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慢性胃炎"肝脾同治"充分体现了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揭示了脏腑间相辅相成、克中有生、动态平衡的重要意义。脾胃与肝胆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清肝胆和脾胃,舒肝木实脾土,升肝阳助脾阳可作为急慢性胃炎的诊疗思路,温胆汤、补中益气汤,依据脾胃病机,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正刘惠武教授系武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肝胆病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医几十载,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从肝论治脾胃病。现将相关经验,小结如下。1胃脘痛与肝脾的关系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常见于西医中的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临床上常见胃脘部的胀满,嗳气,嘈杂,反酸,疼痛等主要症状,它的病位在于胃部[1]。肝脾与胃脘痛的病机病因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胃与脾以膈膜相  相似文献   

3.
姜树民教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侍诊脾胃病专家姜树民教授,总结出其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经验,认为本病因肝胆毒热之邪,逆行于胃,灼伤胃络所致。临床常见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寒热错杂等证。治疗大法为:清利肝胆、化腐生新、和胃化浊、疏肝理脾。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建平  徐凯 《陕西中医》2008,29(1):121-123
1病因病机胰腺癌多由于内外因素影响而发病,与肝胆脾胃相关,脾胃失调是关键.即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外感湿邪,致肝脾受损,气滞痰湿瘀毒结于胰腺,久而发为癌瘤.如王氏认为其病因病机多由于七情郁结,或饮食失调,久而肝脾受损,脏腑失和,脾运受阻,湿热内蕴,瘀毒内结所致[1].周氏认为胰腺癌的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暴饮暴食.如膏梁厚味,损伤脾胃,积滞于中;(2)肝气横逆.如情志忧郁,肝失疏泄,横逆犯脾,使脾胃升降失调;(3)湿热郁结.如湿热内阻,中焦运化失调,邪热郁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而成黄疸.暴饮暴食、肝郁及湿热等致病因素皆能引起胰腺功能失调(如胰液排泄障碍、胰腺水肿、腺泡破裂等慢性炎症),逐步形成癌瘤[2].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医科学院姚乃礼教授善治肝胆脾胃及内科疑难杂症,对内科疾病多从肝脾失调辨证,善用调和肝脾法,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和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肝胆疏泄失常,属于中医的"胁痛""胆胀""黄疸"等范畴。临床辨证治疗从中医病机出发,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是病在脾胃,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致,治疗应重在健脾和胃化湿利小便;也有人认为是病在肝胆,肝胆疏泄功能失调而致,治疗重在清肝利胆,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8.
脾胃病多与肝胆有关小议于莹黄茂△范焕芳△△(050091)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器,其他脏器功能失调亦可影响到脾胃,临床上以土不营木及肝木侮土最为常见。虽云中焦脾胃为气机之枢,但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亦赖于肝胆之气的疏泄,脾无肝胆不能升清,胃无肝胆不能降浊...  相似文献   

9.
黄疸由于各种病变影响,使血液内胆红质浓度增高,或胆色素不能正常排泄,混入血液中,以致皮肤粘膜及巩膜发黄,但黄疸仅为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病,有许多疾病都有发黄的现象。在公元前二世纪,素问曾有关于黄疸的记载,如「目黄、溺黄赤、安卧者、黄疸」、「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肝传之脾,名曰脾风,发瘅,(瘅与疸通)腹中热,烦心、出黄」、「湿热相交、民病瘅也」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于黄疽病,已认识其为肝脏疾患的一部份,清代魏之琇论黄疸,多由湿热蒸脾胃而成,且有肝热传瞻,肝热传脾一说,进一步指出肝胆相通,及黄疸的发病机制与胆道有关。这些基本上都是很正确的。现代医学将黄疸分为三大类:(1)肝前性黄疸,(溶血性和非溶血性)。(2)肝性黄疸,(肝细胞性  相似文献   

10.
蔡莹  ;邓娜  ;蔡光先 《河南中医》2014,(10):1868-1870
总结历代医家的观点,肠易激综合征多由情志不遂、饮食劳倦、邪犯脾胃等导致脾胃气机失常,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胆等多个脏腑。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是其基本病机,治法宜疏肝理气,运脾开胃。  相似文献   

