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脑-肠-菌”轴为切入点,结合中医“脑肠相通”理论,以现代医学中的“脑-肠”轴、肠道菌群两方面进行佐证,梳理其对功能性便秘的影响,探讨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理,以期从中寻找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新方向,为将来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陆夏敏  陆敏 《河南中医》2016,(6):1114-1116
脑-肠轴学说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不仅仅是肠道疾病,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衡所致。中医治疗的多靶点效应与脑-肠轴、脑肠肽的关联。基于脑-肠轴理论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经方、中药验方、中药灌肠、及推拿、针灸等。脑-肠轴理论与中医药相结合,规范研究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深入探索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理,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3.
李妍  张苑  杨柳 《新中医》2021,53(17):17-21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但是发挥疗效的机制并不完全明确,阻碍了中医药的推广。近年来发现脑-肠-菌轴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了可靠的现代理论依据。笔者依据这一学说,综述近5年中医药在此方面的实验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占全球人口的7%~10%[1],因参考的诊断标准(曼宁,罗马二,罗马三,自我诊断)、所选择的对象、接受治疗情况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患病率也不同[2]。利用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可根据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将IBS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腹泻便秘交替)以及未定型等4个临床亚型[3]。IBS影响患者生活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西医疗效亦不容乐观,但脑-肠轴异常理论被认为是本病发病的关键,此恰与中医理论不谋而合,且中医理论认识更深、更广。基于脑-肠轴学说,以针刺头针胃区和头针肠区作为切入点,运用调神针法调节脑神进而调节五脏神,以达到阴平阳秘,百病不生的状态,从而治愈本病。  相似文献   

6.
目前医学者发现,脑肠轴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疏肝理脾、肝脾同治可起到调节胃肠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多重作用,这与脑肠轴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从中西医不同角度阐述脑肠轴学说与肝脾同治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属中医学“泄泻”、“便秘”、“腹痛”范畴,患者症状可间歇或持续发作。据2006年公布的“IBS罗马III诊断标准”该病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内脏高敏感性是IBS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且与脑-肠轴关系密切。近年来,中医针灸治疗IBS疗效较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脑-肠-菌”轴的角度探讨生、制枳实换用的枳实芍药散改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15.625 mg·kg-1)、生枳实芍药散组、清炒枳实芍药散组、麸炒枳实芍药散组、炒炭枳实芍药散组、成品枳实芍药散组(3.75 g·kg-1),每组10只。除空白组灌胃常温0.9%氯化钠溶液外,其余各组均灌胃0~4 ℃冰0.9%氯化钠溶液(2 mL·d-1,共14 d)建立C-IBS大鼠模型。连续给药14 d后检测大鼠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水通道蛋白3(AQP3) mRNA的表达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VIP和AQP3蛋白的表达;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检测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5-HT、VIP、CGRP、SP水平显著上升,NPY水平显著下降(P<0.01);血浆中DAO和D-LA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黏膜上皮轻度破损,杯状细胞减少且腔内颗粒明显减少;结肠组织中AQP3、cAMP、PKA mRNA表达水平和AQP3、VI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粪便中SCFAs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含量显著减少,丙酸、丁酸含量明显上升(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提高C-IBS大鼠小肠推进率,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调整模型大鼠血清中脑肠肽水平(P<0.05,P<0.01),明显升高大鼠结肠组织中AQP3、cAMP、PKA mRNA及VIP、AQP3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P<0.01),除异丁酸外各给药组对大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均具有显著回调作用,并且麸炒枳实入药的枳实芍药散的作用稍强于其他炮制品枳实入药的枳实芍药散。结论 生、制枳实换用的枳实芍药散可通过对“脑-肠-菌”轴功能的调节来改善C-IBS,并且使用麸炒枳实入药的枳实芍药散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能是失眠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成为失眠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脑-肠轴理论是基于脑肠之间经络相通、生成充养与神明共统的生理特点而形成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病位在肠,与脑神密切相关。本研究以脑-肠轴相关理论阐释IBS-D的发病特点,认为邪客肠腑为发病的直接原因,肝郁脾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脾肾阳虚为疾病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在脑-肠轴理论指导下,针对病因病机提出脑肠同调取主穴,通肠腑取上巨虚、天枢、足三里与公孙,调脑神取百会、神庭、本神与内关,同时根据症状辨证论治选取配穴,以期为针灸治疗IBS-D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儿童自闭症是儿科常见的精神及行为障碍疾病,且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自闭症的发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及肠-脑轴的异常具有密切关系。介绍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现代研究与中医学理论基础,分析脾胃与肠道微生物及心脑的关系,并在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自闭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自闭症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思路。参考文献41篇。  相似文献   

