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胃内折叠缝合术(EndoCinch)作为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GO RD)的内镜治疗方法,其短期疗效是肯定的。但其长期疗效并不清楚。本研究目的在于前瞻性地评价EndoCinch术后的长期疗效。患者与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共纳入了70例在同一个所指定的中心接受EndoCinch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采用标准的问卷调查,详细询问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症状和服药情况。此外,还采用胃镜检查、24h pH检测,以及食管测压检查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患者对该治疗方法的耐受性很好,没有明显的短期或长期并发症。EndoCinch治疗后18个月,70例患者中有56例(80%),由…  相似文献   

2.
背景:应用EndoCinch技术进行腔内胃折叠术已成为一项潜在的内镜下抗反流疗法。虽然初期结果较好,但由于缝合缺陷其持久性尚不确定。一种新研制的内镜缝合装置(ESD)可提供良好的可视性和操作性。本研究目的是前瞻性评估EndoCinch手术失败后ESD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20例胃食管反流病(GER D)患者纳入本研究,这些患者最初曾接受EndoCinch手术治疗,术后复发中位时间为7.5个月,存在缝合失败或缝合后功能不良,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且需要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使用ESD在胃食管接合部实施至少3处折叠。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内镜检…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研究目的:近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食管特殊类型肠上皮化生的癌前病变和癌变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本研究旨在评估Barrett食管高度上皮内瘤变(H G IN)局部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与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1年9月的5年间,共有379例怀疑有早期Barrett食管癌变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选择44例Barrett食管H GIN患者进行局部内镜治疗。14例再次发现H G IN的患者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27例未再发现H GIN的患者接受光动力治疗(PD T),其余3例患者接受内镜下切除和光动力联合治疗。结果:43/44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97.7…  相似文献   

4.
背景:以往关于长节段Barrett食管(BE)患者癌症风险的研究数据往往很难得到解释,因为关于BE的定义已经从内镜检查诊断发展到组织学诊断。本研究重新定义了在鹿特丹BE队列中采用当前标准所作的诊断,以期获得未接受标准内镜检测的患者中更确切的癌症风险数据。此外,要确定与BE肿瘤进展相关的内镜检查中的患者因素。方法:鹿特丹BE队列包含了所有BE≥3cm的患者,这是由1973~1984年之间的内镜检查诊断得出的。当前的研究仅纳入那些有肠化生的患者(n=105)。随访数据通过对患者和治疗医生的问卷调查和(或)访问得到。采用Kaplan-M eier曲线分析…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目前,Barrett食管的诊断需要内镜检查与组织学检查确定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本研究前瞻性分析了由内镜及组织学确定的Barrett食管的患病率,以及接受内镜治疗患者存在Barrett食管的危险因素。患者与方法:纳入474例未经选择的病例(58%男性,平均52岁)。分别自鳞-柱状上皮结合部上、下与胃窦、胃体各取两份活组织标本。在4个象限每隔1~2cm取活组织检查,以确保能选取到可疑的Barrett食管。结果:内镜下疑似的Barrett食管有109例(23%),其中仅46例(42%)经组织学确诊。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2%与84%。多变量logi…  相似文献   

6.
背景:多项研究证实反流性食管炎(RE)可发生于幽门螺杆菌(H P)根除治疗后。然而,胃镜检查不能预测成功根除治疗后R E的发生。本研究评估了H P根除治疗后R E的发病率与食管裂孔疝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了148例在过去超过5年的时间之前接受了H P根除治疗的患者,根据内镜检查评估其R E和食管裂孔疝的程度。食管裂孔疝依据H ill胃食管重叠值(GEFV,包括I~IV级)进行分级;H P根除治疗后R E依据洛杉矶分级系统进行分级。所有患者的H P感染,经胃窦和胃底活检标本组织培养、尿素酶检查以及组织学检测确认。结果:148例患者中,有122…  相似文献   

