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T-BD方案与T-VT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 M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2014年7月共收治86例MM患者,年龄均>60岁,根据临床使用的化疗方案不同分为T-BD组(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化疗方案)与T-VTD组(长春地辛+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沙利度胺化疗方案),其中T-BD组39例,T-VTD组47例。化疗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T-BD组总有效率为82.0%,完全缓解( 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 VGPR)共计10例(25.6%);T-VTD组总有效率为59.6%,CR+VGPR共计3例(6.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主要不良反应有:血液学毒性、乏力、恶心、呕吐、便秘、心脏毒性、周围神经病变,T-BD组中性粒细胞下降和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均较T-VTD组发生率低( P〈0.05)。结论 T-BD治疗方案对于老年MM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而T-VTD因其价格低廉,对于经费困难的老年患者仍不失为有效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抽取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20例,对这些患者采取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疗效评价标准为国际疗效评价标准,不良反应判断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不良事件通用名为依据。结果经过2~8个疗程治疗,18例患者对治疗有反应,在随访中发现这18例患者中,有12例获完全缓解,4例接近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结论运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倩 《西南军医》2011,13(4):690-693
随着人口老龄化,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发病率正逐年增加,据统计,它占恶性肿瘤1%,血液肿瘤10%,MM以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克隆增殖为特征,产生大量单克隆的免疫球蛋白,即M蛋白.欧美国家年发生率是2~5/10万,我国发病率约1/10万,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发病年龄50-70a,中位年龄55a,40a以下者少见,男:女=3:1,近20a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MM至今仍被认为是不能治愈的恶性血液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bortezomib)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缓解或部分缓解后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8例患者根据年龄及全身状态选择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D)或硼替佐米联合吡喃阿霉素和地塞米松(VTD)方案进行移植前化疗。疗程第1、4、8、11天给予硼替佐米1.3 mg/m2静脉注射。VD或VTD方案化疗4~6个疗程后,达到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或部分缓解(PR),随后行APBSCT,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预处理方案为硼替佐米+马法兰。移植后以硼替佐米+沙利度胺维持。结果所有患者在移植前均达到CR、VGPR或PR,干细胞采集充分,安全有效,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顺利重建。移植后采用硼替佐米+沙利度胺维持,随访8~68个月,死亡2例,其余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 VD或VTD用于MM患者的治疗达VGPR、CR或PR后,进行APBSCT可行,为MM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移植后给予硼替佐米+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可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采用沙利度胺联合不同的化疗方案治疗4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对这两种治疗方案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比较发现,虽然VAD组得总有效率高于MP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AD组的部分缓解率(69.57%)明显高于MP组的部分缓解率(39.1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副作用少、耐受性好,方便迅速、价格低廉、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采用沙利度胺联合不同的化疗方案治疗4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对这两种治疗方案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比较发现.虽然VAD组得总有效率高于御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AD组的部分缓解率(69.57%)明显高于MP组的部分缓解率(39.1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副作用少、耐受性好,方便迅速、价格低廉、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含羟基喜树碱和鬼臼乙叉甙的VHEP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毒副反应。方法:16例患者经临床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确诊为MN,采用VHEP方案化疗1~3疗程,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VHEP方案化疗后部分缓解(PR)率是43.75%,达到PR的中位时间为72d。M蛋白下降50%以上为43.75%,瘤细胞下降80%的患者占43.75%,治疗前后血钙、血肌酐、谷丙转氨酶无明显变化,sLDH及血清β2-微球蛋白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低。结论:VHEP方案提高了MM患者的部分缓解率,发挥明显疗效的时间较长,对骨髓抑制作用较轻,无明显毒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联合足叶乙苷化疗(CE)并序贯口服沙利度胺(Thal)治疗老年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毒副作用。方法给予13例老年难治复发性MM患者CE方案化疗:环磷酰胺(CTX)300mg/m2,d1~3;足叶乙苷(VP-16)75mg/m2,d1~3。每四周重复,化疗间歇期序贯口服沙利度胺50~75mg,2次/d。4~6疗程后根据患者M蛋白、骨髓浆细胞数、血常规、免疫球蛋白、生化等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CR1例(7.69%),PR7例(53.85%),SD3例(23.08%),PD2例(15.38%),总缓解率61.54%,且毒副作用较轻。