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与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4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颅脑CT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颅内异常表现包括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硬膜下(外)血肿、脑内出血性病灶及脑内非出血性病灶,MRI对上述异常表现显示总体情况优于CT。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显示明显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各序列间比较,DWI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数量最多,其次为T2FLAIR,T1WI最少。结论与CT比较,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显示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场MRI在CT阴性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cerebral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CT阴性、MRI阳性的DAI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经临床随访证实.CT使用16层CT常规程序扫描,MRI采用0.35T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AIR)、部分使用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FLASH).结果 MRI各序列共检出CT阴性的115个病灶.其中两侧半卵圆区65个,位于胼胝体25个,侧脑室前后角周围白质区11个,基底节区6 个,丘脑4 个,脑干4个.结论 低场MRI是较为敏感的诊断CT阴性的DAI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及磁共振波谱(MRS)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优势。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5月在解放军第171医院接受CT检查及综合治疗的2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7 d内进行头颅MRI及MRS检查,采用磁共振扫描仪及超导磁共振进行T1、T2、Flair序列扫描,选择合适的靶点进行MRS检查,明确颅脑损伤的部位及性质。对头颅CT、MRI及MRS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影像学图片及资料进行比照,并且对比头颅CT与MRI+MRS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其中包括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检出率,并分析MRS检出损伤部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总检出率为33.3%,其中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检出率为25.9%;MRI及MRS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总检出率为85.2%,其中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检出率为51.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及MRS检出损伤的患者组的Barthal指数及DRS均分与未检出异常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arthal指数41~60分和≤40分患者的NAA/Cr、NAA/Cho与60分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RS均分为4~30分患者的NAA/Cr、NAA/Cho与DRS均分为0~3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RI与MRS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上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敏感性,及探讨中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以定量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方法 选择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诊断为DAI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入院时行CT、MRI平扫及DTI扫描,观察比较3种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差异,并分析其中36例DAI患者中脑区FA值与入院时GC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CT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为70.48%,MRI平扫为82.86%,DTI为95.24%,3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DTI检查诊断的敏感性为最高.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与中脑区FA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0.977,P=0.000). 结论 DTI不仅在诊断DAI敏感性方面优于CT和MRI平扫,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客观地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6例,入院治疗后均采取颅脑MRI与CT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手段的检出情况及异常部位的发生情况,对比其不同类型颅脑损伤患者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MRI的检出敏感度为83.33%(80/96),漏检率为16.67%(16/96);CT的检出敏感度为70.83%(68/96),漏检率为29.16%(28/96),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漏检率明显低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脑内损伤(额叶、颞叶、额颞叶、顶枕叶)、脑深部挫伤及轴外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等)的病灶检出数量分别为42(43.75%)、26(27.08%)、28(29.17%)、18(18.75%)、32(33.33%)及28(29.17%),CT的检出病灶数量分别为22(22.92%)、11(11.46%)、12(12.50%)、14(14.58%)、4(4.17%)及29(30.21%),MRI的病灶检出数量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两者对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的检出率相当,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较敏感。结论在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中,MRI的检出敏感性明显优于CT检查,尤其对于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常规头颅CT和MRI对鉴别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和微出血灶不够敏感,而这些损伤又可能发展为震荡后综合征、慢性创伤性脑病。研究表明CT扫描只可以检测到10%的轻型颅脑损伤(traumaticbrain injury,TBI)异常~([1]),常规MRI仅检测到轻型TBI中约32%弥漫性的轴索血管损伤~([2])。脑爆震伤后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腔隙性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3h内行急诊螺旋CT及MRI检查。以临床诊断为准,观察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病灶数量及部位诊断情况。比较CT与MRI对发病24h、24~72h、72h患者脑内病灶及径线5mm、5~10mm和10~15mm病灶检出情况。结果 (1)脑梗死病灶分布于额叶6例,顶叶6例,颞叶6例,枕叶4例,基底节区8例,丘脑3例,脑干3例,小脑4例。40例患者中,CT共显示21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共显示病灶45处。MRI共显示38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共显示病灶79处。MRI对脑梗死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I对24h、24~72h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72h病灶的检出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其中MRI对径线5mm及5~10mm腔隙性梗死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径线10~15mm病灶的检出中,MRI及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中,MRI较CT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PECT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对发作间期癫痫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癫痫患者于发作间期进行SPECT99mTC-ECD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并与同期CT和(或)MRI、长程脑电图(AEE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SPECT脑显像均异常,低血流灶占84%(26例),局限性高灌注灶16%(5例).阳性病灶79个,额叶25,颞叶26个,顶叶17个,枕叶17个,基底神经节4个,旁中央小叶1个.单个病灶5例,单侧病灶19例.CT和(或)MRI阳性率50%(15/31),10例显示局部病灶,AEEG阳性率93%(29/31),单侧病灶8例,其余为弥漫性病变.