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但《伤寒论》不仅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用药的继承,更是发展和扩充。姜作为药食同源品应用非常广泛。张仲景善用姜,《伤寒杂病论》所用之姜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别,但《神农本草经》主要论述干姜的性味和功效,仅以"生者尤良"4字对生姜作了简单说明,尚未对其性味和功能进行详细阐述。故通过解读《神农本草经》中姜的功效主治对张仲景运用姜的规律进行总结,探讨其对《神农本草经》姜记载的继承和发展,并对"生者尤良"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
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精"的含义,分析肾藏精的理论内涵,阐述《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的渊源关系。并基于肾藏精理论,借助中医肾藏精脏象理论知识管理平台,对《神农本草经》中具有"益精"功效的药物进行检索、类别标注、统计和分析,初步探讨"益精"功效术语之间的相关性及三品分布情况,为临床使用《神农本草经》收载的益精药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3.
连建伟教授擅于挖掘《神农本草经》药物所载功效,并运用于临证,疗效甚佳。文章通过对连建伟教授根据《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功效指导临证的验案分析,展现连教授对《神农本草经》几味药物效用的解难,体悟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四大经典是根,各家学说是本,临床实践是生命线"及连教授"学好中医经典之目的是为了指导当今之临证"之教导,值得青年中医师深刻体会与学习。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影响,参考《神农本草经》原文,一方面可以还原仲景组方用药本意,另一方面将本草理论具体化,补充现代《中药学》中药物功效的不足.仲景善用桂枝治疗外感、奔豚、水湿、结证、喘咳、喉痹、痹证、虚劳等,不仅扩展了桂枝临床应用范围,还明确了其用药禁忌.文章就《神农本草经》所载桂枝的功效入手,分析桂枝的用药规律,以期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归纳《神农本草经》所载具有“延年”功效的药物,总结《神农本草经》“延年”用药学术思想。方法:收集和整理《神农本草经》里明确记载的具有养生功效的药物,通过数据分析该类药物的性味规律及现代分类方法,归纳其药性特点和药物功效分布现状。结果:在药性方面,平性药有60种,占比最高,温热药次之有42种,寒凉药最少有40种;在药味方面,甘味药比例最高有59种,其次为苦味药48种,辛味药有27种,酸、咸味药较少;在现代药物分类方面,高频药类(≥10)为补益药和利水渗湿药两种。结论:发现《神农本草经》“延年”药物多见于上品类,其药多性平味甘,功效特点以补益为主,兼有利水渗湿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延年”药物的研究可为总结提炼古代养生药物特点及现代功效演变状态,为现代养生用药提供一定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相近,《神农本草经》中记述的药物分类、四气五味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是张仲景《伤寒论》组方用药的基础。《伤寒论》中所用药物绝大多数本于《神农本草经》,但在具体运用上多有创新和发挥,如对《神农本草经》所载甘草、桂枝、人参、芍药、附子、半夏、大黄等药物功效的继承和拓展,并剔除了神学迷信的成分,使之更切合临床实际。《伤寒论》在剂型的确立、毒性药物的运用以及服药时间等用药方法上对《神农本草经》理论进行了具体化。此外,《神农本草经》所体现的药证关系和《伤寒论》中较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相比,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时期的飞跃。因此,分析《伤寒论》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继承和发展,既可进一步深化汉代以前的本草理论研究,又能挖掘仲景组方用药的本义,以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7.
用本草文献研究和野外观察的方法,从形色气味、生态分布、功效等三个方面对《神农本草经》中药名称进行对比。笔者发现《神农本草经》中药名称的形成规律受基原(来源植物、动物、矿物)本身特性影响的同时还受临床用药习惯的作用。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中药名称形成规律的探索,为更好的解决名实混乱以正本清源,指导临床用药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本草传统理论的构建离不开医疗实践过程中对药物功效的累积认识,同时又与不同时期用不同药性理论来阐释功效机理的博物学传统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的集结成书是中医学本草传统得以初步形成的标志,两书对药性与功效有相对完整的表述,但所关注的焦点有所差别。《神农本草经》以后,以药性阐释功效逐渐成为本草学的发展趋势与基本特色,明清时期大量本草注释著作的出现使这种特色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9.
《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均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用药多继承于《神农本草经》之功效。从《伤寒论》张仲景对茯苓的临证应用可知,张仲景深得《神农本草经》中茯苓功效之要义,并在其基础上多有发挥。互参《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经文,将《伤寒论》中茯苓量效规律总结为3个层次:二两(31.2 g)及以上茯苓主利水化饮,平胃降气以伐水邪;一两至一两半(15.6~23.4 g)茯苓主利尿理气,健脾宁心以安心神;一两(15.6 g)及以下茯苓主健脾渗湿,通利三焦以散津液。将3个茯苓量效层次中蕴含的仲景对痰饮疾病的论治思想总结为温阳气,以标本兼顾;利小便,以通阳安神;存津液,以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0.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知母“下水”功效,可治“肢体浮肿”。《伤寒论》第176条描述白虎汤证可表现为四肢热痹,且白虎汤证与热痹的形成及表现有相关性,可知白虎汤可治风湿热痹,后世医家对此亦有发挥与运用。张仲景用药本《神农本草经》,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知母除滋阴外,还下水以治脚肿如脱。结合张仲景对知母“下水”功效的运用,对白虎汤治风湿热痹是否与《神农本草经》知母“下水”有关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1.
常新 《陕西中医》2007,28(1):100-102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药物认识及实践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总结。本文对《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治“痹”功效的药物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及分析,试图为痹病的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本草学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大家公认《神农本草经》是公元二世纪前后所定型的本草书。其实此书早在西汉已有了,它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包括动物药67种,植物药252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功效和应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  相似文献   