13.
脑-肠轴与摄食行为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了很重要的一条线索--脑-肠轴.笔者就脑-肠轴的含义、其对摄食行为的作用以及目前该方面研究的进展和不足作一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4.
霍曼  杨志华  赵志英  崔润芝  王宁 《光明中医》2022,(19):3501-3504
近年来小儿厌食症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摄食行为与“脑肠肽-食欲中枢”系统关系密切,认为小儿厌食症产生的病因与脑肠肽分泌异常,脑-肠轴功能紊乱,进而导致胃肠动力不足有关。随着摄食行为在分子信号通路方面取得大量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脑肠肽对食欲调节的重要性。此文基于脑-肠轴理论从整体上探讨脑肠肽分泌异常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在小儿厌食症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220-2222
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中医证型中的脾虚湿盛证也是常见证型之一。以中医理论和现代脑肠轴研究为基础,从脑肠轴、脑肠肽认识传统中医的脾虚湿盛证肠易激综合征,提出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是一种以失眠、情绪低落、易焦虑等为主要症状的精神心理疾病。新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激活神经通路和中枢神经系统信号系统。本文拟从其病因病机、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相关性、治疗方法总结近年来肠道菌群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预防和治疗包括焦虑和抑郁在内的精神疾病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医药领域应用脑-肠轴理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现状及研究热点,阐明相关领域发展趋势,为中医药治疗IBS的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检索收集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发表的中医药领域脑-肠轴理论治疗IBS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2000—2021年,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176篇,年发文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吴皓萌、霍清萍、储浩然、王迎寒等团队为本领域贡献最大的研究团队;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研究热点词包括“脑-肠肽”“5-羟色胺”“痛泻要方”“肝郁脾虚”等;研究内容集中于中医药疗法、实验研究及机制研究、治法方药等。结论:近20年来中医药领域脑-肠轴理论论治IBS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的研究热点为总结临床经验、中医药疗法改善IBS疗效;研究趋势为调节脑-肠肽和肠道微生态。  相似文献   

18.
最新的罗马Ⅳ标准强调了神经胃肠病学和脑肠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以脑肠轴理论治疗肠易激的研究因此也受到广泛关注。西医认为脑肠互动异常与脑肠肽分泌紊乱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精神紧张等症状,中医上多把脑肠轴紊乱与肝郁脾虚型泄泻相关联。基于该机制研究肠易激的中西医疗法的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同时脑肠肽的多样性与肠易激其他发病机制如肠道菌群、肠道高敏感性也存在相关性,因而基于脑肠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仍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志异常疾病,病因病机复杂,为本虚标实之病。脑-肠肽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之间传递的一种神经递质,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慢性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本文基于脑-肠轴学说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联系,以脾立论,从“痰”“虚”“瘀”3个角度论述与心、与肝、与肾之关系,以祛瘀、化痰、补虚为法来治疗,为中医从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肠道菌群、脑肠轴以及相互作用关系,梳理两者对便秘的影响,探讨便秘机理。以期能将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手段(如肠道微生态制剂)与祖国传统中医药相结合,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新思路,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