病灶阳性检出率SPECT与CT和(或)MRI比较差异显著,P<0.005,而与AEEG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是诊断癫痫的有效方法,SPECT对癫痫灶检出的灵敏度优于CT和MRI,定位价值优于AEEG.手术前SPECT检查是为了确定手术范围,而精确的癫痫灶的定位还要皮层EE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微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疑似脑微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120例疑似脑微出血患者分别行MRI常规序列扫描以及SWI序列扫描,对检出CMBs阳性例数、脑微出血灶位置分布情况、脑微出血灶数量的显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90例患者通过SWI检测均显示出磁敏感效应,SWI主要表现为条状、点状以及类圆形等,检出率为100%;86例常规序列检出CMBs阳性,检出率为76.5%,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90例患者中通过T1WI序列扫描表示病灶显示不明显,通过T2WI序列扫描共检出232个低信号灶。SWI序列共检出1 392个低信号灶。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现阶段的临床应用中可检出脑微出血的最佳序列,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像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像学及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4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12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12例,中残14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0例。不同影像学分级组的预后无显著差异。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目前CT和常规MRI尚不能作为诊断的必要条件,也不能作为准确评估患者预后的独立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损伤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33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BIS值、格拉斯哥昏迷(Gl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0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于入院72h内均进行CT和MRI检查,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异常阳性率和异常部位检出情况。结果MRI检查的异常阳性率为90.29%(93/103),高于CT检查的63.11%(6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各异常部位检出数也多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DAI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诊治正确,抢救成功21例(84%),其中恢复良好7例,中残10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死亡4例(16%)。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是降低DAI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特点及临床诊断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特点及临床诊断标准。  方法 对 58例DAI患者行头颅CT检查 ,其中 3 9例同时行MRI,并分析其临床特点。  结果  75 9?I由交通事故致伤 ;患者伤后立即并持续昏迷 ;70 7%的病人无明显颅压增高 ;CT检查 63 8%有异常发现 ,MRI的诊断价值比CT高 ;DAI病变 89 7%在脑的深部及中轴结构 ;该病预后差 ,病死率为 53 5%。  结论 根据临床特点、CT和MRI检查结果提出DAI的临床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阴性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而复查CT、MRI阳性的表现及原因。方法对我科收治的78例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阴性,但复查CT、MRI发现迟发性颅内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CT检查阴性但复查CT、MRI的阳性表现为迟发性血肿,脑干血肿,横窦沟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腔积液,弥漫性脑肿胀,弥漫性轴索损伤。首次CT检查阴性与检查时间,病变发展,受伤部位等因素有关。结论对首次头部CT检查阴性结果者,应仔细行神经系统的常规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时复查CT、MRI以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比较CT和MRI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9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均在入院后4.5 d内行CT和MRI检查,两者间隔在2 h以内。结果 CT对颅骨骨折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P<0.05),但CT在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检出率明显低于MRI(P<0.05),尤其对脑深部组织的小损伤灶的检出率。结论 将MRI检查应用到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中可弥补CT的不足,提高确诊率,且对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CT无阳性表现的轻度脑损伤患者SW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轻度脑损伤患者的脑CT和脑MRI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有或无异常脑MRI表现将无阳性CT表现患者分为2组,对影像资料进行评价。结果无阳性CT表现的轻度脑损伤患者18例(10.0%)有颅脑损伤表现,最多见的症状为头痛(51.7%)。MRI显示颅脑损伤部位包括颞极区(n=8)、额极(n=5)、大脑镰(n=2)、基底节(n=1)、小脑幕(n=1)和外侧裂(n=1)。颅脑损伤多见于意识丧失、症状时间2周或线性颅骨骨折患者(P=0.000 13)。结论轻度脑损伤无阳性CT表现患者少数可有颅脑损伤,提示即使经CT扫描无异常表现的轻度脑损伤患者亦需进一步检查,包括MRI扫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RI(核磁共振成像)对出血性脑梗死(H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3—2012-03 72例HI患者的CT与MRI诊断表现,比较CT与MRI对HI不同出血分期、不同出血部位、病灶大小、检出病灶距离发病时间间隔及检测所需时间。结果 MRI检出率(86.11%)高于CT(5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幕上出血检出率65.28%,幕下出血检出率15.28%,高于CT的16.67%、2.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测的病灶(9.02±4.31)mm小于CT(12.12±4.8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病灶距离发病时间间隔(0.71±0.42)d短于CT(1.45±0.51)d,检测所需时间(20.06±6.18)min长于CT(9.35±4.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诊断HI的灵敏度比CT高,能判断出血分期、出血部位,可发现亚急性、慢性出血,缩短检出病灶距离发病时间间隔,但检测时间稍长,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分期的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演变。方法选择在天坛医院多次行抗囊虫药物治疗的13例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根据头颅影像学对患者进行分期,分析不同分期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影像学演变。结果 5例脑内为1个囊虫病灶患者行血囊虫抗体检测6次,抗体阳性仅1次(1/6),而8例脑内囊虫1个的患者行血囊虫抗体检测13次,结果均为阳性(13/1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脑内为1个囊虫病灶患者治疗前后共行脑脊液囊虫抗体检测4次,抗体阳性1次(1/4),而8例脑内囊虫数量1个的患者治疗前后共行脑脊液囊虫抗体检测10次,抗体阳性7次(7/1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第一期和第二期病灶溶解消失率为30%(64/211),第三期和第四期病灶溶解消失率为0(0/272),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例患者囊虫钙化灶周出现严重的脑水肿。结论脑内囊虫数量1个的患者血囊虫抗体阳性比例显著高于脑内仅有1个囊虫病灶患者。第一期和第二期囊虫病灶经抗囊虫药物治疗后可消失或数量明显减少,预后好于第三、第四期囊虫病灶。钙化不完全的第四期囊虫病灶易引起灶周水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轻型颅脑损伤(MTB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MTBI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13~15分)的临床资料。患者伤后1周内给予头部CT、MRI及SWI检查,结合CT及相位图排除气体、血管和颅底伪影后,SWI图上的低信号为脑内挫伤出血灶。分别记录MRI常规序列和SWI探查到的病灶数目、发生部位,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SWI对脑外伤微小挫伤出血灶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CT及MRI普通序列扫描,特别是在伤后出现晕厥昏迷史或持续性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中更为明显。结论 SWI比常规CT及MRI对MTBI患者脑内微小挫伤及出血灶的检出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客观的诊断价值,并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