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和nm23-H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PA和nm23 H1在60例鼻咽癌组织和20例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HPA在鼻咽慢性炎症组织和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和55%(33/60)(P<0.05);nm23 H1在鼻咽慢性炎症组织和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18/20)和53.3%(32/60)(P<0.05)。在鼻咽癌组织中,随着鼻咽癌临床分期和侵袭程度的升级,以及有颈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时,HPA阳性表达逐渐增加,而nm23-H1阳性表达逐渐减少(P<0.05);HPA和nm23-H1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HPA的阳性表达和nm23-H1阴性表达的鼻咽癌患者有较高的侵袭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蛋白酶因子Xa(FXa)的效应蛋白酶受体-1(EPR-1)在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NPC组织、癌旁交界组织各42例及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组织30例中EPR-1、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以Ki-67代表细胞增殖指数(PI);用TdT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A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PR-1在NPC的组织、癌旁交界组织、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1%、90.5%、100.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AI呈正相关(r=0.551,P〈0.01),与PI呈负相关(r=-0.338,P〈0.05)。结论:EPR-1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为以Survivin为靶向的NPC治疗开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抑癌基因nm23-H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鼻咽癌患者鼻咽部组织中nm23-H1蛋白的表达,分析鼻咽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及鼻咽癌是否伴有淋巴转移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的差异;同期选取17例慢性鼻咽炎患者鼻咽部组织作为对照。结果鼻咽癌组织中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3.4%,慢性鼻咽炎组织中nm-23H1阳性率为88.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Ⅰ-Ⅱ期组织中阳性率为88.2%,Ⅲ-Ⅳ期组织中阳性率为30.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组和不伴有淋巴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38.5%、76.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癌基因nm23-H1蛋白表达下调,可能与鼻咽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1,PDK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鼻咽癌组织和20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中PDK1蛋白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PDK1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其对鼻咽癌患者预后关系。结果PDK1在鼻咽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1.5%(32/52),而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为阳性表达率为35.0%(7/20),不同组织PDK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8,P〈0.05)。PDK1蛋白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颅神经侵犯以及T分级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无显著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PDK1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1个月,阴性表达组为58个月。结论 PDK1基因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PDK1阳性表达可作为鼻咽癌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OX-2(cyclooxygenase-2)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方法(IHC)和蛋白印迹方法(Western Blot)检测47例鼻咽癌组织(其中用IHC33例,Western Blot14例)及24例鼻咽部炎症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COX-2蛋白在鼻咽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1.8%(27/33),在鼻咽炎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25%(3/12),两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两种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的相对值分别为1.258±0.034和0.487±0.076,在鼻咽癌组表达显著增高(P=0.000)。结论 COX-2蛋白的高度表达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有望成为鼻咽癌化疗的重要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的环氧化酶2(COX-2)、潜伏膜蛋白-1(LMP1)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53例鼻咽癌活检标本,8例鼻咽部慢性炎症常规石蜡切片标本作为对照组,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X-2、LMP1的表达,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在鼻咽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71.70%(38/5a);LMPI阳性表达率为66.04%(35/53)。COX2、LMP1的表达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中均明显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O.05),但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分组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鼻咽癌组织中,LMP1和COX-2的表达存在正相关(7—0.797,P〈0.01)。结论:COX-2、LMP1在鼻咽癌组织中均有表达。COX2、LMP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和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但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无相关性。COX-2和LM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LMP1可能通过多途径上调COX-2的表达,从而促进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低分化鼻咽癌和20例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HPA 和 MMP-9 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无HPA和MMP-9阳性表达.鼻咽癌组织中HPA和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  相似文献   

8.