13.
【方解】斑蝥《神农本草经》味辛,寒。主寒热鬼注、蛊毒、鼠瘘、恶创、疽蚀、死肌、破石癃。现代认为,其功效为功毒蚀疮,破血散结的作用。地胆《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恶疮死肌、破瘾瘕、堕胎。《名医别录》蚀疮中恶肉,鼻中息肉,散结气石淋,去子,服一刀圭即下。《本草纲目》治疝积疼痛,余功同斑蝥。现代功效:攻毒,逐瘀。外用治恶疮,  相似文献   

14.
大黄是一味具有多种功效的临床常用药物,仲景对于大黄的应用,除继承《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中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逐饮等诸多功效外,亦对大黄作用有进一步拓展和发挥。通过从仲景运用大黄泄痞、止血、退黄等方面,浅谈仲景对《本经》中大黄用法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张诗晗  李良松 《河南中医》2019,39(7):1005-1008
《神农本草经读》援引《伤寒论》经方用法阐释药物,把药物与《黄帝内经》理论、临床用法相结合。但《神农本草经读》并未全盘接受古人之说,其调整药物品类,舍弃迷信观念,反对过度炮制,认为药物的性味取决于其所禀受的天地之气;陈修园认为上品药皆是日常食疗保健之品,难当大病之用;其批驳无稽之谈,博采众家之长,援引《本草崇原》及《本草经解》等多家注释;擅用五运六气、取象比类、易理八卦等思维诠释药性。《神农本草经读》训诂内容包括训释病名、训释功效、训诂字义、补充成分、考证药物等。  相似文献   

16.
柴胡是常用中药,其功效在秦汉时期就已确立,主要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主要包括去肠胃结气、寒热邪气,主治寒热证候、疟疾、虚劳等。秦汉时期柴胡的功效与应用为后世医家深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代教科书《中药学》,在重楼名称下标示出《神农本草经》,不对。《神农本草经》无重楼之名,重楼之名始见于唐代《新修本草》:"蚤休,味苦,微寒……今谓之重楼者是也,一名重台,南人名草甘遂,苗似王孙、鬼臼等,有二三层……"而重楼一药又确实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但是以蚤休、王孙之名所载,同属品种现全统称为重楼无疑。但其性味功效与现今有较大差异,如王孙、枳实、桂枝现象。  相似文献   

18.
当归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就已将当归列入草部上品。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科,有"十方九归"、"药王"之誉,特别是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当归更是功效卓著,素有"妇科圣药"和"血家百病此药通"之说。而对其止咳平喘作用,则为大多医家所忽视。虽然《神农本草经》上就有记载:当归“主咳逆上气”,但历来医家对当归的阐述及临床应用,多重于治血,而疏于治气。  相似文献   

19.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旁生子根,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应用附子的方剂约40余首。为进一步探讨仲景应用  相似文献   

20.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32味具有“轻身”功效的药物。以中药望闻问切理论为依托,通过对《本经》中记载的“轻身”药物内涵、三品分类、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及生地等进行特色分析,探讨“轻身”药物在“治未病”、延缓衰老过程中的临床意义,以期为中药研究和临证用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