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CT图像测量正常成人齿突偏移及双侧LADI不对称数据,获取其正常参数,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正常成人146例无寰枢关节病变的志愿者,男70例女76例,均行常规中立位螺旋CT扫描寰枢椎体,应用多平面重组(MPR)软件测量齿突生长偏移值(DO)、双侧LADI不对称值(即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VBLADI)。结果 正常成人齿状突生长偏移平均为0.256±0.444,偏移率:42.5%,最大偏移值:2mm;双侧LADI不对称值(VBLADI)平均为0.707±0.742,不对称发生率77.39%,其VBLADI大部分正常值范围为0.1~2.8mm。结论 标准中立位寰枢关节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能够全面观察寰枢椎影像解剖的结构,准确提供正常成人CT影像学的DO、VBLADI正常参考值数据,为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观察寰枢关节不同功能状态下的影像学解剖,了解寰枢关节的功能特点,为异常病变提供解剖基础。方法:选取6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螺旋CT扫描,体位选择为中立位、最大限度的左旋转位、最大限度的右旋转位,然后进行冠状面、矢状面重建、VR重建,观察其影像学特点。结果:正常中立位,寰枢关节上下关节面基本对齐。轴位53例枢椎齿状突位于寰椎前弓后方的中间位置,两侧距离对称。7例寰齿侧间隙不对称。左旋位寰枢关节吻合面分离2/3。右旋位寰枢关节吻合面分离2/3。结论:颈椎在不同的旋转功能状态下,以寰枢侧关节移动为主,以寰齿关节移动为辅,正常情况下,寰齿侧关节间隙可以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寰枢关节退行性变的16层螺旋CT表现以及寰枢关节退行性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颅脑、鼻窦或鼻咽部16层螺旋CT(MSCT)扫描。其中颅脑检查123例、鼻窦检查47例、鼻咽部检查40例。将结果与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CT显示寰枢关节退性行变114例。寰枢关节的退变程度与临床枕颈区疼痛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P<0.05)。当年龄大于40岁以后,寰枢关节退行性变的发病率和临床枕颈区疼痛症状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寰枢关节退行性变随年龄的增大发病率逐步升高;寰枢关节退行性变与枕颈区疼痛有明显的相关性;寰枢关节退行性变不一定都引起枕颈区疼痛。  相似文献   

4.
枕颌布兜牵引辅颈领固定治疗寰枢椎半脱位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临床上牵引加颈领固定制动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不同原因引起的寰枢椎半脱位患者采用枕颌布兜牵引加颈领固定,采用持续卧式颈椎牵引,牵引重量从扣5kg开始,复位后改用2-3kg维持一周余。然后用颈领固定&#168;周后疗效评定。结果枕颌布兜牵引辅颈领固定治愈率55%,总有效率94.64%,半年后复发仅7例。结论枕颌布兜牵引加颈领固定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寰枢椎半脱住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周野 《中国保健》2008,16(3):61-62
目的:对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误诊进行分析.方法:近5年来我科收治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共26例,其中9例被误诊、漏诊,占34.6%.男6例,女3例.年龄4~48岁,平均18岁.初步诊断为颈部软组织损伤3例,先天性斜颈2例,颈椎病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后修正为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予枕颏带牵引6例,颅骨牵引3例.治疗7~14d,平均10d,拍片证实复位,再予头颈胸石膏或充气式气囊颈圈外固定4~6w.结果:随访6~12个月无复发,斜颈及颈部受限消失.结论:特征性临床表现与寰枢椎开口位X线片结合是避免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松解颈椎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配合。方法:选择7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采用经口寰枢椎松解联合颈椎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融合术,术中持续有效的颈椎牵引,默契配合,舒适护理。结果:7例经口咽寰枢椎松解颈椎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枕颈内固定融合手术顺利,无手术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无1例死亡,患者术后18~26天均痊愈出院。结论:护士术前访视、充分准备,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1例寰椎骨折、2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1例枢椎骨折、1例寰枢椎骨折的患者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 5例患者随访3~10个月,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均得到骨性愈合.局部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椎弓根钉无松动、断裂及脱出现象.结论 对于上颈椎损伤,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安全有效,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8.
