、3代抗组胺药将成为抗过敏治疗的主要药物,是医院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1例44岁女性患者,因颅内多发病变,使用大蒜素注射液对症及抗结核治疗,用药第2天开始出现过敏症状,后逐渐加重成为全身性(除面部)水疱样皮疹。临床采取停药,给予抗组胺药抗过敏及对症治疗,皮疹逐渐消退,过敏反应历时2周。计算机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年发表的有关应用大蒜素的临床研究文献共134篇,未见大蒜素注射液引起严重皮疹的不良反应报道。  相似文献   

9.
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为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1986~2007年国内文献源第2代抗组胺药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资料。不良反应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的分类方法分类。结果:38例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是特非拉定(22例)和阿司咪唑(11例);不良反应预后较好。结论:患者的性别、合并用药等因素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应提高警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富马酸卢帕他定片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卢帕他定是一种具有选择性外周组胺H1受体拮抗活性的抗组胺药,能抑制组胺介导的变态反应,同时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第2代抗组胺药物,是目前具有抗组胺H1受体和拮抗PAF双重作用的唯一一种抗过敏药物,可在过敏性炎症发生的不同环节抑制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研究喜炎平注射液与过敏反应的关系以及处方序列对称分析(PSSA)对过敏反应信号的检出能力。方法:提取2015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抽样数据库中处方过喜炎平注射液和抗过敏药的患者进行处方序列对称分析。以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钙剂和肾上腺素作为过敏反应的标签药,计算调整序列比(ASR)作为评估相关性的效应指标。结果:研究共纳入6 629例患者,其中4 503例患者在同一天处方喜炎平注射液和抗过敏药。纳入同一天处方两种药物的患者时ASR(95%CI)为2.45(2.33,2.59),排除同一天处方两种药物的患者时ASR(95%CI)为2.00(1.83,2.19)。各类抗过敏药均可识别出安全信号。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和过敏反应之间可能存在关联,PSSA可以通过对标签药的选择以及纳入同一天处方指示药和标签药的患者,增加对过敏反应的探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1910年Mac Glashan等[1]首先从霉菌麦角中取得组胺从而证实了它的存在,以后逐渐认识到组胺是引起变态反应,尤其是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物质之一,它存在于组织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通过其4种组胺受体( H1、H2、H3和H4)产生效应,临床上许多变应性疾病的发生都和组胺的释放有关。抗组胺药主要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临床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线用药,被广泛用于治疗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反应性疾病。从1937年意大利的Bovet等在巴斯德研究所合成了第1个抗组胺药至今,抗组胺药的品种日见增多,疗效不断提高,不良反应也在不断地改善[2]。  相似文献   

13.
抗组胺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抗组胺药物和其他临床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第一、二代抗组胺药易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致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第三代抗组胺药联用时不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抗组胺药作为临床和OTC常用抗过敏药,应对其药物相互作用及产生的不良反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抗组胺药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1受体拮抗剂(即抗组胺药),是季节性和持久性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治疗药物,这些药物也可用来治疗结膜炎、遗传性过敏性鼻炎、风疹、哮喘以及其他过敏性疾病。抗组胺药是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已发现的组胺受体有3种,分别为H1、H2、H3受体。其中H1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过敏性症状;H2受体拮抗剂则用于抑制胃液分泌过多;H3受体发现较晚,其拮抗剂主要是抑制交感神经传导和抑制大脑血管的扩张,其临床重要性正在研究中。我们讨论了H1受体拮抗剂的药动学性质,尤其是第2代、第3代口服抗组胺药,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环境、气候等变化,患过敏性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患者常自行购买抗组胺药(习惯称之为抗过敏药)治疗,有时的确能够起到一定治疗效果。然而,由于药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用不当,不仅无法治愈疾病,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为此,谨慎使用抗组胺药,并关注其副作用尤为重要。组胺:身体里的致敏物组胺又称组织胺,是一种自体活性物质,在体内由组氨酸脱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3年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医院口服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医院处方分析》课题数据库,调查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地区医院口服抗组胺药的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销售总金额、排序比(B/A)、药物利用指数(DUI)以及各代口服抗组胺药处方数和取药数量占比,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医院口服抗组胺药使用频率和销售总额排序居首位的分别为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和地氯雷他定;抗组胺药的DUI均≤1;应用最多的抗组胺药为第2代抗组胺药。结论: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医院使用口服抗组胺药较合理,第2代抗组胺药成为临床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7.
熊一岚  魏红  罗叶青 《中国药师》2010,13(7):1016-1019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季节性发病趋势和药物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并及时指导医院药品储备。方法:应用我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统计2007~2009年在门诊就诊的四类典型的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湿疹)的月患儿人次及全院抗组胺药年度用药频次,根据月均人数对构成比进行季节性分析,采用用药频次排序法,分析2007—2009年抗组胺药的用药情况。结果: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人数均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我院抗组胺药的年总用药频次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西替利嗪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使用频次2007年住居榜首,三年来构成比分别为37.10%、33.41%和24.17%。第一代抗组胺药酮替芬因价格低廉、疗效确切,其用药频率也始终保持在前3位,且以氯苯那敏为代表的第一代传统抗组胺药在低龄患儿中使用频次相对较高。结论:我院抗组胺药的临床用药基本合理,第二、三代新型抗纽胺药已逐渐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受到抗原性物质的刺激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抗组胺药能选择性地阻断H1受体,使组胺不能与其结合,从而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医院每年接诊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很多,抗组胺药物的用药数量和金额相当大。  相似文献   

19.
抗组胺药物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抗组胺药物治疗过敏性疾病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第 1代抗组胺药物嗜睡的不良反应而影响了它的临床应用 ,2 0世纪 80年代后生产的第 2代抗组胺药物具有H1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作用与组胺作用分离等特点 ,称非镇静抗组胺药 (NSA)。但第 2代抗组胺药仍有一些不良反应 ,尤以心脏的毒性作用 ,这与抗组胺药物相互作用、药动学、以及药物的分子结构有关。 1997年新型抗组胺药物———非索非那定 (fexofenadine)问世 ,它是作用快、疗效高、相对安全低毒的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的开发 ,为寻找既无中枢镇静作用 ,也无心脏毒性的抗组胺药物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芳 《医药导报》2007,26(1):86-87
目的 了解抗组胺药的应用状况及趋势. 方法 采用金额排序和频度分析方法对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3~2005年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抗组胺药的年用药金额和总用药频率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较快.其中酮替芬的DDDs一直徘徊在前2位,化学成分为西替利嗪的西可韦、仙特敏排在前4位,左西替利嗪(迪皿)排在2005年的第1位. 结论 第2代和第3代抗组胺药物作用强,使用经济,不良反应较小,是医院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