7.
资讯     
内镜下胃折叠术可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症状M P Schwartz在2007年1月的Gut上报道,使用Endocinch suturing系统进行的内镜下胃折叠术可缓解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该方法的疗效和持久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研究人员通过对60例GERD患者的研究发现,3个月后,内镜折叠治疗组更多患者(65%)显示出了较好反应,而假操作组的反应率为25%,观察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有报道胃食管返流病存在性别差异。在女性患者中症状发生率高,症状更为严重,但食管胃酸暴露程度及分类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本研究的目的是判断胃食管返流病患者在临床表现、诊断评估及对内镜治疗反应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胃食管返流病患者在接受内镜后坐力前均评估是否存在典型的(如烧心、呃逆)或不典型的(如胸痛、咳嗽、喘鸣、声嘶)症状。所有病人均进行胃镜、食管测压及pH检测。内镜治疗部位在鳞状柱状上皮结合处,在2cm范围内进行2~3针缝合。内镜治疗后对返流症状进行评价。结果:入选95例患者,男性37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51岁,不同性别患者在治疗前典型返流症状及不典型返流症状的抑制程度均相似、两性别间进行了食管测压的比较,胃镜和pH值检测显示男性患者糜烂性食管炎发生率较高,食管胃酸暴露程度有增高的趋势,男性和女性患者对内镜治疗的反应是相同的。结论:除了男性患者糜烂性食管炎的发牛率较高外.在内镜下表现、食管测压、食管胃酸暴露及对内镜治疗分反应等方面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背景:食管穿孔或食管术后漏所致纵隔脓肿几乎均需要手术治疗。方法:对有食管周围脓肿的患者,若脓肿>2cm且合并有脓毒症的表现,应用超声内镜(EUS)或内镜下穿刺进行治疗。采用直径9.5m m的内镜进入经球囊扩张后的脓腔,以利于脓腔的灌洗和引流,应用Dorm ia网篮清除碎屑。对于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给予胸导管引流。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及肠内或肠外营养治疗。结果:共2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4例患者采用单纯引流,1例患者不能进行穿刺治疗。1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导致穿孔的病因分别为:Boerhaave综合征(n=8),吻合口漏(n=3),…  相似文献   

10.
背景:Barrett食管(BE)长度相关临床因素的评估目前仍处于非正式报道或来自单中心经验阶段。本项多中心研究旨在确定与BE长度密切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来自美国5所研究中心的BE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的内镜(食管)活检标本因存在肠上皮化生而被证实为BE。通过有效的人口统计学调查问卷和G ERD症状核对表对全部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共263例BE患者纳入本研究。完整标本的平均BE长度为4±3.3cm。病史较长的食管裂孔疝(r=0.22;P<0.01)、食管发育异常(t=-2.3;P<0.05)、H2受体拮抗剂(H2-RA)使用(t=1.98;P<0.05)和不吸烟(t=-2.5;P<0.05)…  相似文献   

11.
背景和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 ORD)内镜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很少表现有食管远端酸暴露时间的正常化。然而,食管近端的胃酸分布是GO RD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决定因素。本研究旨在评估内镜下将水凝胶可扩张假体置入食管黏膜下层,对胃食管反流的时间空间特征的影响。方法:在接受内镜检查前及检查之后6个月,对9例患者进行食管测压及多通道动态24h pH监测。将患者胃食管反流的动力学特征与13例无症状对照者相比较。结果:食管远端的酸暴露时间(AET)从基线的11.7%(95%CI6.1%~21.8%)降至随访期的7.7%(95%CI3.7%~11.6%,差异无显著性)。9例患者中,有…  相似文献   