本科于2007年12月至2011年6月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不稳患者1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8~ 50(中位年龄39)岁.10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其中齿状突骨折4例,均为AdersonⅡ型骨折,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AdersonⅡ型)1例,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1例出现头晕、头痛,其中寰齿前间隙>5mm者4例,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根据寰枢椎移位情况决定牵引的方向和重量,一般牵引超过1周,重量2~5kg.首次牵引后1~3h复查床旁侧位X线片(图1),以后每日复查1次,根据复位情况调整牵引重量及角度:术前均行寰枢椎CT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包括进钉点的选择、螺钉内倾角度和钉道长度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持续枕颌带牵引治疗儿童寰枢椎半脱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86例寰枢椎半脱位儿童均有突发性颈部偏斜伴疼痛.采用持续枕颌带牵引,时间10~21 d,平均16d.伴感染患儿给予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出院后予以颈托固定2~6周.结果 86例患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5年.76例患儿治愈,无复发,无并发症.8例患儿6个月内再次复发,2例患儿9个月内2次复发,经再次入院行持续枕颌带牵引18 ~ 31 d,出院后颈托固定4~6周,随访3年,无复发,无并发症.结论 持续枕颌带牵引治疗儿童寰枢椎半脱位,具有安全、简便、经济、恢复快和无明显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征后路枕颈融合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总结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进行的80例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征后路枕颈融合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术前一天访视病人,进行手术及环境相关介绍;术前巡回护士接患者进手术间,配合麻醉,正确安置手术体位,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恢复期注意吞咽及呼吸观察;器械护士准备手术器械及专用器材,密切配合手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结果:本组8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术前访视、心理疏导,术中体位的正确摆放、并发症的预防及器械护士迅速准确的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一种定点参照测量法在螺旋CT三维重建下测量寰枢椎椎弓根。方法56例18岁~75岁(平均40.3岁)正常成人寰枢关节,螺旋CT扫描并重建,模拟寰枢椎弓根钉植入,3D重建后应用自行设计的定点测量法测量寰枢椎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斜角及上斜角;应用SPSS12.0软件对人正常状态下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平均值。正常寰枢关节寰椎椎弓高度(4.51±0.69)mm,上斜角7.00°±1.04°,内斜角13.93°±2.11°,椎弓根宽度(5.70±0.80)mm,长度(28.75±1.57)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20.17±1.83)mm;枢椎椎弓根高度(7.20±1.11)mm,上斜角25.00°±3.20°,内斜角24.49°±3.70°,椎弓根宽度(5.40±0.85)mm,长度(28.10±1.20)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44±1.32)mm。结论自行设计的定点参照测量法在CT三维重建下测量上颈椎椎弓根准确可靠,为临床上颈椎疾患诊治和手术设计、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解剖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一种定点参照测量法在螺旋CT三维重建下测量寰枢椎椎弓根。方法56例18岁~75岁(平均40.3岁)正常成人寰枢关节.螺旋CT扫描并重建,模拟寰枢椎弓根钉植入,3D重建后应用自行设计的定点测量法测量寰枢椎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斜角及上斜角;应用SPSS12.0软件对人正常状态下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平均值。正常寰枢关节寰椎椎弓高度(4.51±0.69)mm,上斜角7.00°±1.04°,内斜角13.93°±2.11°,椎弓根宽度(5.70±0.80)mm,长度(28.75±1.57)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20.17±1.83)mm;枢椎椎弓根高度(720±1.11)mm,上斜角25.00°±3.20°,内斜角24.49°±3.70°,椎弓根宽度(5.40±0.85)mm,长度(28.10±1.21)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44±1.32)mm.