Skp2与P27ki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F-box蛋白家族中的一员Skp2参与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kip1泛素化降解,研究发现Skp2在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Skp2与P27ki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鼻咽癌多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鼻咽癌组39例,慢性鼻咽炎组24例。标本均经石蜡包埋,HE染色确诊。Skp2和P27kip1蛋白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PV-9000二步法)。结果:(1) Skp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79%,明显高于其在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7ki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90%,明显低于其在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Skp2、P27kip1的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的临床分期、颅神经侵犯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3) Skp2、P27ki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73,P=0.019)。结论:鼻咽癌中Skp2蛋白表达与靶蛋白P27kip1蛋白降解有关,Skp2、P27kip1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Skp2、P27kip1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鼻咽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COX-2、PCNA及p53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COX-2、PCNA及p53的基因产物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和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鼻咽癌及30例正常鼻咽组织中COX-2、PCNA 及p5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 鼻咽癌组织COX-2、PCNA 及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75%和68% ,明显高于正常鼻咽组织;(2) 鼻咽癌组织COX-2、PCNA及p53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 COX-2、PCNA及p53的表达密切相关;(4) 鼻咽癌组织COX-2、PCNA 阳性表达和生存率呈负相关,是鼻咽癌复发的显著预后因素。结论:鼻咽癌组织中COX-2、PC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不良有关,免疫组化检测COX-2、PCNA表达可用以判断鼻咽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周期素依赖激酶蛋白质类p15和p27蛋白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与NP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43例NPC组织和21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即非癌鼻咽组织(non-tumor nasopharyngeal,NP)中p15和p27表达水平。结果①NPC组织中p15和p2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1%和69.7%,与N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15和p27蛋白在NPC中的表达与NPC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脑神经侵犯及治疗后5年生存率无关(P〉0.05);③p15、p27阳性表达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p15蛋白和p27蛋白的表达缺失对NPC的发生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鼻咽癌中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探讨鼻咽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鼻咽癌和20例鼻咽部炎性反应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LYVE-1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内M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鼻咽癌组和炎性反应对照组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5%(49/58)和15.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309,P<0.01).鼻咽癌组织MLVD为(28.6±6.2)个/视野,鼻咽炎性反应组为(10.5 4±3.0)个/视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91,P<0.01).鼻咽癌组织中,有淋巴转移组VEGF-C阳性表达率(87.8%)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组(76.5%);有淋巴转移组MLVD(30.2 4±6.4)个/视野高于无淋巴转移组(24.8±3.6)个/视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59,P<0.01).VEGF-C的表达与MLVD(t=3.512,P<0.01)、淋巴转移(X2=7.715,P<0.01)、临床分期(X2=4.250,P<0.05),与病理分化程度无关(X2=0.000,P>0.05).VEGF-C的表达与MLVD(t=3.512,P<0.01)、淋巴转移(X2=7.715,P<0.01,r=0.712)、临床分期(X2=4.250,P<0.05,r=0.481)相关,与病理分化程度无关(X2=0.000,P>0.05).结论 在鼻咽癌组织中VEGF-C呈高表达,VEGF-C表达与鼻咽癌组织MLVD、淋巴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VEGF-C可能参与了鼻咽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的过程.VEGF-C与肿瘤组织微淋巴管密切相关,在鼻咽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组织中EphA2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组织中EphA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新生血管生成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1例NPC和20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中EphA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phA2的表达与NPC临床病理特征和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NPC组织EphA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鼻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鼻咽癌组织中p-PTEN、p-Akt和p-FoxO1的表达,探讨PTEN/Akt/FoxO1信号传导通路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TEN、p-Akt和p-FoxO1在38例鼻咽癌组织与20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38例鼻咽癌组织中,p-PTEN的灰度值为0.53±0.04,明显低于慢性炎症组织(P<0.05);p-Akt的灰度值为1.72±0.31,明显高于慢性炎症组织(P<0.05);p-FoxO1的灰度值为1.35±0.20,明显高于慢性炎症组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p-PTEN的表达水平与p-AKt呈负相关(r=-0.39, P<0.05),与p-FoxO1呈负相关(r=-0.51, P<0.05)。结论 PTEN/Akt/FoxO1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鼻咽癌中PTEN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对Akt的负调控作用下降,高的Akt磷酸化水平使通路下游FoxO1磷酸化水平升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EB病毒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癌 (NPC)组织及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血清中EB病毒DNA的分布及其与NPC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检测 39例NPC组织 (NPC组 1)中EB病毒DNA ,2 4例NPC患者 (NPC组 2 )外周血白细胞及血清中EB病毒DNA ,2 0例慢性鼻咽炎组织 (对照组 1)中EB病毒DNA ,10例头颈部其他部位肿瘤患者 (对照组 2 )和 10例慢性鼻咽炎患者 (对照组 3)外周血白细胞及血清中EB病毒DNA ;同时采用免疫酶法检测NPC组 2、对照组 2和对照组 3血清中EB病毒VCA IgA抗体效价。 结果 :NPC组 1EB病毒DNA阳性率为 71.8% (2 8/ 39) ,对照组 1阳性率为 15 .0 % (3/ 2 0 )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NPC组 2外周血白细胞中EB病毒DNA阳性率为 4 1.6 7% (10 / 2 4 ) ,对照组 2阳性率为 10 .0 0 % (1/ 10 ) ,对照组 3外周血白细胞中EB病毒DNA为阴性 ,NPC组 2分别与对照组 2和对照组 3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5 ) ;NPC组 2、对照组 2和对照组 3血清中EB病毒DNA均为阴性 ;NPC组 2血清中EB病毒VCA IgA抗体效价分别与对照组 2和对照组 3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1)。结论 :NPC组织中检测出EB病毒DNA的阳性率较高 ,外周血白细胞中阳性率较低 ,血清中未能检测出EB病毒DNA ,说明EB病毒从癌组织—→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