12.
背景:胃食管反流是食管闭锁(EA)矫治术后的一个常见问题,本文旨在确定在EA矫治术超过10年以后的食管炎和巴雷特食管的发生率。方法:在1973—1985年治疗的92例患者被纳入本前瞻性研究,86例患者完成了调查问卷,49例患者接受了食管胃镜检查。结果:仅有36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31例患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研究目的:在先前的研究中,作者证实了首次内镜检查后16~24h内再次内镜治疗在减少较大的复发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有效性。该研究目的是识别在这种预定的再次内镜操作后远期再出血的预测因素。患者与方法:1999—2002年间在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治疗,并接受了预定的再次胃镜治疗的249例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男181例,女68例)。对再次内镜检查后再出血的患者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可能的再出血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49例接受预定再次内镜检查患者中,有17例(6.8%)患者出现再次出血:7例接受了第3次内镜治疗;10例需要手术;总病…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报道称有反流症状患者的Barrett食管发生率为5%~15%,但慢性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中长节段Barrett食管(LSBE)(>3cm)和短节段Barrett食管(SSBE)(<3cm)的确切发病率仍然不明。本研究旨在明确以GERD为适应证而进行首次内镜检查患者的LSBE和SSBE的发病率。方法:对以GERD为适应证到退伍军人事务医疗中心内镜组,进行首次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集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种族、年龄),吸烟情况,食管疾病的家族史及体重指数(BM I)。在内镜检查前,所有患者都要完成一个GERD调查问卷。远端食管黏膜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胃食管反流病(GERD)维持治疗方式的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我院门诊156例0ERD病人,根据治疗后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为按需治疗组和连续治疗组.探讨两种维持治疗方式与病程、症状积分、食管动力功能、24h食管pH监测结果及内镜下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对同期接受内镜、食管动力以及24h食管pH监测的86例患者,进行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 (1)96.7%GERD总者对药物治疗有效,其中按需治疗组92例,连续治疗组59例.(2)按需治疗组病程(年)和反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连续治疗组(P<0.05),(3)按需治疗组的LESP和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显著低于连续治疗组(P<0.05);(4)按需治疗组中Ⅱ~Ⅲ级RE占10.9%,明显低于连续治疗组52.5%(P<0.05),同时按需治疗组(19.6%)合并食管裂孔疝的百分比也较连续治疗组(39.0%)低(P<0.01);(5)按需治疗组和连续治疗组的24h食管pH监测均以卧位型酸反流为主.与按需治疗组比较,连续治疗组24h总的酸反流的时间百分比和卧位酸反流的时间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6)对于同期接受内镜、24h食管pH监测和食管动力检查的86例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食管炎程度、食管远端收缩波幅和卧位酸反流程度对于采用维持治疗方式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结论 病程、内镜下的炎症程度、食管的动力功能以及卧位酸反流的程度是决定是否需连续治疗方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研究目的:目前,关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在高危人群中的患病率与食管镜检查过程中应用系统性Lugol染色的优势尚无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该项研究目的是评估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在高危人群中的患病情况,以评估分类Lugol染色方法在应用内镜筛查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中的作用,同时确定该方法识别特定高危人群的可能性。患者与方法:进行一项由62所内镜检查中心承担的前瞻性研究。共有1095例患者被纳入,均无食管症状。这些患者都是近期或既往患有头、颈或支气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组1),伴发酒精性慢性胰腺炎(组2),伴发酒精性肝硬化(组3),或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门静脉血栓与非急诊内镜下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GV)术后再出血的关联。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肝硬化伴食管GV患者, 根据是否存在门静脉血栓, 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 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内镜治疗失败率、不同时间段内的再出血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影响两组随访时间内总再出血的GV直径的最佳截断值。分析两组患者12、36个月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 并进一步分析血栓组36个月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 血栓组53例, 男37例, 女16例, 年龄18~78(54±13)岁;非血栓组53例, 男37例, 女16例, 年龄27~83(55±12)岁;两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0±15)和(25±15)个月。血栓组总再出血率高于非血栓组[30.2%(16/53)比13.2%(7/53), P<0.05];其中血栓组6、12、24和36个月内再出血率均高于非血栓组[分别为18.9%(10/53)比5.7%(3/53), 18.9%(10/53)比5.7%(3/53), 28.3%(15/53)比9.4%(5/...  相似文献   

1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49-35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6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3例接受ESD治疗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治疗组,另23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病灶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胃灼热缓解的轻度胃食管反流病(G ERD)患者的长期治疗中,对按需服用20m g或40m g泮托拉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安慰剂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共634例内镜证实为G ERD(0/I级)并有胃灼热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急性期,患者口服泮托拉唑20m g/d,共4周。患者胃灼热缓解后即进入长期治疗,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20m g或40m g泮托拉唑治疗组或安慰剂组。在6个月内,患者按需接受该药物治疗(制酸剂作为补救治疗药物),一旦症状减轻即停止用药。结果:在治疗4周后,共87.1%/90.0%(ITT/PP)患者胃灼热消失,进入随后的长期治疗阶段。患者可知的每日一般症…  相似文献   

20.
Zheng J  Du ZM  Chen MH  Lin JK  Hu P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0):1390-1393
目的 评价内镜、24 h食管pH监测、症状指数、24 h食管胆汁监测和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等方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关非心源性胸痛(NCC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因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连续病例共255例中,符合本研究标准的NCCP患者27例纳入研究,对这些患者行问卷调查、内镜、24 h食管pH和胆汁监测后,予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试验14 d.结果 27例NCCP中,若仅以存在糜烂性食管炎和(或)病理性酸反流诊断GERD相关NCCP有9例(33%);若以存在糜烂性食管炎和(或)病理性酸反流、症状指数阳性、病理性胆汁反流之其中1项诊断为GERD相关NCCP则有20例(74%).以后者为GERD相关NCCP的诊断标准,PPI试验的诊断敏感性75%、特异性86%,反流性疾病问卷(RDQ)敏感性35%、特异性86%.结论 结合内镜、24 h食管pH监测、症状指数、24 h食管胆汁监测等检查可提高GERD相关NCCP的诊断,PPI试验是临床上诊断GERD相关NCCP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