11.
王思雨 《光明中医》2011,26(3):557-558
肝炎病位在肝胆,病交在脾胃。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湿热内郁,肝失疏泄条达,导至于胁痛。治法分健脾、疏肝、运脾、利湿退黄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位在胃,涉及病变脏腑为肝脾。脾胃亏虚、肝失疏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基础,其中脾胃亏虚是基础,肝失疏泄是关键,痰、瘀、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因素。运脾疏肝和胃法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法,化痰、祛瘀、清热为其协治之法。  相似文献   

13.
顾勤主任认为,胆囊术后综合征主要由术后伤及肝胆,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及饮食不节所致。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胆囊术后综合征的发生与少阳枢机不利有一定的相关性,胆囊术后综合征的病机主要为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脾胃升降失调,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症处理:从肝胆论治,和解少阳;从肝脾论治,疏肝健脾;从气血论治,行气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4.
李郑生主任医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脾胃、肝胆及其他内科杂病的诊治与研究30 a,在治疗脾胃肝胆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李郑生主任医师认为梅核气的主要病机为脾虚肝郁,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导致肝脾(胃)失调,并总结出健脾疏肝和胃法的治疗思路,配合日常生活调理及调畅情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篇》中首立"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之论,与《伤寒论》里:"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观点彼此呼应,共同阐释了黄疸的核心病机为脾湿瘀热,首先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说,奠定了健脾利湿的基本原则。仲景以脏腑为着眼,以湿瘀为中心,以健脾利湿为根基,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共筑黄疸治疗框架,治疗以脾胃为中心,而并非肝胆。随着西医学的引入,人们对黄疸的病机认识逐渐由脾湿瘀热转到肝胆湿热,这与仲景理论背道而驰;认为肝胆湿热、肝失疏泄、胆汁阻塞是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看似与现代医学观点相吻合,实则违背了仲景从脾论治黄疸的中心思想,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伤寒论》厥阴病篇条文的研习,并结合《黄帝内经》有关厥阴生理、病理的论述,笔者认为厥阴病与脾胃存在密切联系,厥阴病在脾胃肝胆疾病中十分常见。笔者临证时发现,脏腑辨证在复杂病机疾病的诊治中存在局限性,于是提出"抓病机六经辨证用经方以诊治复杂病机的内科疾病"这一概念。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与厥阴病关系密。探究脾胃肝胆系诸多疾病的内在病机为寒热错杂、上热中虚下寒,具体表现为肝肾阴亏、脾肾阳虚、肝郁乘脾、心肝虚热中的多个方面,切中厥阴病之病机,故从厥阴病论治脾胃肝胆疾病。  相似文献   

17.
张有明 《河南中医》2008,28(12):15-15
甲型肝炎又称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阳黄范畴.中医认为是湿热邪毒(疫毒)所致,当湿热邪毒侵入人体,阻于肝胆之络,胆汁不循常道,以致外溢、浸渍于肌肤,发为黄疸[1].其病位虽在肝,而病机转归与脾胃相关.脾主运化,湿热熏蒸而脾胃受损,湿热阻于中州,大多肝炎患者多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乏力,口干口苦,粘腻等脾胃湿热之症.  相似文献   

18.
吴寿善教授,一生精读歧黄之书,博采诸家,医理精湛,将祖国医学与现代科技相互渗透,师古而不泥古,创新不失法度。擅治内科杂病,尤对乙肝辨证论治有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吴师治疗乙肝用药经验整理成文,谬漏之处,望高识之士斧正。1见肝之病,顾护脾胃肝胆与脾胃同居中焦,且脾胃的运化有赖肝之疏泄、胆汁分泌和排泄的正常。故肝胆有病最易传脾伤胃。若木郁犯脾,脾失升清则泄泻,浊气不降则腹胀;若肝旺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神疲乏力;若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或嗳气等。吴师推崇医圣张仲景…  相似文献   

19.
总结姚乃礼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脾胃虚弱是脾胃病的发病之本,治疗时强调以补益脾胃为本。脾胃病多与情绪相关,擅用和法调和肝脾,治疗脾胃病。脾胃居中焦,治中焦如衡,纠正阴阳、虚实、寒热、燥湿等偏盛偏衰。符合络病的发病特点则从络病论治,如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重视舌脉在辨证中的作用,主张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胃镜下的微观表现辨治。  相似文献   

20.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等疾病,涉及西医学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种消化性疾病。笔者根据脾胃病的病变证机脾失运、胃失和、肝失疏,自拟胃复康治疗脾胃病数例,疗效显著。方药组成:白术30g,枳实15g,党参12g,山药15g,茯苓15g,元胡,川楝子,半夏,蒲黄,五灵脂,炙甘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