结论自行设计的定点参照测量法在CT三维重建下测量上颈椎椎弓根准确可靠,为临床上颈椎疾患诊治和手术设计、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解剖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R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0例颈椎病的CR表现,并对其影像学改变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颈椎生理曲度异常684例(68.4%),椎体旋转391例(39.1%),滑椎298例(29.8%),椎间隙狭窄共1517个(以C5-6椎间隙狭窄为多见),椎间孔变形、狭窄874个(亦以C5-6椎间孔变形、狭窄为多见),椎体骨赘1836个,其中前缘骨赘579个,后缘骨赘901个,侧缘骨赘356个,钩椎关节退变769例(76.9%),椎间关节退变596例(59.6%),韧带钙化352例(35.2%),此外尚有椎间盘真空征(或积气征)13例、正位裂隙征86例,侧位裂隙征117例等。结论CR在颈椎病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特别是颈椎的侧位和左、右后斜位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青年型颈椎病的DR平片价值,为预防和治疗颈椎病提供借鉴。方法:对220例DR诊断以及临床证实的中青年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失稳,椎体以及钩椎关节增生以及少数韧带钙化为主要特征。结论:中青年型颈椎病的表现轻微,DR平片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南阳市12~18岁在校学生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的年龄变化特点及与颈椎病的关系,为青少年颈椎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在南阳市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Coda Motion运动分析仪检测890名12~18岁学生的CROM,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  结果  南阳市12~18岁男女生CROM总体呈下降趋势。15和18岁组男生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和右旋活动度与前一年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屈值分别为2.02,2.70;t后伸值分别2.01,2.81;t左侧屈值分别为3.51,2.99;t右侧屈值分别为5.07,2.66;t左旋值分别为2.28,2.92;t右旋值分别为2.91,3.60,P值均 < 0.05);15和18岁组女生与前一年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屈值分别为2.38,2.20;t后伸值分别2.09,2.02;t左侧屈值分别为2.33,2.55;t右侧屈值分别为7.34,4.60;t左旋值分别为3.73,2.35;t右旋值分别为2.31,3.99,P值均 < 0.05);除右侧屈外,同年龄组男生CROM均大于女生。颈椎病检出率总体呈增高趋势(男生:χ趋势2=13.93,女生:χ趋势2=12.87,P值均 < 0.05)。除14岁外,其他年龄段女生颈椎病检出率均高于男性,15和17岁年龄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35,9.64,P值均 < 0.05)。  结论  随年龄增长,男女生的CROM整体呈下降趋势,且CROM越小,颈椎病发生率越高。CROM的测量有利于青少年颈椎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一种适合治疗各种类型颈椎病的颈椎保健理疗仪。它是由颈椎按摩装置、热疗装置和颈椎牵引装置构成。治疗颈椎病时,先利用颈椎按摩、热疗装置对颈部进行揉捏推拿、振动按摩、热疗;然后利用牵引装置对椎间小关节紊乱、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病变)等疾病进行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一种颈椎病辅助诊疗系统,为广大基层颈椎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牵引治疗。方法:基于研制的量化定位角度牵引计算理论公式,采用成熟的Delphi语言设计上位机系统,采用汇编语言设计下位机系统,数据库设计使用SQL Server 2005。结果:设计了一个应用面广、治疗安全有效的颈椎病辅助诊疗系统。结论:该系统的建立可以克服因操作者能力不足而致使现有医用颈椎牵引器械在基层推广所面临的困难,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檀大胜 《现代保健》2011,(3):140-142
目的 重点讨论颈椎病的X线表现和评价X线平片诊断价值.方法 对1000例颈椎病进行X线分析.结果 颈椎病的表现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631例(63.1%),椎体旋转392例(39.2%),滑椎326例(32.6%),椎间隙狭窄共1364个,以C5~6椎间隙狭窄多见,椎体骨刺1830个,其中前缘骨刺562个,后缘骨刺920个,侧缘骨刺348个,钩椎关节退变813例(81.3%),椎间关节退变614例(61.4%),韧带钙化364例(36.4%),此外尚有椎间盘真空征(或积气征)20例,正位裂隙征133例,侧位裂隙征126例和椎间孔变形等.结论 X线平片在颈椎病诊断上有重要价值,也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特别是颈椎正侧位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青年颈椎病X线征象特点,探讨过伸过屈位片对早期颈椎病诊断的价值。结果表明颈椎失稳性改变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而过伸过屈位片对过度的椎体水平位移和角度位移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