结论CE方案化疗序贯口服沙利度胺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轻,是治疗难治复发性MM的较为合适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陈玉茹 《西南军医》2011,13(4):704-707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该浆细胞可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或)其轻链,正常的多株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克隆性增殖,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反复感染;肾脏疾病;神经病变;出血和血栓形成;高钙血症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例初治和5例复发难治MM患者,采用小剂量沙利度胺(100~200mg/d)联合VTD、MP方案治疗。结果 20例初治MM患者中,CR3例,PR12例,有效率为75%。5例复发难治患者CR1例,PR2例,有效率为60%。不良反应主要有便秘、肢端麻木感、嗜睡、乏力等,但均较轻微。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无论是初治还是复发患者均有较好疗效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临床治疗困难,迄今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目前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评价帕米膦酸二钠 (博宁 )在缓解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痛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博宁联合化疗1 6例与单纯化疗 1 8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博宁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均能显著减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痛程度 (与治疗前比较P <0 .0 1 ) ,博宁联合化疗对骨痛的缓解程度强于单纯化疗 (P <0 .0 5 )。在应用博宁的病例中 ,除 1例出现轻度发热外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发生。结论博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双膦酸盐制剂 ,与化疗联合应用可以显著缓解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用改良VAD方案化疗,治疗组在改良VAD方案上加用沙利度胺,治疗6个疗程,根据血清M蛋白、骨髓瘤细胞减少等指标判断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5.7%,对照组5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中便秘、腹胀和水肿增加,经对症处理后较快消失,其他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同。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AD方案化疗治疗MM具有疗效明显增加,耐受性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价相关实验室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0年收治的52例MM患者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52例MM中,45例表现不同程度贫血,51例血沉明显增快,蛋白尿31例,尿本周蛋白阳性11例;血清蛋白电泳4J6例1区带见单克隆峰,24例行免疫固定电泳,其中IgG—K型7例,IgG-λ型6例,IgA—K型4例,IgA-λ型3例,IgM-λ型2例,轻链λ1例,正常1例;TP〉80g/L28例,GLO〉30g/L36例,白球比A/C〈1.039例,血清钙〉2.7mmol/L12例;骨髓涂片瘤细胞比例4.5%-76.5%(平均40.5%)。结论MM实验室检查结果复杂多变,综合分析各项实验室指标,有利于提高MM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的MRI表现。方法:对20例经骨髓穿刺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进行了下位胸椎和腰椎的常规X线和MRI检查。根据MRI信号异常的形态特点分为3型:局灶型、混杂型和弥漫型。结果:12例MRI信号异常,其中局灶型7例、混杂型2例和弥漫型3例。9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且均未经治疗。5例的血红蛋白(100g/L和血清钙)2.5mmol/L,均未经治疗,其中局灶型3例和混杂型2例。7例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仅2例是局灶型。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的脊柱MRI检查有助于对其骨髓侵犯的检出。分型可能有助于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和贫血、高钙血症的认识。MRI信号特点可以与是否经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为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一种复杂而特殊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很高,为常见的骨恶性肿瘤,但临床诊断率低,而漏、误诊率很高[1].影像学在MM诊断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核素及标记物分子代谢影像学的发展,SPECT、PET/CT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又提供了更好的方法[2].本研究就我院2年来具有完整资料的17例MM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生疾病,特点为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生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蛋白,临床以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反复感染和血液高黏滞综合征。该病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平均年龄为65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所见不少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或糖尿病等慢性内科疾患,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比较棘手。现分析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合并糖尿病(DM)的32例病例,探讨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骨质破坏及其治疗后的CT征象。方法收集25例MM治疗前后的CT资料,对比观察骨质破坏情况。结果 25例MM骨质破坏呈弥漫性分布,其中2例呈骨质疏松状,3例呈膨胀状,20例呈虫噬状或穿凿状(3例合并膨胀状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内充填软组织(3例有残存钙化),21例骨质破坏边缘模糊,6例骨质破坏周围见软组织肿块。治疗后表现:治疗有效21例,表现为骨质破坏消失(1例)、缩小(5例)、不变(15例),其中17例骨质破坏边缘变清晰伴骨质硬化,10例骨质破坏内出现斑块状或云絮状钙化,3例软组织肿块缩小,1例骨质疏松消失;治疗无效4例,表现为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增大或增多。结论 CT能清晰显示MM骨质破坏及其治疗变化情况,治疗后大部分破坏灶呈治疗有效表现,包括破坏灶大小不变或缩小、边缘逐渐清晰伴有骨质硬化,破坏灶内可出现钙化,但破坏灶完全消失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